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阳上官氏谱稿
- 中华上官氏网 2009年6月7日 长阳上官
湖北长阳上官氏谱稿
稽考我上官氏系荆楚怀王稚子名子兰任天水上官大夫之职以上官为姓也荆楚芈姓子男爵系颛顼之裔曰鬻熊为周文王师有勤劳于王室武王克商封其后于荆蛮以子男之上首爵居之即今丹阳南郡枝江县也
颛顼帝号高阳氏系黄帝孙始作历在位七十八年
皇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国于有熊德王在位百年
鬻熊又称熊绎
史记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
通鉴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羋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熊绎生熊艾,熊艾生熊<黑旦>,熊<黑旦>生熊胜。熊胜以弟熊杨为后。熊杨生熊渠。
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后为熊毋康,毋康蚤死。熊渠卒,子熊挚红立。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乱,攻厉王,厉王出奔彘。熊勇十年,卒,弟熊严为后。
熊严十年,卒。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严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
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十六年,郑桓公初封於郑。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立。熊咢九年,卒,子熊仪立,是为若敖。
若敖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弑,周东徙,而秦襄公始列为诸侯。
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为霄敖。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为蚡冒。蚡冒十三年,晋始乱,以曲沃之故。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
武王十七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二十一年,郑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卫弑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鲁弑其君隐公。三十一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
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彊,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熊囏立,是为庄敖。庄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惲,惲奔随,与随袭弑庄敖代立,是为成王。
成王惲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
十六年,齐桓公以兵侵楚,至陉山。”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与桓公盟。桓公数以周之赋不入王室,楚许之,乃去。
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二十二年,伐黄。二十六年,灭英。
三十三年,宋襄公欲为盟会,召楚。楚王怒曰:“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遂行,至盂,遂执辱宋公,已而归之。三十四年,郑文公南朝楚。楚成王北伐宋,败之泓,射伤宋襄公,襄公遂病创死。
三十五年,晋公子重耳过楚,成王以诸侯客礼飨,而厚送之於秦。
三十九年,鲁僖公来请兵以伐齐,楚使申侯将兵伐齐,取穀,”置齐桓公子雍焉。齐桓公七子皆奔楚,楚尽以为上大夫。灭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
夏,伐宋,宋告急於晋,晋救宋,成王罢归。将军子玉请战,成王曰:“重耳亡居外久,卒得反国,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固请,乃与之少师而去。晋果败子玉於城濮。成王怒,诛子玉。
四十六年,初,成王将以商臣为太子,语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内宠,绌乃乱也。楚国之举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王不听,立之。后又欲立子职而绌太子商臣。商臣闻而未审也,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实?”崇曰:“飨王之宠姬江羋而勿敬也。”商臣从之。江羋怒曰:“宜乎王之欲杀若而立职也。”商臣告潘崇曰:“信矣。”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能亡去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冬十月,商臣以宫卫兵围成王。成王请食熊蹯而死,不听。丁未,成王自绞杀。商臣代立,是为穆王。
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穆王三年,灭江。四年,灭六、蓼。六、蓼,皋陶之后。八年,伐陈。十二年,卒。子庄王侣立。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锺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於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於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九年,相若敖氏。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王击灭若敖氏之族。十三年,灭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於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尫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二十三年,庄王卒,子共王审立。
共王十六年,晋伐郑。郑告急,共王救郑。与晋兵战鄢陵,晋败楚,射中共王目。共王召将军子反。子反嗜酒,从者竖阳穀进酒,醉。王怒,射杀子反,遂罢兵归。
三十一年,共王卒,子康王招立。康王立十五年卒,子员立,是为郏敖。
康王宠弟公子围、子比、子晳、弃疾。郏敖三年,以其季父康王弟公子围为令尹,主兵事。四年,围使郑,道闻王疾而还。十二月己酉,围入问王疾,绞而弑之,遂杀其子莫及平夏。使使赴於郑。伍举问曰:“谁为后?”对曰:“寡大夫围。”伍举更曰:“共王之子围为长。”子比奔晋,而围立,是为灵王。
灵王三年六月,楚使使告晋,欲会诸侯。诸侯皆会楚于申。伍举曰:“昔夏启有钧台之飨,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王有盟津之誓,成王有岐阳之蒐,康王有丰宫之朝,穆王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君其何用?”灵王曰:“用桓公。”时郑子产在焉。於是晋、宋、鲁、卫不往。灵王已盟,有骄色。伍举曰:“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纣为黎山之会,东夷叛之。幽王为太室之盟,戎、翟叛之。君其慎终!”
七月,楚以诸侯兵伐吴,围朱方。八月,克之,囚庆封,灭其族。以封徇,曰:“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封反曰:“莫如楚共王庶子围弑其君兄之子员而代之立!”於是灵王使弃疾杀之。
七年,就章华台,下令内亡人实之。
八年,使公子弃疾将兵灭陈。十年,召蔡侯,醉而杀之。使弃疾定蔡,因为陈蔡公。
十一年,伐徐以恐吴。灵王次於乾谿以待之。王曰:“齐、晋、鲁、卫,其封皆受宝器,我独不。今吾使使周求鼎以为分,其予我乎?”析父对曰:“其予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露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周今与四国服事君王,将惟命是从,岂敢爱鼎?”灵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其田,不我予,今我求之,其予我乎?”对曰:“周不爱鼎,郑安敢爱田?”灵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吾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对曰:“畏哉!”灵王喜曰:“析父善言古事焉。”
