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氏网新闻】一门三方为冠盖——诸葛亮及族人

    中华诸葛氏网 2013年6月24日 万家姓


三国两晋时期姓诸葛的人物,史籍都明确地记载为“琅琊阳都人也”。阳都,是秦汉时期隶属琅琊郡的一个县,因县治在西周时期“阳”国的都址上而名阳都。西晋废省阳都县,西晋以后,沂河水泛滥冲毁了阳都城。阳都故城的位置,郦道元在《水经注·沂水》中有明确记载:“沂水又南,桑泉水......东北流入于沂。沂水又南,迳阳都县故城东......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东流迳阳都县南。”桑泉水即今流经沂南县的东汶河。古城遗址在今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村一带。秦汉时期的阳都城东临沂河,北近东汶河,南眺蒙河,西依青山,三水环绕,一山屏障,沃野迁顷,是钟灵毓秀之地。
   阳都是诸葛姓氏的起源地和发祥地。关于诸葛姓氏的来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诸葛瑾传》作“注”时,引用了《吴书》的记载:“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吴书》的作者韦昭与诸葛瑾以及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是同国、同时代人,又同殿为臣,他记述的诸葛姓氏的来历,应该比其他说法更可信。

耿性恪职垂典范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丰,又称葛丰,《汉书》有传。康熙初年山东琅琊人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认定:“汉葛丰始居琅琊,自称诸葛氏,以别同姓。后有诸葛谨、诸葛亮。”今有学者考证,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由诸县迁往阳都,并成为诸葛姓氏的始祖。
   诸葛丰,字少季,历经西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四个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毛诗》、《尚书》、《左氏春秋》等古文经学,逐渐被列入官学传授系统,研究经学往往成为走上仕途的捷径。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诸葛丰就因为博通经学而被选拔为“郡文学”。他有才学而且性格“特立刚直”,琅琊人禹贡在任御史时,纳其为僚属,后举荐为侍御史,元帝赏识他又擢其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开始设置的官位,下辖中都官徒一千二百人,是专门负责纠察京师百官与近畿治安状况的官员,外戚、亲王也要受其监察,权力很大。
   诸葛丰为人刚正不阿,是司隶校尉一职十分合适的人选。任职以后,他“刺举无所避”,敢于揭发达官贵人的不法行为,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当时京师洛阳流传歌谣说:“间何阔?逢诸葛。”意思是“为啥长期没见着?因为撞上了诸葛丰”。任职之初,诸葛丰疾恶如仇的人品和实绩,深受汉元帝的赞赏。为表示嘉奖,授予他符节,加封光禄大夫 。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诸葛丰持节尽职,威震朝野。虽然他以“特立刚直”著名于朝,但毕竟屡犯权贵,因此,也有不少朝廷大臣在元帝面前屡言其短。诸葛丰虽得到皇帝嘉许,但是一但“刺举”到皇帝的亲戚圈就难以进行了。元帝有个外戚叫许章,此人骄横不法,曾纵容门客犯法。元帝初元四年(前45),诸葛丰多方收集证据,准备弹劾他。正要向皇帝奏明时,路遇私出的许章,便出示符节要他下马,“欲收之”。许章一见符节,惊恐万分,立即驱车逃奔皇宫,诸葛丰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宫门。诸葛丰没抓到许章,便上奏其劣迹,请求皇帝严惩。由于诸葛丰的行为触犯了元帝的尊严和利益,元帝不但不理诸葛丰的奏章,反而下令收回了他的符节。从诸葛丰起,后来的司隶校尉就不再授予符节了。
   诸葛丰对元帝袒护贵戚、收回符节难以平心,遂上书以年事已高为由,要求辞官回家。元帝既不予允准他辞官,从此以后,对他所提建议,也不采纳了。诸葛丰再次上书,表明自己的忠贞,陈明奸人的祸害,言辞激烈地表示,宁辞职也不与奸佞为伍。元帝对诸葛丰的举动大为不满,将他调职为城门校尉。城门校尉也是武帝开始设置的二千石俸禄的八校尉之一,其职责是掌管京师城门屯兵,下辖有司马、十二城门侯。虽然俸禄相等,但使用上已明显被贬谪。诸葛丰被贬调职务,但坚持正义的个性不改,又上书检举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等人的不法行为。元帝更加恼怒,欲治其罪,对诸葛丰不满的人也趁机攻讦。最后,元帝念他年老,将他削职为庶人。诸葛丰以平民身份回到了琅琊阳都。从此,在家乡颐养天年,后来病死在家中。
    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开启了诸葛家族通经致用的家学渊源。刚正不阿的品行和惩治犯罪的斗争精神,以及“伏节死谏”、“官尊责重”的敬业精神,“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的忘我牺牲精神,奠定了诸葛家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曹操曾叹曰:“安得如诸葛丰者,使代俊乎!”

乱世育孤苦身心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生活于东汉末年。从诸葛丰传到诸葛珪这一代,大约已历六世。东汉灵帝时,诸葛珪步入仕途,初为为泰山郡梁父尉,后来升为泰山郡丞。汉代取仕,实行察举、征辟等方式,即由地方推举“孝廉”、“茂才”等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朝廷授以官职,或由郡守等地方官自行辟以为功曹、幕僚等职。当时的泰山郡守是应劭,他专治古文经学,又会通百家,博学多识,著述的《风俗通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诸葛珪生于一个世代以经学传家的小官僚家庭,可能是以“孝廉”或“茂才”之名被应劭赏识,隔郡征辟到泰山郡的。诸葛亮约四岁时,诸葛珪元配章氏夫人病逝,不久又续房。到诸葛亮八岁时,身任泰山郡丞的诸葛珪便撇下续房夫人和未成年的三子二女撒手人寰。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生于何年未详。诸葛珪在泰山郡任职时,诸葛玄在阳都老家料理家务,并照顾嫂子死后留下的子女。诸葛玄未出仕时,即与朝野许多名人都有交往。汉朝末年,皇帝已经大权旁落,空有其名。初平元年(190),汉献帝被董卓胁迫迁到了长安。此后,司徒王允与吕布杀了董卓,董卓的故将李傕、郭汜又杀了王允。皇帝实际成了被用来号令天下的傀儡。此时,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的袁术盘踞淮南一带,实力雄厚,为所欲为,肆意封官,妄图称帝。193年,豫章(今南昌)太守周术病死,袁术便私署诸葛玄继任豫章太守。诸葛玄留下已经成家自立的长子诸葛瑾照顾继母,自己携带家人及诸葛亮兄弟姊妹四人到豫章上任去了。到任时间不长,朝廷又正式委派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处借兵马攻打豫章,194年,诸葛玄兵败弃官逃走。家乡已经战乱难归,只得拖家带口辗转往投旧交荆州牧刘表。约公元197年,病死在异乡。
正史中未见诸葛玄后人的记载。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认为,诸葛诞应是诸葛玄之子。    


