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普宁市官氏源流考(三)
- 中华上官氏网 2009年6月6日 官秀岩
广东普宁市官氏源流考(三)
官秀岩
十、祖居地:“汀州、宁化石壁、龙溪都”的历史沿革
我们的祖先是从甘肃天水迁到河南洛阳,再迁到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最后才迁到广东潮州府龙溪都尖石乡的。现就“汀州、宁化石壁、龙溪都”三处的历史沿革变迁概述如下,供大家参阅。
(一)、汀州是客家首府。
福建武夷山山脉犹如一条翠绿色的长龙,卧伏在闽赣边陲。武夷山脉南麓的长汀庵杰龙门有条河流,即汀江之源,呼啸出山谷,奔腾而下汇人新桥河而成汀江。汀江南流第一城——长汀,经上杭城、永定峰市,直下广东大埔,与梅江汇合为韩江,再经潮州、汕头,注入南海。古诗云:“盈盈汀水向南流,铁铸艄公纸作舟,三百滩头风浪恶,鹧鸪声里到潮州。”汀州流域丘陵起伏,富饶瑰丽,流经汀州府古城墙下。她自唐宋一千二百多年以来,孕育了亿万客家人,安居乐业,衍播东南亚各国以至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汀江是客家母亲河,汀州是客家首府。汀州长汀与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山水相连;与江西石城、瑞金隔山相望;与广东大埔、梅县一水之便。宗绍定五年(1232年),长汀县令宋慈(著《洗冤集录》被誉这“世界法医鼻祖”)开通汀州至潮汕水路运输,成为闽粤商业联网的航道。自此,汀州成为闽西商业中心,邻省邻县商人云集以此。至明清时,陆续设有广东会馆、湖南会馆、江西南临与吉安会馆,汀州八县会馆,为供销物品的中转站。广东潮盐、海鲜、布匹,从水东桥、车子关码头上岸,转运大米、玉扣纸、笋干、竹木、烟叶等到潮汕,再转运海内外,汀州成为闽粤赣的“三省通衢”了。
《辞海》“客家”条称:“西晋永嘉年间黄河流域一部分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有大批人过长江下至赣、闽以及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此后汀州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居留地与中转站。据李吉圃《元和郡县志》载:“唐代开元时,有二万九千八百九十户。”近十万人人闽。又载:“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三千余户,奏置州,因长汀溪以为名。”可知汀州置州时已有“三千余户避兵役的客户”。据史载,先后从汀州迁到各地的有我官氏,还有李、陈、徐、黄、魏、巫、罗、何、邹、余、华、张、杨、周、赖、郑、温等128姓,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又有史书称:“长汀与汀州同时设立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汀州的客家人在唐代还居少数,宋代大批中原汉人迁入,
实际上所谓“客户”已反客为主了。
汀州是客家首府,汀州府所属八县和龙岩都是闽西北地区,根据罗香林《客家源流考》:长汀、宁化、上杭、永定、连城、武平是纯客县。汀州府客家话与宁化县石壁洞及我们普宁的客家话同出中原古汉语,如称吃为食,称我为吾,称丈夫为老公等,民居是土楼,九厅十八井,食擂茶等习俗跟我们也一样。
(五)宁化石壁是客家祖地。
宁化县位于福建西部、武夷山东麓,东邻明溪、清流,南接长汀,西靠江西省石城、广昌,北接建宁。现辖16个乡镇,面积2.368平方公里,人口35万。
宁化县在667年经唐王朝设黄连镇,725年升县,742年更名宁化,其建制较早于闽西各镇。
宁化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起点县之一。宁化又是客家祖地,从唐末到宋末期间,中原群雄争霸,烽火绵延,或患灾害,民不聊生,于是一批先民长途跋涉向南迁移。位于闽赣交界的连接地——石壁洞,从此成了中原移民的“世外桃源”。他们胼手胝足,开垦荒地,把华夏文明播入新的居住地“客家摇篮”,繁衍了一支优秀的独特的客家民系。由于迁入人口不断增加,石壁幅员有限,居住过密,生产力不能再发展等原因,他们有的全家或部分,又以石壁(现为石壁镇)为中心出发,再次向南大迁移,而后播发到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上官仪十九世孙潘公于宋徽宗1 l 25年间从邵武迁宁化县石壁洞泉上村;如洪秀全,其始祖贵生公由汀州宁化县石壁迁广东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复下东江,定居广东花县;又如孙中山,其始祖孙友松是长汀河田人,于明永乐1403年间迁广东紫金县忠坝定居,孙中山是孙友松第18代孙。新加坡李光耀、台湾李登辉、香港李嘉诚的祖先都是汀州客家人,是李火德的子孙,他们是从宁化石壁李家坪迁长汀,旋迁上杭县稔田乡的。
1995年,全国政协委员、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总会主席姚美良先生倡建了中国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汀州“中国客家中心”,倡导举行了几次“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得到了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会长曾良材先生等鼎力支持,不仅对弘扬客家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海内外客家同胞的凝聚力起着极大的作用,还将对促进海陕两岸的统一大业,加强所有华人华侨的团结,特别是加强新一代华人华侨的民族意识,加深对故土的了解,使华夏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再展龙的风采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客家祖地石壁的“客家公祠”,占地万余平方米,由叶选平和杨成武分别题写了“客家公祠”、“客家祖地”的匾额。公祠正殿升座曾在石壁开基繁衍的l 52个姓氏客家先祖神位牌,而我姓“上官氏列祖列宗神位”牌也在其中。
(三)我祖定居地——龙溪都。
据谱载,我始祖妣陈氏妈当年带领法兴、法能、法旺三子几经转折迁徙至广东潮州府龙溪都尖石村定居。
龙溪都究竟在何地方呢?
