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氏家谱源流】金門歐陽定輝公蕃衍澎湖五德欧阳氏族之商榷
- 中华欧阳氏网 2013年6月20日 万家姓
金門歐陽定輝公蕃衍澎湖五德歐陽氏族之商榷
歐陽鴻勳
(時任澎湖五德歐陽宗親會主任委員、編纂澎湖五德歐陽族譜總編輯)
民國七十五年「金門歐陽氏族譜」問世,詳載其二世祖五房定輝公遷澎湖 雞母塢(即今之五德里),子孫繁衍,今已成大族。然探循其所依史據,緣以歷代口耳相傳,唯囿於時空背景,譜牒資料殘缺,求證查考物據不易取得示應。
循該濫觴,並提供相關資料,登載於「澎湖潭邊歐陽氏族譜」;繼而沿引為 呂祝義君編撰「澎湖地區姓氏族譜調查研究」內容、顏尚文君編纂「續修澎湖縣志」實錄於人民志中。綜觀閩、台地區近期有關族氏譜系傳衍,均明書:「蚶江遷江公於明洪武二年徙自晉江潘湖,金門開基祖文卿公於明嘉靖年間自晉江蚶江來金,分衍澎湖雞母塢。」促此蕃衍過程,幾成牢不可破之論述。
金門、澎湖間地緣接近,歷來交往頻繁,同宗血脈情誼益形親近。推其宗裔蕃衍日盛,枝葉滋生即廣,世系增遞,年湮代遠,譜牒考究益顯瑣繁,謬失疏漏,在所難免。然五德宗裔唯念木本水源,世系遞傳,父、祖終是定於一。承程子所言:「譜之要,在明一本,而濬其源,所以尊祖而敬宗也。究萬派而清其流,所以別親疏之遠近也。辨昭穆等降之殊,所以識尊卑之次序也。」緣此宗旨,博搜廣攬,慎修稽考徙誌,確明澎湖五德歐陽宗裔,始遷祖三公,係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自泉州后房徙居澎湖雞母塢。然仍就金門宗親所憑衍推述論,秉持謹嚴審慎態度,盡力蒐羅查考,提列相關資料,俾請益於宗賢碩彥。唯鴻勳質魯學疏,所提資訊不論其真確謬誤,衍推理言曲直,當隨時虛心敬候於諸賢賜教指正。然無論所歸若何,均將無干礙於金、澎地區宗族間之深厚情誼。
依雙方見解,可分就金門族親所示相關論述、五德譜傳內容、啟曉公序文部分,陳述如後:
(一)綜合金門族親所示相關論述,並提出商榷臚列於下:
金門歐陽氏族譜相關論述
商榷繁衍
一
定輝公為開基祖文卿公之第五子,與妣洪氏諱慈懿生卒俱不詳。
限於文卿公、定輝公生卒年俱難核考,無法由其年代背景尋求相關脈絡;若果不然,以澎湖五德始祖三公生於明萬曆庚子二十八年(西元1600年),卒於清順治戊戌十八年(西元1658年)等明確生卒年庚,定能合理推估祖父子的關係。
二
相傳文卿公將卜葬前石東,堪輿者言:「二五歸中,唯五房宜東遷乃有發展。」定輝公信之,葬後即攜眷東泛。
傳聞定輝公遠涉他鄉,係聽信堪輿者之言,宜東渡乃有發展;或由於定輝公在金門無塋墓與嫡傳子嗣,以漁耕生活背景聯想,遊子泛舟東渡,尋求大展鴻圖。
三
定輝公登岸於澎湖雞母塢(即今馬公之五德里),拓殖捕魚,衍昌於斯,遂成大族,後裔恆往來故里,迄日據台澎而絕。
1.定輝公登岸雞母塢之說,始終係於金門宗親口耳相傳,尚無具體詳實資料,俾供佐證,但在雞母塢處卻難尋找所遺留跡象,補益定輝公蕃衍雞母塢族裔之說。
2.開拓雞母塢地區姓氏,除本家歐陽外,尚有由小金門遷徙時裡後再移居雞母塢之吳氏宗族。但本家族譜明載開基始祖為三公,世代傳衍,歷代先祖生卒年月日、墓葬處與坐向均有詳實紀錄。
3.依據記載與流傳,先祖們除拓殖漁耕外,於清道光、咸豐年間,開始經營海上貿易,船隻商貨航駛於綠波黑水間,最興旺時規模達十八艘大帆船往來於大陸與澎湖。其中喜樂淒愴,傳述於耆艾宗賢,至今仍樂道津津於族親,卻少有流傳與金門宗親往來事蹟。