十二年春,楚灵王乐乾谿,不能去也。国人苦役。初,灵王会兵於申,僇越大夫常寿过,杀蔡大夫观起。起子从亡在吴,乃劝吴王伐楚,为间越大夫常寿过而作乱,为吴间。使矫公子弃疾命召公子比於晋,至蔡,与吴、越兵欲袭蔡。令公子比见弃疾,与盟於邓。遂入杀灵王太子禄,立子比为王,公子子晳为令尹,弃疾为司马。先除王宫,观从从师于乾谿,令楚众曰:“国有王矣。先归,复爵邑田室。后者迁之。”楚众皆溃,去灵王而归。
灵王闻太子禄之死也,自投车下,而曰:“人之爱子亦如是乎?”侍者曰:“甚是。”王曰:“余杀人之子多矣,能无及此乎?”右尹曰:“请待於郊以听国人。”王曰:“众怒不可犯。”曰:“且入大县而乞师於诸侯。”王曰:“皆叛矣。”又曰:“且奔诸侯以听大国之虑。”王曰:“大福不再,祗取辱耳。”於是王乘舟将欲入鄢。右尹度王不用其计,惧俱死,亦去王亡。
灵王於是独傍徨山中,野人莫敢入王。王行遇其故鋗人,谓曰:“为我求食,我已不食三日矣。”鋗人曰:“新王下法,有敢饟王从王者,罪及三族,且又无所得食。”王因枕其股而卧。鋗人又以土自代,逃去。王觉而弗见,遂饥弗能起。芋尹申无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犯王命,王弗诛,恩孰大焉!”乃求王,遇王饥於釐泽,奉之以归。夏五月癸丑,王死申亥家,申亥以二女从死,并葬之。
是时楚国虽已立比为王,畏灵王复来,又不闻灵王死,故观从谓初王比曰:“不杀弃疾,虽得国犹受祸。”王曰:“余不忍。”从曰:“人将忍王。”王不听,乃去。弃疾归。国人每夜惊,曰:“灵王入矣!”乙卯夜,弃疾使船人从江上走呼曰:“灵王至矣!”国人愈惊。又使曼成然告初王比及令尹子晳曰:“王至矣!国人将杀君,司马将至矣!君蚤自图,无取辱焉。众怒如水火,不可救也。”初王及子晳遂自杀。丙辰,弃疾即位为王,改名熊居,是为平王。
平王以诈弑两王而自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百姓。复陈蔡之地而立其后如故,归郑之侵地。存恤国中,修政教。吴以楚乱故,获五率以归。平王谓观从:“恣尔所欲。”欲为卜尹,王许之。
初,共王有宠子五人,无適立,乃望祭群神,请神决之,使主社稷,而阴与巴姬埋璧於室内,召五公子斋而入。康王跨之,灵王肘加之,子比、子晳皆远之。平王幼,抱其上而拜,压纽。故康王以长立,至其子失之;围为灵王,及身而弑;子比为王十馀日,子晳不得立,又俱诛。四子皆绝无后。唯独弃疾后立,为平王,竟续楚祀,如其神符。
初,子比自晋归,韩宣子问叔向曰:“子比其济乎?”对曰:“不就。”宣子曰:“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为不就?”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取国有五难:有宠无人,一也;有人无主,二也;有主无谋,三也;有谋而无民,四也;有民而无德,五也。”子比在晋十三年矣,晋、楚之从不闻通者,可谓无人矣;族尽亲叛,可谓无主矣;无衅而动,可谓无谋矣;为羁终世,可谓无民矣;亡无爱徵,可谓无德矣。王虐而不忌,子比涉五难以弑君,谁能济之!有楚国者,其弃疾乎?君陈、蔡,方城外属焉。苛慝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民无怨心。先神命之,国民信之。羋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子比之官,则右尹也;数其贵宠,则庶子也;以神所命,则又远之;民无怀焉,将何以立?”宣子曰:“齐桓、晋文不亦是乎?”对曰:“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於釐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外主,有高、国以为内主。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於献公。好学不倦。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馀、子犯以为腹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惠、怀弃民,民从而与之。故文公有国,不亦宜乎?子比无施於民,无援於外,去晋,晋不送;归楚,楚不迎。何以有国!”子比果不终焉,卒立者弃疾,如叔向言也。
平王二年,使费无忌如秦为太子建取妇。妇好,来,未至,无忌先归,说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平王听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为太子娶。是时伍奢为太子太傅,无忌为少傅。无忌无宠於太子,常谗恶太子建。建时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无宠於王,王稍益疏外建也。
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边。无忌又日夜谗太子建於王曰:“自无忌入秦女,太子怨,亦不能无望於王,王少自备焉。且太子居城父,擅兵,外交诸侯,且欲入矣。”平王召其傅伍奢责之。伍奢知无忌谗,乃曰:“王柰何以小臣疏骨肉?”无忌曰:“今不制,后悔也。”於是王遂囚伍奢。乃令司马奋扬召太子建,欲诛之。太子闻之,亡奔宋。
无忌曰:“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於是王使使谓奢:“能致二子则生,不能将死。”奢曰:“尚至,胥不至。”王曰:“何也?”奢曰:“尚之为人,廉,死节,慈孝而仁,闻召而免父,必至,不顾其死。胥之为人,智而好谋,勇而矜功,知来必死,必不来。然为楚国忧者必此子。”於是王使人召之,曰:“来,吾免尔父。”伍尚谓伍胥曰:“闻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报,无谋也;度能任事,知也。子其行矣,我其归死。”伍尚遂归。伍胥弯弓属矢,出见使者,曰:“父有罪,何以召其子为?”将射,使者还走,遂出奔吴。伍奢闻之,曰:“胥亡,楚国危哉。”楚人遂杀伍奢及尚。
十年,楚太子建母在居巢,开吴。吴使公子光伐楚,遂败陈、蔡,取太子建母而去。楚恐,城郢。初,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锺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锺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灭锺离、居巢。楚乃恐而城郢。
十三年,平王卒。将军子常曰:“太子珍少,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当娶也。”欲立令尹子西。子西,平王之庶弟也,有义。子西曰:“国有常法,更立则乱,言之则致诛。”乃立太子珍,是为昭王。
昭王元年,楚众不说费无忌,以其谗亡太子建,杀伍奢子父与郤宛。宛之宗姓伯氏子嚭及子胥皆奔吴,吴兵数侵楚,楚人怨无忌甚。楚令尹子常诛无忌以说众,众乃喜。
四年,吴三公子奔楚,楚封之以扞吴。五年,吴伐取楚之六、潜。七年,楚使子常伐吴,吴大败楚於豫章。
十年冬,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与唐、蔡俱伐楚,楚大败,吴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吴兵之来,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夹汉水阵。吴伐败子常,子常亡奔郑。楚兵走,吴乘胜逐之,五战及郢。己卯,昭王出奔。庚辰,吴人入郢。
昭王亡也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郧公之弟怀曰:“平王杀吾父,今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乃与王出奔随。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封於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欲杀昭王。王从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鲍胥请救於秦。秦以车五百乘救楚,楚亦收馀散兵,与秦击吴。十一年六月,败吴於稷。会吴王弟夫概见吴王兵伤败,乃亡归,自立为王。阖闾闻之,引兵去楚,归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封之堂谿,号为堂谿氏。
楚昭王灭唐九月,归入郢。十二年,吴复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鄀。
十六年,孔子相鲁。二十年,楚灭顿,灭胡。二十一年,吴王阖闾伐越。越王句践射伤吴王,遂死。吴由此怨越而不西伐楚。
二十七年春,吴伐陈,楚昭王救之,军城父。十月,昭王病於军中,有赤云如鸟,夹日而蜚。昭王问周太史,太史曰:“是害於楚王,然可移於将相。”将相闻是言,乃请自以身祷於神。昭王曰:“将相,孤之股肱也,今移祸,庸去是身乎!”弗听。卜而河为祟,大夫请祷河。昭王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而河非所获罪也。”止不许。孔子在陈,闻是言,曰:“楚昭王通大道矣。其不失国,宜哉!”
昭王病甚,乃召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楚国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让其弟公子申为王,不可。又让次弟公子结,亦不可。乃又让次弟公子闾,五让,乃后许为王。将战,庚寅,昭王卒於军中。子闾曰:“王病甚,舍其子让群臣,臣所以许王,以广王意也。今君王卒,臣岂敢忘君王之意乎!”乃与子西、子綦谋,伏师闭涂,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为惠王。然后罢兵归,葬昭王。
