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普宁市官氏源流考(一)
- 中华上官氏网 2009年6月6日 官秀岩
广东普宁市官氏源流考(一)
官秀岩
普宁官氏,乃皇帝之后裔,系承芈氏。溯源战国后期,楚怀王少子名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以天水为食邑,其后裔便以上官为姓、天水为郡望。传至20世上官光,因迁居东都洛阳,又以东阳为郡望,先后经过多次迁徙,才奠基福建,再繁衍至广东省普宁市及国内外。总之,我们原系上官氏,现简称为官氏。
郡望、堂号――天水(天水堂)、东阳(东阳堂)。
堂联——东阳世泽,天水家声。
普宁市目前约有两万多人姓官。官氏的历史,源远流长。请您抽空读一下本文,即使本文历史的起点不高、时代审视性和信史度还不足,但对您了解官氏的来龙去脉,必有裨益,为抛砖引玉,故不揣浅陋,粗陈鄙见。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姓氏的演变
常言道,木必有本,水必有源,人必有祖。寻本溯源,追考世系,后裔方知源派来历。这就需要有考证后的族谱记录,没有记录,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是可悲的。我们官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远古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历史。她源远流长,浩淼博大,蕴藏着许多难得的珍贵资料。通过学习这些资料,祈望子孙能学习和发扬祖先的优秀品质,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为国争光。但要了解我们家族的历史,就必须先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因为普宁官氏家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此,本文特将我国的姓氏历史文化作一些简介如下:
人类学家根据“中国历史年代表”记载认为,现代人的祖先,元谋人:约在一百七十万年前;北京人:约在四、五十万年前;山顶洞人:约在一万八千年前,他们就出现在祖国大地上了。
一、中华民族起源的神话时代
(一)、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古代神话故事中,中国人的祖先是盘古。
相传在远古时代,天空中飘浮着一个大星球,星球在黑暗中运行。按新发现的流传在湖北神农架的“根古歌”,《黑暗传》的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一片黑暗和混沌,天地茫茫无一人,
乾坤暗暗如鸡蛋,迷迷蒙蒙几千层。
当时有一个叫盘古的巨人,他不甘在这个星球中过着黑暗的日子,于是他左手执凿,右手执斧不停地凿呀辟呀,希望把星球辟开。由于他不断的努力,到了公元前2760480年,巨大的星球终于被盘古辟成两半,头上一半化为气体,变作天空;脚下一半化作大地。正如《幼学琼林》中所写的“混沌初开,乾坤始典。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于是宇宙间开始有了天和地。可这时的天和地相距很近,为了让天和地距离远一些,他就用头往上顶天,用脚往下蹬地。在他的努力下,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也日长一丈。如此18000岁,天升得很高很高,地变得很低很低,天地相距九万里。盘古头顶蓝大,脚踏大地,成了真正的顶大立地的英雄。然而,这时宇宙间仍然是漆黑一团,大地黑暗而寒冷,没有光和热,没有山川河水,也没有风。他想:这样的环境,后代人怎样生存下去呢?于是他决定牺牲自己。
盘古死了,他的死使宇宙间焕然一新,他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睫毛变成星星,毛发变成人类和各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昆虫鱼虾。呼吸变成风,血液变成江河海洋,头和四肢变成三山五岳,躯干变成大地。盘古用他的躯体给人类换来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二)、关于“三皇”和“五氏”的神话
世界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地进化着,到了距盘古开天辟地50万年(摄提记)时,中国大地上陆续出现了伟大的的“三皇”和“五氏”。“三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五氏”就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
天皇,他是盘古后裔中最有成就的人物,也是神州大地上最早的一位杰出的领袖,他活了18000岁。他有1 2个儿子,协助他治理越来越多的盘古的子孙们。由于时间已过了五十多万年,实在太久了,盘古的后代分散在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相互间早已生疏,有的还因利害关系发生矛盾纠纷。天皇就派他的儿子到各地调解各种纠纷和矛盾,又把人民分成许多部落,各个部落推选或指定一个有才干的人当酋长。天皇和他的儿子管理酋长,酋长管理人民。从此,中国人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民族,且具备了国家的初级形式。