龙溪都:历史地域名,因所属地区多在流经普宁、惠来等地的龙江河流域故名,古人以龙江为龙溪。辖区包括现在普宁市的云落、梅林、船埔、大坪、南阳,惠来的龙江、溪西、葵潭、兵营、坡美、古寨,陆丰的南塘、潭头、大宫村等乡镇。
龙溪都在明朝中期(公元1524年)隶属海丰县。嘉靖3年,设置惠来县,龙溪都划归惠来县管辖。1949年,原龙溪都的云落、梅林、高埔、船埔、大坪又划归普宁市管辖。
龙溪都地属莲花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的峨眉山主峰高980米,东南多为丘陵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地多属红壤,土质肥沃,适宜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盛产柑桔、菠萝、荔枝、香蕉、青梅、橄榄、油柑、茶叶、桃、李、梨、柿等果木,是聚居农耕、繁衍后代的理想之地。正是:
土地肥沃气候良,粮丰物阜民安康;
世外桃源堪居住,裔孙繁衍永荣昌。
故此,我始祖妣陈氏妈便与一起来的余姓、邹姓等姓在此龙溪流域的梅林尖石村定居发展,后裔再衍播到全国各处及台湾、马来西亚等地。龙溪都为我们祖先作出了贡献,我们的祖先后裔也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奉献。
第三部分:广东普宁市官氏渊源与世系
一、立姓前的远古篇
(从黄帝至战国楚怀王之少子子兰公时期,约至公元前263年)
黄帝一>昌意一>高阳(颛顼) 一>称一>卷章一>吴回一>陆终一>夏伯一>季连……附叙一>鬻熊一>熊穴一>熊绎(始建楚国) 一>熊艾一>熊默一>熊胜一>楚杨一>熊梁一>熊严一>熊霜一>熊鄂一>熊仪一>熊坎一>熊徇一>熊赀一>熊君一>商臣一>商旅(为春秋五霸之一) 一>熊审一>熊昭一>熊麋一>熊居一>熊珍一>熊章一>熊中一>熊当一>熊疑一>熊良夫一>熊商一>熊槐一>熊子兰(槐的少子名子兰,封为上官大夫,以天水为食邑,其子孙遂以上官为姓,以天水为郡望。)
普宁市官氏的渊源是:我们是四千多年前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后裔,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也称有熊氏,居冀州一带,为北方部族首领,曾与居南方长江一带的部族首领炎帝联合战胜九黎部族首领蚩尤,建成了一个包括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连结九州的大部落,黄帝被公推为首领,为后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
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音雷)祖为正妃(相传嫘祖是种桑养蚕织布的始祖),生二子;玄嚣(青阳)、昌意。昌意生高阳(即五帝中的颛顼),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曾任帝喾的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重黎卒,其弟吴回嗣任“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生六子:
长曰樊,封于卫圩为夏伯,传至夏禹时约在公元前2033年受舜帝禅让在洛阳建立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的封建王国夏朝,正式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夏王朝共历十七世十八王,至夏杰时约公元前1562年为汤所灭,历时471年。
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圩,到周朝时其后代在南方建立胡国,后灭于楚。
三曰彭祖,彭姓,封于韩圩为商伯,传至成汤时约于公元前l 562年灭夏建立商朝,至商王盘庚(约前1312——前l 285年)时迁都于殷,是为殷商。商朝共传1 7代30王,历时约496年,至公元前1066年纣王时为周武王所灭。
四曰会人,女云姓,封于郑圩。
五曰安,曹姓,封于邾圩。