诸葛亮文化旅游区一角八卦迷宫

千古全人诸葛亮

诸葛家族是一个以崇尚儒学而又不皓首穷经、积极入世而又不阿谀逢迎为传统的家族。在诸葛家族中,诸葛亮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诸葛亮诞生在阳都城。阳都诸葛家族虽非世代显宦,但儒学传家之风一直延续下来。幼年时代的诸葛亮,生长在一个官宦门第和儒家思想为主导教育的环境中。
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命运多舛,他幼年丧母,童年丧父,很小就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十四岁时,少年诸葛亮便与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离开了家乡,辗转到了荆州治所襄阳。诸葛兄弟到襄阳后,在城南刘表办的“学业堂”学习儒家经典。不久,两个姐姐先后嫁人。诸葛亮的大姐嫁与中庐县蒯氏大族的蒯祺为妻。蒯祺出仕魏国,官至房陵太守,后在与蜀汉交战中战死。诸葛亮的二姐,嫁与沔南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为妻。庞山民出仕魏国,官至黄门吏部,早卒。子庞焕,字世文,出仕晋朝,太康年间为牂牁太守。
到襄阳的第三年,诸葛玄病逝,十七岁的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均迁居襄阳城西的隆中山,开始了躬耕自食的生活。汉末动乱,刘表治下的荆州相对安定,北方学者来此避难的甚多,“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隆中躬耕之余,诸葛亮广结师友,与游学俊杰,评判时局,畅论天下大事。刻苦的自学和广泛的交流,使得他知识与日俱增,见识日渐成熟,志向日趋明晰。青春年华的诸葛亮 “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诸葛亮师事的襄阳耆老庞德公赞誉他为“卧龙”。约在建安五年(200),沔南名士黄承彦主动提议将爱女许配诸葛亮,诸葛亮欣然应允。东晋史学家襄阳人习凿齿在《襄阳记》中记载,黄承彦之女虽“才堪相配”,但“黄头黑色”,与诸葛亮反差太大,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后世人多从重才轻色的美德去论证诸葛亮,其实里面有着明显的政治联姻的因素。因为,诸葛亮的大姐就嫁给了中庐县蒯氏大族的蒯祺,二姐嫁给了襄阳名士庞德公之子庞山民。这本来就间接地与荆州上层社会网有了联系,黄承彦之妻又是刘表后妻蔡氏的姊妹,娶了黄承彦之女,就是直接加入了荆州的上层社会网。这一庞大的关系网,对年轻的诸葛亮站稳脚跟、获取知识、洞察社会、了解时势都是至关重要的,也为他日后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建安十二年(207年) ,势单力薄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等待时机,出兵北伐,从而一统天下的战略思想。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刘备茅塞顿开,恳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从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结束了隆中十年的耕读生活,走上政治舞台,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奋斗了二十七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出山后,很快促成了刘备与东吴孙权的联盟,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刘备趁机夺占了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刘备率众入川,建安十九年(214)取成都。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曰“汉”,改元章武。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主持朝政。
   按照隆中战略规划中“ 南抚夷越 ” 的思路 ,定蜀之初,诸葛亮便派安远将军邓方为朱提(今云南昭通)太守,镇守夷越聚居的南中地区,以稳定大后方。南中出现了动乱时,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以“攻心为上”的策略,很快稳定了局势。夷人首领孟获叹服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汉晋春秋》)。为巩固蜀国对南中的统治,诸葛亮调整区划,起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属,并全面推行发展文化、奖励农桑的政策,招募汉人移民入滇垦荒,形成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政治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刘禅继位后,改元“建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为了巩固新生的蜀汉政权,诸葛亮审时度势,开始实施“内修政理”的既定方针。通过选贤任能、制定法规、屯田垦荒、重视蜀锦、盐铁官营等措施,发展经济,增加税收,加强蜀汉政权的自身建设。诸葛亮“内修政理”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后人西晋袁准赞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哗,野无醉人” 。
   诸葛亮在“内修政理”的同时,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成功地弥补了因刘备执意伐吴而形成的蜀吴联盟的裂痕,恢复了友好往来。从此,蜀吴盟好,两国始终维持和好关系。在内政外交方面安排就绪之后,诸葛亮便于蜀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军北驻汉中,着手实施他既定的北伐曹魏、“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规划。自建兴六年(228)春初次北伐,到建兴十二年(234)秋病死于前线五丈原军中,六七年间,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北伐行动。

第一次伐魏,诸葛亮佯取郿县而暗攻祁山,魏国边陲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一齐叛魏应亮,诸葛亮出师大捷,关中为之震动。后因马谡失掉战略重镇街亭,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得撤军而返。
第二次伐魏,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兵进陈仓。由于陈仓城防严密,二十余天未能攻下,军粮用尽,只得退兵,未果而返。
   第三次伐魏,按照既定目标,顺利拿下了武都、阴平二郡,不仅扩大了疆域,而且使魏军不能越过剑阁以攻蜀。诸葛亮利用战争间隙,修筑城防,改进兵器,加强了北伐基地汉中的防务。又派魏延入羌,抚慰羌众,结好诸戎,扰乱魏国后方,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这一年,孙权称帝,诸葛亮权衡利弊,说服群臣,谴使往贺。孙权与蜀使“升坛歃盟,交分天下。”因为有了这次盟约,直至诸葛亮去世,两国之间未发生大的冲突。
   建兴九年(231),第四次伐魏 ,诸葛亮亲率的主力与魏将司马懿率领的主力相遇,司马懿据险而不战。这次伐魏,由于负责运送粮草的李平在后主刘禅与诸葛亮之间耍弄手段,诸葛亮被迫撤军。
   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后,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由斜道谷出兵,驻兵于武功县五丈原,在渭水河畔与魏军对垒。诸葛亮汲取军粮不接的教训,不仅发明木牛流马运粮,对垒之初,就分出一部分部队去屯田,作为长期驻守的基础。诸葛亮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守营不出,两军相持一百余天。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为临沂历史上的“五贤”即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题诗:“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为临沂历史上的“五贤”即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题诗:“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三方冠盖竞风流

三国时,诸葛家族不少人在吴魏两国任职,而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兄弟三人,分别在蜀汉、东吴、曹魏三国担任要职,各有千秋,皆为一时俊杰。《吴书》称赞说:“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三兄弟后人也是龙腾虎跃,各有千秋。