天皇死后,又经过许多万年,地皇在龙耳山诞生,也活了18000岁,他有1 1个儿子,个个神通广大。那时由盘古的眼睛、睫毛变成的日月星辰的运行忽然乱了套,有时一连几天是白天,有时数天是黑夜。星星在地面上飘游,经常把行人撞得头破血流。为了使人们生活正常,地皇和他的儿子们就施展广大神通,逐项改善这些混乱局面。他们首先限制了日、月的起落时间,规定30天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地皇又把星星赶到遥远的天空中去,不准它们在地面上干扰人的正常生活。但星星是盘古的睫毛变的,它们和地上的万物原来是老朋友,所以地皇同意它们白天在家睡懒觉,晚上出来探望地面上的兄弟姐妹和朋友,所以晚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星星了。
又经过了许多万年,人皇在刑马山诞生,他活了15600岁。他有9个弟弟,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人皇把中国分为九个州,派他的弟弟分别任各州的州长,这种划分一直沿用了很久。清朝龚自珍的诗中就有“九州生气恃风雷”这么一句,直至今天,人们仍把九州视为中国的代名词。人皇住在九州的中央,他像以后的秦始皇一样经常出巡。出巡时帮他赶车的车夫有六个翅膀,行动快如闪电,眨睛间就能到达他想到达的地方。
九州大地经过三皇的不懈努力整理,进步很快,然而世事多变,矛盾不断出现,人口也越来越多,原来居住的洞穴挤不下了,树上的野果也不够吃了,于是人们只好迁到地面上来,兼捕些鸟兽鱼虾来充饥。但是那时的地面上是很危险的,狂风暴雨,毒虫猛兽,随时都可以致人于死命,生食鸟兽鱼虾又随时会引起各种疾病,这些都是极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盘古的后裔是聪明的,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圣贤们适时地诞生了,这些圣贤就是“五氏”。
第一位出现的圣贤叫有巢氏,是远古部落的首领,他教民构木为巢,在树上建一些窝棚来栖息,以避风雨和防止猛兽来侵害。另外,构木为巢也是一种建筑艺术,今天的摩天大厦就是从构木为巢一步步演化过来的。
第二位出现的圣贤是燧人氏,他的伟大发明是钻木取火。历史学家认为:“人类对火的控制,是人类制作第一把石刀之后,在人类史上发生的第一件大事。这一伟大创造,在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有极其重大意义”。(贾兰坡:《历史教学》)上古之时,“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大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蠢》)有了火,人们首先学会熟食,又用火烘烤阴冷寒湿的岩洞,使栖身地温暖,也才能烧制陶器,进而熔炼铜铁,使人类不断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近几年,我国除了发现了距今l 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用火的痕迹外,在山西芮城也发现了180万年前人们用火的痕迹。
第三位圣贤是伏羲氏。他是一个发明家。他教人们结网捕鱼,教人们用火煮食,教人们挖掘陷阱捕捉野兽,还教人们驯养家畜。他最主要的发明是规定男女固定分配,这在当时是个极大的进步,既促进了人类健康发展,而且使孩子受到父母的教育和保护。他还制作八卦,成为我国最早的计数文字。这些,有力地促进人类的巨大发展。
第四位圣贤是女娲氏。她是一位法力无边的美丽女神,据说她是伏羲的妹妹。她接替伏羲管理天下的时候,共工造反。女娲便派祝融氏去讨伐他。共工战败了,便用头去触天与地之间的支柱不周山,一声巨响,天崩地陷,不周山的中间被撞断。天和地之间的支柱倒了,大地急速地向东南方向倾斜,天上裂开一条大缝,大雨倾盆而下,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人们呼天叫地,灭顶之灾眼看就要发生了。女娲不愿看到这个悲剧的发生,就取山上的五色石来炼,炼好之后就用它把天上的裂缝补好。如今天上的那些美丽的彩霞,就是她补上去的五色石。至今神州到处还在流传着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显示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的力量和决心。
第五位圣贤是神农氏。他解决了中国人吃饭和治病这两件大事。人越来越多,食物和疾病一直困扰着人类。神农氏教人制作农具,播种五谷,解决了吃饭的问题。1973年,人们在浙江河姆渡原始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原始人已会种稻的事迹,以后我国水稻又传至朝鲜和越南。神农还亲自尝百草。《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神话,说神农为了给人们寻治病的草药,尝尽百草,并写了《本草》这本巨著。有一天,他尝到了一种断肠草,他的肠子终于烂了,为人民牺牲了。
按照历史上记载的某些重大事件来推算,神农氏大致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如根据一些古史学家考证,黄帝建立统一的国家(黄帝王朝)是在公元前2698年。在这之前,黄帝部落(黄帝是部落的首领,即酋长,姓姬,名轩辕)曾与神农部落大战阪泉(今河南扶沟)之野,将神农部落击败,并将神农部落并到黄帝部落中去。当时,神农部落的酋长是神农氏的9世孙姜榆罔。从这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代去推算,神农氏当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神农氏时代,中原大地上已经出现了许多部落,原始社会快要走到尽头了。
二、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