六曰季连,芈姓,有熊氏,(即我们普宁官姓世系的祖先),到周成王时,其后代在南方建立楚国,开发荆蛮,创造了以楚词为代表的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芈氏季连经过很多代繁衍之后,到了商代有附叙、冗熊、楚派父等名人,商末有后裔名弼熊者博学有道,曾为周文王、周武王之师。到公元前1027年,周成王37年,周成王“以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封弼熊之曾孙熊绎(从此以熊为姓,芈为名)于荆蛮(今湖北荆州一带),胙以子男之田(子爵),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是为楚国,至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赀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北),其世系情况参见历史资料《楚国世系表》。
以有熊氏后裔熊绎受封建立的楚国,从公元前1027年至秦王政(秦始皇)24年,即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共经历29代40位国王(国君)(国君15,国王25)历时804年,其中称王48 1年。以楚庄王熊旅成就霸业时为最强盛,与齐桓王、晋文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共称春秋五霸。以楚威王熊商时兼有江淮吴越之地,疆域最广,几乎占全国之一半,历史上将楚国与魏、韩、赵、秦、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
楚国第34位楚王——怀王熊槐有少子名子兰,为楚国令尹,赐封上官采邑,娶秦国公主为妻,其后裔即以上官为姓。其子名上官靳尚,靳尚授上官大夫(据汉书、姓纂)。故子兰公乃我官氏(上官)族最早的祖先。
以上为我官氏(上官)立姓前的简况。
二、立姓后至人闽前的上古代篇
(从子兰公至上官偕公,公元前350——公元809年)——从“天水”经“东阳”到福州,一脉相承。
从始祖子兰公出生,到西汉上官桀扶助汉武帝(前140—前87年),中间相距210年,因史料缺乏,按推算连始祖应当有七世,七世后福建邵武禾坪族谱已有较连续的记述,今按单线嫡传方式将搜集到的有限资料整理如下:
始祖子兰公(公元前318—前257年)。楚怀王少子。[附注:战国时,楚怀王生二子,长子是楚顷襄王熊横,继位时间是公元前299—263年,在位36年;少子名子兰。]子兰公在公元前298年仕楚顷襄王,官令尹,封上官邑大夫,原居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后裔居天水郡,故以居地为郡望曰天水堂,以官衔为氏曰上官氏。所以他是上官氏(官氏)的始祖,妣赢氏为秦国公主,子靳尚。
[注:令尹: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为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明、清时称知县为令尹。秦汉曰县令,元代曰县尹,合而称为令尹,但权力比春秋战国时小得多了。] 总2世祖上官靳尚,子兰公之子,官拜楚国上官大夫。有的说他被封在上官的地方,他的后代有的就姓上官,有的就姓靳。姓靳的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注:据史料获悉,当时秦国谋士纵横家张仪在公元前313年和311年两次入楚搞连横游说,靳尚已任大夫并参与决策,以此推算,靳尚当在公元前330年以前出生。)
总3世祖上官屹,生荣、华二子,长子荣,居甘肃天水郡;次子华,[注:华在汉高祖徙大姓人关中因而失名。据说其后代多在关中及东北等地。】
总4世祖荣、生子禄。
总5世祖上官禄,西汉高祖时封谏议大夫,(其生活年代当在公元前206年前后)并赐天水郡作为其封地,故天水为我氏族最早的发源地,后裔就以天水为郡望曰天水堂。
总6、7世祖待考。
总8世祖上官桀,西汉武帝(公元前140一前87年)时为左将军、尚书、安阳侯。公元前87年与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蝉三人同授武帝遗诏托孤辅政汉孝昭皇帝,女为汉昭帝皇后,女在汉宣帝(前73——前49年)时尊为皇太后,在辅政期间,杰与霍光政见不同,在公元前80年被与“燕王刘旦、鄂邑长公主、御史大夫桑弘羊,其子上官安等以谋反罪被霍光所害”。子一安。
总9世祖上官安,杰公子,仕汉武帝。昭帝即位时拜为骠骑将军,封桑乐侯,妣霍氏(霍光之女),公元前80年与父(桀)同时被霍光所害。长子:期。
总10世祖上官期,安公遗腹子。[注:霍氏因夫被杀后贬人宫中为奴,产子:期。霍氏生于公元前79年,因被斥籍,生子失名(后名丝),后霍氏被灭族后,上官杰、安等得以平反,期名始出。生子才可命名为丝。]