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於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白公好兵而下士,欲报仇。六年,白公请兵令尹子西伐郑。初,白公父建亡在郑,郑杀之,白公亡走吴,子西复召之,故以此怨郑,欲伐之。子西许而未为发兵。八年,晋伐郑,郑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郑,受赂而去。白公胜怒,乃遂与勇力死士石乞等袭杀令尹子西、子綦於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弑之。惠王从者屈固负王亡走昭王夫人宫。白公自立为王。月馀,会叶公来救楚,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杀之。惠王乃复位。是岁也,灭陈而县之。
十三年,吴王夫差彊,陵齐、晋,来伐楚。十六年,越灭吴。四十二年,楚灭蔡。四十四年,楚灭杞。与秦平。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
五十七年,惠王卒,子简王中立。
简王元年,北伐灭莒。八年,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始列为诸侯。
二十四年,简王卒,子声王当立。声王六年,盗杀声王,子悼王熊疑立。悼王二年,三晋来伐楚,至乘丘而还。四年,楚伐周。郑杀子阳。九年,伐韩,取负黍。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楚厚赂秦,与之平。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肃王臧立。
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於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十年,魏取我鲁阳。十一年,肃王卒,无子,立其弟熊良夫,是为宣王。
宣王六年,周天子贺秦献公。秦始复彊,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彊。三十年,秦封卫鞅於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威王六年,周显王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七年,齐孟尝君父田婴欺楚,楚威王伐齐,败之於徐州,而令齐必逐田婴。田婴恐,张丑伪谓楚王曰:“王所以战胜於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盼子者,有功於国,而百姓为之用。婴子弗善而用申纪。申纪者,大臣不附,百姓不为用,故王胜之也。今王逐婴子,婴子逐,盼子必用矣。复搏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於王矣。”楚王因弗逐也。
十一年,威王卒,子怀王熊槐立。魏闻楚丧,伐楚,取我陉山。
怀王元年,张仪始相秦惠王。四年,秦惠王初称王。
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適为秦使齐,齐王曰:“为之柰何?”陈轸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曰:“其有贵於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遍,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於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燕、韩君初称王。秦使张仪与楚、齐、魏相会,盟齧桑。
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十二年,齐湣王伐败赵、魏军,秦亦伐败韩,与齐争长。
十六年,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相,使张仪南见楚王,谓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说者无先大王,虽仪之所甚愿为门阑之厮者亦无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先齐王,虽仪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仪亦不得为门阑之厮也。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则齐弱矣。是北弱齐,西德於秦,私商於以为富,此一计而三利俱至也。”怀王大悦,乃置相玺於张仪,日与置酒,宣言“吾复得吾商於之地”。群臣皆贺,而陈轸独吊。怀王曰:“何故?”陈轸对曰:“秦之所为重王者,以王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交先绝,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国哉,必轻楚矣。且先出地而后绝齐,则秦计不为。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见欺於张仪,则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绝齐交。西起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之兵必至。臣故吊。”楚王弗听,因使一将军西受封地。
张仪至秦,详醉坠车,称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仪以吾绝齐为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遗北辱齐王。齐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秦齐交合,张仪乃起朝,谓楚将军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楚将军曰:“臣之所以见命者六百里,不闻六里。”即以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兴师将伐秦。陈轸又曰:“伐秦非计也。不如因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於秦,取偿於齐也,吾国尚可全。今王已绝於齐而责欺於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遂绝和於秦,发兵西攻秦。秦亦发兵击之。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十八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愿得张仪,不愿得地。”张仪闻之,请之楚。秦王曰:“楚且甘心於子,柰何?”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且仪以前使负楚以商於之约,今秦楚大战,有恶,臣非面自谢楚不解。且大王在,楚不宜敢取仪。诚杀仪以便国,臣之愿也。”仪遂使楚。
至,怀王不见,因而囚张仪,欲杀之。仪私於靳尚,靳尚为请怀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无秦,必轻王矣。”又谓夫人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而王欲杀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宫中善歌者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贵,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郑袖卒言张仪於王而出之。仪出,怀王因善遇仪,仪因说楚王以叛从约而与秦合亲,约婚姻。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怀王悔,使人追仪,弗及。是岁,秦惠王卒。
二十年,齐湣王欲为从长,恶楚之与秦合,乃使使遗楚王书曰:“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张仪走魏,樗里疾、公孙衍用,而楚事秦。夫樗里疾善乎韩,而公孙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韩、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则燕、赵亦宜事秦。四国争事秦,则楚为郡县矣。王何不与寡人并力收韩、魏、燕、赵,与为从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乐听,则王名成矣。王率诸侯并伐,破秦必矣。王取武关、蜀、汉之地,私吴、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韩、魏割上党,西薄函谷,则楚之彊百万也。且王欺於张仪,亡地汉中,兵锉蓝田,天下莫不代王怀怒。今乃欲先事秦!愿大王孰计之。”
