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罢宫花满壁朝回牙笏盈床——记和平古镇上官世家
- 中华上官氏网 2009年6月17日 罡风
宴罢宫花满壁 朝回牙笏盈床
——记和平古镇上官世家
罡风
2009年4月4日至5日,400多位男女老少聚集在福建邵武和平古镇坎下村前山坪一座古老的家庙前。他们来自邵武、南平、光泽、泰宁、建宁、三明、连城、上杭、宁化等县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姓氏——上官。
这是福建邵武举行纪念先祖上官洎诞辰1190周年暨清明祭祖活动的壮观场景。
一般宗族都有祠堂,而名曰家庙者先祖必有不同凡响的辉煌,和平古镇上官家族当之无愧。
欲知和平古镇上官家庙的渊源,要先从近千年前的一桩状元公案说起。
一、熙宁朝状元公案
宋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三百多份殿试试卷摞成高高的一堆,放在崇政殿的御案上。宋神宗赵顼坐在御椅上,手执朱笔,亲自检阅试卷,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主持殿试。这位宋朝的第六代皇帝,此时不过二十二岁,身上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殿试的考官们屏声侍立在殿中。“陛下,殿试的第一名,臣等商议,取的是上官均,第二名,是叶祖洽。”殿试编排官苏轼欠身禀道。初考官吕惠卿等人定叶祖洽第一,上官均第二;复考的考官是宋敏求、刘玢,他们列上官均第一;然后考官吴冲卿等人又反过来,按吕惠卿的名单上奏;但是考官苏轼等人反对,于是另编排了一份上官均第一、叶祖洽第二的名单上报。考官们意见不一,只好由皇上定夺。皇帝目视同平章事陈升之,却是要求:“宰相给朕读读叶祖洽的策论。”陈升之小心地捧起一份试卷,高声读道:“祖宗多因循苟且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赵顼静静倾听,待陈升之抑扬顿挫地读完,忍不住夸赞道:“这个人很有见识,最难得的是能够体会朕变法图强的用心。这叶祖洽的见识,朕以为在上官均之上,朕决定取他为状元。”“陛下!”苏轼大步出列,高声反对道:“臣以为不可,叶祖洽诋毁祖宗,怎么可以做状元?”赵顼一怔,下意识地将目光转向参知政事王安石。王安石缓缓出列,从容说道:“陛下,叶祖洽为状元并无不妥。”赵顼说道:“朕意已决,便定叶祖洽为状元!”“陛下英明!”一片顺从的祝颂声淹没了苏轼的难堪。赵顼完全没有意识到,自从他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来,席卷朝野的新旧两党的斗争之风,已经刮到了这次的殿试之中。
新旧党争是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围绕王安石变法所引发的一场党争。 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 新政虽切中时弊,但朝中守旧大臣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新旧党争前后凡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 由于新、旧两党更迭辅政,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党争最初因为政见不同而起,后来演变成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这场状元之争,无非是党争的缩影,博弈双方,全是当时名流,一代天骄,千年后提起来还是响当当的人物。有人说北宋亡于王安石改革,错也不错。改革为了国富民强,王安石的举措事实证明大多是正确的,但王安石变法带来一个巨大的副作用:党争,长达五十年没完没了的党争。新党旧党意气用事,相互攻击,结果小人如蔡京等左右逢源,大行其道。可以说北宋亡于党争。叶祖洽文中“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谋而新之。”当然会引起雄心勃勃想做一番事业的神宗的共鸣,也讨王安石、吕惠卿这批改革家的欢心。苏轼愤愤不平,写了一篇《答进士策》献给神宗,这位笔力雄健的文学家,批判叶祖洽这个小人物说:“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状元之争的两位主角叶祖洽、上官均不论是新党旧党,双双光荣上了党人碑。