4.五德族譜中列載澎湖潭邊宗親啟曉公(西元1810年至1865年)於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所撰族譜序文,且其序文中明載緣由同安縣鼎尾社分遷而來。若果當時金、澎(雞母塢)往來頻繁,恆述宗情,確認雞母塢族裔由金門定輝公蕃衍,斷然不致明列系出同安縣鼎尾社分衍之潭邊宗支序文,且可能詳敘金門宗親自蚶江遷徙經過。
四
五房後裔仍相傳祖先來自金門,如歐堅壯博士於「世界歐陽、歐、區、陽氏宗譜」之所述者是也。
澎湖地區歐陽宗裔,計有八大支系。自何處遷徙,傳說紛紜。其中馬公市案山里族裔確曾聽聞係由金門所傳衍,如澎湖前縣長歐堅壯博士之宗系即是。另於湖西鄉林投村蕃衍之宗裔,在其族譜中亦詳載由金門移居,並列奉金門開基始祖文卿公祖妣、二世祖二房定錫公祖妣及二世祖五房定輝公祖妣神位。相較於雞母塢宗裔傳系出金門五房之說,即顯得薄弱許多。
五
邇來台金交通頻繁,澎金族親聯誼日多,如民國六十六年澎湖沙港歐陽氏家廟落成奠安,金門宗親會曾晉匾留念。七十年清明金門歐陽氏擴大祭祖,澎湖及高雄市宗親歐登火、歐冬沛、歐立宗及歐振安夫婦亦組團前去致敬,一時稱盛。
金門自政府播遷來台後,即面臨戒嚴時期,大都受軍事管制。民國七十八年解嚴後,金門宗親往台灣地區發展始日漸增多,在外謀生打拼遇見宗親當倍感親切,聯誼即日漸熱絡,惟居住高雄地區宗親,係先後自各地來此匯集,雞母塢族親前往者,僅是一少部份。
六
經訪諸澎湖歐春木、歐德富諸族老,言歐陽氏之居澎湖者,有五德、太武、林投、沙港、山水、時裡、井垵、案山、潭邊、吉貝、港尾、港仔、桶盤、馬公。祠堂有三,在五德、沙港、潭邊
澎湖地區蕃衍宗裔,約計有八大支系:
1.五德(雞母塢)支系:始祖三公於明末天啟崇禎年間徙居。傳衍至第四世三房一支族裔遷徙井垵;第七世二房一支族裔移居桶盤;第九世長房一支族裔入住時裡;第十世二房一支族裔遷移至山水;第十世長房一支族裔至鎖港蕃衍。
2.潭邊支系:始祖俊傑公,依第七世裔孫啟曉所撰族譜序文,係自同安縣鼎尾社分遷,傳至第三世二房中心公支裔徙居吉貝蕃衍。
3.林投支系:始祖弍公,據八世孫柱山公所撰族譜,始祖弍公於康熙十六年(西元1677年)由金門移來林投鄉大木牌。
4.太武支系:始祖建邦公,生於順治十七年(西元1660年),卒於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
5.龍門(良文港)支系:始祖興公,生於康熙十年(西元1671年),卒於乾隆三十一年(西元1766年)。
6.案山(大案山)支系:由兩位始祖所傳衍,一為鸞公,生於康熙三十九年(西元1700年);另一為漢公,生於康熙四十二年(西元1703年)。7.沙港土地公前支系:祀奉始祖光前公,祭拜尚公,生於順治十三年(西元1656年),卒於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
8.白沙鄉支系:分佈於講美(港尾)、港子(港仔)、赤崁(大赤崁)等聚落蕃衍。
7
查澎湖歐陽氏族譜,五德始祖為歐陽三公,並非定輝公,因而疑之
五德始祖三公若係出自金門定輝公,似乏具體佐證資料:
1.三公生於明萬曆庚子二十八年(西元1600年),卒於清順治十五年(西元1658年),生卒年月日詳實明確,而定輝公生卒年均難考據。
2.三公墓葬處於譜牒詳細記載,而定輝公塋塚何處,不僅五德族譜未列,金門族譜亦不詳。