楚王业已欲和於秦,见齐王书,犹豫不决,下其议群臣。群臣或言和秦,或曰听齐。昭雎曰:“王虽东取地於越,不足以刷耻;必且取地於秦,而后足以刷耻於诸侯。王不如深善齐、韩以重樗里疾,如是则王得韩、齐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韩宜阳,而韩犹复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阳,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赵攻上党,楚攻河外,韩必亡。楚之救韩,不能使韩不亡,然存韩者楚也。韩已得武遂於秦,以河山为塞,所报德莫如楚厚,臣以为其事王必疾。齐之所信於韩者,以韩公子眜为齐相也。韩已得武遂於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齐、韩重樗里疾,疾得齐、韩之重,其主弗敢弃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里子必言秦,复与楚之侵地矣。”於是怀王许之,竟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
二十四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於楚。楚往迎妇。二十五年,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於黄棘。秦复与楚上庸。二十六年,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於秦,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於秦而请救。秦乃遣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眜,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於齐以求平。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驩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於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驩,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柰何绝秦之驩心!”於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於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於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於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於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二年,楚怀王亡逃归,秦觉之,遮楚道,怀王恐,乃从间道走赵以求归。赵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与秦使复之秦。怀王遂发病。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
六年,秦使白起伐韩於伊阙,大胜,斩首二十四万。秦乃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顷襄王患之,乃谋复与秦平。七年,楚迎妇於秦,秦楚复平。
十一年,齐秦各自称为帝;月馀,复归帝为王。
十四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十六年,与秦昭王好会於鄢。其秋,复与秦王会穰。
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对曰:“小臣之好射鶀雁,罗鸗,小矢之发也,何足为大王道也。且称楚之大,因大王之贤,所弋非直此也。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战国。故秦、魏、燕、赵者,鶀雁也;齐、鲁、韩、卫者,青首也;驺、费、郯、邳者,罗鸗也。外其馀则不足射者。见鸟六双,以王何取?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时张而射之?此六双者,可得而囊载也。其乐非特朝昔之乐也,其获非特凫雁之实也。王朝张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径属之於韩,则中国之路绝而上蔡之郡坏矣。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且魏断二臂,颠越矣;膺击郯国,大梁可得而有也。王綪缴兰台,饮马西河,定魏大梁,此一发之乐也。若王之於弋诚好而不厌,则出宝弓,碆新缴,射噣鸟於东海,还盖长城以为防,朝射东莒,夕发浿丘,夜加即墨,顾据午道,则长城之东收而太山之北举矣。西结境於赵而北达於燕,三国布<羽氏>,则从不待约而可成也。北游目於燕之辽东而南登望於越之会稽,此再发之乐也。若夫泗上十二诸侯,左萦而右拂之,可一旦而尽也。今秦破韩以为长忧,得列城而不敢守也;伐魏而无功,击赵而顾病,则秦魏之勇力屈矣,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王出宝弓,碆新缴,涉鄳塞,而待秦之倦也,山东、河内可得而一也。劳民休众,南面称王矣。故曰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奋翼鼓<羽氏>,方三千里,则秦未可得独招而夜射也。”欲以激怒襄王,故对以此言。襄王因召与语,遂言曰:“夫先王为秦所欺而客死於外,怨莫大焉。今以匹夫有怨,尚有报万乘,白公、子胥是也。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犹足以踊跃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窃为大王弗取也。”於是顷襄王遣使於诸侯,复为从,欲以伐秦。秦闻之,发兵来伐楚。
楚欲与齐韩连和伐秦,因欲图周。周王赧使武公谓楚相昭子曰:“三国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输,而南器以尊楚,臣以为不然。夫弑共主,臣世君,大国不亲;以众胁寡,小国不附。大国不亲,小国不附,不可以致名实。名实不得,不足以伤民。夫有图周之声,非所以为号也。”昭子曰:“乃图周则无之。虽然,周何故不可图也?”对曰:“军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围。夫一周为二十晋,公之所知也。韩尝以二十万之众辱於晋之城下,锐士死,中士伤,而晋不拔。公之无百韩以图周,此天下之所知也。夫怨结两周以塞驺鲁之心,交绝於齐,声失天下,其为事危矣。夫危两周以厚三川,方城之外必为韩弱矣。何以知其然也?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虽无攻之,名为弑君。然而好事之君,喜攻之臣,发号用兵,未尝不以周为终始。是何也?见祭器在焉,欲器之至而忘弑君之乱。今韩以器之在楚,臣恐天下以器雠楚也。臣请譬之。夫虎肉臊,其兵利身,人犹攻之也。若使泽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万於虎矣。裂楚之地,足以肥国;诎楚之名,足以尊主。今子将以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吞三翮六翼,以高世主,非贪而何?周书曰‘欲起无先’,故器南则兵至矣。”於是楚计辍不行。
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於陈城。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
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馀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於秦。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
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
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是时楚益弱。
六年,秦围邯郸,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七年,至新中。秦兵去。十二年,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幽王悍立。李园杀春申君。幽王三年,秦、魏伐楚。秦相吕不韦卒。九年,秦灭韩。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二月馀,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是岁,秦虏赵王迁。
王负刍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二年,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馀城。三年,秦灭魏。四年,秦将王翦破我军於蕲,而杀将军项燕。
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
太史公曰:楚灵王方会诸侯於申,诛齐庆封,作章华台,求周九鼎之时,志小天下;及饿死于申亥之家,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势之於人也,可不慎与?弃疾以乱立,嬖淫秦女,甚乎哉,几再亡国!《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天水世家花萼堂桃林上官氏宗谱套部
