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墓所在地地理概述

    中华上官氏网 2009年6月6日 上官英敏


                                                           上官仪墓所在地地理概述

                                                                          上官英敏


    唐楚国公上官仪〈公元608-664〉,字游韶,唐贞观初进士,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子中舍人。高宗继位,任秘书少监,永徽初,进西台侍郎。龙朔二年冬十月,以先帝太宗旧臣特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麟德元年十一月, 草诏废后,十二月,武后指使许敬宗诬陷上官仪与废太子陈王李忠谋逆,十三日,上官仪及长子庭芝被下狱诛杀于东都洛阳。中宗复位,为之平反昭雪,追封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图形凌烟阁,以礼改葬,回归崤渑,葬于渑池县南村乡仁村塬上。
    上官仪墓地距渑池县城50公里,西面和北面隔黄河与山西垣曲相望,东与凤凰山(恒王山)、岱嵋山相邻,南靠韶峰北之青山,位于南村乡政府西南300米处。原有石碑,文革期间被毁,一九七三年修南韩公路时填埋路基从墓上部穿过。地势由南向北呈阶梯状,涧河由南向北经五个行政村到墓地东部注入黄河。地理位置为中原西部中低山区,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貌为中原西部浅山区丘陵地带,属黄河流域,位于秦岭山脉纬向构造东端北分支——崤山一个向斜上,处于华北陆台之南部,属华北断块区的太行断块,有断裂地层,且基岩出露。墓地东西北三面环水。土壤表层为褐色黏土层,下为砂质岩层。树木有松树、柏树、杨树、槐树等落叶、阔叶乔木,附近农作物及经济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红薯、豆类、谷类为主,其动物情况为:远古时期,主要有象、鹿、犀牛、鸵鸟、猪、羊,现在主要有牛、马、驴、猪、羊、兔、猫、鸡、犬、麻雀、鸽、燕子、青蛙、蛇,水产有黄河鲤鱼、甲鱼等。
    墓地GPS坐标:纬度35°03′03.4″,经度111°49′01.4″,海拔高程338米,保护范围面积4516.787平方米,距墓地约5米处西北侧渑池上官家族理事会于丁亥年四月十五日立有一正方形四面体纪念碑,纪念碑通高3.5米,分四层、一二层为正方形碑座,第一层碑座高0.10米,2.47见方,第二层高0.28米,1.2见方,第三层为碑身,高2.25米。碑身为正方形四面体,每面宽为0.70米,东刻唐楚国公上官仪纪念碑,北面为上官仪生平简介及上官仪墓改葬;西侧为渑池县上官家族渊源,南侧为乙酉年清明渑池上官家族扫墓祭文。第四层为琉璃瓦碑帽。
     一九五七年,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脊椎动物研究所王择义、裴文中、邱中朗来豫西调查,在仁村西部三米厚的红色土层中发现了距今约50万年的打制石片,一九七八年洛阳地区文物普查队又在仁村与青山相交的龙门地段采集到砍砸器和刮削器,仰韶文化班村遗址距仁村仅里余,并有龙山文化仁村遗址、商代仁村遗址、唐代仪公墓地。因之,仁村不仅是古代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同时其厚重的文化载体也是传承有序的。
    上官仪墓地仁村唐时称伍村,宋为任村,王安石《书任村马铺》诗云:儿童系马黄河曲,近崖河流如可掬。任村炊米朝食鱼,日暮荥阳驿中宿。金代在仁村东里余置利津县,清设巡检司布兵设防,为伍中里,后谓仁村。民国属北区,一九三七年属渑池三区岱嵋乡、利津镇。1938年-1940年,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及国际友人柯棣华、爱德华、巴苏华等途经仁村渡黄河北上抗日。1944年5月11日,国民党河防队一营长出卖黄河渡口,配合日军偷渡黄河,仁村沦陷。1948年解放属五区,一九五八年属段村公社,一九六一年属南村,一九八四年属南村乡至今。二OOO年因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库区高程275米以下属淹没范围,仁村2040人计487户,除部分后靠仁村外,大部分迁入渑池其他乡镇和开封。