   一、诸葛瑾世系
   诸葛瑾,字子瑜,生于公元174年,诸葛珪长子。诸葛瑾年少时母亲章氏病故,《三国志》称他“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为时人所赞誉。诸葛家族向以经学传家,诸葛瑾幼承家学,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少年时曾到京师洛阳游学。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夏天,曹操为报杀父之仇也借此机会扩大势力,亲自率兵攻打徐州,而他的大将曹仁则沿沂、沭河流域北上,攻至即邱、开阳及华县、费县一带,兵祸波及阳都。琅琊一带战乱叠起,民不聊生。就在诸葛玄带诸葛亮离开家乡的第二年,诸葛瑾也携带妻女及继母别离阳都,奔赴豫章欲投奔叔父诸葛玄。到了曲阿(今江苏丹阳)时,得知曲阿已从袁术易主孙策,诸葛玄也弃豫章而去,但去向不明。豫章去不成了,只得在曲阿住下来。诸葛瑾幼习儒家经典,学识渊博而且待人诚恳、忠厚,在曲阿很快结识了一批避乱江东的学子,其中特别与张承、步骘、严峻等人结为知己,后来他们都成了吴国的栋梁。200年,孙策被刺杀。孙权继承兄业后,广招人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深知诸葛瑾的为人和才华,就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很器重诸葛瑾,将其与鲁肃等并见宾待。稍后,诸葛瑾被孙权任命为长史,专门负责处理孙权官署的日常事务。因处理繁冗琐事圆满干练,深得孙权喜爱,又委以位任较重的中司马之职。从此开始,诸葛瑾虽然不单独统率军队,但已转以军事工作为主了。公元215年,孙权派遣诸葛瑾为特使到蜀国与刘备通好,求还荆州。虽然他和诸葛亮流寓两国,难得一见,但兄弟俩只是在商议国事时才相会,私下从不交往。因此,孙权更加器重诸葛瑾。219年,诸葛瑾以中司马身份随吴军从讨关羽,以军功被封为宣城侯。大将吕蒙死后,诸葛瑾以绥南将军身份接替吕蒙的南郡太守。公元221年,刘备为替关羽报仇而举兵伐吴,诸葛瑾从吴蜀联盟共同抗曹的利益出发,写信给刘备,劝两家不积私仇,进行和解。当时有人向孙权进谗告密,说诸葛瑾私通刘备。孙权不以为然,十分信任地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是役,诸葛瑾以绥南将军领南郡太守的身份,领军配合大都督陆逊,惨败刘备于夷陵。222年,以军功升为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此后,诸葛瑾便开始独立领军,频繁与魏作战。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诸葛瑾被任命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至此,诸葛瑾已成为吴国屈指可数的重要将领了。公元241年病逝,时年六十八岁。临终前“遗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 诸葛瑾除军事才能外,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为人甚为时人和后世所称道。韦曜在《吴书》中评价他:“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 陈寿在《三国志》中也称赞“诸葛瑾、步骘并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
   诸葛瑾女(名字未详),生于阳都,在东吴嫁于张承为妻。张承是诸葛瑾的好友,比诸葛瑾小四岁,少以才学知名,中年丧妻。韦曜从中撮合,想让张承求诸葛瑾女儿为继妇。张承觉得与诸葛瑾从年轻即为良友,难以启齿。孙权听说后出面保媒,终使张承成为诸葛瑾的女婿。张承与诸葛瑾同年病卒。诸葛瑾之女与张承生的女儿,后入宫成为孙权之子孙和的妃子。
   诸葛恪,字元逊,生于203年,诸葛瑾的长子。 《三国志》记载, “恪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頞(è)广额,大口高声”, 少年时就以“辩论应机,莫与为对”而出名,平日辩难析疑,少有人及。诸葛恪的“英才”得到吴中人士的称赞,也受到孙权的器重。但也有人为之深忧,以为并非良兆。陆逊曾当面对诸葛恪说:“今观君气凌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张承也预料:“终败诸葛氏者,元逊也。”其父诸葛瑾亦“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 诸葛恪论说辩难, 与乃父诸葛瑾“笃慎”、“恭敬”的作风大相径庭 。不过,孙权轻视礼法,对恪之言行大加赞赏,在政治上也予以提携,将他作为孙吴侨寓人士新生代的代表加以重点培养,从而使他逐步成为孙吴政坛的一个重要人物。诸葛恪因受孙权喜爱,二十多岁即被拜为骑都尉,随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成了太子的宾友。后来,从中庶子转任左辅都尉。孙权为进一步考察他的能力,任命他为代理节度。节度掌管部队的粮食供应,是孙权为吴王时所始设。但诸葛恪觉得“文书繁猥,非其好也。”诸葛亮在蜀闻之,也带言与孙权,婉转表示“使典主粮谷”有些担心。当时吴国士兵实际上是生产奴隶,孙权及诸将都不断地驱掠民众,扩大兵额。其时,吴所辖丹杨郡,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围数千里,山谷万重。境内山越人,民多果劲,好武习战,是绝好兵员之源。但山越人世代散居山林,未尝入城邑,每遇兵至,战则蜂聚,败则鼠窜。因此,吴以前征兵只得山外顺民,少有悍勇之士。丹杨山中出铜铁,可铸甲兵,征服山越,不仅可得悍勇之兵,还可利兵坚甲。诸葛恪屡次请求出任丹杨地区的长官,并承诺只要三年,就可征得甲士四万人。朝中官员议论纷纷,认为此事难行。诸葛瑾闻后,也认为此事难做,叹息说:“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只有诸葛恪信心百倍,志在必胜。
   吴嘉禾三年(234),孙权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并特意举行了授官仪式,“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孙权以如此特殊的形式对待出征山越的诸葛恪,这是其他将领从未得到过的。诸葛恪到任后,采用武力围困与招抚并用的方针,发放公文给相邻四郡所辖属县的长官,命令各郡严守疆界。随后,调集各路将领,派兵据守险要峪口,修筑围困工事,不与山越交兵,又令士兵全部抢收田野成熟的稻谷。山越人旧谷食尽,新谷无收,因饥馑而被迫出山归降。不出三年,先后收服达10万余人,其中丁壮4万余编入军队,其余迁居平原从事生产。诸葛恪以政绩显著,升任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吴将陆逊死后,诸葛恪升为大将军,代替陆逊担任荆州要职。
    孙权死前,升恪兼太子太傅,并嘱托辅佐幼子孙亮。252年,孙权垂危,召诸葛恪、孙弘、孙峻等人嘱托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杀死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遵遗命辅佐少帝。孙亮即位,年仅十岁,拜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民众莫不高兴。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好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吴建兴元年(252) 他率军与魏国大将胡遵、诸葛诞战于东兴(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大败魏军,诸葛恪因功进封为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由于这次大胜,诸葛瑾“遂有轻敌之心”。次年春,他不顾国疲民困,不听多人劝告,又出兵伐魏,结果大败。败后又迟不撤军,直至诏书连催,才缓缓旋师,由是怨声四起。回师建业时,仍盛陈仪仗、势焰煊赫地归入府馆,并对他人横加指责,更加引起众怨。皇族孙峻想与诸葛恪争权,便利用众人对诸葛恪嫌忌怨恨之机,诬陷他要谋反,与少主孙亮策划,以“鸿门宴”之计诛杀了诸葛恪,并将其“驰首徇示”、“悬市积日”,“以苇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于建业城郊石子岗。后经臧均上表求情,才由故吏收尸殓葬于石子岗。死时五十—岁,被夷灭三族。
   诸葛乔,字仲慎,诸葛瑾次子,生于公元204年。诸葛亮婚后多年无子,其兄诸葛瑾已有三个儿子,所以早年便过继了兄长诸葛谨的次子诸葛乔为嗣。诸葛乔到蜀国后,改字伯松,拜为驸马都尉。诸葛乔虽系嗣子,但诸葛亮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并作《戒子书》以行教育。为了锻炼他的能力,诸葛亮北伐时,将诸葛乔带到前线,安排他担任山区押解军粮的工作。 228年街亭战役时,诸葛乔为保护粮秣安全,在撤兵过中,与敌人力战而死,年仅25岁。
   诸葛融,字叔长,诸葛瑾幼子,出生年代未详。《三国志》记载,诸葛融 “生於宠贵,少而骄乐。学为章句,博而不精。性宽容,多技艺。” 起初官拜骑都尉, 诸葛瑾死后, 承袭父亲的爵位, 驻扎在公安县。他宽待部属,深受部属爱戴,后升至奋威将军。诸葛恪被诛,株连九族,孙峻派兵围城诛杀诸葛融。诸葛融“闻兵士至,惶惧犹豫,不能决计。兵到围城,饮药而死”。他的三个儿也一同被杀。
   诸葛绰,诸葛恪的长子,生卒年月未详。诸葛绰曾在孙权手下任骑都尉,后参与孙权儿子鲁王孙霸的阴谋活动。孙权得知后,就吩咐诸葛恪要严加管教。诸葛恪气愤不过就用药酒将他毒死了。
   诸葛竦,诸葛恪次子。官至吴国长水校尉。他对父亲诸葛恪“素性刚愎,矜己凌人”的作风曾多次劝谏,均被拒绝,因而经常忧心祸至。诺葛恪被诛后,他用车载着母亲和弟弟逃走,被孙峻派遣的部队追杀而死。
   诸葛建,诸葛恪幼子,任吴国步兵校尉。其父被诛后,与哥哥带母亲逃亡。哥哥被杀时,他侥幸逃脱,但仅逃数十里即被吴国追兵所杀。
   诸葛攀,诸葛乔之子,在蜀国官至翊武将军。诸葛恪被诛,在吴国的子孙无一幸免。而诸葛亮已自有后代,当诸葛恪昭雪后,便将诸葛攀还嗣诸葛瑾,送回东吴续宗。诸葛攀回东吴不久就病死了。
   诸葛显,诸葛攀之子。诸葛攀回东吴后,诸葛显一直留在蜀国。蜀国亡后,于公元264年与诸葛京一同被遣迁到河东郡(今山西南部)定居,成为诸葛瑾的唯一传人。

二、诸葛亮世系
   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的长子,公元227年黄氏夫人所生。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袭爵武乡侯。十七岁时,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拜骑都尉。后历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景耀四年(261),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省事。史传,他记忆力很好,并工于书画,亦有政声。蜀汉上下因追思诸葛亮,只要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然不是诸葛瞻所倡导,老百姓也辗转相告说:“葛侯(即诸葛瞻)之所为也。”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诸葛瞻督军到涪城,恰遇前锋军被邓艾军打败,诸葛瞻收拢残部率领后撤,驻兵绵竹。邓艾派使者以表其为“琅琊王”相诱,劝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率军与魏军决战于绵竹,终于寡不敌众,壮烈战死。年37岁。
  诸葛尚,诸葛瞻的长子,生于公元247年。公元263年,与魏军邓艾作战时见父战死,便悲愤地单骑冲入敌阵,英勇战死。时年才十七岁。
  诸葛京,字行宗,诸葛瞻次子,生卒年月未详。蜀国灭亡的第二年(264),诸葛京与诸葛乔之孙诸葛显等人被一起遣迁到河东郡(今山西省南部运城一带)定居。至此,诸葛亮的嫡传唯有次孙诸葛京在世。西晋泰始(公元265—274)年间,晋武帝司马炎既因敬佩诸葛亮的人品和才能,又为了笼络人心,擢用诸葛京做郿县县令。为政期间,有政绩,尚书仆射山涛为之上奏说:“郿令诸葛京……治郿自复有称,臣以为宜以补东宫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山涛《启事》)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此后诸葛京的后代便随其宦游所至,又不断播迁。

   三、诸葛均世系
  诸葛均,生卒年月未详。幼年时和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治所襄阳。叔父死后,与诸葛亮躬耕于隆中。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诸葛均留在隆中。后出仕为蜀国长水校尉。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是自汉代开始设置的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清人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诸葛氏谱》记载,诸葛均的妻子系南阳人林氏,是诸葛亮亲自为弟选择的配偶。正史未见其后人的记载。