继志续修十九代上官得生敬书
公元一九九九年己亥岁上官守相抄录
上官氏谱总目录
首卷
花萼堂上官氏宗谱源流序其二俱系道光庚子辛丑年上官应宿撰
花树八景序系元(明)朝洪武烟眷生解缙谨书
江西吉州桃林上官氏花萼堂记上官应宿自荆门抄来系明朝成化二十二年孟春月上浣之八日赐进士吉安陈敏序
湖北上官氏荆门创修宗祠序上官应宿自荆门抄来系明朝万历癸丑十月吉日吉州家生曾同亨撰
谒荆门宗祠记系道光庚子辛丑年上官应宿撰
荆门祠堂对联三付系上官应宿抄来
凡例二十二条前十六条系上官应宿于道光年间自荆门抄来后六条应宿公增补
二卷
继志续修序系民国二十二年有癸酉岁季夏月上浣之廿日上官业常抄下上官夕锭图族
花萼上官氏派序记系民国十六年丁卯岁上官志深记
长阳宗祠祖茔地处全图系民国十六年上官志深绘
丧服总图系民国十六年上官志生绘
九族伍服人伦图系民国二十二年上官业常绘
妻为夫九族五服人伦图系民国十年上官志生绘
三父八母服制图系民国十年上官志生绘
安始祖公文
安昭祖公文
安穆祖公文
清明祭祀始祖昭穆考妣文共计有九系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岁季夏上官业常图补
祖茔禁碑
壮词堂论
三卷
上官氏历代人名通考
四卷
江西宗派自上官均公至用谋公十四派名讳
江西吉州分支宗派荆门长阳发源自上官仕英公至任达公十世名讳
五卷
自允字派至应字派五世名讳
六卷
自志字派至纯字派五世名讳
花萼堂上官氏宗谱源序
吾族氏系自仕英公徙吉州自绍兴元年至今共七百余年传世二十余代淑贵之后五代弘治徙荆门则友贵公之徙长阳系元末年无疑旧谱以讹传讹决不可信荆门于道光庚子辛丑年修谱根源相同谱中若八景序家训四帖俱自荆门抄来惟花萼堂记在友贵公徙长阳后吾亦据实批明恐生疑实全谱无多刊刻时逐一数计序文兴名目字体宜大便于省阅其有功名节孝忠义未及收录着须处处访查的确急为收录荆门千有余家刷谱二十四部择人掌守失者有罚吾长阳之谱照荆门部数掌守务得其人列号登名无分富贵贫贱至敝乡钱粮经吾手劝捐兴一切费用後告竣之日将帐目带至县城当面算清贵处捐费帐目亦照此例荆门家范十六条吾增后数条谱修凡例森严颇难惜于微文隐义期于隐恶扬善和睦宗族已抄录枝江名目应尚上二代倒置吾已订正原稿兹一并寄来便于查对贵处厚扰谢谢馀不尽言荆门两祠堂一在五里铺一在桥头集吾至其境留宿一夜凝接甚恭异乡骨月洵屎不虚以前文人盛时上官姓十八凛生目下无一文学只一十二人应试而已然富户居多且人亦长厚未可量也荆门修谱计费千金其出钱之人有名系彼处富户添补成事至今垫钱之家家计益丰子孙益蕃衍
上官氏源流序其二上官应宿撰
盖闻家之有史谱犹国之有史邑之有志也夫史考记历代纲纪累朝之实迹以示劝戒志考载一方之风土以验盛衰谱者溯癸祥之源表祖宗之德叙通族之派虽支分派别而木本水源左昭右穆历世而了若掌观可以为后世法者莫此为善稽考我上官氏自荆楚怀王稚子名子兰食封天水任上官大夫之职以上官为姓后世即名为上官氏也我族之盛由来远矣周秦之际岂乏伟人而祖龙一炬迄无可考东汉章帝时之上官杰异于昭帝时之上官傑人品有不同也李唐人文蔚起而首兴则西台侍郎上官仪直谏忤旨视稿秤能千古秤全人马后历五代炎宋元末洎我国朝代不乏贤在载旧谱历历可考吾始祖友贵公于元末年由江右徙楚北佷阳城至今凡十七世堂构留贻簪缨不绝其历代祖先聚族散住田园庐墓班班可考自县城沿头溪缺门山以及花桥磨市峰山等处人淹济上悦礼乐而教诗书务根本而勤俭皆我友贵公一脉流传本支百世者也予幸生上官氏后愧不能为祖先光每忆先大人篡修家谱回禄灰烬荡然无存方报无涯之痛迩来通族派衍渐多淆乱若无定谱以归昼一数传而下将有尊卑失次不知孰为祖孰为昆弟孰为子孙且恐同姓为婚弊亦难免呜呼乱祖乱宗皆自乱派姓其流弊可胜言哉予静思心悸妄凝正名之例将历代宗派编成词句为后代子孙遵之则并将历代先祖名讳各房位次详注明晰不致错漏惟冀我上官氏大众抄录珍尔藏之以传为家乘庶乎百世之下可数典不忘亦如国之有史邑之志而了若掌观焉耳是为序
花萼堂上官氏派序记
古无所谓字派也偏旁为派见史籍者汉有刘琮刘琦字同为派载方策者晋有司马德宗德文宋齐代兴风始盛行盖士庶家无谱牒往往散处他方历年允还不复可识则夫立字为派亦犹古人敬宗收族之大义也吾祖自迁长阳以来如友贵公至允字派凡二十一世内有杂派因无定章之弊自道光庚子辛丑有族伯应宿公修谱之际承接允字派作廿字派颁之合族深今继父志重录谱牒即将应宿公颁之派以示谱端俾子孙依派命名如珠之贯如蝉之联尊卑先后有条不紊即后世有播越四方流唯异城者亦得因支录源祀祖荣宗以免失家派之次亦启迪之一端也至于派周而后复望后嗣善继者继而增之
上官氏宗派
允世必昌应 志大习业纯
守成思祖德 开光纬国兴
钦定六论文
孝顺父母 恭敬长上 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 各安生理 无作非为
长阳宗祠祖茔地处全图
上官历代人名通考
一世祖
子兰(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57年):上官氏始祖。荆楚怀王熊槐(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99年在位)生二子,长子顷襄王熊横(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63年在位),次子名子兰,官令尹(公元前298年),掌楚军政,封上官邑(今河南滑县东南)大夫。生子:靳尚(待考)
二世祖
靳尚(待考):子兰之子,上官大夫。
三世祖
上官屹:子兰之孙,生长子:上官荣 次子:上官华
四世祖
上官荣:屹之长子,生子:上官禄
上官华:屹之次子,入关中失名待考
五世祖
上官禄:荣之子。汉高祖时封谏议大夫,赐天水郡为其封地(公元前206年),其后以天水为上官氏望郡。曾孙:上官桀
六世祖
失名待考
七世祖
失名待考
八世祖
上官桀(?—前80):禄之曾孙。陇西上郯(今甘肃天水)人,字少叔。少为羽林、期门郎。有才力,累迁未央厩令、侍中、太仆。昭帝即位,以左将军受遣诏辅政,封安阳侯;子安,任车骑将军,封桑乐侯;孙女为昭帝皇后,一门贵显。后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欲谋杀光,并废昭帝立燕王旦,事败被族诛。生子:上官安
九世祖
上官安(?—前80):桀之子,取霍光长女,生女上官氏,后任骠骑将军。上官氏因盖长公主的关系,进宫为婕妤,前83年立为皇后。上官安得以加封为桑乐侯,食邑五千户。元凤元年,欲谋杀光,并废昭帝立燕王旦,事败被族诛。生子:上官期
十世祖
上官期:安公遗腹子。霍氏因夫被陷害之死后,贬入宫中为奴,产子无名,霍氏于公元前79年,因被斥籍,子均失名。后因霍光之子霍禹公元前66年等人谋反,霍氏家族被灭族。后上官家族被平反,上官安之子名始出,安公之子名期,期公之子名丝,丝公之子名由。妣霍氏生子:上官丝
十一世祖
上官丝:期之子,生子:上官繇
十二世祖
上官繇(亦称由):丝之子,仕汉平帝,元始年间(1~5年)为典簿宰。生子:上官铉
十三世祖
上官铉(亦称郎):繇之子,生子:上官瑶
十四世祖
上官瑶:铉之子,生子:上官隆
十五世祖
上官隆:瑶之子,生子:上官毓
十六世祖
上官毓(亦称机):瑶之子,生子:上官资
十七世祖
上官资:毓之子,生子:上官兼
十八世祖
上官兼:资之子,生子:上官胜
十九世祖
上官胜:兼之子,仕蜀汉,为太守。生长子:上官茂 次子:上官先
西祖各世系(约公元220年-265年,分东西祖)
二十世祖
上官茂:胜之长子,为西祖始祖,又称西派、西祖或西阳派。生子:上官齐
二十一世祖
上官齐:茂之子,封藁城公。生子:上官思慎
二十二世祖
上官思慎:齐之子,生子:上官昂
二十三世祖
上官昂:思慎之子,生子:上官政
二十四世祖
上官政:昂之子,生子:上官怀仁
二十五世祖
上官怀仁:政之子,生子:上官翼
二十六世祖
上官翼:怀仁之子,生子:上官师裕
二十七世祖
上官师裕:翼之子,生子:上官义同
二十八世祖
上官义同:师裕之子,生子:上官崇素
二十九世祖
上官崇素:义同之子,生子:上官式
三十世祖
上官式:崇素之子。
东祖各世系(约公元220年-265年,分东西祖)
二十世祖
上官先:胜之次子,迁东都洛阳,称东阳祖,又称东祖或东阳派。生子:上官岩
二十一世祖
上官岩:先之子,仕晋,官拜黄门侍郎。生子:上官会
二十二世祖
上官会:岩之子,生子:上官菜
二十三世祖
上官菜:会之子,生子:上官谟
二十四世祖
上官谟:菜之子,生长子:上官回 次子:上官某
二十五世祖
上官回:谟之长子,生子:上官贤
上官某:谟之次子,待考
二十六世祖
上官贤:回之子,生长子:上官宏 次子:上官时
二十七世祖
上官宏:贤之长子,任北部郎中、江都宫统监,迁居杨州。生子:上官仪
上官时:贤之次子,生子:上官伟
二十八世祖
上官仪(约608~664年):宏之子,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家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他常参加宫中宴会,又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唐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唐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刚直肯谏,因建议高宗废武后,遭武氏嫉恨。麟德元年,被告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其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嫔。唐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生长子:上官庭芝 次子:上官庭璋
(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人。父弘,为隋江都宫副监,大业末,为陈棱所杀。时仪幼,左右匿免,冒为沙门服。浸工文词,涉贯坟典。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视藁,宴私未尝不预。转起居郎。高宗即位,为秘书少监,进西台同东西台三品,时以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或疑非迁。仪曰:“此野人语耳。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龙,簉羽鹓鹭,岂雍州判佐比乎?”时以为清言。仪工诗,其词绮错婉媚。及贵显,人多效之,谓为“上官体”。