总11世祖丝公,期公子。因父被霍光斥籍避居城外。公元前66年霍光之子霍禹等谋反被灭族后,我氏族始得恢复,生子:由。
总l2世上官由(希),期公之孙。仕汉平帝(公元1—5年)为典簿丞。生子:铉。
总13世上官弦(朗),由公子,仕汉,生子:瑶。
总14世上官瑶,弦公子。仕汉章帝(公元76—88年)司隶校尉,生子:隆。
总15世上官隆(鸿),和帝时为西部都尉置归义,建威屯田七十一部。生子:毓。
总16世上官毓(机),隆公子。生子:资
总17世上官资,毓公子。仕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官拜谏议大夫。因谏李云案之事被罢官归田,生子:廉。
总18世上官廉,资公子,生子:胜。葬嘉定峨眉山。
总19世上官胜,廉公子,官拜蜀汉(公元220—265年)太尉,生二子:茂、光。开始分东派和西派两派。上官光为普宁官氏东阳派始祖,也称东祖或东阳祖。
[附注:西派:上官茂,为西派上官氏祖先,又叫西祖。西派总20世上官茂(字太祥),胜公长子,为西派祖先,生子:齐、居上圭。总21世上官齐,茂公子,后魏(公元534—550年)封藁城公,生子:思慎。总22世上官思慎,齐公子,生子:昂。总23世上官昂,思慎公子,后周(公元557一581年)为秦州刺史,生子:政。总24世上官政,昂公子,为隋(公元589—618年)西河太守,封清义公,生子:怀仁。总25世上官怀仁,政公子,仕唐武卫将军,生子:翼。总26世上官翼,怀仁公子,仕唐舒州刺史,生子:师裕。总27世上官师裕,翼公子,仕唐宣州刺史,封安阳伯,生子:义同。总28世义同、29世崇素、30世上官式。……]
东派,也称东阳派,即普宁市官氏的祖宗一派。
东派总20世上官光,胜公幼子,徙东都洛阳陕州居住,史称东祖或东阳祖,也称东阳派。普宁官氏的郡望是“东阳”,即出自此处。生子:岩。
[注:西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史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所以洛阳又称东都。]
总21世上官岩,光公子。仕晋(公元317—420年)官拜黄门侍郎,生子:会。[注:东晋定都建康——江苏南京]
总22世上官会,岩公子,仕东晋符坚(公元351—349年)封韩国将军,生子:莱。
总23世上官莱,会公子,避慕容之乱,居洛阳,生子:谟。
总24世上官谟,莱公子,生子:回、某。
总25世上官回,谟公幼子,北周(公元557一581年)时为襄城太守,生子:贤。
总26世上官贤,回公子,任彬州太守,生子:宏、时。
总27世上官宏,贤公长子,任隋朝(公元589一6 1 8年)北部郎中,江都有宫统监,因而迁居杨州,生子:仪。
[附注:27世时公,贤公次子,隋租庸史;28世伟公,时公子。唐并州法曹参军;29世庭兰公,伟公子,因仪公案被害,追封黄门侍郎,后裔居秦陇。传说其后代有的改姓为“陇西”“关氏”。……]
总28世上官仪,宏公子,字游韶,生于隋,登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进士,以文章显拜西台侍郎,授弘文馆学士。唐高宗(公元650—683年)时为西台御史、都督及宰相,有诗集被号称西台体,多为世人仿效。唐高宗德麟元年甲子,公元664年12月,“武后垂帘听政,专作威福,高宗每受其制欲废之,命宰相上官仪草诏,武后闻之,遽至高宗处自诉,草诏犹在,高宗羞缩不忍,乃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武后乃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与废太子忠谋反,上官仪下狱被杀,赐废太子忠死,株连流贬者甚众。”仪幼子庭璋亦同死于难。后睿宗(公元710—712年)即位复思仪之忠,乃图形凌烟阁,追封楚国公。妣梁氏封夫人,子 二:庭芝、庭璋。
[附注:①、29世庭芝公,仪公长子,为周王府属秦州大都督,遭武后之祸后,追封天水郡公,娶御史中丞郑崇素之女,妻封荣阳郡夫人。只生一女:昭容,即上官婉儿,为宫中婕妤,因文才显著,为皇上草诏,先后为武后、韦后所器重。唐中宗景元四年(公无710年),太子李隆基(即唐玄宗)起兵讨韦氏时,婉儿被杀。②江西省《西溪官氏族谱》以上官仪为官氏始祖。]
总29世上官庭璋,仪公幼子,字尔玉,唐高宗时为太仆卿,公元664年与父(仪)同死武后之难。后睿宗时平反,追封天水郡公。妣李氏封夫人,子三:经野、经国、经纬。
[附注:①30世经野公,仪公之孙,庭璋公长子。官至中大夫,封天水郡公。妣韦氏,封夫人,世系另详。② 30世经国公,仪公之孙,庭璋公次子。官至监察御史。妣薛氏,封夫人,世系另详。]