中国历史发展到神农时代,神话的东西逐渐减少,事实的成份逐渐多起来,中国历史进入到传说时代。传说跟神话不同,虽然传说往往带有神话色彩,但传说是有事实成份在内的,且有一些已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事实的成份也越来越多。再随着文字的出现,中国的信史时代就开始了。
古时候,传说中国有五个很伟大的帝王,他们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第一帝——黄帝。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姬,(《中华大典》说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氏。黄帝王朝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
(一)、关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
公元前27世纪时,在黄河中游及汾水下游一带,有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神农部落、九黎部落、有熊部落最为强大。神农部落的根据地在今河南淮阳,酋长是姜榆罔(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九黎部落的根据地在涿鹿(今河北涿鹿),酋长是蚩尤,据史载:“蚩尤兄弟81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显然,蚩尤部族是由81个氏族组成的强大的部落联盟。有熊部落的根据地在河南新郑,酋长是黄帝。三个强大部落,彼此虎视眈眈,称霸中原的战争开始了。黄帝先发制人,首先对神农部落发动进功,正走向衰落的神农部落不是文化水准较高的黄帝的对手,在阪泉之野的三次战役中,神农部落一败涂地,土地、牛羊、人口全被黄帝部落吞并。接着,黄帝乘胜挥师渡过黄河,直迫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两军就在涿鹿的郊野摆开战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著名的一次会战,旷日持久,胜负难分。蚩尤张开大口,喷出漫天大雾,黄帝的部队叫苦连天,于是黄帝立即发明了指南车,使部队在浓雾中仍能辨明方向,行动自如。蚩尤又向风神和雨神求援,马上刮起地动山摇的大风,大雨倾盆而下,大地变成一片汪洋。黄帝马上去请“旱魃”天女来助战。旱魃是个僵尸变的凶恶女神,因为他所到之处常是三年不雨,赤地千里。请她来对付风神雨神十分恰当。她一出现,风神和雨神立刻逃之夭夭,不但风停雨止,而且大地干涸。黄帝乘机大举进攻,蚩尤战败被擒杀,涿鹿之战,“血流万里”。九黎部落的残余百姓逃向西南的万山丛岭中(传说他们是苗族人的祖先)。蚩尤虽败,却成了威猛、勇敢的形象。直到几千年后,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时,还要先祭拜蚩尤,以鼓舞士气。
黄帝时期,是远古时期的中国社会即将从原始的氏族社会跨向文明的英雄时代。准确地说,黄帝是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军事民主集中的部落军事酋长。在那个时代,私有制刚刚诞生,中国大地上的各个原始部落之间的血腥兼并和屠杀不断展开,文明的太阳,正伴随着鲜血和暴力在冉冉升起。黄帝杀蚩尤后,逐渐统一了中国。
(二)、关于黄帝王朝的治理与发明创造的传说
黄帝征服了神农和九黎两大部落后,仍有不顺从命令者,黄帝便去征战,平定之后便离去。领土越来越大,“东至于海”,他登上丸山和泰山;“西至于崆峒”,他登上鸡头山;南达长江,他登上熊山、湘山。他北边驱逐荤粥(古代民族),与诸侯在釜山相会;建都于涿麓山下的平地。平时迁徙往来,没有固定居所,走到那里就在那里扎营自卫。百官都以云命名,军队称云师,设立左右大官监察万国。用草堆推算历数、预测未来的节气朔望。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臣相,以治理人民,顺应天地四时的纲纪,阴阳五行的故常,死生的道理和存亡的苦乐。种植百谷草木,教化及于鸟兽昆虫,遍布于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勤劳心力耳目,节约人力物力。黄龙地螟的出现,具有土德的祥兆,因而称为黄帝。
据《炎黄大帝演》云:黄帝一统龙天下以土德王,立都有熊,谓有熊为地中,始称“中国”。黄帝精选贤能,设七辅六相三公六十五个大臣,分管天下,各司其职。营建国邑,凿土设井,立步制亩,八家为一井……。天下共分为九州,彼此疆界不许侵犯,民艺五谷,各建家园,必有所居不得习伪。市不得虚价欺诈,公平交易。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德爱人,人皆仁德。天下九州共一百零九国,国门之外,设夔鼓一百零八面,民告官敲鼓为号,官要闻鼓宣处,严惩贪官,刀杀罪人,凡负天下者,无论官民格杀匆论。黄帝制天下治理大要,要在天下大公,要在人人平等,恩威并举,仁武齐存。
黄帝是黄帝王朝的第一位帝王,我们官姓人和其他很多姓的人,都尊他为一世祖,他不仅因为是中国人的祖先受到普遍的敬仰,而且还因为他对中国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而受到无限崇拜。
黄帝是一个大发明家。他发明了房屋,房屋比构木为巢前进了一大步,许多房屋聚在一起就成了村庄,村庄再扩大就了市镇。黄帝以前,人们是赤身裸体的,黄帝教人们剥下兽皮来做衣服。车船的发明更是黄帝的一项伟大功绩。他还发明音乐、陶器等很多东西。
黄帝的元妃是嫘祖。她是西陵氏的女儿,生有昌意和玄嚣两个儿子。我们官氏(上官)的一支是昌意的后裔,昌意居若水(雅砻江);还有一支是玄嚣的后裔,玄嚣居江水(长江)。