   四、诸葛诞世系
   诸葛诞,宇公休,诸葛亮的从弟,出生年代未详。史书未明确记载是何人之后,只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认为诸葛诞应是诸葛玄之子。 汉末“避乱”从琅琊阳都进入中原,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入仕。初以尚书郎为荥阳令,继为吏部郎。魏黄初六年(225),曹丕训练水师准备伐吴,仆射杜畿(jī)受诏作御楼船,诸葛诞随杜畿在陶河上试船,突然遭遇风浪,都落于水中。卫士游来相救时,诸葛诞大呼:“先救杜侯”,自己则被水卷走,后漂流到岸边,绝而复苏。诸葛诞生死关头显现的人格,深为时人赞誉。诸葛诞既有时誉,又有办事能力,所以逐步升为任御史中丞、尚书。其时,京都时尚“收名之风”,即朋友之间相互题表,互相推举,以求名播于野,引起世人关注。诸葛诞素与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郎邓飏等人相友善,也并尚时风互相标榜,以夏侯渊等人为“四聪”,诸葛诞等人为“八达”。由于搞得过分,引起了言官的注意,告于明帝,明帝认为“修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于是皆以此被免官。明帝去世,齐王曹芳即位后,于魏正始年(240—249)初,恢复了诸葛诞御史中丞之职,不久委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嘉平三年(251),太尉王凌阴谋废曹芳而立楚王曹彪。太傅司马懿率军往淮南讨伐王凌,以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于东兴加固大堤,筑东、西二城,以此为伐魏的前沿基地。魏国遣诸葛诞督军征伐吴军,于是叔侄大战于东兴,结果诸葛诞失利。还师后,朝廷将诸葛诞与毌丘俭职务对调,诸葛诞调为镇南将军,督豫州。
  这时,魏国大权落已在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司马昭、司马师专权,篡位之心,路人皆知。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师,想除掉他。但没有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废了曹芳,另立曹髦为帝。公元255年,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俭,假冒太后诏书,列举司马师罪状,起兵声讨司马师,并派使者游说诸葛诞,劝其一同举事。诸葛诞出于对曹魏的忠诚,当即斩了来使,并昭布天下,以明心迹。适值司马师征讨毌丘俭,便遣诸葛诞督豫州诸军,随讨叛军。是役,诸葛诞首先攻下寿春,因战功卓著,进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这时,诸葛诞的女儿早已嫁给了司马懿的庶出之子司马伷,诸葛司马两家有了联姻关系,司马氏要代曹魏,便不可忽视诸葛诞。于是,司马昭便派人探试诸葛诞,而诸葛诞则表示“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直率地表示了对曹魏的忠贞。诸葛诞察觉到司马昭准备篡位,便暗中防范,“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并以十多万人据守寿春。亲曹氏的征东将军诸葛诞拥兵淮南,司马氏感到是很大的威胁。司马昭于甘露二年(257)五月,采纳谋士贾充的建议,晋升诸葛诞为司空,召其进京,兵权交给扬州刺史乐綝(chēn )。诸葛诞深知,司空虽位列 “三公”,但并无实际权力。司马昭征他为司空,实际是明升暗降,清楚地说明司马昭已对他采取行动了。为了自保,于是一方面攻杀扬州刺史乐綝,尽收扬州甲兵及军粮,集于寿春,闭门自守。另一方面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派长史吴纲到吴求救。东吴闻讯,派魏降将文钦及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兵3万驰援,并另行发兵后援。六月,司马昭挟魏帝东征,统率26万大军征讨诸葛诞,遣镇南将军王基及安东将军陈骞围寿春。寿春城破,诸葛诞奋力突围,终被追杀,并被夷灭三族。后人评论,诸葛诞既是威镇一方的帅才,又是曹魏精忠不贰之臣,也是深得民心的官僚。但终其一生,又有“心大志迂,不虑祸难”的功利主义之嫌,以至于“变入机发,宗族涂地”。
  诸葛诞大女,生卒年代未详,嫁与司马懿伏夫人二子司马伷。司马伷后受封琅琊王。
  诸葛诞小女,生卒年代未详,嫁与太尉王凌之子王广。王广,字公渊,有风量才学,名重当世。后因王凌事牵连,夫妇同被诛杀。时人赞诸葛诞女不改诸葛家风。
   诸葛靓,字仲思,诸葛诞长子,生卒年代未详。诸葛诞被夷三族,后裔只剩下送往东吴当人质的诸葛靓。诸葛靓在吴国历任右将军、大司马等职。265年,孙皓徙都武昌,诸葛靓以右将军之职,与御史大夫丁固一起镇守建业。280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灭吴,三国一统,诸葛靓作为俘虏到了洛阳。这时司马昭已死,晋王司马炎称帝。诸葛靓既是司马炎小时候的好朋友,姐姐又是司马炎的叔母,因为父亲被司马昭杀害,诸葛靓发誓终生不见他的儿子司马炎。而司马炎一直想见到他,但诸葛靓坚决避而不见。司马炎诏诸葛靓为侍中,诸葛靓固辞不拜,携带两个儿子归于故里阳都,终身不面向朝廷方向而坐。
   诸葛颐,字道回,诸葛靓之长子,生卒年代未详。简文帝司马昱为琅琊王时,诸葛颐任琅琊国相。晋元帝对他很器重,官至太常。 
  诸葛恢,字道明,生于公元284年,诸葛靓次子,少即“弱冠知名”。在家乡出仕,先试即邱长,不久转任临沂县令。永嘉元年(307),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建兴元年(313)出任会稽太守。西晋太兴(318-321)初年,以“政绩第一”,元帝司马睿下昭褒赏诸葛恢: “莅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宜进其位班,以劝风教。今增恢秩中二千石。”诸葛恢为政平和,清廉,有政绩,口碑很好,与丞相王导齐名,时人将其并论,誉称“王葛”;与颍川人荀闿(字道明)、陈留人蔡谟(字道明),并誉“中兴三明”。时传:“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后因母丧丁优去官,服丧期满,拜为中书令。明帝时,进封建安伯,恩赐其次子诸葛虪为关内侯,又历任后将军、会稽内史、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尚书令等职。晋成帝司马衍继位,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345年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敬”。
  诸葛甝,诸葛恢长子,生卒年代未详。位至散骑常侍。
  诸葛虪,诸葛恢次子,生卒年代未详。嗣爵关内侯。
  诸葛文彪,诸葛恢长女,嫁于太尉庾亮的长子庾会。丈夫被苏峻杀害后,改嫁江虨。江虨于永和年间,继王羲之任会稽郡守。 
   诸葛恢次女,嫁与泰山郡望族徐州刺史羊忱之子羊楷。羊楷字道茂,官至尚书郎。
   诸葛文熊,诸葛恢小女,嫁于陈郡人尚书谢裒之子谢奕。生女谢道韫,谢道韫嫁王羲之次子王凝之。

诸葛裔脉各千秋

除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及后人之外,魏晋期间,史籍上明确记载为“琅琊阳都人”的还有:
   诸葛绪,先仕魏为泰山郡守。公元255年魏征东大将军毌丘俭据淮南反叛时,诸葛诞即遣时任泰山郡守的诸葛绪,迎战乘机犯魏的吴军。263年,魏大举伐蜀,其时已任雍州刺史的诸葛绪,即为三支伐蜀大军中的一支的主帅,参入了灭蜀之战。战中,虽被钟会诬陷为“畏懦不进”,被朝廷下诏“槛车征还”,但幸未被处死。入晋后,官至太常卿属下的太常崇礼卫尉。
   诸葛冲,字茂长,诸葛绪长子,入晋后曾为廷尉。
   诸葛厷,字茂远,诸葛绪次子,“有逸才”,“少有清誉”。官至司空主簿,后为继母族党所谗,诬之为“狂逆”,被流放。
   诸葛婉,诸葛冲之女,西晋泰始九年(273年)入宫,为司马炎夫人。
   诸葛铨,字德林,诸葛冲长子,官至兖州刺史、散骑常侍。
   诸葛玖,字仁林,诸葛冲次子,官至侍中、御史中丞。
   诸葛璋,曾为魏谒者仆射,其进中原入仕于魏当与诸葛诞相先后。诸葛亮封武乡侯开府治事的当年,诸葛璋即与司空王郎等人奉命各具书信与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诸葛亮概不回信,仅作《正义》以公开答复。
   诸葛直,东吴将军,其南迁时间当与诸葛瑾相先后。公元203年,孙权遣卫温、诸葛直带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亶洲,在夷洲逗留将近一年才回吴。回来后,因未能到亶洲,“皆以违诏无功”被孙权下狱诛杀。卫温和诸葛直到达夷洲,这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密切往来的最早记录。
诸葛壹,东吴将领。247年春,孙权遣诸葛壹伪叛以诱扬州刺史、昭武将军诸葛诞,诸葛诞果然信以为真,以万兵前迎于高山(今安徽肥东县东)。此前,孙权已将军伏于高山周围。诸葛诞发现异常,遂退去,此计未能成功。
   诸葛长民,活动于东晋后期。早年曾被东晋末权臣桓玄以为参军平西军事。桓玄篡位后,又随北府旧将刘裕等讨伐桓玄,以军功拜辅国将军、宣城内史。后进位使持节、督青杨二州诸军事、青州刺史等职。410年奉调入卫京师,旋转任督豫州扬州之六郡军事。412年,太尉刘裕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太尉留府事。后被刘裕所害。大弟诸葛黎民、小弟诸葛幼民、从弟诸葛秀民一同被害。
从刘裕建立的刘宋朝开始,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期间及此后诸葛氏家族又有不少成员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仅临沂市出土的几件北朝造像碑和一座隋碑中,就记载了不少从政或从军的诸葛氏族人,如都督诸葛子恒、诸葛世龙,别将诸葛刹那,统军诸葛象,郡守诸葛他□,主簿诸葛荣叔等。因为世代久远,史籍都不再将其表述为“琅琊阳都人”了,但他们都是阳都诸葛裔脉。