     据韶兴移民村碑记和《渑池上官家谱》载:仁村宝地天成,人杰辈出,唐相上官仪,昭容上官婉儿,明渐江松阳知县上官忠,陕西富田同知上官禧等皆为国之栋梁。而渑池古八大景此地占其三:利津古渡、恒陵秋草、涧源春涌。近年来,海内外上官家族到仁村寻根祭祖,成为山乡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仁村利津古渡是黄河中游三大古渡之一〈茅津、利津、孟津〉,明代渑人绍兴知府席椿《利津古渡》诗云:“万里黄河一叶舟,争传古渡几千秋”。明代渑人山东左布政司使戴珙云:“县北村南津水平、津头利涉旧知名”之佳句。黄河滋养了这方肥沃的土地,因之人称“山后川”、“小洛阳”。由仁村渡口至新安达洛阳的春秋古道,正始九年〈曹魏政权司马懿专权期间公元239年〉贺晃领帅五千人修治的黄河栈道,现今还能在崖壁上看到一个个四方洞、牛鼻孔和诸多石刻,古人在四方洞塞木桩搭成栈道,供船夫拉纤行走,牛鼻孔用于系绳拴船,也可供船工拉纤时手攀。最早的石刻是东汉恒帝和平元年,还有魏、隋、唐、宋、明、清石刻。仁村黄河段南北两岸至今还存留着十多处柱状夯土堆台,称“阏流堆台”,两台之间视线无阻,具有导航和传递信号的功能,杜笃在《论都赋》中描写黄河槽运情况“大船万艘,转漕相过”。黄河槽运在隋唐达到鼎盛。如今,黄河古栈道已成为研究我国北方交通史的遗存文物,综上所述,黄河水路和春秋古道在隋唐时期的仁村段,由于官方不惜代价的投入,成为连接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大动脉的枢纽。
     上官氏戴氏为仁村望族,民间有“上尚书、戴布政”世代姻亲之说(上尚书指上官仪,戴布政指明代山东左布政司戴珙),对上官仪墓地亦有“头枕黄河脚蹬山,子孙世代坐高官”之说。二OO七年四月十五日仪公纪念碑揭碑仪式,笔者亲临其境,颇多感受。当时仪公后裔一行三十余人,由县城驱车前往,一路上风和日丽,上午十时许,在为纪念碑披挂红绫时,碑塔上空,云海翻腾,突降甘霖,须臾,云消雾散,雨过天晴,揭碑典礼准时开始,上官家族清泉老先生感慨地说:仪公忠直,感天动地。雨打碑,子孙兴旺。
     上官仪墓地所在地仁村民风淳厚,风俗也颇为独特。例如称谓,称爸爸为“大”,伯母为“妈妈”,嫂子为“花姐”,外婆为“婆婆”。女孩定婚称为“许口”。除夕下午到祖坟恭迎祖先回家过年,设香案、祭品、烧香恭拜至初五。祖坟埋法有排山葬和夹骨葬两种,即父母坟茔下边,从兄到弟一字排列为排山葬,父母坟茔下边,哥东弟西,三弟五弟从老大,四弟六弟从老二为夹骨葬。走亲戚所带的礼品为一个面盆大的馒头,俗称“窝窝”,待客最高的礼仪是白面 ,腊八粥里多一样若面鱼状的食物,俗称“探火锤”,红白事吃多种菜肴混杂的咸小米饭与 ,大年初一早上将凉粉和饺子混和成一顿饭。方言将我念成“e”,来我面前,说成“来e怀”,近似山西方言。
     站在楚国公墓地,远眺横跨豫晋的黄河大桥,北方最大的水域面积——小浪底库区,还有那名称繁多的山野菜,黄河鲤鱼、黄河奇石……。青山隐隐,碧波荡漾,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仿佛都在诉说千百年来的沧桑……。值此仪公诞辰一千四百周年之际,我们纪念先祖,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报本溯源、知宗明祖、以孝为本,修复仪公墓地,修建祭奠大厅是我们全国、全世界上官家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凝聚家族的向心力,为先祖生息之地再度辉煌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仪公后裔:上官英敏(河南渑池)
                                                                                                      二OO八年元月十七日


分享按钮>>梁氏家族“梁”字起源及发展过程
>>梁氏家族“梁”字起源及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