总30世上官经纬,仪公之孙,庭璋幼子,字极纪,官至德州刺史。妣韩氏封夫人,生子:诏。
总31世上官诏,经纬公子,字承恩,官至侍御史。妣孔氏封夫人,生子二:烨、煜。
总32世上官煜,字应煌,诏公子,官至麟州司马。生子:偕。
总33世上官偕,煜公子,始迁闽任职。
[附注:据族谱载:①仪公、子庭璋、孙经纬、曾孙诏、玄孙煜五代人均住在河南开封府。卒葬开封府汴梁城外大野县析里乡大边村。宋治平四年(1067年)坟墓等重新整修,对坟墓、山地、基址俱记载明白,并以官姓名之。我想,这可能是一次有记载的将上官氏改为官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了。②我们的祖先来福建是因公赴任(偕公任福州户曹参军),并不是逃难或避罪。来的时间是在唐元和四年(809年)。]
三、从福建迁至普宁的中古代篇
——从福建至普宁,公元809年至……
从福建至普宁世系线图:
1世偕→2丁遒→3岳→4泊(文善)→5兰→6芳→7梅→8崇璜→9志轩→1 0陶→1 1卢→1 2棠→1 3通→1 4睦宗→15粹→1 6潘→1 7升→1 8统→1 9丰(千七郎)→20贵郎→2 1远郎→22某→23膺→24景→25彰→26擢(孟一郎)。
注:①、上官偕公为入福建的上官氏始祖,从子兰公至偕公为33世。②、孟一郎公次妣陈氏妈太迁来普宁尖石乡安居为尖石乡官氏的始祖。从子兰公始祖至孟一郎公,总代数58世。陈氏妈太是明朝成化与弘治年间的1487年迁来普宁尖石乡的。③、从始祖子兰公(以战国时,公元前350计至2004年的今天。)至今约历经二千三百多年,相承约80代,平均每代人二十多年。④、从入闽始祖偕公(唐宪宗元和四年乙丑科登进士的809年计)至今,约经一千多年,相承40多代,平均每代人约30年。
[注:据族谱载:我氏族入闽开基祖偕公,于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登进士出身后入闽任福州户曹参军,建宅于福州城内塔巷(今文兴里),座南向北。后为我氏族会城宗祠,正门有“上官氏宗祠”匾额,后裔子孙繁衍,支派众多,遍布在闽各邑,部份迁徙广东、江西、浙江、台湾,可谓根深枝荣叶茂。在北宋、南宋期间,人才辈出,尤以樵城(即邵武)禾坪一支最为兴旺。]
总33世闽始祖偕公,字志能,煜公子。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已丑科进士出身,由陕入闽任福州户曹参军并定居福州,卒葬福州闽县鼓山则岌岗。妣刘氏诰赠夫人,生子四:甲遒(大遒)、乙遒(辛遒)、丙遒均居福州,丁遒迁邵武光泽上乡。
总34世人闽二世丁遒公,偕公幼子,始迁邵武光泽上乡,妣陈氏,子二:岳、峄。
总35世人闽三世岳公,丁遒公长子,仕唐文宗(公元826—840年)任镇南将军,加封孝廉方正。晚年迁居邵武(樵城)禾坪(今邵武市和平镇前山坪),为邵武禾坪开基祖。妣魏氏卒葬邵武光泽南门陈家凹。继妣郭氏。子五:器、豪、霸、洎、庞。[注:霸公子逢公传特卿,卿传璞,璞传德迎,迎传善诱和开宝,其后代住光泽、沙县、三元、梅列一带……]
总36世闽四世洎公(又名文善公,字荣华,号彩云。)(又载:洎公字用恒,号惠安,闽邵武始祖)。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5—888年)任邵武将。公元875年黄巢起义,878年3月进犯江西,洎公与子兰公奉召领兵勤王,授剿江西吉直建昌城与黄巢农民起义军相遇,父子俱力战而死。洎公与子兰公俱追赠为忠勇将军,赐封下城庙血食,塑像称黑面王,居光邑北乡。刺葬和平里暧水窝凤形山乾山巽向,石碑题名为“上官四府君墓”。妣龚氏(又说何氏),卒葬坪地官婆窝虎形山,洎公因号惠安,现在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前山坪建有“惠安祠”纪念他,该祠至今犹在。生一子名:兰。
总37世闽五世兰公,[洎公(文善)子]字声字,从父勤王,殁于江西战阵,谥忠勇将军,卒与父同葬,妣陈氏,子二:芳(一说名舍)、菲。
总38世人闽六世芳公,兰公长子,生子名梅。
总39世闽七世梅公,生子:名南位、崇璜。
总40世闽八世崇横公,生子名志轩。
总41世闽九世志轩公,生三子名:陶、师、德。
总42世闽十世陶公,生子名卢。
总43世闽十一世卢公,生子二:汤、棠。
总44世闽十二世棠公,生子二:通、瑞。
总45世闽十三世通公,邑庠生,惟至孝,上表其门曰孝感,生子名睦宗。
总46世闽十四世睦宗公,诰赠大夫,生子二:凝、粹。[附注:凝公字成叔,生于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壬午岁(1042年),登杨真榜进士出身,宋神宗熙宁五年庚戍岁(1070年)升尚书职务外郎,处州通判,赐五品服,同年六月初九日戊辰卒,寿58岁,著有文集。封金紫光禄大夫。妣高氏封长乐太君,合葬和平长坑曾祖坟茔边。生子垲、均、埴、堪。安溪福春官献瑶家乡和永春苏坑的祖祠为纪念上官凝,均以“金紫堂”命名]。