麟德元年,坐梁王忠事下狱死,籍其家。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始,忠为陈王时,仪为谘议,与王伏胜同府。至是,许敬宗构仪与忠谋大逆,后志也。自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次屠履,公卿莫敢正议,独仪纳忠,祸又不旋踵,由是天下之政归于后,而帝拱手矣。
子庭芝,历周王府属,亦被杀。庭芝女,中宗时为昭容,追赠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庭芝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以礼改葬。《新唐书•列传第三十•长孙褚韩来李上官》)
上官伟:时之子,生长子:上官庭兰
二十九世祖
上官庭芝:仪之长子,字尔玉,官至太仆卿。麟德元年,与其父上官仪同被处死,后追封为天水郡公。有女上官婉儿,封昭容
上官庭璋:仪之次子。生长子:上官经野 次子:上官经国 三子:上官经纬
上官庭芝:伟之子,因仪公案被害,其后居秦陇。
三十世祖
上官经野:庭璋之长子,待考
上官经国:庭璋之次子,待考
上官经纬:庭璋之三子,生子:上官诏
三十一世祖
上官诏:经纬之子,生子:上官熠
三十二世祖
上官熠:诏之子,生子:上官偕
福建邵武和平上官氏分支
三十三世祖
上官偕:熠之子,字志能,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已丑科进士,由陕西入闽任福州户曹参军,卒于福州,葬于福州鼓山则岩岗,为上官氏入闽始祖。妣刘氏生子,长:上官大猷 次:上官辛猷 三:上官丙猷 四:上官丁猷
三十四世祖
上官猷:偕之四子,迁到邵武光泽上乡。妣陈氏生子,长:上官岳 次::上官峄
三十五世祖
上官岳:猷之长子,仕唐文宗(826-840),担任镇南将军,封号孝廉方正。晚年迁邵武(即樵川)禾坪(今邵武市和平镇前山坪),为邵武禾坪开基始祖。夫人魏氏,早逝,墓光泽南门陈家凹。妣郭氏生子,长:上官器 次:上官豪 三:上官霸 四:上官洎 五:上官庞
三十六世祖
上官霸:猷之三子,定居光泽永宁。生子:上官逢
上官洎:猷之四子,字用恒,号惠安。唐僖宗乾符年间任邵武镇将军。公元875年黄巢起义,878年3月起义军进军侵犯江西,洎公与他的儿子(兰公)奉召领兵救援王朝,在江西吉直建昌城与起义军相遇,父子全力抗战,因力量不足而战死。洎公与兰公都追封“忠勇将军”爵位,赐封下城庙血食,塑像称黑面王。皇上诏书将二位安葬在和平里暖水窝乾山,石碑题名为“上官四府君墓”。妣龚氏,葬坪地官婆窝,生子:上官兰
三十七世祖
上官逢:霸之子,生子:上官特卿
上官兰:洎之子,字声字,随父出征黄巢,封“忠勇将军”,与父同葬。妣陈氏生子:上官舍
三十八世祖
上官特卿:逢之子,生子:上官璞
上官舍:兰之子,妣张氏生子,长:上官仁万 次:上官仁郁 三:上官延嗣
三十九世祖
上官璞:特卿之子,生子:上官德迎
上官仁郁:舍之长子,仕梁(907-922)为前将军,封虞候,兴建北胜寺,葬和坪张坑。妣黄氏生子,长:上官保胄 次:上官保拱
上官万资:舍之次子,待考
上官延嗣:舍之三子,出赘江西饶洲,待考
四十世祖
上官德迎:璞之子,生长子:上官善诱 次子:上官开宝
上官保胄(940年-?):仁郁之长子,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 ,官别驾。妣张氏,葬和坪张坑,生子,长:上官守富 次:上官文晓 三:上官文深
上官保拱:仁郁之次子,居汀州热水,接上官琳琳家谱,待考
四十一世祖
上官守富:保胄之长子,字伯仁,官司空。 妣黄氏,葬和坪张坑生子,长:上官应挢 次:上官均陈 三:上官有质 三:上官廷操
上官文晓:保胄之次子,待考
上官文深:保胄之三子,待考
四十二世祖
上官应挢:守富之长子,待考
上官教练:守富之次子,待考
上官有质(990-1052年):守富之三子,字文彬,守富公三子,生于宋太宗端拱三年庚寅(公元990年) ,卒于宋仁宗皇佑四年壬辰(公元1052年),享年63岁,葬下堡张坑。以子凝诰追封屯田员外郎﹑职方。夫人黄氏,追封祥符县太君。其子上官曾、上官凝、上官陶均中进士,有宋一代,质公三子一堂父子、兄弟、叔侄中进士22人,在朝为官72人。妣黄氏生子,长:上官曾 次:上官凝 三:上官陶
四十三世祖
上官曾:有质之长子
上官凝(1013-?):有质之次子,字成叔,生于宋真宗祥符6年癸丑(公元1013年) ,宋仁宗庆历二壬午(1042年)进士,始任池州铜陵尉,六年后调任潭州为司理,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调贵州任杨朔令,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戍(1070年)年升尚书职方外郎,处州通判。同年追封金紫光禄大夫。夫人高氏,追封长乐太君和永嘉郡夫人,葬和坪张坑,生子,长:上官垲 次:上官均 三:上官埴 四:上官堪
上官陶:有质之三子
天水世家花萼堂桃林上官氏江西宗派流源
四十四世祖
上官均(1038-1115年):凝之次子,原籍河南,福建邵武郡人也,生于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岁,哲宗元祐三年戊辰进士,授正言历御史,擢尚书左丞。
妣吕夫人生子,长:上官怡
次:上官悟
三:上官恒
(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为北京留守推官、国子直讲。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有巫托神能祸福人,致赀甚富,均焚像杖巫,出诸境。还,监都进奏院。
哲宗即位,擢开封府推官。元祐初,复为监察御史。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土,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不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诏有司议,久之不能有所省。复疏言:“今会议之臣,畏世俗之讥评,不计朝廷之利害,闵鄙耄之不进,不思才者之闲滞,非策之善也。”因请对,力陈之,宣仁后曰:“当从我家始。”乃自后属而下至大夫,悉裁其数。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核,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
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璪、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台谏约再论,均谓事小不当再论,王岩叟遂劾均反覆,岩叟移官。均迁殿中侍御史,内不自安,引义丐去,改礼部员外郎。居三年,复为殿中侍御史。
西夏自永乐之战,怙胜气骄,欲复故地。朝廷用赵禼计,弃四砦,至是,又请兰州为砦地。均上疏曰:“先王之御外国,知威之不可独立,故假惠以济威,知惠之不可独行,故须威以行惠,然后外国且怀且畏,无怨望轻侮之心。今西夏所争兰州砦地,皆控扼要路,若轻以予之,恐夏人捣虚,熙河数郡,孤立难守。若继请熙河故地,将何辞以拒之?是傅虎以翼,借寇以兵,不惟无益,祗足为患。不如治兵积谷,画地而守,使夏人晓然知朝廷意也。”
时傅尧俞为中书侍郎,许将为左丞,韩忠彦为同知枢密院。三人者,论事多同异,俱求罢。均言:“大臣之任同国休戚,庙堂之上当务协谐,使中外之人,泯然不知有同异之迹。若悻悻然辨论,不顾事体,何以观视百僚。尧俞等虽有辨论之失,然事皆缘公,无显恶大过,望令就职。”诏从之。御史中丞苏辙等尚以为言,均上疏曰:“进退大臣当,则天下服陛下之明,而大臣得以安其位。进退不当,则累陛下之哲,而言者自此得以朋党,合谋并力,以倾摇大臣。天下之事,以是非为主。所论若当,虽异,不害其为善;所论若非,虽同,未免为不善。今尧俞等但不能协和,实无大过。苏辙乃以许将当时已定议,既而背同列之议,独上论奏。臣以为善则顺之,恶则正之,岂在每事唯命,遂非不改,然后为忠邪?将舍同列之议,上奉圣旨,是能将顺其美,不当反以为过恶也。若使不忠,虽与同列协和,是乃奸臣尔,非朝廷之利也。”将罢,均又言:“吕大防坚强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辙素与大防善,尽力排将,期于心胜。臣恐纲纪法令,自此败坏矣。”因论:“御史,耳目之任;中丞,风宪之长。辙当公是公非,别白善恶,而不当妄言也。”遂乞罢,出知广德军,改提点河北东路刑狱。
绍圣初,召拜左正言。时大防、辙已罢政,均论大防、辙六罪,并再黜大防,史祸由此起。又奏罢诗赋,专以经术取士。宰相章惇欲更政事,专黜陟之柄,阴去异己,出吏部尚书彭汝砺知成都府,召朱服为中书舍人。均言汝砺不可出,服不可用。惇怒,迁均为工部员外郎。寻提点京东、淮东刑狱,历梓州淮南转运副使、知越州。
徽宗立,入为秘书少监,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兼《哲宗实录》修撰,迁给事中。太学生张寅亮应诏论事,得罪屏斥,均言:“寅亮虽不识忌讳,然志非怀邪。陛下既招其来,又罪其言,恐沮多士之气。”寅亮得免。时宰相欲尽循熙、丰法度为绍述以风均,均曰:“法度惟是之从,无彼此之辨。”由是不协,以龙图阁待制知永兴军,徙襄州。崇宁初,与元祐党籍,夺职,主管崇禧观。
政和中,复集贤院修撰、提举洞霄宫。久之,复龙图阁待制,致仕。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三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四十五世祖
