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氏文化古迹】故里觅踪说尉迟

    中华尉迟氏网 2013年6月28日 万家姓


朔州市平鲁区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范和平

高卧深居不见人,

功名抖擞似灰尘。

只留一部清商曲,

月下风前伴老身。

吟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绝“读鄂国公传”,引出一位生为隋唐大将,逝为中国门神的传奇人物——尉迟恭。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鲜卑人,平鲁籍。隋大业十三年从军高阳,唐武德二年任刘武周偏将。次年四月投唐,际遇明主,乘时奋翥,攻城掠地,擒王斩将,屡立奇功,玄武门之变中,剪凶除恶,扶佐秦王李世民登基,授右武侯大将军,封吴国公,后改封鄂国公。贞观十七年(643)授开府仪同三司,绘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七。

唐显庆三年(658),尉迟恭病逝,享年74岁。陪葬昭陵。因与秦琼守卫宫门,邪祟夜不敢入之说,民间奉其二人为门神。

一、史书采撷

尉迟恭故里何在?《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开篇曰: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新唐书》中这样记载:“尉迟敬德名恭,以字行,朔州鄯阳人。”具体鄯阳何地,再无详述。查阅地方史志,尽管古代村名与今不一,亦可寻觅其脉络。


     明正德八年间编修的《大同府志》卷四在“陵墓”目下记载“唐尉迟恭墓,在朔州城西九十里下无忌村龙虎山,碑冢、石兽并存。


     清雍正十一年编修《朔平府志》卷三“山川”目下载:“龙虎山,一名上木角,在州西北九十里,鄂国公墓在此。”卷四“陵墓”目下记载“唐尉迟恭墓,在州西九十里无忌村,石兽犹存。考国公陪葬昭陵,此疑是其家人墓。”


清雍正十三年编修《朔州志》卷三“山川”目下载“龙虎山,一名无忌山,在州西北九十里。鄂国公尉迟氏在焉,其下有鄂公故宅”。清光绪十三年编修《山西通志》第五卷也收录此条。《朔州志》卷四““古迹”目下载“鄂国公故宅,在州西北九十里上无忌村北,有石窑三孔,相传为鄂公旧居,时有蛇虫,人不敢入,其址见在,旧志石碣谷,访之土人,以为非是。”


明万历年间朔州兵备道周于德在巡边过乃河村(今平鲁区下乃河,南距下木角村十公里)时,赋诗七绝“过乃河望尉迟敬德故宅”:

戟如攒棘剑如林,

百战英雄国士心。

共事一时投意气,

结交原不问黄金

上面志书提到的下无忌、上木角、无忌村、上无忌、上无极,应为今下木角和上木角,《平鲁县地名录》亦有记载。

二、遗存光熠

一千四百多年的春夏秋冬,腥风血雨式的改朝换代,搜寻尉迟恭故里的遗存十分困难。然而,经区三晋文化研究会四年间的挖掘,一些足以振聋发聩的遗存相继问世。

尉迟窑

经上木角村外石窑沟的羊肠小道,爬坡来到地名石窑峁,有一处废弃多年的院落,台阶,畜圈,墙基依稀可辨。正窑三间,已塌毁两间,拨开杂草遮掩的窑口,可见深约逾丈,壁厚三尺,为石块碹制。石石窑峁上的地名叫尉迟地,村民公认该院就是尉迟恭的旧居和出生地,这与《朔州志》记载的资料相符。

尉迟坟

经上木角村西围洼沟爬坡约五百米,有一块形似龟背的坟地,占地约三十亩,地名叫尉迟坟,原有大小坟茔二三十座,坟前有神道,石桌、石兽。实地勘察与《朔平府志》记载吻合。惜此毁于抗战期间。


云游寺碑

上木角村口有座云游寺,遗址上卧有一块立于明嘉靖二十五年的《建修云游寺碑记》,碑中写到:“古朔州迤西皆崇岗峻岭,错连百里许,寰远中有香上无极,重建观音寺,门岭巍峙于东,偏头雄镇于西,南北亦有城堡以御其侮,泉干土肥,居民纯实。唐鄂国公先冢,英雄遗迹昭然尚存,故知为大唐古刹地也”。

故里碑

下木角村有通高231厘米,宽75厘米。厚25厘米的螭首石碑,上书十个颜体大字:“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故里”。落款竖刻一行与正文风格明显不一的小字:大清嘉庆二十三年里人廪生支儒林敬献碑楼记。

据《支氏家谱》和下木角村老者述说,故里碑原立于村南街尉迟堂前,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村民出于护碑和避祸的目的,偷偷地把石碑埋到元峁梁。清嘉庆二十三年夏天,下木角村周围下了场大暴雨,汹涌而来的洪水冲出故里碑。廪生支儒林察看后,慨然出资在西场园修建碑楼。碑楼高一丈多,重檐歇山式,楼基四周雕饰花纹。为证明这是下木角村的石碑及后有继者,支儒林在石碑左边刻了那行欧体小字。碑楼建成后,西场园更名为西碑地。