总47世闽十五世粹公,睦宗次子(凝公之弟),字美珍,登宋至和二年乙未科(1055年)进士,宋仁宗治平一年(1064年)任零陵县令,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岁(1075年)升授御史。妣张氏,生子名潘。
[注:我氏族由福州迁邵武十世后进入鼎盛时期,据禾坪族谱金榜记载。从唐末至两宋四百年期间,尤其是两宋期间可谓簪缨不断,冠盖相续,一时成为佳话。据查,受皇帝封赠者有:洎、有质等l 7人;受门荫者有:悃等7人;榜眼有均1人;进士有升、凝、均等62人;另有举人27人。两宋期间累计朝官显臣共达160人,仅有质公一系就有进士22人,朝臣72人,其中有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戍(1 070年)科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均公,曾四任御史兼长安令,著作有《广陵文集》50卷,《曲礼讲义》2卷,《秦议》l0卷,《北史录》1卷。均公之子音公登宋徽宗赵夷政和2年壬戍(1112年)科莫涛榜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史称上官氏为天下世家,樵城第一家。堪谓西台家声重振,禾坪业续辉煌。]
总48世闽十六世潘公,粹公之子,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泉上里新坊村镇居,发展繁衍。[注:以前各世主要居住在闽福州和闽邵武府禾坪乡。直至潘公才迁至宁化石壁泉上新坊村居住。]妣毛氏、符氏,生子三:名升、明、旺。
总49世闽十七世升公(潘公长子),诰封四品,为人正直,德行宽厚,乐善好施,乡里推崇。妣张氏、陈氏,封恭人,生子二:统、益。
总50世闽十八世统公(升公长子),统公又名万一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登进士,端平二年(1235年)任徐州钜鹿知县,宣和四年(1242年)任金陵(今南京)知府。妣罗氏、李氏、邱氏,诰封宜人,统公22岁开始生下九子,名:留、新、豪、冠、虞、修、丰、金、尾。按顺序又分别叫千一郎至千九郎。
按统公所生九子后裔,有迁于江西龙泉县者,有迁宁都州者,有迁广东潮州大埔丰顺者,有迁南雄始兴县者,有迁广东清流县者,有迁广东清远香山英德等县者,有守故址者,支繁丁盛,各迁其所。统公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记祖先宗派,特作七律诗如下:
上官恒古至于今,历代源流振家声;
吾今生你九兄弟,各在一方以安身。
人人立志家豪富,个个操持创业兴;
但今嘱咐清明节,万古亲临祭祀亲。
总51世如闽十九世丰公(统公第七子),又名千七郎,字和徽,(宁化石壁龙上八修族谱写:丰公,四七郎公)居丰畲。妣张氏,后裔移居闽省宁化官地、曹坊、绍安、汀州、平和、上杭、永定、潮州、大埔、英德县青塘、嘉应州长乐县、惠州和平县、龙川县等。
[附注:统公之千一郎(告)公,妣吴氏,居宁化全上村,子名法成。移居翁源龙仙镇坡下;千二郎(新)公,妣曾氏、业氏,生子名福星、福宁,父子三人于明朝正统七年自闽上杭县胜里第七图移藉广东南雄始兴县清化上水千家镇茶园排立宅;千三郎(豪)公,妣吕氏,移居武平县,后人迁仁化县南木罗洞;千四郎(冠)公,妣俞氏,移居漳州、长宁县下河洞;千五郎(虞)公,妣马氏,移居广东潮州府嘉应州平远县,后裔迁清流罗府、长乐县泥洞;千六郎(修)公,妣涂氏,移居建宁浦城县,后迁湖南宜章县长宁乡十四都;千七郎(丰)公,妣张氏,后裔居福建和广东普宁市等地;千八郎(金)公,妣刘氏,于明朝洪武二十年迁广东长乐县上都下拔犁树下居住,生子名念五郎。金公与妣合葬长乐额目石乌塘,坐西向东,地形名石下蟹;千九郎(尾)公,妣兰氏,后裔迁魏坊、永定、江西赣卅、广东英德黄龙乡森木洞、新丰县马头镇等。]
总52世人闽廿世贵郎,丰公长子。(其弟名富郎,迁居广东)。
总53世人闽廿一世远郎,贵郎次子。(贵郎长子名长郎,长郎生嵩郎(居泉上)、四郎、鼎郎(居汀州、宁都)三子。)
总54世人闽廿二世某公。
总55世入闽廿三世膺公,生五子:名明、焕、良、灿、景。膺公葬宁化县。(注:灿公子孙居江西,清康熙22年,有总兵官彪,诰封三代龙牌,祖屋在红花岭东面。)
总56世人闽廿四景公,膺公第五子,生七子。