嫘祖发明养蚕抽丝,中国丝绸品称霸世界几千年,全是她开创的功绩。她是许多中国女性的老祖宗。(1958年在浙江吴兴出土了一块绢片和一些丝线、丝带,经中国科学院测定,距今5000年前,我国先民已掌握了织绢的本领。恩格斯说,蚕在公元550年左右从中国输入希腊。)
黄帝时期,有一个叫仓颉的人发明了文字。文字的发明为人类走向文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还有隶首发明了算术,容成发明了历法等等。那时,中华民族就已经进人了一个初步文明的社会。
黄帝在公元前2598年出巡到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北桥山),在那里逝世,在位l00年,享年152岁。黄帝的事迹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详细的介绍。
传说当黄帝活到很高岁数时,上帝命人托梦给他说,你为人类做了很多好事,功大无比,可以回天宫享享清福了。于是他叫人用铜铸了一个大鼎,把对人民有贡献的人的名字全刻在鼎上。这个故事就说明所有的发明创造,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很有唯物辨证法的观点的。
在陕西黄陵县有座黄帝陵,山下有座黄帝庙,庙里有一块“人文初祖”四个字的匾额。这说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孙中山先生曾有一首颂扬黄帝的词,有几句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1937年,毛泽东在《祭黄帝文》中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我们为有这样英雄聪明的始祖而永远值得自豪。
(三)、关于颛顼与帝喾的传说
黄帝去世后,其子已挚继位,已挚在位84年,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却没有把他放在五帝之列,大概是由于他的政绩平庸之故吧。
第二帝——颛顼
公元前25 15年,已挚去世,他的侄儿颛顼(昌意之弟)继位。颛顼是五帝中的第二帝。《史记?五帝本纪》云:“帝颛顼高阳(他曾是高阳部落的酋长)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而有谋,疏通以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今北京),南至于交址(今两广及越南北部),西至于流沙(今甘肃境内),东至于蟠木(东海)。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器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从这段记载可知,颛顼在位时代,中国疆土已经很大,颛顼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在位时,天下十分太平。
颛顼帝在中国姓氏起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许多中国人的祖先,其中一支也是我们官氏的祖先。他有一个叫陆终的后裔,娶鬼方氏(北方一个少数民族的部落)女为妻,这个鬼方氏女是许多中国人的老祖母,她怀孕l 3年,一次生下6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彭祖,活了800岁。
颛顼于公元前2437年去世,他的侄儿、高辛部落的酋长继位,即帝喾。
第三帝——帝喾
帝喾高辛氏,有四妻四子,是五帝中的第三帝。《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矫极,极父曰玄器,玄器父曰黄帝。……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民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从这些文字看,帝喾是一位十分贤明的君主,几乎集最高领导者应有的美德于一身。
帝喾在位70年,于公元前2367年去世,他的长子挚继位。从《史记》中的一些文字去推测,挚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暴君,他可能是在一次政变中被杀,时在公元前2358年。亦有传说挚在位时,封异母弟放勋(尧)为唐侯,后因政事微弱而率群臣禅让于尧。
第四帝——帝尧
(四)关于尧、舜、禹的“禅让“传说
帝喾娶妻陈锋氏女,生放勋(尧)。放勋(尧)是挚的异母弟,是五帝中的第四帝。《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也,其仁为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照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帝尧是过去儒家学派极力颂扬的贤明君主,一提明君和太平盛世,就会提到尧舜时代。首先歌颂的是他们的“禅让”说这是他们最高尚的品格。“禅让”就是把帝位让给有才德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尧在位的时候,中国一连发生了九年的大水灾。“四岳”(部族酋长会议,当时最高的国家权力机构)向尧推荐夏部落的首领鲧去治水,尧原是不同意的,但还是服从于“四岳”的意见。鲧治水的方法不对头,九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毫无成效。
第五帝——舜
舜帝是五帝中末一位帝王,姓姚,名重华。