,

三国两晋时期姓诸葛的人物,史籍都明确地记载为“琅琊阳都人也”。阳都,是秦汉时期隶属琅琊郡的一个县,因县治在西周时期“阳”国的都址上而名阳都。西晋废省阳都县,西晋以后,沂河水泛滥冲毁了阳都城。阳都故城的位置,郦道元在《水经注·沂水》中有明确记载:“沂水又南,桑泉水......东北流入于沂。沂水又南,迳阳都县故城东......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东流迳阳都县南。”桑泉水即今流经沂南县的东汶河。古城遗址在今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村一带。秦汉时期的阳都城东临沂河,北近东汶河,南眺蒙河,西依青山,三水环绕,一山屏障,沃野迁顷,是钟灵毓秀之地。
   阳都是诸葛姓氏的起源地和发祥地。关于诸葛姓氏的来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诸葛瑾传》作“注”时,引用了《吴书》的记载:“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吴书》的作者韦昭与诸葛瑾以及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是同国、同时代人,又同殿为臣,他记述的诸葛姓氏的来历,应该比其他说法更可信。

耿性恪职垂典范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丰,又称葛丰,《汉书》有传。康熙初年山东琅琊人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认定:“汉葛丰始居琅琊,自称诸葛氏,以别同姓。后有诸葛谨、诸葛亮。”今有学者考证,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由诸县迁往阳都,并成为诸葛姓氏的始祖。
   诸葛丰,字少季,历经西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四个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毛诗》、《尚书》、《左氏春秋》等古文经学,逐渐被列入官学传授系统,研究经学往往成为走上仕途的捷径。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诸葛丰就因为博通经学而被选拔为“郡文学”。他有才学而且性格“特立刚直”,琅琊人禹贡在任御史时,纳其为僚属,后举荐为侍御史,元帝赏识他又擢其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开始设置的官位,下辖中都官徒一千二百人,是专门负责纠察京师百官与近畿治安状况的官员,外戚、亲王也要受其监察,权力很大。
   诸葛丰为人刚正不阿,是司隶校尉一职十分合适的人选。任职以后,他“刺举无所避”,敢于揭发达官贵人的不法行为,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当时京师洛阳流传歌谣说:“间何阔?逢诸葛。”意思是“为啥长期没见着?因为撞上了诸葛丰”。任职之初,诸葛丰疾恶如仇的人品和实绩,深受汉元帝的赞赏。为表示嘉奖,授予他符节,加封光禄大夫 。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诸葛丰持节尽职,威震朝野。虽然他以“特立刚直”著名于朝,但毕竟屡犯权贵,因此,也有不少朝廷大臣在元帝面前屡言其短。诸葛丰虽得到皇帝嘉许,但是一但“刺举”到皇帝的亲戚圈就难以进行了。元帝有个外戚叫许章,此人骄横不法,曾纵容门客犯法。元帝初元四年(前45),诸葛丰多方收集证据,准备弹劾他。正要向皇帝奏明时,路遇私出的许章,便出示符节要他下马,“欲收之”。许章一见符节,惊恐万分,立即驱车逃奔皇宫,诸葛丰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宫门。诸葛丰没抓到许章,便上奏其劣迹,请求皇帝严惩。由于诸葛丰的行为触犯了元帝的尊严和利益,元帝不但不理诸葛丰的奏章,反而下令收回了他的符节。从诸葛丰起,后来的司隶校尉就不再授予符节了。
   诸葛丰对元帝袒护贵戚、收回符节难以平心,遂上书以年事已高为由,要求辞官回家。元帝既不予允准他辞官,从此以后,对他所提建议,也不采纳了。诸葛丰再次上书,表明自己的忠贞,陈明奸人的祸害,言辞激烈地表示,宁辞职也不与奸佞为伍。元帝对诸葛丰的举动大为不满,将他调职为城门校尉。城门校尉也是武帝开始设置的二千石俸禄的八校尉之一,其职责是掌管京师城门屯兵,下辖有司马、十二城门侯。虽然俸禄相等,但使用上已明显被贬谪。诸葛丰被贬调职务,但坚持正义的个性不改,又上书检举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等人的不法行为。元帝更加恼怒,欲治其罪,对诸葛丰不满的人也趁机攻讦。最后,元帝念他年老,将他削职为庶人。诸葛丰以平民身份回到了琅琊阳都。从此,在家乡颐养天年,后来病死在家中。
    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开启了诸葛家族通经致用的家学渊源。刚正不阿的品行和惩治犯罪的斗争精神,以及“伏节死谏”、“官尊责重”的敬业精神,“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的忘我牺牲精神,奠定了诸葛家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曹操曾叹曰:“安得如诸葛丰者,使代俊乎!”

乱世育孤苦身心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生活于东汉末年。从诸葛丰传到诸葛珪这一代,大约已历六世。东汉灵帝时,诸葛珪步入仕途,初为为泰山郡梁父尉,后来升为泰山郡丞。汉代取仕,实行察举、征辟等方式,即由地方推举“孝廉”、“茂才”等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朝廷授以官职,或由郡守等地方官自行辟以为功曹、幕僚等职。当时的泰山郡守是应劭,他专治古文经学,又会通百家,博学多识,著述的《风俗通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诸葛珪生于一个世代以经学传家的小官僚家庭,可能是以“孝廉”或“茂才”之名被应劭赏识,隔郡征辟到泰山郡的。诸葛亮约四岁时,诸葛珪元配章氏夫人病逝,不久又续房。到诸葛亮八岁时,身任泰山郡丞的诸葛珪便撇下续房夫人和未成年的三子二女撒手人寰。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生于何年未详。诸葛珪在泰山郡任职时,诸葛玄在阳都老家料理家务,并照顾嫂子死后留下的子女。诸葛玄未出仕时,即与朝野许多名人都有交往。汉朝末年,皇帝已经大权旁落,空有其名。初平元年(190),汉献帝被董卓胁迫迁到了长安。此后,司徒王允与吕布杀了董卓,董卓的故将李傕、郭汜又杀了王允。皇帝实际成了被用来号令天下的傀儡。此时,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的袁术盘踞淮南一带,实力雄厚,为所欲为,肆意封官,妄图称帝。193年,豫章(今南昌)太守周术病死,袁术便私署诸葛玄继任豫章太守。诸葛玄留下已经成家自立的长子诸葛瑾照顾继母,自己携带家人及诸葛亮兄弟姊妹四人到豫章上任去了。到任时间不长,朝廷又正式委派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处借兵马攻打豫章,194年,诸葛玄兵败弃官逃走。家乡已经战乱难归,只得拖家带口辗转往投旧交荆州牧刘表。约公元197年,病死在异乡。
正史中未见诸葛玄后人的记载。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认为,诸葛诞应是诸葛玄之子。    