总57世人闽廿五世彰公,景公第三子。彰公生四子,名耀、擢、沃、跃。[注:在元朝至正元年间(辛已岁,公元1341年),遭族内人命飞祸,耀、擢、跃三兄弟遂弃宁化县南奔,耀公到广东大埔居住;擢公与跃公同到闽诏安县石壁东汶下坑居住。嗣后,擢公(孟一郎)次妣,陈氏妈太又迁至潮州府龙溪都尖石洞居住。]
总58世人闽廿六世擢公,又名孟一郎(或叫万一郎)。原居住福建诏安县土名叫柳乾堡枫子林石壁东汶下坑,与许姓为邻。
[注:据《石壁东汶官氏族谱》记载,留居在东汶的官姓有口大池塘,每年官姓岳父家均有送池鱼给许姓女婿,并让池水给许姓灌田,久而久之,许姓欲占池塘,双方发生械斗,双方死伤惨重,后来上司把池塘处理还官姓,许姓不服而收买上司,再次武斗,最后官姓寡不敌众,全村老幼乘暴风雨黑夜过坑逃跑,又被洪水冲走老幼一百多人,遂成世仇,具体经过,该族谱有详记。我始祖孟一郎之妣陈氏妈等人早有所察,与跃公等人早前已出走,因而幸免以祸。]
擢公(孟一郎)嫡妣汪氏生四子,汪氏去世后,擢公还年轻,为了照顾小孩,又娶继妣陈氏妈(名二娘),陈氏妈只生一子,共五子,名法兴、法行、法旺、(又传另一子名法煊、妣余氏)、法能。陈氏妈生子后不久,擢公因病去世,遗下五子,孤儿寡妇,生活甚难,在陈氏舅家关照一下,将擢公(孟一郎)土葬于店下坪黄桐树下,汪氏妈葬在红花岭,坟为黄蜂采花形。由于生活困苦,加上兄弟不睦,再加上陈氏舅门又要迁居广东,陈氏妈不得不含泪离乡别井、与陈、余、邹等姓众人挑着一头是小孩一头是杂物,跟随陈氏舅门千里迢迢来到潮州龙溪都黄竹坑尖石洞,到了尖石“箩下叫”的地方,箩索断,孩子叫,此处以后就叫“箩下叫”。陈氏妈只好折回印子凸下叫眠斜窝(即现在边埔村对面,老屋下村下手角。)的地方暂住在别人的家里,以后又迁到老屋下村居住发展。后来她的几个儿子又跟踪到了尖石洞,最后法兴、法能两个儿子留下在梅林镇尖石乡安居发展,从此子孙繁衍昌盛,播及国内外。
附录:有关孟一郎公与陈氏妈太的事迹备忘录
我们本着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把一些有关资料附录在此,为后入访祖寻踪考证历 史提供部份参政资料。
①台湾《东阳堂官氏族谱》载:“我擢公号孟一郎公,妣汪氏生四子,继娶陈氏生一子,后随舅父先带长子法兴公移居潮州府惠来县梅林尖石居焉。”
②福建诏安县《石壁东汶官氏族谱》载:惠来县鲤鱼墩陈氏妈只生一子。
③《惠来县官氏族谱》载:传至元朝至正元年间,因遭族内人命飞祸,耀、擢、跃公三兄弟遂弃宁化南奔。耀公到广东潮州府之大埔县居住。擢公同跃公又奔到福建诏安县土名叫做柳乾堡枫仔林石壁东汶下坑,与许姓之人筑舍为邻。擢公厌许家,不与许家为邻,遂携眷往潮州府潮阳县尖石。(注:此句可能有错,因为擢公在闽死后,陈氏妈才来尖石)故卜居尖石者系擢公之子孙也;卜居大埔者系耀公之子孙也。
始祖讳擢公,祖妈汪氏葬在凉伞树下也,虽支分流沛,而本源实系宁化县石壁村(今福建三明市宁化县曹坊乡官地村、坪上村)。……故我陈太祖妣携三男由闽迁粤,卜居潮州府潮阳县尖石乡。
④《福建诏安官氏族谱》序:缅维我祖讳擢公(号孟一郎)葬在黄桐树下,土名叫店下坪,乃系土坟,可以安矣。
始祖擢公兄弟四人(长耀公、次擢公、三跃公、四沃公),擢公居次,因元朝至正元年间,遭族内人命飞祸,惟四房沃公守祖而已。耀、擢、跃三人皆去宁化县而奔南方,从此以下,皆五百年前之事矣。我擢公之兄耀公奔至潮州府大埔县居住,当地有姓官者,皆耀公子孙也。
我祖擢公(号孟一郎),在大元辛已岁,奔到漳州府漳浦县后,在诏安县西北八十里,土名柳乾堡石壁汶下坑,与许姓筑舍为邻。擢公葬在店下坪黄桐树下,乾山巽向乙水,特潮出巽口,面前巽峰尖秀。
始祖擢公妣汪氏,生四子。继妣陈氏生一子,陈氏因夫身故,又与先人子中某人不睦,后因舅父到家询及前子不睦之故,后陈氏带一子挑一子随舅父迁居广东潮州府惠来县尖石居住十四代矣。陈氏妈葬在尖石鲤鱼墩,坐南向北,系辰山戍向。汪氏妈葬在红花岭,申山寅向出水口。
⑤《大埔县官氏族谱》序:擢公、跃公二公同入漳州府漳浦县与许姓筑舍为邻,以后兄弟又分开,跃公复迁汀州府上杭县分邑永定县东北五十里的金丰里陈东坑乡,更号原一郎公,葬在陈东坑,妣廖氏生九子。夫妻合葬,系已山亥向卯水,特潮水出口。擢公(号孟一郎)原住石壁乡东汶下坑,妣汪氏生四子,继妣陈氏生一子,共五子。因兄弟不睦,陈氏同一子随舅迁移到广东潮州府惠来县尖石乡,兹十三代矣。兹我辈以开漳之祖谓始祖也。按擢公大葬店下坪黄桐树下。妣汪氏葬在红花岭,黄蜂采花形地。继妣陈氏葬在尖石鲤鱼墩,其详不可多得矣。
⑥在乾隆36年(1771年),福建安溪县长坑乡翰林院编修官献瑶来石峰祭拜始祖陈氏妈和老屋下村本仁堂六世祖善居公,并留有“翰苑腾声”四个大字的木匾在本仁堂。
(注:以上各地资料有的说陈氏妈带一子来尖石,有的说带二子来尖石,有的说带三子来潮州府尖石,因是手抄本,记录不详,我们也无法查清,也无须纠缠,因为大家都是孟一郎公的子孙,都是同宗共祖的。)