尧为了把国家治理好,多次授命“四岳”向他推荐人材。“四岳”便向尧推荐虞部落的首领舜。尧说他在位已有七十载,谁好,谁践其位。尧经过观察,证实了舜的确是一位才德兼备的人,于是便让舜来替他料理国家政事,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给他很多牛羊,又于他逝世前27年(公元前2285年),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与笃谨,匪有懈……”虽然舜具有许多高尚的品质,但他却生活在一个杀机四伏的丑恶家庭,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想杀死他,父亲和后母想夺他的牛羊,象则想夺他的两个美丽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有一回,瞽叟和象叫舜去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去工作时,他们就搬走梯子放火烧粮仓,幸好舜随身带去两顶笠帽,双手拿笠帽象鸟张开翅膀一样跳下,也不会受伤。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在井内工作,他们又用沙石填井,幸好舜从井旁的侧孔逃出,免于一死。这样险恶的家庭真叫人害怕,然而舜却不计较,照样在历山耕田,到雷泽去捕鱼养他们,因而舜深得人民爱戴。他所到之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可见人民对他的拥护简直到了狂热的地步。
舜协助尧治理国家大事时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追究鲧治水失败的责任,将鲧处死。接着他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用疏通河道的方法,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把大水治服了。13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人,一心扑在治水的工作上。
因为禹治水为国家和人民立了大功,所以舜老时,就把帝位传给禹。
关于“禅让”一事,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有一段关于“禅让”过程的叙述:据说,尧在位时,咨询四岳,四岳推举虞舜作继位人。舜受各种试验后,摄位行政。尧死,舜正式即位。舜也照样谘询众人,选出禹来摄政行事。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众举皋陶作继位人。皋陶死,又举皋陶子伯益作继位人。禹死,子启夺伯益位自立。“禅让”制度从此废弃。又据著名史学家尚钺说:“在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对于部落酋长既有推举权,又有罢免权。所以,氏族社会是民主制社会。自然,氏族社会的民主制……与现代的民主制度有本质不同。”(《尚氏中国古代通史》上卷)
传说舜让位给禹以后,就到当时很荒凉的南方去游历。《史记》中说:“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下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今湖南省)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中国历史发展到尧、舜时代,事实的成份越来越多,神话和传说的成份越来越少,因而可信的程度也越来越大。那时,我国已初步进人信史时期了。从那时设置的一些官员,如后稷(指农业部长)、司空(工程部长)、司徒(内政部长)、士(司法部长)、共工(建筑部长)、虞官(林业部长)、秩宗(祭祀部长)、典乐(音乐部长)、纳言(秘书长)等来看,这些机构的官员分工合理,而且保留了很久,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由部落逐渐演化成国家了。
三、中国姓氏的变化与发展的信史时代
中国的历史经历了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再进人到信史时代(信息时代)。请看下边一首“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一般人都把其中“三皇五氏”划为神话时代,“五帝”时期划为传说时代。随着文字的发明,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过去,由于夏以前无地下史料,只能凭借传说,因此中华文明史只能从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即夏商周以后划为信史时代。
近一百多年来,由于殷商甲骨文、西域汉简、内阁大库的三大发现,再次证明夏商周以后的确是属信史时代。
我认为甲骨文的发现和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学识渊博的真知灼见,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抵达夏商历史圣地之门,使我们对古代史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本模糊的认识得到了明确的解读。在信史时代里,关于中国姓氏的变化、延伸与发展都有明确可信的史证,
请看如下的分析就会一清二楚。
(一)中国人早期的姓氏
在现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姓和氏是相同的,讲姓也好,讲氏也好,讲姓氏也好,其实都一样,姓即氏,氏即姓。今天的姓,是血缘的标志,《辞源》中给姓的定义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符号。《说文解字注》中也说:“姓,人所生也。”都是说姓是有共同血统的标志。
