【司马氏家谱源流】司马家族世系的历史渊源

    中华司马氏网 2014年3月26日 司马向毅


一、远祖时期

根据司马迁所著《史记》《太史公自序》讲:“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颛顼(zhuanxv),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是昌意之子,是黄帝之孙。颛顼是其帝号。20岁即帝位,因最初建都于高阳,古称高阳氏。

南正重:“南正”是官名:“重”是人名,“司天”主管观测天文星象。北正黎:“北正”是官名:“黎”是人名。“司地”地官,执掌农事。

“唐、虞”即唐尧、虞舜。司马迁认为的“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ku)、唐尧、虞舜。

“绍”,继承、继续。在尧舜时期,重黎的后代仍担任这种职务。

到了周期,程伯休甫是重黎氏的后人。这里的“程”为国名,在今洛阳东。“伯”为爵位。周封诸侯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休甫”是人名。这里有个问题:“重黎”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一人为两人之后,不可能。《史记·楚世家》说:“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此,有学者认为,黎之后以地宫兼天官,故号重黎氏,重黎为一人。

二、司马氏得姓的由来

再看下文“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粱。”

周宣王是西周的第十代国君(倒数第二个帝王)名姬静。在他手里,司马氏终止了主管天地的事务,而改为主管军事。“司马”主管军事的官名。《诗经·常武》云“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甫,左右阵行,戌我师旅”。《毛诗》云:“尹氏,掌命卿士,程伯休甫始命为大司马。”从此司马氏以官职为姓。这是司马氏得姓的由来。

周平王即位后,由于镐京被战火摧毁,周平王在晋文侯、郑武公、卫共伯、秦襄公等武装保卫下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时期,司马家族又世世代代执掌周王室的国史。“典”掌管。

三“司马氏周适晋”和分散在卫、赵、秦。

据史记记载:“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这期间发生了两个大的事件,也就是发生了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氏离开了周都洛邑。子颓是惠王(东周第五代君主)的叔父,惠王二年,大夫边伯等五人招燕国、卫国的军队伐周作乱,立惠王的叔父子颓为王,惠王出奔到温。后来利用郑国的力量杀死了子颓,恢复王位。其乱延续了二年。叔带是周襄王(东周第六代君主)同父异母的弟弟,襄王16年,叔带与翟国军队里应外合讨伐襄王,襄王出逃到郑国。其乱次年被晋文公协助削平,叔带出逃到齐国,九年后才回到周,司马氏为史官,职掌机要,大约就在这两次事变中离开周王室,去了晋国。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四、“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中军:这里指中军统帅。古代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随会”人名。又名士公,晋国大夫。“随”是他的采邑地,故称随会。据《左传》,公元前621年,晋囊公死,太子年少,国人欲立长子为君。派随会到秦国迎公子雍回国任晋国国君。后在太子母亲的压力下,立了太子夷皋为晋灵公,并发兵迎击秦国送公子雍的军队。秦军败,于是随会等只好逃到了秦国。这里实际上只告诉了一个时间,是说司马氏家族是这个时间里到了少梁。“少梁”古梁国,后被秦灭,改称少梁。在今韩城市南。秦时(前628年)改称夏阳。

综上所述,司马氏至此已经一分为三。而后不管你现在在什么地方,你追根问祖,都是这三支根系的司马后裔。

1、在卫国的支系:据《史记》记载,“其在卫者,相中山”。是说在卫国的一支,后来有人做了中山国的相。《战国策·中山策》云:司马喜三相中山。1974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带有长篇铭文的铁足大鼎,是中山王赐给国相司马贮的,从而证实了司马迁的记载。

2、在赵国的一支:因传剑术理论而显名,即司马凯——司马蒯聩——司马宪、司马卯(殷王)——司马钧(征西将军)——司马量(豫章太守)——司马俊(颖州太守)——司马防(京兆尹)——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

3、在秦国的支系:即司马迁祖辈这一支。司马错(秦国名将、蜀郡太守)——司马靳(白起部将)——同司马昌(秦主铁官)——司马无泽(汉长安市长)——司马喜(五大夫——秦汉20级封爵制的第九级)——司马谈(太史令)——司马迁

司马迁后的分支。

 


分享按钮>>【司马氏家谱源流】司马氏修谱、合族谱序
>>【司马氏古代名人】迁松(安徽宿松县)始祖贵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