上官怡: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癸丑,登徽宗崇宁四年学中,传学宏祠,平江府应奉县判官。妣蔡氏生子,长:上官沔
次:上官淮
三:上官沛
四:上官涿
上官悟: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乙卯岁,登徽宗大观三年己丑赐进士,通判江陵,擢同知枢密院事建炎三年朝廷命代社充留守,次金虏陷京城遇害。尽节夫人章氏生子:上官潼
上官恒:生于宋哲宗元祐四年己巳岁。
四十六世祖
上官沔:怡之长子,生于宋徽宗二年壬午岁。
上官淮:怡之次子,生于宋徽宗七年丁亥岁。
上官沛:怡之三子,生于宋徽宗十三年癸巳岁。
上官涿:怡之四子,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丁未岁。
上官潼:悟之子,生于宋徽宗宣和元年辛巳岁。妣秦氏生子,长:上官堀
次:上官圻
四十七世祖
上官堀:潼之长子,夭亡,过继二弟上官圻长子上官诏接派。
上官圻:潼之次子,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己巳岁。
妣江氏生子,长:上官诏
次:上官该
三:上官谏
四:上官谋
四十八世祖
上官诏:堀之子,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甲午岁。妣马氏生子,长:上官鹗
次:上官鹏
上官该:圻长子。
上官谏:圻次子。
上官谋:圻三子。
四十九世祖
上官鹗:字翔宇,原籍河南,福建邵武,生于宋宁宗庆元九年乙丑岁学人,宋理宗乙卯科贤良方正,任巴邱县主簿,迁吉州县丞。妣应氏生子,长:上官宠
次:上官守
上官鹏:字翔宗,诏之次子,居亲涂县蒋沙,失传。
五十世祖
上官宠:鹗之长子,字显翁,生于宋宁宗嘉定二十七年癸未,享年五十九岁亡于元世祖至元八年辛未岁。妣赵氏生子,长:上官嗣正
次:上官嗣宗
三:上官嗣秩
四:上官嗣平
上官守:鹗之次子,生子:嗣荣
五十一世祖
上官嗣正:宠之长子,生于宋理宗淳佑十八年甲辰,亡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丙申。姓音渥温名忍必烈,初号蒙古,居乌桓之北。妣王氏生子:上官伯颜
上官嗣宗:宠之次子,生子:上官伯玉
上官嗣秩:宠之三子,生于宋理宗二十八年甲寅,元世祖九年己丑科江西解元。生子:上官伯寿
上官嗣平:宠之四子,生长子:上官瑜
次子:上官高
上官嗣荣:守之子。
五十二世祖
上官伯颜:嗣正之子,生长子:上官南仲
次子:上官南伏
上官伯玉:嗣宗之子,生子:上官智存
上官伯寿:嗣秩之子,生子:上官仁山
上官伯瑜:嗣平长子,生子:上官智甫
上官伯高:嗣平次子,失传
五十三世祖
上官南仲:伯颜长子,生长子:上官复初
次子:上官谦初
上官南伏:伯颜次子,失传。
上官智存:伯玉之子,生长子:上官履初
次子:上官升初
上官仁山:伯寿之子,生长子:上官晋初
次子:上官巽初
三子:上官泰初
上官智甫:伯瑜之子,生长子:上官益初
次子:上官颐初
五十四世祖
上官复初:南仲长子,失传。
上官谦初:南仲次子,失传。
上官履初:智存长子,失传。
上官升初:智存次子,生长子:上官宣容
次子:上官宣宁
上官晋初:仁山长子,失传。
上官巽初:仁山次子,生子:上官新民
上官泰初:仁山三子,生子:上官宣民
上官益初:智甫长子,失传。
上官颐初:智甫次子,失传。
五十五世祖
上官宣容:升初长子,失传。
上官宣宁:升初次子,失传。
上官新民:巽初之子,生长子:上官止善
次子:上官止城
三子:上官止武
四子:上官止定
五子:上官止安
上官宣民:泰初之子,生长子:上官止静
次子:上官止敬
三子:上官止信
五十六世祖
上官止善:新民长子,失传。
上官止城:新民次子,生长子:上官用温
次子:上官用鲁
三子:上官用刚
上官止武:新民三子,失传。
上官止定:新民四子,生长子:上官用宽
次子:上官用柔
三子:上官用济
四子:上官用纳
五子:上官用极
上官止安:新民五子,生长子:上官用弼
次子:上官用享
上官止静:宣民长子,生长子:上官用仪
次子:上官用宗
上官止敬:宣民次子,失传。
上官止信:宣民三子,生长子:上官用俊
次子:上官用昇
三子:上官用廉
四子:上官用谋
五十七世祖
上官用温:止城长子。
上官用鲁:止城次子。
上官用刚:止城三子。
上官用宽:止定长子。
上官用柔:止定次子。
上官用济:止定三子。
上官用纳:止定四子。
上官用极:止定五子。
上官用弼:止安长子,妣王氏生子,长:上官仕英
次:上官仕雄
三:上官仕豪
上官用享:止安次子。
上官用仪:止静长子。
上官用宗:止静次子。
上官用俊:止信长子。
上官用昇:止信次子。
上官用廉:止信三子。
上官用谋:止信四子。
江西吉州上官氏分支宗派荆门长阳自此发源
五十八世祖
上官仕英:用弼长子,字乐轩,任临州路教授,生卒年未详,殁于宋绍兴元年,葬吉州永丰县地,名空坑升南,故葬升南之门前沱渑形地,戌山辰向。生长子:上官大郎
次子:上官二郎
三子:上官三郎
四子:上官四郎
五十九世祖
上官大郎:仕英长子,字旺甫,宋赣州府通判,因避徙居宁都州怀德乡瑞坡。妣王氏。
上官二郎:仕英次子,徙永丰旺德乡芦柴凹。
上官三郎:仕英三子,徙永丰德乡上带。生子:上官景先
上官四郎:仕英四子,乏嗣。
六十世祖
上官景先:三郎之子,妣董氏生子:上官文明。
六十一世祖
上官文明:景先之子,徙太和,迁吉州。妣罗氏生子,长:上官友贵
次:上官淑贵
六十二世祖
上官淑贵:文明次子,妣王氏生子:上官平翁
六十三世祖
上官平翁:淑贵之子,妣黄氏生子:上官朝愈
六十四世祖
上官朝愈:平翁之子,字梅隐,居吉州永丰旺德乡城坡。
妣刘氏生子,长:上官玉辉
次:上官玉清
三:上官玉振
四:上官玉成功
六十五世祖
上官玉辉:朝愈长子,生长子:上官伯阳
次子:上官伯逊
三子:上官伯瑜
上官玉清:朝愈次子,生长子:上官习仪
次子:上官习韶
三子:上官习容
上官玉振:朝愈三子,生长子:上官习典
次子:上官习谟
三子:上官习训
上官玉成:朝愈四子,生长子:上官习礼
次子:上官习经
六十六世祖
上官伯阳:玉辉长子。
上官伯逊:玉辉次子。
上官伯瑜:玉辉三子。
上官习仪:玉清长子。
上官习韶:玉清次子。
上官习容:玉清三子。
上官习典:玉振长子。
上官习谟:玉振次子。
上官习训:玉振三子。
上官习礼:玉成长子。
上官习经:玉成次子,生长子:上官任美
次子:上官任高
三子:上官任达
六十七世祖
上官任美:习经长子。
上官任高:习经次子,淑贵公第五代孙,明弘治元年徙荆门。
上官任达:习经三子。
天水世家花萼堂桃林上官氏宗谱名讳
六十二世祖
上官友贵:文明长子,于元末年。缺门山、壶口、沿头溪、花桥、西赤坪、磨市、峰山、小麻溪等乡,枝江县、岳州、巴东县、石门县、房县等处地方,俱由此始祖发源一脉留后裔。生殁年月日时未详,葬县城东关外,离城半里,东峰岭牌坊前,太山庙后左迁壬山丙向,茔界有围圹。被田祥盗葬一穴有官应宿补,控县有案。
元配黄太君,生殁未详,葬县城后四冲湾戌山辰向,茔介周围各除一丈五尺。生子,长:上官长善
次:上官庆善
六十三世祖
上官长善:友贵长子,明正统长沙教授,载通邑志,生殁年月未详。廪生葬县城西南关外,离城二里桥子口茔界前齐高糠脚,后齐大岭左右俱齐岭茔内祖坟,共有数十余冢。
取胡氏同茔,生殁年未详,生子,长:上官迪泰
次:上官迪良
上官庆善:友贵次子,失传。
六十四世祖
上官迪泰:长善长子,字文吉,廪贡生,葬桥子口。取王氏生子:上官珍
上官迪良:长善次子,文相邑痒生,葬桥子口。取胡氏生子:上官泽
六十五世祖
上官珍:迪泰之子,葬沿头溪官家冲油榨沟。妣杨氏生子:上官静庵
上官泽:迪良之子,葬花桥官家冲坟茔坪。妣李氏生子:上官朴庵
六十六世祖
上官静庵:上官珍之子,葬桥子口,明万历乙酉立碑。妣郑氏同茔,生子:上官绍安。
上官朴庵:上官泽之子,葬桥子口。妣孙氏同茔,生子:上官绍惠。
六十七世祖
上官绍安:静庵之子,葬桥子口。妣刘氏同茔生子,长:上官廷钺
次:上官廷钊
三:上官廷宽
四:上官廷鼎
上官绍惠:朴庵之子字仁齐,葬花桥官家冲茔坪,茔内栗树枫围高数丈,数百年遗植。妣胡氏同茔,生子,长:上官廷科
次:上官廷位
三:上官廷榜
六十八世祖
上官廷钺:绍安长子。妣李氏生子,长:上官尚政
次:上官尚廉
上官廷钊:绍安次子。生长子:上官尚明
次子:上官尚吉
上官廷宽:绍安三子。葬上官珍墓左。生长子:上官尚榜
次子:上官尚试
三子:上官尚绪
四子:上官尚能
上官廷鼎:绍安四子,失传。
上官廷科:绍惠长子,徙枝江县百里洲。妣邓氏生子:上官尚义
上官廷位:绍惠次子,葬花桥官家冲坟茔坪。妣胡氏生子,长:上官尚宿
次:上官尚封
上官廷榜:绍惠三子,徙枝江。妣田氏生子:上官尚重
六十九世祖
上官尚政:廷钺长子,廪贡生,明嘉靖四川雅州打箭炉知坐升知府,载通邑志。无子致仕,修治南岸梯见岩求祠庵放庙田一分坐落地名萧王山因求子不遂改名大慈庵。卒葬桥子口,立嗣:上官锡翰
上官尚廉:廷钺次子,生长子:上官屏翰
次子:上官维翰
上官尚明:廷钊长子。
上官尚吉:廷钊次子,邑痒生,葬沿头溪赵家湾老屋场。生长子:上官永翰
次子:上官茂翰
上官尚榜:廷宽长子,妣周氏。
上官尚试:廷宽次子,妣徐氏。
上官尚绪:廷宽三子。
上官尚能:廷宽四子。
上官尚宿:廷位长子,邑痒生,葬官家冲。妣易氏葬祖茔上沟东,生子:上官林翰
上官尚封:廷位次子,妣高氏生子:上官捷翰
上官尚义:廷科之子,枝江。妣彭氏、黄氏生子,长:上官明濬
次:上官明焕
三:上官明义
上官尚重:廷榜之子,妣杜氏生子,长:上官明刚
次:上官明哲
三:上官明道
四:上官明学
五:上官明兆
六:上官明还
七十世祖
上官锡翰:尚政之子,妣王氏乏嗣。
上官屏翰:尚廉长子,邑痒生,葬桥子口。妣曹氏葬县城东关外牌坊坪茔地被胥国玉盗族公父必廉控县有案,生子,长:上官天迪
次:上官天膘
三:上官天桂
上官维翰:尚廉次子,妣王氏乏嗣。
上官永翰:尚吉长子,妣郑氏生子:上官天乾
上官茂翰:尚吉次子,妣沈氏生子,长:上官天春
次:上官天儒
三:上官天城
上官林翰:尚宿之子,葬桥子口。妣张氏同茔,生子:上官天植
上官捷翰:尚封之子,葬官家冲老屋后。妣程氏生子,长:上官天宠
次:上官天选
上官明濬:尚义长子,葬枝江官家冲,妣李氏生子,长:上官大华
次:上官大邑
三:上官大品
上官明焕:尚义次子,妣方氏生子:上官大荣