3.三公祖妣墳墓於清雍正癸丑十一年(西元1733年)四世孫擇穴遷葬時,於墓碑上銘刻著「后房」(現今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水頭鎮后房村)字樣,意謂著緬懷祖籍地,提醒後代子孫莫忘祖先根源處。而金門定輝公系出蚶江,若果三公屬定輝公嫡嗣,其後裔立碑墓葬理應記載與金門、蚶江等相關字彙,但現況俱予闕如。
4.三公祖妣神主牌位長年供奉於五德歐陽宗祠正堂首位,然自始未曾祀列定輝公神主香位。卻發現於林投宗親柱山公所撰族譜明載著:金門二世祖五房定輝公祖妣神主,是否意謂著林投宗裔與定輝公支脈淵源較為親近。
8
據滄海紀遺「明洪授著,成書於隆慶五年(1571)」載「歐山寨在十九都。」查歐山寨即歐厝東北之烟墩山也
滄海紀遺為明洪受所著,依其署名序文:「隆慶戊辰五月,浯洲洪受鳳鳴自序」,應成書於明穆宗隆慶戊辰二年(西元1568年)。其書所載之「歐山寨」,在現今歐厝之東北煙墩山,但其命名並非因歐陽姓氏進住後形成歐厝聚落始得名,茲蒐集資料推論於下:
1.「寨」為明代衛、所戍邊,地勢較高者所設之墩台,所為傳達警訊設施。夜間若有寇擾,即舉火傳訊;白日若寇至,則予舉煙示警,以為預警週知,整備因應。
2.金門千戶所於明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江夏侯周德興所築,曾歷加高城牆與增設敵樓。擔負煙墩守望工作,為千戶所責任。其守備原先委處罰犯罪者擔任哨守,英宗正統年間(西元1436年至1449年)方停止旗軍衛戍,改由巡檢司弓兵取代哨守;後來因地方警事頻繁,弓兵又裁省,仍然調撥旗軍守望;但成書時近期【嘉靖年間(西元1522年至1566年)及隆慶年間(西元1567年至1572年)】,即不再見有守軍。是以歐山寨早已因戍邊需要而築墩,非受文卿公於嘉靖年間遷徙歐厝後形成聚落方始得名。
3.歐山寨之得名可能係因音轉差別,或當時使用互通字,由後(后)山寨互為轉變而來。如金門縣志所載:古代地名後宅、歐宅,即是現在地名后宅(古都址屬十七都,現鎮址屬金沙鎮);古代地名歐壟,即是現在地名后壟(古都址屬十八都,現鎮址屬金湖鎮)。而歐宅、歐壟均未見歐陽宗親進住蕃衍。
4.金門志【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林焜熿負責總修,經四、五十年後續修,由林豪擔任總輯。】卷四規制志、城寨,將滄海紀遺之所謂「歐山寨」,逕行更改為「歐厝寨」,此舉難免令人啟疑其對地名認知之草率、偏頗聯想,亦將誤導後閱者,影響忠實地名由來始末。
9
文卿公於嘉靖年來我歐厝,經隆慶而萬曆,已歷三世,而三公生於萬曆庚子(1600)年,若為定輝公之子,則定輝公晚年必回故里,其後裔建祠堂,遂奉三公為開澎始祖
金門始祖文卿公生卒年代、遷徙金門確切時間與蚶江嫡系傳承,譜牒均乏登載,延引至定輝公亦記載欠詳,將之用以推論與五德始祖三公嫡傳關係,似顯遷強。次以五德族親鮮少流傳定輝公與五德繁衍淵源,五德宗祠未曾供奉定輝公,五德地區且無定輝公墓葬,種種跡象似顯嫡傳關係微薄。再於林投宗親柱山公所撰族譜載,與開澎始祖弍公同列始祖者尚有二人,均無傳嗣,墓葬明列地點,逢年忌日祀祭。該譜又載,時祭唐朝行周公神主、金門開基始祖文卿公祖妣神主、二世祖二房定錫公祖妣神主及二世祖五房定輝公祖妣神主,在在顯示林投宗親之與金門淵源深厚、關係密切,是否將定輝公後裔遷居林投而誤植為三公於五德蕃衍。
10
金門與五德兩祠堂,同於乾隆間構建,其大小、形式,甚至建材皆同,可推知其時兩者必聯繫,此所以定輝公仍奉祀於金門宗祠也
金門與五德兩宗祠雖均於乾隆年間構建,五德宗祠較早五年【建於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或許受當時生活較安定、經濟較寬裕等大環境影響,閩泉地區宗親竟於乾隆年間興建幾處祠堂。但若究論兩座宗祠仍存差異:
1.五德宗祠建造有亭、堂,兩落建築;金門宗祠是一落建物。
2.金門宗祠建材以花崗石造、脊頂燕尾尖翹、俱宮殿式建築;五德宗祠卻是用石砌築、馬脊(背)型傳統式建物。
3.建祠淵源,金門宗祠主祀唐首閩開科國子監四門助教詹公、門柱楹聯闡述泉金衍由來歷;五德宗祠則以祀祭遷澎後列祖為主、較少閩泉色彩。
(二)至於針對五德譜傳內容,金門宗親陳述論證及值得商榷之疑點如下:
金門宗親陳述論證
五德譜傳內容
陳述疑點
一
五德宗祠祖籤中昭穆與金門相同,足證澎金宗親世系一致。
本族閩泉地區昭穆「德甫懋爾錫、卿士公侯伯、世兆鍾彥良、可為宗中奕」,係由東田派模公【號八山,昭毅將軍深公長子,明嘉靖三十八年(西元1559年)登進士,任廣西按察副使。】於嘉靖年間所辨出字勻,不二祠年祭時公論通行全族,閩泉地區吾宗族譜皆有相關記載,金澎宗親世系自是一致。
二
三公為文卿公三世孫,四公為四世孫,五世三陽開泰而昌。
五德始祖三公墓碑銘刻四世考,殯喪時,三世祖丁公屆滿週歲,援引俗例,孫兒出生,往生者晉升一世為四世考;二世祖四公墓碑銘刻五世祖,其殯天時,四世孫尚未問世,俗例碑刻應著三世考,若何易為五世祖?經查閱后房譜與閩泉族親昭穆年代,三公序排昭穆第四世「爾」字輩,四公為第五世「錫」字輩,是以四世裔孫修整三公塋墓,即銘刻四世考立碑;道光甲辰二十四年(西元1844年)重修二世祖四公墳墓,便以五世祖銘碑。苟以為三公係第三世,四公為第四世,依此推論,林投支系始祖弍公【生於順治九年(西元1652年)】豈即第二世,與定輝公同輩,但其年歲卻相差近八十年,顯然不甚合理。
三
地理形式推論,金門至雞母塢最便捷,倘由鼎尾而來,較不順理。
明代時鼎尾社,處現今廈門市海滄區,地理位置緊鄰廈門島西南側港灣商區,自古即是優良海港,船隻進出頻繁順暢,交通便捷當不亞於金門諸港。
(三)此外,依世界宗譜所載,啟曉公序文金門宗親所提見解,不佞提出疑惑如下:
啟曉公序文金門宗親所提見解
疑惑之處
一
啟曉公為七世孫,相去始祖不遠,當會在序文中詳述始祖名諱,何時何地初至澎,但文中皆無此載。
澎湖潭邊支系始祖俊傑公,約晚五德始祖三公三十年。七世孫啟曉公,秀才出身、才識淵博、文筆俊美,所撰文案留傳後世,彌顯珍貴。後裔編纂潭邊族譜,於淵源、衍派皆有詳實登載。
二
序文稱「皆同一派並分而出」,據571頁有始祖三公,而583頁另有一世祖建邦公,實屬矛盾。
閩泉始祖韶公,於隋末唐初自江西入閩潘湖傳衍,六世孫詹公進士登第,人丁興旺,文士武弁,代有賢良。明初慘遭烏蜂變亂,族裔四散,萬一公遷居同安鼎尾,是以序文有稱「皆同一脈並分而出」。澎湖太武支系始祖建邦公,晚五德始祖三公六十歲,後裔蕃衍昌旺,蔚成大族。
三
序文中有「並敘字派而列於后」,但據583頁則稱歷代祖先似未採用「俊勤中彬宜.......」字派,令人置疑。
啟曉公所撰序文,臚列字行「俊勤中彬宜、輝啟清和時、承宗隆世德、纘緒顯邦基」二十字,僅有潭邊支系論輩沿用,澎湖其餘族裔均未参採。
四
啟曉公所稱來自鼎尾,似多疑點,倘有來自鼎尾,諒在三公之後,而啟曉公僅述鼎尾,忽略金門。
潭邊支系來自鼎尾社,與由蚶江遷徙金門文卿公系及后房移居五德三公系,自有系別,以啟曉公豐厚才識學養、嚴謹治學態度,所撰序文內容,自歷一番精實覈考。
分享按钮>>【欧阳氏家谱源流】欧阳氏之淵源
>>【欧阳氏家谱源流】欧阳氏光輝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