“文革”期间,碑楼被毁,古碑闲卧荒郊,期间有人欲毁碑用石,时任公社书记张亮闻讯组织抬回公社大院。1998年8月,下木角乡政府在村口公路旁修建碑楼,使这通千年古碑大放异彩,供难以计数的过往人员和慕名前来的专业人士观瞻研究。

重修下无忌龙神庙碧霞宫国公祠碑

下木角村供销社院内,卧存一通石碑,首题“重修下无忌村龙神庙碧霞宫国公祠”,碑阳碑阴镌刻廪生支儒林等,落款年代为清嘉庆二十二年九月十三日。从该碑可以获得两个信息,一是下无忌即今下木角,二是国公祠建在嘉庆之前。

国公祠

国公祠建于何时,暂无史料证实。据下木角《支氏家谱》记载,应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即尉迟恭辞世之后。国公祠座落于下木角村南端,山门朝南门外各置石鼓,门内后墙有砖雕“国公祠”。山门两边的马棚塑有黑、白神骏两匹,马童两人。马棚两边建钟鼓楼,院内有明清石碑数块。

国公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前檐为廊,重檐歇山顶,檐下正中悬“国公祠”匾额,四根廊柱镌刻楹联两幅,一幅书:“金献齐王立志浑同山岳,辞婚尚主敦伦不弃糟糠。”一幅书:“殪夏郑歼汉梁唐朝名将,仗忠贞全节义晋地功臣”。正殿内尉迟恭高坐神台,金脸红口,头戴黑纱帽,身穿黄金甲,两条青龙盘绕肩上,钢鞭高举过头,两侧有手持剑印的侍童和红、黑脸站殿将军。

正殿两旁为东西廊房,墙壁上绘有国公爷生平壁画。祠内有戏台,每年二月十七日,村里人都要领牲唱戏,给国公爷过生日。明代在国公祠后修建了观音殿,清代在殿东修了圣母庙、碧霞宫。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寺庙建筑。令人惋惜的是,这座久负盛名的祠庙毁于抗日战争的硝烟中。

三、传说生辉

山川留胜迹,民间传佳话。一千多年来,平鲁境内广泛流传着尉迟恭的许多历史故事,口口相传,津津乐道,家喻户晓。传说虽然不能代替史籍,但源于本土的故事绝对是外地没有的,它从另一个侧面证实着尉迟恭的童年身世。早在1986年,平鲁县文化局编辑《平鲁民间文学》,书中辑录“黑虎下界”、“乌龙盘井”、“鞭打碌碡”三个故事。

2010年,平鲁区三晋文化会多次深入上、下木角村,入户调研,又收集到“九十九眼井的传说”,“雪地虎踪”、“名城名井与尉迟恭”、“黑虎庙梁的传说”、“马蹄沟与马晾山”等故事。翻阅1986年出版的《平鲁县地名录》,平鲁境内还有歇马关,南沟,马蹄沟,马晾山、蒜畔沟、破碌碡等地名与尉迟恭有关。

2010年8月1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朔州市平鲁区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门神文化研究基地。同年9月中旬,平鲁区成功举办首届门神文化节。2011年5月,平鲁成立门神文化研究会,这些举措,为深入挖掘、整理门神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门神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门神研究,任重道远,意义重大。笔者限于资料的局限,仅就门神尉迟恭在故里的情况在此赘述,供读者参考和商榷。

四、地名正说

旧、新唐书均载尉迟恭为朔州鄯阳人,那么,今何在呢?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鄯阳县,北齐置招远县。隋改为善阳。唐曰鄯阳。今山西朔县治。

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山西省成立朔州市,时辖山阴县、朔城区、平鲁区。其中朔城区,即朔县易名而来。

据《朔州志》卷三·方舆志沿革目下载:唐,高祖都长安,武德初,改郡为州,置朔州,或为马邑郡,领县二、鄯阳,马邑。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706页载:朔县,秦马邑县。后魏侨置朔州于此。北齐置招远县,隋改曰善阳。唐曰鄯阳。,明省鄯阳县入州。民国改州为县。庶山西雁门道。综上所述,唐时鄯阳县,即后来的朔州鄯阳县、朔县、朔城区。那么,尉迟恭故里属鄯阳,今日为何又属平鲁区呢?

原因就在1951年,山西省在调整行政区划中,将原属朔县的下面高(五区)下木角(四区)两区193个村庄划归到睦邻平鲁县(《朔县志》地理篇·行政区划),至此,尉迟恭故里列入了平鲁版图。(民国朔县图、1951年平鲁地图)



分享按钮>>【尉迟氏家谱源流】于阗尉迟王家世系考述
>>【尉迟氏文化古迹】尉迟村找回失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