科举时代,最荣耀的莫过于高中状元。这富于戏剧性的熙宁三年状元之争,竟罕见地发生在同为邵武军的叶祖洽和上官均两人之间。上官均是邵武县和平人,叶祖洽是泰宁人,当时泰宁属邵武军,和平与泰宁,只有20来公里,两人既是同学,又是同乡,所不同的只是高考作文观点不同。但历史却以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证明苏轼眼光独到:屈居榜眼的上官均以他突出的政绩成为两宋名宦,书写了光彩的人生,《宋史》本传洋洋数千言,《邵武府志》更是引为家乡的荣耀;高中状元的叶祖洽却因碌碌无为和阿谀奉承被列入《邵武府志》的奸佞传。在各种史籍中也并不荣耀:乾隆版《泰宁县志》修志的同乡前辈“为尊者讳”,隐恶扬善,为他作传归入“文苑”,明显文不对题,因为他并不以文学知名,更奇怪的是只有仅仅57个字,《八闽通志》将他归入“人物”,77字,都比《宋史》有他的本传499字少。哲宗说他“不可大用”,徽宗 “怒其躁妄”。顺便说一句叶祖洽对他家乡的最大贡献,是请哲宗皇帝给了泰宁今天这个县名,泰宁原名归化。
屈居榜眼的上官均就是来自古镇和平的上官家族。但他绝不是这一家族的唯一荣耀,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这一家族还演义着一代代的辉煌。
二、显贵的家族渊源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上官家族有着怎样辉煌的渊源。
朱熹撰《上官氏宗谱序》中说:“得(上官)之家谱披阅之,乃见其源流之远,人物之盛,绅笏之多,以及名公巨卿……皎如星月朗朗。”考之《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可以说朱熹没有溢美。上官姓源流单纯,出自楚国王族芈姓。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战国时代楚怀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子兰以封邑为姓,姓了上官。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另一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
唐之前上官谱系中也出过名人,如汉朝与霍光同为顾命大臣的上官桀,但这与和平上官家族相隔太遥远,我们还是从唐朝说起。电视剧《贞观之治》、《武则天》等都出现过一个宰相级的人物——上官仪。
上官仪:(公元608~664年,待考),字游韶;陕州陕县人(今河南陕县)。著名唐朝诗人。唐贞观初年,上官仪应科举考试,考了个全国第三名探花,也成为上官家族进士第一人。唐太宗皇帝御笔亲点,让他当了弘文馆直学士,上官仪在这个岗位上参与编修了《晋书》。唐太宗很快又提拔上官仪当了机要“秘书”,专管校对皇帝的诗文,上官仪成了最年轻的侍臣。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每次宴会群臣,都要让他作陪。至唐高宗李治即位时,上官仪又连升三级,先任秘书少监,再任西台侍郎,最后当上了世人瞩目的宰相!上官仪是个直臣。相传,曾经有个官员为了讨好上官仪,送了一把名贵的夜壶给他。上官仪见了这宝贝夜壶,非但不高兴,还掷壶于地,厉声斥责这名官员:“如果官吏都用这样的夜壶撒尿,那又该用什么样的器皿吃饭呢?朝臣们的生活如此糜烂,大唐还能兴旺吗?”但他的正直,却给他招来了横祸。对于武媚娘(后来的武则天)大权独揽、压制李氏皇室的所作所为,上官仪早有怨愤,但皇帝不发话,他怨也白怨。一次高宗皇帝对皇后生气了,上官仪认为机会到来,劝他废后!高宗盛怒之下就命上官仪写休书,休书还没写完,武则天就得到消息,一通责问,结果懦弱的唐高宗,把手指向垂手站立一旁的上官仪,把上官仪出卖了。公元664年寒冬,上官仪家族满门抄斩。武后突发仁慈,临刑赦免一孙,女眷改为入宫为婢,给上官家族留下后面无数故事和家族新的辉煌。直到武则天死后,中宗复位,念上官仪忠于李氏皇族,才与开国功臣并列图形凌烟阁,追封中书令,楚国公。
上官仪最大贡献还在文学上,他的诗歌可圈可点。他避开了一般人言辞空洞、一味堆砌的毛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借景抒情,以高度纯熟的白描技巧,把五言诗的写作方式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在技巧上独树一帜,成为当时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文学史上称为“上官体”或“西台体”。
上官仪有一个冰雪聪明、才华绝代的孙女,她就是千古闻名的才女上官婉儿。