诸葛亮文化旅游区一角八卦迷宫

千古全人诸葛亮

诸葛家族是一个以崇尚儒学而又不皓首穷经、积极入世而又不阿谀逢迎为传统的家族。在诸葛家族中,诸葛亮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诸葛亮诞生在阳都城。阳都诸葛家族虽非世代显宦,但儒学传家之风一直延续下来。幼年时代的诸葛亮,生长在一个官宦门第和儒家思想为主导教育的环境中。
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命运多舛,他幼年丧母,童年丧父,很小就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十四岁时,少年诸葛亮便与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离开了家乡,辗转到了荆州治所襄阳。诸葛兄弟到襄阳后,在城南刘表办的“学业堂”学习儒家经典。不久,两个姐姐先后嫁人。诸葛亮的大姐嫁与中庐县蒯氏大族的蒯祺为妻。蒯祺出仕魏国,官至房陵太守,后在与蜀汉交战中战死。诸葛亮的二姐,嫁与沔南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为妻。庞山民出仕魏国,官至黄门吏部,早卒。子庞焕,字世文,出仕晋朝,太康年间为牂牁太守。
到襄阳的第三年,诸葛玄病逝,十七岁的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均迁居襄阳城西的隆中山,开始了躬耕自食的生活。汉末动乱,刘表治下的荆州相对安定,北方学者来此避难的甚多,“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隆中躬耕之余,诸葛亮广结师友,与游学俊杰,评判时局,畅论天下大事。刻苦的自学和广泛的交流,使得他知识与日俱增,见识日渐成熟,志向日趋明晰。青春年华的诸葛亮 “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诸葛亮师事的襄阳耆老庞德公赞誉他为“卧龙”。约在建安五年(200),沔南名士黄承彦主动提议将爱女许配诸葛亮,诸葛亮欣然应允。东晋史学家襄阳人习凿齿在《襄阳记》中记载,黄承彦之女虽“才堪相配”,但“黄头黑色”,与诸葛亮反差太大,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后世人多从重才轻色的美德去论证诸葛亮,其实里面有着明显的政治联姻的因素。因为,诸葛亮的大姐就嫁给了中庐县蒯氏大族的蒯祺,二姐嫁给了襄阳名士庞德公之子庞山民。这本来就间接地与荆州上层社会网有了联系,黄承彦之妻又是刘表后妻蔡氏的姊妹,娶了黄承彦之女,就是直接加入了荆州的上层社会网。这一庞大的关系网,对年轻的诸葛亮站稳脚跟、获取知识、洞察社会、了解时势都是至关重要的,也为他日后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建安十二年(207年) ,势单力薄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等待时机,出兵北伐,从而一统天下的战略思想。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刘备茅塞顿开,恳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从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结束了隆中十年的耕读生活,走上政治舞台,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奋斗了二十七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出山后,很快促成了刘备与东吴孙权的联盟,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刘备趁机夺占了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刘备率众入川,建安十九年(214)取成都。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曰“汉”,改元章武。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主持朝政。
   按照隆中战略规划中“ 南抚夷越 ” 的思路 ,定蜀之初,诸葛亮便派安远将军邓方为朱提(今云南昭通)太守,镇守夷越聚居的南中地区,以稳定大后方。南中出现了动乱时,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以“攻心为上”的策略,很快稳定了局势。夷人首领孟获叹服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汉晋春秋》)。为巩固蜀国对南中的统治,诸葛亮调整区划,起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属,并全面推行发展文化、奖励农桑的政策,招募汉人移民入滇垦荒,形成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政治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刘禅继位后,改元“建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为了巩固新生的蜀汉政权,诸葛亮审时度势,开始实施“内修政理”的既定方针。通过选贤任能、制定法规、屯田垦荒、重视蜀锦、盐铁官营等措施,发展经济,增加税收,加强蜀汉政权的自身建设。诸葛亮“内修政理”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后人西晋袁准赞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哗,野无醉人” 。
   诸葛亮在“内修政理”的同时,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成功地弥补了因刘备执意伐吴而形成的蜀吴联盟的裂痕,恢复了友好往来。从此,蜀吴盟好,两国始终维持和好关系。在内政外交方面安排就绪之后,诸葛亮便于蜀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军北驻汉中,着手实施他既定的北伐曹魏、“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规划。自建兴六年(228)春初次北伐,到建兴十二年(234)秋病死于前线五丈原军中,六七年间,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北伐行动。

第一次伐魏,诸葛亮佯取郿县而暗攻祁山,魏国边陲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一齐叛魏应亮,诸葛亮出师大捷,关中为之震动。后因马谡失掉战略重镇街亭,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得撤军而返。
第二次伐魏,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兵进陈仓。由于陈仓城防严密,二十余天未能攻下,军粮用尽,只得退兵,未果而返。
   第三次伐魏,按照既定目标,顺利拿下了武都、阴平二郡,不仅扩大了疆域,而且使魏军不能越过剑阁以攻蜀。诸葛亮利用战争间隙,修筑城防,改进兵器,加强了北伐基地汉中的防务。又派魏延入羌,抚慰羌众,结好诸戎,扰乱魏国后方,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这一年,孙权称帝,诸葛亮权衡利弊,说服群臣,谴使往贺。孙权与蜀使“升坛歃盟,交分天下。”因为有了这次盟约,直至诸葛亮去世,两国之间未发生大的冲突。
   建兴九年(231),第四次伐魏 ,诸葛亮亲率的主力与魏将司马懿率领的主力相遇,司马懿据险而不战。这次伐魏,由于负责运送粮草的李平在后主刘禅与诸葛亮之间耍弄手段,诸葛亮被迫撤军。
   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后,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由斜道谷出兵,驻兵于武功县五丈原,在渭水河畔与魏军对垒。诸葛亮汲取军粮不接的教训,不仅发明木牛流马运粮,对垒之初,就分出一部分部队去屯田,作为长期驻守的基础。诸葛亮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守营不出,两军相持一百余天。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为临沂历史上的“五贤”即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题诗:“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为临沂历史上的“五贤”即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题诗:“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三方冠盖竞风流

三国时,诸葛家族不少人在吴魏两国任职,而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兄弟三人,分别在蜀汉、东吴、曹魏三国担任要职,各有千秋,皆为一时俊杰。《吴书》称赞说:“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三兄弟后人也是龙腾虎跃,各有千秋。

