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厚重历史与与轩辕姓氏文化现象

    中华轩辕氏网 2010年12月20日 胡进才


                     睢县厚重历史与与轩辕姓氏文化现象

                             中原水城文化与发展研究中心 胡进才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专家教授,各位领导:

      今天我们大家齐聚中原水城睢县,召开“中华轩辕姓氏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华轩辕这一古老的姓氏渊源及其族人流布和沿革,意义重大而深远。引起了中国社科院、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社科院及全国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势所必然。因为古人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谈文化离不开历史,说历史离不开文化,睢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据我们中原水城文化专家们初步考证:远古睢水流域,曾经是先商远古先民们察日、观月、辨星辰创建天干、地支授时文化的发源地;睢州,古称襄邑,一度曾经是中国和世界桑蚕丝织业的中心,大汉王朝在这里专设服官,管理皇室御用的锦衣服饰的织造,专为皇帝制造郊庙御服。所谓郊庙御服,就是汉代的皇室贵族婚丧嫁娶等举行重大礼仪时所穿戴的服饰。为此,七十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王軚(dai)侯夫人辛追,保存完好的那件素纱禅衣,不少学者们研究认为,必定出自专为皇帝制造郊庙御服的古代襄邑。为此汉代的文化大师徐慎在他的说文解字第七章下篇里,对锦子的释义为:锦,襄邑织文也。所以我们说大汉王朝开辟的对外交往的丝绸之路上,既有西汉将士们浴血沙场的劳苦功高,也有古代勤劳智慧的襄邑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我们这里应是丝绸之路的货源主要供给地,也即源头之一。睢县的丝织历史延绵长达数千年。这里不仅现存有先秦时期先民们缫丝的濯锦池遗迹,还有“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的陵墓,及其因孝思母的望母台,这与微子启故都遗址的定位不无关系。如果按照《史记》武王封祀的记载,舜的都城在淮阳,禹的都城在杞县,商汤契的都城因毗邻汤征葛伐夏的葛伯国遗址,其商汤景亳的地望亦当在此处的恒山之阳。这些观点虽然不一定准确,但睢水流域的商丘一带作为先商文化的发源地已是无可争辩的史实。

     姓氏文化在睢县历史文化中也占有重要一页。其中轩辕姓氏、宋姓、姬姓、汤姓、袁姓等都与睢县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轩辕姓氏文化研究,轩辕氏就是黄帝,我们之所以号称炎黄子孙,就目前现存史料而言,黄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说中的先祖,以他的号轩辕为姓氏,就其实质,就是对炎黄文化文化现象最为有力的认同。

     众所周知:树有根,水有源,族有谱,国有史,中华文明之所以历久弥新,作为人类唯一一个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现象,其本质就在于中华民族对以往历史文化和祖根脉系的无限眷恋和无比崇仰。世界其它古老文明发源地,都极其重视神庙的修建,并由此而产生了各自的民族信仰---宗教。而中国本土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只有家教、祖教和国教。以家国为天下,以列祖列宗为神祈,是我们的文化之根。直至汉魏以降,随着佛教的传入,原始的道家思想才漫漫滋生,中国才开始有了道观、怫塔、石窟、庙宇之类的文化建筑。我们最雄伟壮观的建筑不是这些,而是生前死后寄宿的陵墓和宫殿。这里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归宿,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永恒。我们可以从哪些地下陵墓中发掘出土的,以及甲骨卜辞中详细记载的大量的人殉和牲殉中,真正领略到我们祖先们,为了捍卫血缘亲情及其家国一体的民族利益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巨大牺牲和奉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苟利家国生死已,不因祸福趋避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等等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道德观、诚信观之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黄帝姓氏轩辕族谱及其历史根源,正是这一民族精神最好的体现。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愿各位专家学者及其主办方“中华轩辕姓氏研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分享按钮>>轩辕姓氏文化--中华轩辕姓氏文化研讨会欢迎词
>>轩辕姓氏文化--轩与轩辕为一姓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