⑦关于去福建祭拜擢公之事的记录如下:
A、光绪二年丙子鼠岁(1876年)二年初一日,本族21人与陆丰5人同往福建诏安同祭扫擢公祖坟。
擢公祖坟(泥坟墓)葬在店下坪黄桐树下,穴为乾山巽向。妣汪氏妈(泥坟墓)葬在红花岭,穴为申山寅向。
祭祀费用共使去钱十四仟五百六十文。其中柴酒由诏安叔孙办出。
B、次年,即光绪三年丁丑牛岁(1877年)七月初五日,合陆丰、诏安、惠来三邑官氏乡绅代表前往福建诏 安店下坪祖地处进行祖墓重修,祖坟碑文订明如下:
光绪丁丑年重修(1877)、
(明)太始祖 讳 擢官太公之墓
广潮、丰、惠
福漳、诏 邑世孙永祀
吉课:丁丑、戊申、戊午、戊午。
修坟墓时,诏安官氏叔孙共做85个义务工。丰顺县官氏叔孙共使钱十仟三百五十文。惠来县官氏叔孙共使钱七万八仟六百五十文。
C、光绪七年辛已蛇岁(1881年)四月十二日诏安擢公开祭。惠来县官氏共使去祭费银七两三钱正。这钱由尖石陈氏始祖妈蒸尝付出。各地又匙蒸尝银十一两一钱半,此款另交与诏安叔孙保管处理。
为这次诏安修坟祭祖,惠来县官氏捐赠蒸尝钱银不少,如尖石陈氏始祖妈捐出银二十元正;斗仪公捐出银十八元正;斗仪公妣钟氏婆捐银十元正;怀琰公捐银八元正。等等。
[重要说明:以上所引抄的七条资料的共同点都是手抄本。因岁月久远和转抄者文化水平的差异,内容有些不同,连擢公是不是号孟一郎公的问题,我认为也须进一步考证,总之谁是谁非,很难一言肯定或一言否定,本文把它们附录在此,目的在于说明我们对待一些历史问题要持慎重的态度,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争议之处仍可争议,存疑之处仍可存疑,有些问题也希望当今贤达人士和后人加以解决。
本文重要小结
1、普宁市官氏的郡望、堂号:天水(天水堂) 东阳(东阳堂)
堂联:东阳世泽;天水家声。
堂联:天水家声远;东阳世泽长。
2、我们是皇帝的子孙。
3、我祖最初姓芈氏,后姓上官氏,以后又简化为官氏,“上官”与“官”氏有其共源性、连续性、同一性、互通性。
4、战国时期,楚怀王次子名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以天水为食邑,其后裔便以其官名“上官”为姓,以“天水”为郡望。
5、20世上官光,因迁居东都洛阳,被称为东祖或东阳祖。后裔便又以“东阳”为郡望。
6、因汉朝上官桀案和唐朝上官仪案,有些胆小者就改姓“关”或别的姓,故有外姓人称姓这个“关”的某些人为姓“怕死关”的人。
7、上官偕公于唐元和四年(809年)登进士后到福建任福州户曹参军,建宅于福州城内塔巷(今文兴里)。并不是逃黄巢乱来福建的。
8、48世潘公迁居宁化县石壁洞泉上。
9、50世统公第七子丰公是我们的祖公。
10、擢公(号孟一郎),妣汪氏生四子,陈氏(陈二娘)生一子、共五子。孟一郎葬在诏安店下坪,汪氏妈葬在诏安红花岭。继妣陈氏妈葬在普宁市梅林镇尖石乡鲤鱼墩。光绪二年丙子岁(1876)、三年(1877)、七年(1881)三年内,福建、广东的子孙曾去福建店下坪修坟祭拜擢公孟一郎。
11、始祖陈氏妈是在明成化与弘治年间的1487年从福建随舅父迁居普宁尖石乡的。至今已传至24代,历五百多年矣。
(乾隆36年前后,福建安溪县长坑乡翰林院编修官献瑶前来梅林尖石祭拜陈氏妈太和老屋下村六世祖“本仁堂”善居公,进行宗亲访问。)
12、从战国时期官氏开始立姓的始祖子兰公开始,传至普宁市石峰乡孟一郎派下廿多代,合计已传八十多代,越两千多年。其中世系先后和姓名也基本排列清楚,一看便可明白。
13、我祖是从甘肃天水迁至河南洛阳,经福建到广东、广西、四川、台湾等地。
14、关于官氏(上官)溯源的书有些是错的,如《百家姓姓氏溯源》、《当代百家姓》等书均把官氏(上官)的始祖子兰公的父亲写成是楚庄王,这是错的。子兰公的父亲应为楚怀王才对,庄王比怀王要早十多代,三百多年,特在此作更正说明。
总之,在对普宁市官氏的源流考证中,我们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尊重历史,缅怀先人,要有良知和人格,既不冒认皇亲国戚为自己的祖先,也不抹杀黎民百姓祖先的功业。我们要以哲人的思想,智者的学识,战士的激情去引导后人对祖先人生哲理的思考,启迪和激励他们前进,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世界,为祖先争光,为祖国争光,为人类争光!
族谱主编、普宁市孟一郎公20代孙:秀岩编撰
二00四年(壬申猴岁)端午
分享按钮>>广东普宁市官氏源流考(二)
>>湖北荆门上官氏族源流略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