   一、诸葛瑾世系
   诸葛瑾,字子瑜,生于公元174年,诸葛珪长子。诸葛瑾年少时母亲章氏病故,《三国志》称他“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为时人所赞誉。诸葛家族向以经学传家,诸葛瑾幼承家学,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少年时曾到京师洛阳游学。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夏天,曹操为报杀父之仇也借此机会扩大势力,亲自率兵攻打徐州,而他的大将曹仁则沿沂、沭河流域北上,攻至即邱、开阳及华县、费县一带,兵祸波及阳都。琅琊一带战乱叠起,民不聊生。就在诸葛玄带诸葛亮离开家乡的第二年,诸葛瑾也携带妻女及继母别离阳都,奔赴豫章欲投奔叔父诸葛玄。到了曲阿(今江苏丹阳)时,得知曲阿已从袁术易主孙策,诸葛玄也弃豫章而去,但去向不明。豫章去不成了,只得在曲阿住下来。诸葛瑾幼习儒家经典,学识渊博而且待人诚恳、忠厚,在曲阿很快结识了一批避乱江东的学子,其中特别与张承、步骘、严峻等人结为知己,后来他们都成了吴国的栋梁。200年,孙策被刺杀。孙权继承兄业后,广招人才。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深知诸葛瑾的为人和才华,就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很器重诸葛瑾,将其与鲁肃等并见宾待。稍后,诸葛瑾被孙权任命为长史,专门负责处理孙权官署的日常事务。因处理繁冗琐事圆满干练,深得孙权喜爱,又委以位任较重的中司马之职。从此开始,诸葛瑾虽然不单独统率军队,但已转以军事工作为主了。公元215年,孙权派遣诸葛瑾为特使到蜀国与刘备通好,求还荆州。虽然他和诸葛亮流寓两国,难得一见,但兄弟俩只是在商议国事时才相会,私下从不交往。因此,孙权更加器重诸葛瑾。219年,诸葛瑾以中司马身份随吴军从讨关羽,以军功被封为宣城侯。大将吕蒙死后,诸葛瑾以绥南将军身份接替吕蒙的南郡太守。公元221年,刘备为替关羽报仇而举兵伐吴,诸葛瑾从吴蜀联盟共同抗曹的利益出发,写信给刘备,劝两家不积私仇,进行和解。当时有人向孙权进谗告密,说诸葛瑾私通刘备。孙权不以为然,十分信任地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是役,诸葛瑾以绥南将军领南郡太守的身份,领军配合大都督陆逊,惨败刘备于夷陵。222年,以军功升为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此后,诸葛瑾便开始独立领军,频繁与魏作战。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诸葛瑾被任命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至此,诸葛瑾已成为吴国屈指可数的重要将领了。公元241年病逝,时年六十八岁。临终前“遗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 诸葛瑾除军事才能外,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为人甚为时人和后世所称道。韦曜在《吴书》中评价他:“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 陈寿在《三国志》中也称赞“诸葛瑾、步骘并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
   诸葛瑾女(名字未详),生于阳都,在东吴嫁于张承为妻。张承是诸葛瑾的好友,比诸葛瑾小四岁,少以才学知名,中年丧妻。韦曜从中撮合,想让张承求诸葛瑾女儿为继妇。张承觉得与诸葛瑾从年轻即为良友,难以启齿。孙权听说后出面保媒,终使张承成为诸葛瑾的女婿。张承与诸葛瑾同年病卒。诸葛瑾之女与张承生的女儿,后入宫成为孙权之子孙和的妃子。
   诸葛恪,字元逊,生于203年,诸葛瑾的长子。 《三国志》记载, “恪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頞(è)广额,大口高声”, 少年时就以“辩论应机,莫与为对”而出名,平日辩难析疑,少有人及。诸葛恪的“英才”得到吴中人士的称赞,也受到孙权的器重。但也有人为之深忧,以为并非良兆。陆逊曾当面对诸葛恪说:“今观君气凌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张承也预料:“终败诸葛氏者,元逊也。”其父诸葛瑾亦“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 诸葛恪论说辩难, 与乃父诸葛瑾“笃慎”、“恭敬”的作风大相径庭 。不过,孙权轻视礼法,对恪之言行大加赞赏,在政治上也予以提携,将他作为孙吴侨寓人士新生代的代表加以重点培养,从而使他逐步成为孙吴政坛的一个重要人物。诸葛恪因受孙权喜爱,二十多岁即被拜为骑都尉,随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成了太子的宾友。后来,从中庶子转任左辅都尉。孙权为进一步考察他的能力,任命他为代理节度。节度掌管部队的粮食供应,是孙权为吴王时所始设。但诸葛恪觉得“文书繁猥,非其好也。”诸葛亮在蜀闻之,也带言与孙权,婉转表示“使典主粮谷”有些担心。当时吴国士兵实际上是生产奴隶,孙权及诸将都不断地驱掠民众,扩大兵额。其时,吴所辖丹杨郡,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围数千里,山谷万重。境内山越人,民多果劲,好武习战,是绝好兵员之源。但山越人世代散居山林,未尝入城邑,每遇兵至,战则蜂聚,败则鼠窜。因此,吴以前征兵只得山外顺民,少有悍勇之士。丹杨山中出铜铁,可铸甲兵,征服山越,不仅可得悍勇之兵,还可利兵坚甲。诸葛恪屡次请求出任丹杨地区的长官,并承诺只要三年,就可征得甲士四万人。朝中官员议论纷纷,认为此事难行。诸葛瑾闻后,也认为此事难做,叹息说:“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只有诸葛恪信心百倍,志在必胜。
   吴嘉禾三年(234),孙权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并特意举行了授官仪式,“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孙权以如此特殊的形式对待出征山越的诸葛恪,这是其他将领从未得到过的。诸葛恪到任后,采用武力围困与招抚并用的方针,发放公文给相邻四郡所辖属县的长官,命令各郡严守疆界。随后,调集各路将领,派兵据守险要峪口,修筑围困工事,不与山越交兵,又令士兵全部抢收田野成熟的稻谷。山越人旧谷食尽,新谷无收,因饥馑而被迫出山归降。不出三年,先后收服达10万余人,其中丁壮4万余编入军队,其余迁居平原从事生产。诸葛恪以政绩显著,升任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吴将陆逊死后,诸葛恪升为大将军,代替陆逊担任荆州要职。
    孙权死前,升恪兼太子太傅,并嘱托辅佐幼子孙亮。252年,孙权垂危,召诸葛恪、孙弘、孙峻等人嘱托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杀死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遵遗命辅佐少帝。孙亮即位,年仅十岁,拜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民众莫不高兴。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好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吴建兴元年(252) 他率军与魏国大将胡遵、诸葛诞战于东兴(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大败魏军,诸葛恪因功进封为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由于这次大胜,诸葛瑾“遂有轻敌之心”。次年春,他不顾国疲民困,不听多人劝告,又出兵伐魏,结果大败。败后又迟不撤军,直至诏书连催,才缓缓旋师,由是怨声四起。回师建业时,仍盛陈仪仗、势焰煊赫地归入府馆,并对他人横加指责,更加引起众怨。皇族孙峻想与诸葛恪争权,便利用众人对诸葛恪嫌忌怨恨之机,诬陷他要谋反,与少主孙亮策划,以“鸿门宴”之计诛杀了诸葛恪,并将其“驰首徇示”、“悬市积日”,“以苇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于建业城郊石子岗。后经臧均上表求情,才由故吏收尸殓葬于石子岗。死时五十—岁,被夷灭三族。
   诸葛乔,字仲慎,诸葛瑾次子,生于公元204年。诸葛亮婚后多年无子,其兄诸葛瑾已有三个儿子,所以早年便过继了兄长诸葛谨的次子诸葛乔为嗣。诸葛乔到蜀国后,改字伯松,拜为驸马都尉。诸葛乔虽系嗣子,但诸葛亮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并作《戒子书》以行教育。为了锻炼他的能力,诸葛亮北伐时,将诸葛乔带到前线,安排他担任山区押解军粮的工作。 228年街亭战役时,诸葛乔为保护粮秣安全,在撤兵过中,与敌人力战而死,年仅25岁。
   诸葛融,字叔长,诸葛瑾幼子,出生年代未详。《三国志》记载,诸葛融 “生於宠贵,少而骄乐。学为章句,博而不精。性宽容,多技艺。” 起初官拜骑都尉, 诸葛瑾死后, 承袭父亲的爵位, 驻扎在公安县。他宽待部属,深受部属爱戴,后升至奋威将军。诸葛恪被诛,株连九族,孙峻派兵围城诛杀诸葛融。诸葛融“闻兵士至,惶惧犹豫,不能决计。兵到围城,饮药而死”。他的三个儿也一同被杀。
   诸葛绰,诸葛恪的长子,生卒年月未详。诸葛绰曾在孙权手下任骑都尉,后参与孙权儿子鲁王孙霸的阴谋活动。孙权得知后,就吩咐诸葛恪要严加管教。诸葛恪气愤不过就用药酒将他毒死了。
   诸葛竦,诸葛恪次子。官至吴国长水校尉。他对父亲诸葛恪“素性刚愎,矜己凌人”的作风曾多次劝谏,均被拒绝,因而经常忧心祸至。诺葛恪被诛后,他用车载着母亲和弟弟逃走,被孙峻派遣的部队追杀而死。
   诸葛建,诸葛恪幼子,任吴国步兵校尉。其父被诛后,与哥哥带母亲逃亡。哥哥被杀时,他侥幸逃脱,但仅逃数十里即被吴国追兵所杀。
   诸葛攀,诸葛乔之子,在蜀国官至翊武将军。诸葛恪被诛,在吴国的子孙无一幸免。而诸葛亮已自有后代,当诸葛恪昭雪后,便将诸葛攀还嗣诸葛瑾,送回东吴续宗。诸葛攀回东吴不久就病死了。
   诸葛显,诸葛攀之子。诸葛攀回东吴后,诸葛显一直留在蜀国。蜀国亡后,于公元264年与诸葛京一同被遣迁到河东郡(今山西南部)定居,成为诸葛瑾的唯一传人。

二、诸葛亮世系
   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的长子,公元227年黄氏夫人所生。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袭爵武乡侯。十七岁时,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拜骑都尉。后历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景耀四年(261),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省事。史传,他记忆力很好,并工于书画,亦有政声。蜀汉上下因追思诸葛亮,只要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然不是诸葛瞻所倡导,老百姓也辗转相告说:“葛侯(即诸葛瞻)之所为也。”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诸葛瞻督军到涪城,恰遇前锋军被邓艾军打败,诸葛瞻收拢残部率领后撤,驻兵绵竹。邓艾派使者以表其为“琅琊王”相诱,劝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率军与魏军决战于绵竹,终于寡不敌众,壮烈战死。年37岁。
  诸葛尚,诸葛瞻的长子,生于公元247年。公元263年,与魏军邓艾作战时见父战死,便悲愤地单骑冲入敌阵,英勇战死。时年才十七岁。
  诸葛京,字行宗,诸葛瞻次子,生卒年月未详。蜀国灭亡的第二年(264),诸葛京与诸葛乔之孙诸葛显等人被一起遣迁到河东郡(今山西省南部运城一带)定居。至此,诸葛亮的嫡传唯有次孙诸葛京在世。西晋泰始(公元265—274)年间,晋武帝司马炎既因敬佩诸葛亮的人品和才能,又为了笼络人心,擢用诸葛京做郿县县令。为政期间,有政绩,尚书仆射山涛为之上奏说:“郿令诸葛京……治郿自复有称,臣以为宜以补东宫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山涛《启事》)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此后诸葛京的后代便随其宦游所至,又不断播迁。

   三、诸葛均世系
  诸葛均,生卒年月未详。幼年时和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治所襄阳。叔父死后,与诸葛亮躬耕于隆中。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诸葛均留在隆中。后出仕为蜀国长水校尉。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是自汉代开始设置的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清人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诸葛氏谱》记载,诸葛均的妻子系南阳人林氏,是诸葛亮亲自为弟选择的配偶。正史未见其后人的记载。