但在夏商周时期或更远久的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要复杂得多。
一些古文献(如《史记》、《左传》、《国语》等)中出现的有熊氏、神农氏、金天氏、西陵氏、陶唐氏、有虞氏等等,这些“氏”指什么呢?当时的“氏”,是一个集合名词,是部族的标记,不专用于某一个人身上。此句是说,在轩辕黄帝时代,神农部落衰败了,这里的“神农氏”是指“神农部落”,而“轩辕”是人名,即黄帝,黄帝属有熊氏。氏和名是不连在一起的,从未见过“有熊轩辕”的提法,同样,帝尧(即放勋)属陶唐氏,但也未见过“陶唐放勋”的提法。不仅如此,在五帝时期,姓也是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记,也不专用于某一个人身上。如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或黄帝姓姬,名轩辕,但在《史记》中并没有“公孙轩辕”或“姬轩辕”的提法,只是在姓氏合一之后,特别是现代,才有“姬轩辕”、“伊放勋”、“姚重华”的提法,但“有熊轩辕”、“陶唐放勋”、“有虞重华”等提法也还是没有的。
上古时这种习俗的形成,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因五帝时代是原始氏族社会。所谓氏族,就是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一个“血亲团体”。人们生活在同一个血亲的团体中,氏和姓只有在同其它部族或家族交换时才用到,因而氏和姓就很少机会与名字连在一起。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家族的形成晚于氏族的形成,故姓的产生迟于氏的产生,且姓仅是家族的标记,应用范围较小,所以远古时姓很少,有关姓的记载也少。一个氏族中有许多个家庭,因而一个氏族中就有许多姓。如《尚书·晋语四》:“凡皇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二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依及二纪是也。”这就是说有熊氏至少包括上面12个家族。那么黄帝25个儿子为何才12个姓呢?那是因为其它的儿子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所以没有姓了。
(二)先秦时代的姓和氏
到了夏代和商代,原始的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公元前1 2世纪末,周武王灭掉了商王朝,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时,奴隶社会开始解体,封建社会逐渐建立,部族聚居的社会生活模式消亡了。“氏”用来表示部族的作用也消失了。周武王开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于是“氏”名便为国名所取代,“氏”的作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后,姓氏制度又发生了根本变化。《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天子分封有功的人为诸侯,根据他们生命的由来赐给他们姓,同时按他们功劳的大小分给土地并赐他们氏。《通鉴·外记》:“姓者,统其祖考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史记·集解》:“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也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所以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由此可知,姓和氏的概念与五帝时代就不同了。这里的姓是家族的族号,标明血统的关系;而氏则用来表示姓的分支。此外,氏还可表示贵贱。姓的主要功能是别婚姻。“男女同姓,其生不藩”,指同姓通婚,后代不会兴旺发达。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优生了。在先秦时代,还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阶层的人。能被命氏的人只有诸侯贵族或工匠的“工头”,这表明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和尊号,表示其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
故在先秦时期,有许多同姓不同氏者,如周天子姓姬,周天子封王室成员到各地当诸侯,这些诸侯也姓姬;但周天子以国为氏,即周氏,而分封之诸侯也以国为氏,如蔡氏、晋氏、郑氏、鲁氏、吴氏等。到了战国、秦、汉时代,姓氏合一了,这些氏又成为诸侯国子孙的姓,于是许多姓就派生出来了。
到了公元前1025年的商纣王朝时代,纣王喜淫乐,性残忍,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弄得民不聊生,民有反抗,就将其炮烙,或捣成肉酱,或把人割成一块块肉条。后来,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姬发)分封有功的元老,并对姬姓的宗亲,功臣元勋,分给一份土地和一群奴隶。国君的爵位有高有低,得到的也不一样,有的分到一个村庄,有的分到一个乡镇。当时所分到的属国到底有多少,没有历史记载。到周末有记载的就有一百七十余国,也即是有一百七十多个姓。所以有人说“灭纣封国于国定姓”,“文王分百姓”,就是讲这件事呀!