武则天对上官仪满门抄斩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随母亲一道没入后宫。少年时,宫中伴读的上官婉儿脱颖而出,不久就受到武则天的亲自召见,对她文辞赞不绝口,将她留在身边,担任一些文书佐理工作。那年武则天五十岁,上官婉儿只有十四岁。以武则天的气度胸襟,她不会容不下一个十四岁女孩。更重要的是,她喜欢婉儿,婉儿令她想起自己的当年。后来,上官婉儿逐渐参予撰拟诏书,参决奏章,十九岁时百官奏牍都由她先行过目,并加拟签,武则天只要在上面批一个字就颁行天下。上官婉儿成了除武则天以外最具权柄的女子,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上官婉儿追随武氏二十七年,鉴于她对武氏个人以及武氏国策的影响,称她为女皇的女宰相,绝不过分。李隆基政变,上官婉儿为乱军所杀。
上官婉儿的文学成就一洗江左萎靡之风,力革南朝以来四六骈俪的章法,挣脱六朝余风,使文风为之大变。与其说开古文复兴气运的是韩愈、柳宗元,毋宁说是上官婉儿已经早为盛唐的文学面貌绘出了清晰的蓝图。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宰相张说为她撰写:“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上官婉儿)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上官家族入闽是唐朝晚年的元和四年(809年)。这年,上官仪裔孙上官偕考中进士,任官福州户曹,长庆一年(821年)卒于官署,为上官氏入闽始祖。上官偕有四子,其中幼子上官丁遒始迁居邵武,到第八世上官岳才定居和平。中国历代讲究功名立业,没有功德不能尊为祖。所以邵武和平的一世祖不是迁居邵武的上官丁遒,也不是定居和平的上官岳,而是第九世,上官岳的四子上官洎。本文开头家庙祭奠并追为邵武和平上官先祖的就是他。时当唐朝末年,黄巢起兵之时。875年黄巢起义,878年3月起义军侵掠江西,时任邵武镇将的上官洎与子上官兰领兵保家卫国,与乡党“誓曰不收黄巢,九泉之下不敢见先君”。(《嘉靖邵武府志·上官洎传》)直趋建昌拒贼,但“出师未捷身先死”,父子双双殉难,力战而死。事闻,朝廷追赠忠勇护国将军,天水郡公,赐下神庙食。上官洎号“惠安”,今和平坎头村“惠安祠”即为他的祭庙,庙中塑像“黑面王”即是上官洎,历久弥昭,香火至今旺盛,被尊为和平地方保护神。百多年后,前文状元之争提到的他的九世孙上官均以龙图阁侍制奉旨出使辽国,受朝廷嘉奖,言梦见上官洎显灵保佑,才不辱使命,朝廷追封他先祖上官洎为“民主王”,上官兰为“五通王”,提赠“精忠报国,生前之烈气长存;悍患御灾,殁后之精灵丕显。”而他的后人也成为上官这一姓氏最显赫的一支。
笔者考察东南上官各地各堂族谱,大多认祖归宗到和平古镇。如《长汀、宁化上官族谱》记:“宣和七年(1125)从闽邵武禾坪(和平)南迁汀州府宁化县。”;《安溪县志•古谱序》:“宋高宗建炎年间上官凝(上官均之父)之后自上杭武彭坊迁徙入清溪县(今安溪县)”《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家谱》记:“吾始祖(上官)擬调铜陵尉。”;湖北荆门《上官氏宗谱》之《桃林上官氏》记:“上官氏其先福建邵武人也,宦流吉州,因家桃林,厥祖讳均。”;《湖南醴陵县上官氏》载:“始迁祖世明公,清顺治末年自福建邵武迁此”。但迁出的各支也少见名流,只有留在和平的繁盛一时,两宋之间代代进士,号称“天下世家”,可谓“奎星高照”。
析其原委,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和平另一名人——黄峭及其他创办的“和平书院”。上官洎“誓曰不收黄巢,九泉之下不敢见先君”,“出师未捷身先死”时,黄峭也“出积贮以兴义兵”(《峭公行录》),后北上随李克用“内佐密谋,外参戎政”。(《峭公行录》)唐亡“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俗”,营造了和平古镇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重文崇义的氛围和传统。宋以降,和平书院逐渐衍变成一所地方性学校。而同是和平望族的黄氏和上官氏早已血乳交融:黄峭的正房夫人就是上官氏,据黄氏家谱记载黄峭儿子二十一个,女儿只有一个,这唯一的女儿就嫁给上官仁郁,即上官洎的曾孙(《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仁郁公传》),榜眼上官均的祖母、曾祖母都来至黄氏家族。查看和平黄氏族谱和上官族谱,两大望族互为婚嫁延绵千年。黄氏创办的书院,就科举而言上官氏得以开花结果。
分享按钮>> 安徽省怀远县燕集燕姓古今名人
>>湖南桑植、桃源上官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