   四、诸葛诞世系
   诸葛诞,宇公休,诸葛亮的从弟,出生年代未详。史书未明确记载是何人之后,只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认为诸葛诞应是诸葛玄之子。 汉末“避乱”从琅琊阳都进入中原,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入仕。初以尚书郎为荥阳令,继为吏部郎。魏黄初六年(225),曹丕训练水师准备伐吴,仆射杜畿(jī)受诏作御楼船,诸葛诞随杜畿在陶河上试船,突然遭遇风浪,都落于水中。卫士游来相救时,诸葛诞大呼:“先救杜侯”,自己则被水卷走,后漂流到岸边,绝而复苏。诸葛诞生死关头显现的人格,深为时人赞誉。诸葛诞既有时誉,又有办事能力,所以逐步升为任御史中丞、尚书。其时,京都时尚“收名之风”,即朋友之间相互题表,互相推举,以求名播于野,引起世人关注。诸葛诞素与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郎邓飏等人相友善,也并尚时风互相标榜,以夏侯渊等人为“四聪”,诸葛诞等人为“八达”。由于搞得过分,引起了言官的注意,告于明帝,明帝认为“修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于是皆以此被免官。明帝去世,齐王曹芳即位后,于魏正始年(240—249)初,恢复了诸葛诞御史中丞之职,不久委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魏嘉平三年(251),太尉王凌阴谋废曹芳而立楚王曹彪。太傅司马懿率军往淮南讨伐王凌,以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嘉平四年(252),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于东兴加固大堤,筑东、西二城,以此为伐魏的前沿基地。魏国遣诸葛诞督军征伐吴军,于是叔侄大战于东兴,结果诸葛诞失利。还师后,朝廷将诸葛诞与毌丘俭职务对调,诸葛诞调为镇南将军,督豫州。
  这时,魏国大权落已在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司马昭、司马师专权,篡位之心,路人皆知。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师,想除掉他。但没有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废了曹芳,另立曹髦为帝。公元255年,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俭,假冒太后诏书,列举司马师罪状,起兵声讨司马师,并派使者游说诸葛诞,劝其一同举事。诸葛诞出于对曹魏的忠诚,当即斩了来使,并昭布天下,以明心迹。适值司马师征讨毌丘俭,便遣诸葛诞督豫州诸军,随讨叛军。是役,诸葛诞首先攻下寿春,因战功卓著,进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这时,诸葛诞的女儿早已嫁给了司马懿的庶出之子司马伷,诸葛司马两家有了联姻关系,司马氏要代曹魏,便不可忽视诸葛诞。于是,司马昭便派人探试诸葛诞,而诸葛诞则表示“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直率地表示了对曹魏的忠贞。诸葛诞察觉到司马昭准备篡位,便暗中防范,“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并以十多万人据守寿春。亲曹氏的征东将军诸葛诞拥兵淮南,司马氏感到是很大的威胁。司马昭于甘露二年(257)五月,采纳谋士贾充的建议,晋升诸葛诞为司空,召其进京,兵权交给扬州刺史乐綝(chēn )。诸葛诞深知,司空虽位列 “三公”,但并无实际权力。司马昭征他为司空,实际是明升暗降,清楚地说明司马昭已对他采取行动了。为了自保,于是一方面攻杀扬州刺史乐綝,尽收扬州甲兵及军粮,集于寿春,闭门自守。另一方面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派长史吴纲到吴求救。东吴闻讯,派魏降将文钦及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兵3万驰援,并另行发兵后援。六月,司马昭挟魏帝东征,统率26万大军征讨诸葛诞,遣镇南将军王基及安东将军陈骞围寿春。寿春城破,诸葛诞奋力突围,终被追杀,并被夷灭三族。后人评论,诸葛诞既是威镇一方的帅才,又是曹魏精忠不贰之臣,也是深得民心的官僚。但终其一生,又有“心大志迂,不虑祸难”的功利主义之嫌,以至于“变入机发,宗族涂地”。
  诸葛诞大女,生卒年代未详,嫁与司马懿伏夫人二子司马伷。司马伷后受封琅琊王。
  诸葛诞小女,生卒年代未详,嫁与太尉王凌之子王广。王广,字公渊,有风量才学,名重当世。后因王凌事牵连,夫妇同被诛杀。时人赞诸葛诞女不改诸葛家风。
   诸葛靓,字仲思,诸葛诞长子,生卒年代未详。诸葛诞被夷三族,后裔只剩下送往东吴当人质的诸葛靓。诸葛靓在吴国历任右将军、大司马等职。265年,孙皓徙都武昌,诸葛靓以右将军之职,与御史大夫丁固一起镇守建业。280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灭吴,三国一统,诸葛靓作为俘虏到了洛阳。这时司马昭已死,晋王司马炎称帝。诸葛靓既是司马炎小时候的好朋友,姐姐又是司马炎的叔母,因为父亲被司马昭杀害,诸葛靓发誓终生不见他的儿子司马炎。而司马炎一直想见到他,但诸葛靓坚决避而不见。司马炎诏诸葛靓为侍中,诸葛靓固辞不拜,携带两个儿子归于故里阳都,终身不面向朝廷方向而坐。
   诸葛颐,字道回,诸葛靓之长子,生卒年代未详。简文帝司马昱为琅琊王时,诸葛颐任琅琊国相。晋元帝对他很器重,官至太常。 
  诸葛恢,字道明,生于公元284年,诸葛靓次子,少即“弱冠知名”。在家乡出仕,先试即邱长,不久转任临沂县令。永嘉元年(307),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建兴元年(313)出任会稽太守。西晋太兴(318-321)初年,以“政绩第一”,元帝司马睿下昭褒赏诸葛恢: “莅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宜进其位班,以劝风教。今增恢秩中二千石。”诸葛恢为政平和,清廉,有政绩,口碑很好,与丞相王导齐名,时人将其并论,誉称“王葛”;与颍川人荀闿(字道明)、陈留人蔡谟(字道明),并誉“中兴三明”。时传:“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后因母丧丁优去官,服丧期满,拜为中书令。明帝时,进封建安伯,恩赐其次子诸葛虪为关内侯,又历任后将军、会稽内史、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尚书令等职。晋成帝司马衍继位,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345年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敬”。
  诸葛甝,诸葛恢长子,生卒年代未详。位至散骑常侍。
  诸葛虪,诸葛恢次子,生卒年代未详。嗣爵关内侯。
  诸葛文彪,诸葛恢长女,嫁于太尉庾亮的长子庾会。丈夫被苏峻杀害后,改嫁江虨。江虨于永和年间,继王羲之任会稽郡守。 
   诸葛恢次女,嫁与泰山郡望族徐州刺史羊忱之子羊楷。羊楷字道茂,官至尚书郎。
   诸葛文熊,诸葛恢小女,嫁于陈郡人尚书谢裒之子谢奕。生女谢道韫,谢道韫嫁王羲之次子王凝之。

诸葛裔脉各千秋

除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及后人之外,魏晋期间,史籍上明确记载为“琅琊阳都人”的还有:
   诸葛绪,先仕魏为泰山郡守。公元255年魏征东大将军毌丘俭据淮南反叛时,诸葛诞即遣时任泰山郡守的诸葛绪,迎战乘机犯魏的吴军。263年,魏大举伐蜀,其时已任雍州刺史的诸葛绪,即为三支伐蜀大军中的一支的主帅,参入了灭蜀之战。战中,虽被钟会诬陷为“畏懦不进”,被朝廷下诏“槛车征还”,但幸未被处死。入晋后,官至太常卿属下的太常崇礼卫尉。
   诸葛冲,字茂长,诸葛绪长子,入晋后曾为廷尉。
   诸葛厷,字茂远,诸葛绪次子,“有逸才”,“少有清誉”。官至司空主簿,后为继母族党所谗,诬之为“狂逆”,被流放。
   诸葛婉,诸葛冲之女,西晋泰始九年(273年)入宫,为司马炎夫人。
   诸葛铨,字德林,诸葛冲长子,官至兖州刺史、散骑常侍。
   诸葛玖,字仁林,诸葛冲次子,官至侍中、御史中丞。
   诸葛璋,曾为魏谒者仆射,其进中原入仕于魏当与诸葛诞相先后。诸葛亮封武乡侯开府治事的当年,诸葛璋即与司空王郎等人奉命各具书信与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诸葛亮概不回信,仅作《正义》以公开答复。
   诸葛直,东吴将军,其南迁时间当与诸葛瑾相先后。公元203年,孙权遣卫温、诸葛直带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亶洲,在夷洲逗留将近一年才回吴。回来后,因未能到亶洲,“皆以违诏无功”被孙权下狱诛杀。卫温和诸葛直到达夷洲,这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密切往来的最早记录。
诸葛壹,东吴将领。247年春,孙权遣诸葛壹伪叛以诱扬州刺史、昭武将军诸葛诞,诸葛诞果然信以为真,以万兵前迎于高山(今安徽肥东县东)。此前,孙权已将军伏于高山周围。诸葛诞发现异常,遂退去,此计未能成功。
   诸葛长民,活动于东晋后期。早年曾被东晋末权臣桓玄以为参军平西军事。桓玄篡位后,又随北府旧将刘裕等讨伐桓玄,以军功拜辅国将军、宣城内史。后进位使持节、督青杨二州诸军事、青州刺史等职。410年奉调入卫京师,旋转任督豫州扬州之六郡军事。412年,太尉刘裕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太尉留府事。后被刘裕所害。大弟诸葛黎民、小弟诸葛幼民、从弟诸葛秀民一同被害。
从刘裕建立的刘宋朝开始,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期间及此后诸葛氏家族又有不少成员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仅临沂市出土的几件北朝造像碑和一座隋碑中,就记载了不少从政或从军的诸葛氏族人,如都督诸葛子恒、诸葛世龙,别将诸葛刹那,统军诸葛象,郡守诸葛他□,主簿诸葛荣叔等。因为世代久远,史籍都不再将其表述为“琅琊阳都人”了,但他们都是阳都诸葛裔脉。



分享按钮>>【侯氏网新闻】汉高祖功臣颂(侯公其一)
>>【诸葛氏网新闻】700年八卦奇村探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