(三)姓和氏合而为一
周王朝建立初期,约公元前1 2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是其最富强的年代,史籍称,当时全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然而几十年后,社会就不安宁了,东方的东夷,东南方的淮夷,西北方的犬戎等少数民族常犯边疆,国力也在战争中不断减弱。
公元前780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歧山地震;二是烃水、渭水、洛水三川干涸。赵国的国君姬带利用这种现象对国王姬宫涅说:“歧山崩裂,三川干涸,这是天要降灾祸的预兆,如果大王听信忠言,求贤才治理国家,可能感动上天。如果一味寻找美女,荒废朝政,恐怕要发生更大的灾难。”周幽王姬宫涅大怒,把姬带赶走。褒国的国君褒响进谏说:“大王既不怕上天惩罪,又驱逐忠良,国家如何治理?”姬宫涅更怒,把褒响投进监狱。
褒响的儿子褒洪德绞尽脑汁救父,毫无效果,最后选送了一批以褒似为首的美女进献给姬宫涅,宫涅很高兴,马上放了褒响。
褒似很漂亮,但她不爱笑,为了讨她一笑,有人献计说:举一回烽火,包管她会笑。姬宫涅照办了。本来举烽火是敌人进攻首都的信号,是不能乱点燃的。
烽火一点燃,浓烟冲天,各路诸侯连夜带兵赶来,个个汗流浃背赶到首都镐京(今西安西南),连一个敌人也没有,只见姬宫涅和褒似在骊山上饮酒取乐。姬宫涅对大家说:“开个玩笑,没事的,大家回去吧!”弄得来“救驾”的诸侯个个狼狈不堪。褒似看到诸侯们那副难堪像,不禁嫣然一笑,这一笑使她笑若天仙。姬宫涅高兴地说:“王后一笑,百媚俱生。”
此事发生不久,对镐京的繁华和美女垂涎已久的犬戎打来了。姬宫涅叫人点烟火召诸侯救驾,但曾上过“开个玩笑”当的诸侯不来了。镐京被犬戎兵攻破,姬宫涅被杀,褒似被掳,下落不明。镐京被杀烧抢掠后,破败不堪。继位的国王姬宫臼只好从西安迁都洛阳,这就是东周(770年),姬宫臼即周平王也。
迁都洛阳的东周王朝已是江河日下,地盘越来越小了。另一方面,由于东周国王失去了控制诸侯的能力,各诸侯国之间就不断发生互相并吞的战争。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就广招人才,于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就有机会挤进上层社会中去,如百里奚、公孙鞅、张仪、苏秦等人,都是春秋战国时的风云人物,他们出身平民,氏已经不能表示他们的社会地位了。到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不久又被刘邦所灭。刘邦本身就是平民出身,他的手下如韩信是当兵出身,樊哙是屠夫,英布是囚犯等等,这些人当然不会承认过去“天子赐姓命氏”的制度。反之,原先许多贵族王公一夜之间就沦为平民或囚犯。总之,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阶层之间的交往也不像过去那么森严了。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了,各人都有姓或氏,姓即氏,氏即姓的新的姓氏形成了。氏的“明
贵贱”和只有贵族才有氏的制度的消失,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这时的姓才真正起到“明血统”的作用。
姓即氏,氏即姓,姓氏合一又使中国人的姓大大增加了。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两先生收集的姓氏高达11939姓。而我们官氏(上官)就有人口约80至100万,在《百家姓》中排名500位。
(四)古人定姓的依据
古人定姓的依据是什么?即姓的命名来源是什么?我认为姓的来源复杂,但多数是如下几种:
最早的姓来源于氏族图腾。在远古的氏族社会里,生活很落后,更谈不上科学知识了,人们不知道“人”是怎么来的,那时的人认为每个民族都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某些自然现象,并把它们当作本氏族的保护神或祖先,将它们供奉起来,无限崇拜,这就是氏族图腾。有些氏族就将本氏族图腾作为本氏族的姓。如伏羲氏姓风,这个氏族就以风为图腾;《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这里指的熊罴貔貅驱虎,是指以这些猛兽为图腾的民族,黄帝就是指挥这些氏族的人与炎帝部落作战。有的氏族图腾后来就成了姓。时至今日,我国不但保存很多以图腾为姓的“姓”,有的地方还保存很多以图腾为姓的“姓”,有的地方还保存他们的图腾图案及图腾柱,可见这种说法有根据。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就有龙、花、凤等各种图腾。至于印度人崇拜象、美国人崇拜鹰与他们的氏族有何关系,我不太明了。
母系氏族时候的姓。历史继续向前发展,到了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就出现了。在这种社会中,男子每天出外渔猎,妇女处于中心地位,掌握着分配权,成为统治者。另外,当时的婚姻是原始群婚,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庄子?盗跖》“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这说明母系氏族的情况。当时,为表明不同的氏族,便产生了不同的姓。
源于始祖母的某种遭遇或梦幻。那时科学很落后,人们不了解生育原因,因此对受孕便作出许多奇异的解释,甚至归根于始祖母的遭遇或梦幻,并将其受孕的“原因”作为后代的“姓”。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王的始祖契之母生契的故事了。讲的是契的母亲叫简狄,有戎(今山西运城)氏女。有一天,她在玄丘河里洗澡,恰好有一只燕子衔着一枚五彩花纹的十分好笑的蛋。简狄把彩蛋拾起来含在口中,不小心吞进肚中,便怀孕生下契,于是商王便姓子(因其先祖契之母吞食玄鸟子而生契)。其它如禹母吞食薏苡而生禹,故禹姓姒,也属这类故事。