上官明义:尚义三子。
上官明刚:尚重长子,生长子:上官大秩
次子:上官大学
三子:上官大经
四子:上官大元
五子:上官大文
上官明哲:尚重次子。
上官明道:尚重三子。
上官明学:尚重四子。
上官明兆:尚重五子。
上官明还:尚重六子,生长子:上官大能
次子:上官大有
七十一世祖
上官天迪:屏翰长子,字钦若,邑痒生避兵西蜀。妣李氏生子,长:上官允浦
次:上官允升
三:上官允中
四:上官允文
上官天膘:屏翰次子,失传。
上官天桂:屏翰三子,失传。
上官天乾:永翰之子,葬蜡树坪。妣王氏生子,长:上官允恭
次:上官允和
上官天春:茂翰长子,妣邓氏生子:上官允祚
上官天儒:茂翰次子,生长子:上官允龙
次子:上官允凤
三子:上官允魁
上官天城:茂翰三子。
上官天植:林翰之子,葬花桥松杨溪,妣杨、易氏葬花桥店子坡,午山子向,生长子:上官允珍
次子:上官允锡
三子:上官允道
四子:上官允年
上官天宠:捷翰长子,葬花桥店子坡对岸仙人。字爱民,掌白竹坡顶上癸山丁向树木高大盛广,又有合族,公立禁山碑,今四界窖石刻有茔界二字,永还为凭,界内介外副葬祖坟共有数十余冢。生长子:上官允仁
次子:上官允礼
三子:上官允智
四子:上官允壁
五子:上官允元
上官天选:捷翰次子,字明父,葬官家冲上。妣杨氏生子:上官允吉
上官大华:明濬长子,葬枝江官家冲坤山艮向。妣李氏生子,长:上官学文
次:上官学礼
上官大邑:明濬次子,葬杨旗垴大湾,乙山辛向。
妣白、赵氏生子,长:上官学仁
次:上官学义
上官大品:明濬三子,葬白骨牌。妣黄、孙氏生子,长:上官学谦
次:上官学诗
上官大荣:明焕之子,妣朱氏生子,长:上官学宽
次:上官学信
三:上官学敏
四:上官学惠
五:上官学清
六:上官学源
七:上官学良
八:上官学渊
上官大秩:明刚长子,乏嗣。
上官大学:明刚次子,妣余氏生子,长:上官学勤
次:上官学书
上官大经:明刚三子,乏嗣。
上官大元:明刚四子,乏嗣。
上官大文:明刚五子,乏嗣。
上官大能:明还长子,徙岳州,生长子:上官学政
次子:上官学光
上官大有:明还次子,乏嗣。
七十二世祖
上官允清:天迪长子,施庙田一分于大慈庵。生于顺治庚子年,廪生东关外。字尔箴,妣谭氏生子,长:上官世勋
次:上官世熹
三:上官世照
四:上官世传
上官允升:天迪次子,候补经历。葬磨市泥中。妣何、杨氏生子,长:上官世选
次:上官世禄
三:上官世祥
上官允中:天迪三子,廪贡生,载通邑志。妣何氏生子:上官世宦
上官允文:天迪四子,邑痒生。妣谢氏生子:上官世官
上官允恭:天乾长子,妣郑氏生子,长:上官世代
次:上官世杰
三:上官世英
四:上官世雄
上官允和:天乾次子,妣邓氏生子,长:上官世典
次:上官世民
三:上官世训
四:上官世亮
上官允祚:天春之子,妣周氏生子,长:上官世贤
次:上官世才
上官允龙:天儒长子,生子:上官世先
上官允凤:天儒次子,生子:上官世梅
上官允坤:天儒三子,失传。
上官允珍:天植长子,字尔聘,生于康熙壬午年,葬救师口,壬山丙向下百余步。妣向氏葬兆半坡,戌山辰向。生长子:上官世宦
次子:上官世新
三子:上官世炆
四子:上官世卓
上官允锡:天植次子,字尔类,葬宁齐溪,中溪南壬山丙向。妣田氏葬救师口下一里,生子:上官世列
上官允道:天植三子,妣覃氏生子,长:上官世芳
次:上官世禄
三:上官世黄
四:上官世璨
上官允年:天植三子,葬磨市市扳桥有碑。妣杨氏生子:上官世宏
上官允仁:天宠长子,葬花桥坡。妣王氏同穴,生子,长:上官世德
次:上官世才
三:上官世秀
上官允礼:天宠次子,葬花桥坡。妣杜氏,葬花桥官家冲,生子,长:上官世修
次:上官世群
三:上官世臣
上官允智:天宠三子,葬凉水溪宅后。妣覃氏同穴,生子,长:上官世庶
次:上官世民
上官允壁:天宠四子,字尔玺,邑痒生。妣王氏生子:上官世家
上官允元:天宠五子,葬花桥官家冲坟茔坪上首宅后百余步,字尔魁,年八十二岁。妣徐、林氏生子,长:上官世贤
次:上官世远
三:上官世锡
上官允吉:天选之子,妣陈氏生子,长:上官世恭
次:上官世宽
上官学文:大华长子,葬枝江官家冲,巽山乾向。妣李氏生子,长:上官天禄
次:上官天寿
上官学礼:大华次子,邑痒生,葬枝江官家冲,妣杨氏。
上官学仁:大邑长子,葬枝江官家冲,癸丁向,庚子年。
妣李氏生子,长:上官天叙
次:上官天培
三:上官天成
上官学义:大邑次子,右学生,葬枝江萧家岩。妣徐、朱氏生子,长:上官天秩
次:上官天兴
三:上官天喜
四:上官天位
上官学谦:大品长子,邑痒生,葬枝江白骨牌,坤山艮向。
妣鲜氏生子,长:上官天佑
次:上官天左
上官学诗:大品次子,葬宜昌下脸江庚申兼酉卯。妣王氏同茔,生子:上官天民
上官学宽:大荣长子,妣曾氏乏嗣。
上官学信:大荣次子。妣向氏生子,长:上官天祥
次:上官天纪
三:上官天贵
四:上官天才
上官学敏:大荣三子,妣侯氏乏嗣。
上官学惠:大荣四子,妣王氏生子:上官天泰
上官学清:大荣五子,妣吴氏生子,长:上官天运
次:上官天锡
上官学源:大荣六子,乏嗣。
上官学良:大荣七子,乏嗣。
上官学渊:大荣八子,妣朱氏生子:上官天荣
上官学勤:大学长子,妣罗氏生子,长:上官天望
次:上官天保
上官学书:大学次子,失传。
上官学政:大能长子,乏嗣。
上官学光:大能次子,生子:上官天福
七十三世祖
上官世勋:允清长子,廪生,葬东关外连于山。妣李氏生子,长:上官必正
次:上官必大
上官世熹:允清次子,廪生,葬县城白鹤观后大花坪。妣李氏生子:上官必昌
上官世照:允清三子,字旭乐,廪生,葬峰山喻家坝飘沟山,酉山卯向。妣田氏生子,长:上官必久
次:上官必廉
上官世传:允清四子,邑痒生,葬县城后横岭。妣习氏茔生子,长:上官必忠
次:上官必恕
上官世选:允升长子,妣向氏生子,长:上官必寿
次:上官必谦
上官世禄:允升次子,生子:上官廉熙(庚子年邑痒生)
上官世祥:允升三子,贡生,载通邑县志。妣向氏生子:上官必宦
上官世宦:允中之子,邑痒生。乏嗣。
上官世官:允文之子。
上官世代:允恭长子,妣郑氏生子,长:上官必升
次:上官必贵
上官世杰:允恭次子,妣覃氏生子,长:上官必安
次:上官必德
上官世英:允恭三子,妣向氏生子,长:上官必能
次:上官必川
三:上官必贤
上官世雄:允恭四子,妣李氏生子:上官必政
上官世典:允和长子,妣曹氏生子:上官必茔
上官世明:允和次子,妣方氏。立嗣:上官必慎
上官世训:允和三子,妣胡氏生子:上官必重
上官世亮:允和四子,徙巴东县。妣赵氏生子,长:上官必定
次:上官必乾
三:上官必坤
上官世贤:允祚长子,妣叶氏。
上官世才:允祚次子,妣周氏。
上官世先:允龙之子,生长子:上官必尊
生次子:上官必继
生三子:上官必治
生四子:上官必臣
生五子:上官必俸
上官世梅:允凤之子,失传。
上官世宦:允珍长子,字烂安,葬多宝寺下溪北丑山未向。
妣刘氏生子,长:上官必秀
次:上官必选
上官世新:允珍次子,字宗周,附葬救师口茔内。妣杨氏生子:上官必明
上官世炆:允珍三子,字宗典,生于康熙年辛卯年,附葬救师口茔内。妣向氏葬救师口下一里丑山未向,生子,长:上官必富
次:上官必贵
三:上官必有
上官世卓:允珍四子,字有光,妣谢氏生子:上官必信
上官世列:允锡之子,字文安,葬大茔头溪北学堂坡。妣童氏生子:上官必远
上官世芳:允道长子,字宇安,葬救师口酉北大坪。妣裴氏生子:上官必城
上官世禄:允道次子,字辉文,妣谭氏。
上官世黄:允道三子,字玉文,妣黄氏生子:上官必癸
上官世璨:允道四子,字文昭。妣向氏生子,长:上官必耀
次:上官必泰
上官世宏:允年之子,字昭安,迪功郎,葬磨市三多磅左山丙向。
方氏生子,长:上官必高
次:上官必荣
三:上官必升
四:上官必良
五:上官必春
六:上官必贤
上官世德:允仁长子,字治安。妣陈氏生子:上官必祖
上官世才:允仁次子,字伦安。妣田氏生子:上官必科
上官世秀:允仁三子,字美安。妣蹇氏生子,长:上官必大
次:上官必学
三:上官必元
四:上官必全
上官世修:允礼长子,葬花桥坡。妣许氏生子:上官必现
上官世群:允礼次子,字集安,葬花桥官家冲。妣李氏生子,长:上官必仕
次:上官必荣
三:上官必华
上官世臣:允礼三子,字邑安。妣黄、潘氏生子,长:上官必贞
次:上官必泰
上官世庶:允智长子,字推安,葬花桥老屋后。妣张氏葬丈夫坟下三丈。生子,长:上官必远
次:上官必寿
三:上官必俊
上官世民:允智次子,字清安,葬花桥老屋后。何氏生子,长:上官必德
次:上官必相
上官世家:允璧之子,字宦安,葬磨市樟树榜内山壬向。
妣李氏生子,长:上官必耀
次:上官必禄
上官世贤:允元长子,字学安,(葬)新屋后百余步。
妣杨、覃氏生子,长:上官必武
次:上官必传
三:上官必宗
上官世远:允元次子,字长安,葬花桥仙人掌,大路边有四柱二排,碑前有内窗,壬山酉向。
妣林氏葬天坟后二百余步,茔内有柏树四根,生子,长:上官必刚
次:上官必常
三:上官必礼
四:上官必振
上官世锡:允元三子,字国安。葬花桥官家冲泰山庙石前,茔界前有水沟,后右有大路,左有杉树数株左茔。妣江氏生子:上官必滔
上官世恭:允吉长子,生子:上官必聪
上官世宽:允吉次子,字德安。妣刘氏生子:上官必登
上官天禄:学文长子,妣杨、曹氏生子五,长:上官必峻
次:上官必智
三:上官必章
四:上官必中
五:上官必和
上官天寿:学文次子,妣丁氏生子,长:上官必温
次:上官必良
上官天叙:学仁长子,妣曾氏乏嗣。
上官天培:学仁次子。妣黄氏生子,长:上官必亨
次:上官必乾
上官天成:学仁三子。妣李氏生子,长:上官必元
次:上官必贞
上官天秩:学义长子,妣李氏乏嗣。
上官天兴:学义次子,妣常氏乏嗣。
上官天喜:学义三子,妣许氏生子,长:上官必辉
次:上官必纯
上官天位:学义四子,妣胡氏乏嗣。
上官天佑:学谦长子。妣蔡氏生子:上官必照
上官天左:学谦次子,生子:上官必位
上官天民:学诗之子。妣许、黄氏生子,长:上官必升
次:上官必恒
上官天祥:学信长子,乏嗣。
上官天记:学信次子,乏嗣。
上官天贵:学信三子。
上官天才:学信四子。
上官天泰:学惠之子。妣黄氏生子:上官必达
上官天运:学清长子。妣王氏生子,长:上官必林
次:上官必相
上官天锡:学清次子,妣吴氏乏嗣。
上官天荣:学渊之子。
上官天望:学勤长子。
上官天保:学勤次子。
上官天福:学光之子,往岳州。妣闵氏生子:上官必魁。
分享按钮>>重庆一辆公交车自燃 20余名乘客安全逃下车
>>歼11B战机将亮相国庆阅兵 阅兵飞机或逾百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