源于女姓始祖生育的地点。如炎帝母安登生炎帝于姜水,故炎帝姓姜;舜母握登生舜于姚圩,故舜帝姓姚,等等。
从女旁的姓都是很古老的姓,这也说明中国古代存在过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如姜、姚、姬、妫、妊、好等都是从女旁的古姓。《说文解字注》:“姓,人所生也。”又“始,女之絮也。”这都说明我们的祖先是以女性为中心的。
以国为姓。这里的国主要指封国或诸侯国。中国历史关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传说不同于神话,它是有事实成份在内的。到了夏和商,已经进入了半信史时代。《尚书?召诰》:“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这说明夏、殷(商)是两个实际存在的王朝。《孟子?滕文公》说:“夏后氏五十而贡。”这是指夏王朝给每户农民50亩土地,农民向王朝交一定的产品为贡。夏王朝还把全国分为五个“服”(区域),由君主、酋长等人管理。可见“天子封国”这种制度在夏朝就出现了。周武王克商以后,更是大封诸侯了。从夏经殷到周,全国各地诸侯,有的随着王朝倾复而灭亡了,有的在互相兼并中灭亡了。亡国后的子孙仍思念着祖先过去的辉煌,便以故国名为姓,如秦、赵等。
以地名为姓。以地名为姓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封邑的地名为姓;一是以居住地为姓。前者当然是贵族,后者则多数是平民百姓。这类姓有二百多个。如令狐氏,《百家姓》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周朝子兰公之子上官靳尚,被封在上官的地方。上官大夫靳尚的后代有的就姓上官,有的就姓靳;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羊舌、钟离、东方等复姓,都属于这种情况。
以官名为姓。复姓上官是以官名为姓。《当代百家姓》载,上官是当代较常见的复姓之一,姓氏来源相传与楚国有关。楚国当时有一个官名是上官大夫,楚怀王少子子兰公担任此职,兰的后代便以官名为姓,姓上官。
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太史、即墨、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是以官名为姓的。这些姓氏的人的祖先当过相应的官,以其官名为姓,既可光耀门庭,又能在心理上得到祖先的保佑。以舜位王、侯、公、伯等为姓的也属于此类。
以先祖的名或字为姓。这种姓氏多出于对祖先的敬仰之情。这种姓氏在中国相当多,尤以其先祖之字为姓者最多。如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伯是舜位名,廖是名,伯廖的子孙就以伯廖的名“廖"为姓,就是廖姓。公羊、子阳等复姓也是由王父之字而来的。
以谥为姓。谥即谥号,上古社会的人有谥号者不是君主就是贵族,源于谥号的姓氏最初必然为君主和贵族的后裔。如戴、武、宣、穆就是以谥号为姓的。
以职业为姓。以职业为姓者,最初恐怕只有平头百姓的始祖可能还是这些行业的“工头”呢!
赐姓。赐姓出现较晚,这里不是“因生而赐姓”,主要指最高统治者赐给有功之臣和自已同姓,这是一种政治艺术,是收买人心的最好方法,可以不花一分钱,赐与皇帝同姓,何等荣耀。如刘邦赐娄敬姓刘,李世民赐徐绩姓李等。 .
改姓。改姓,有的纯粹是为了简化,并无他意。但有的是出于灾难性的原因。如韩信被吕后处死,幸存的后裔为隐姓埋名逃避追杀,便将韩字去掉半边变成韦姓。梁鸿作《五噫歌》讽刺当朝,被追查,便将梁姓改为“运期”,然后逃之天天。又如: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前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左边加一竖,改姓“同”。
此外,也有人为了简化,把复姓改为单姓。如上官简化为官;欧阳简化为欧、或简化为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仲孙简化为孙,等等,这可能也是复姓单音化的趋势吧!有的少数民族为加速汉化而将原来的“胡”姓改为汉姓,是改姓中主要的一种,如鲜卑民族“拓跋”氏改姓“元”;“步陆孤”氏改姓“陆”;“拔列兰”氏改姓梁等都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类类似冒充的改姓,就是将自己的姓改为显赫的大姓。
总之,姓的来源相当复杂,我们必须知道一些,但不属于本书的主要内容,所以无须多说。
总之,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自汉字发明以后,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都十分重视修史,并且形成了官修私撰两大传统。
官修正史,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精雕细镂,言之凿凿。因而历来被奉为史书中的权威。至于私撰的家谱、野史、秘史等则正是中国百姓的历史,弥足珍贵。正是:
悠悠岁月,源远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
古今风云,变幻莫测;莘莘学子,为国争光。
风云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如实反映。
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万世流芳。
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真实写照。
分享按钮>>全国各地部分地区上官家族字辈介绍
>>广东普宁市官氏源流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