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氏网新闻】嫘祖故里在睢县

    中华轩辕氏网 2015年10月30日 徐永峰


                      撰文: 徐永峰   徐泽源   徐天赐

  睢县,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的西部边陲,与开封市的杞县接壤;东与宁陵县为邻,南连周口市太康,北部链接新兴县城民权。目前,共辖8镇,12乡,总面积926平方公里。

睢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这片古老而有神奇的热土上,曾发生过很多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大事件。因此,我们若把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睢县就好像是这摇篮里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上古时期,睢县境内既有高山峻岭,也有丘、岗、坡、洼;不但有茂密的森林,也有纵横交错的河流。目前,这些说法已通过地名普查得以证实。另外,2012年3月《河南商报》曾经报道“在河南省柘城、睢县、太康一带已发现120亿吨大煤田。”这足以证明在上古时期,睢县一带确实有原始森林存在。当时,由于睢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气候温暖湿润,特别适应动物和植物生长。所以,先民们自古以来就已在这里劳作生息。


   2005年,全国综合型学者、文化人类学者、历史学家、全息生命学者王大有先生通过反复考证后认为:位于今河南省睢县西南部25里的承匡城,既是人类始母,华夏民族最普遍尊重的精神偶像女娲的诞生地。


  另据《睢州志》载“在城南二十里有巢亭。”说明在上古时期“有巢氏”就是在这里开始教人搭棚建屋的。

  当太昊伏羲氏驾崩之后,他的妻子女娲被拥立即位,并尊为娲皇。

  她将都城从宛丘(今周口市淮阳县)迁至伏羲的诞生地“中皇之山”(笔者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并通过实地调查、考证认为:今睢县潮庄境内的中岗村即是上古时期的中皇之山)所以,睢县自古就是中天而立,为华夏文明之根源。难怪史学家们都认为:“一部中国史,半部在河南。”而河南的早期文明史又多集中在豫东地区。

   1992年,睢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无疑标志着睢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朝代的更迭,睢县的行政管理的区域时大时小,地名也曾有多次变换。例如:“乌雀城”“乌巢乡”“襄牛地”“襄邑”“襄平”“拱州”“睢州”“睢城”“睢宁”等;均为今睢县的早期冠名。

   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全凭依赖自然生存。他们在森林里进行采摘野果的过程中,偶尔发现了桑叶上的蚕虫不但会吐丝,而且还会结茧。据史料记载:当时,在西陵氏部落中,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嫘祖;是她在剥取茧壳内的蚕蛹时,首先发现了从蚕茧上可以抽取蚕丝。后来,她又从蜘蛛织网的过程中得到启发,用蚕丝织出了人类第一件衣裳。从此,她便开始教人值桑、养蚕、缫丝、织锦,让人们穿上了暖和的衣服。

   说道嫘祖,目前可能会有很多人感到陌生,这自然是因为嫘祖离我们太久远了。并且,在传世的一些古籍中,对嫘祖的记载也太少。所以,目前,即便是有文化的人对嫘祖也是知之不多。

   近几年来,笔者在调查、收集、研究睢县地域性历史的过程中,偶尔发现有嫘祖与睢县西陵寺的相关历史信息,故不揣浅漏,对其展开了调查研究。错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斧正。

据《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又据《史记·正义》释:“西陵,国名也。”由此可知,上古时期的西陵氏部落即是嫘祖的诞生地。由于在历代书籍中均未指明嫘祖出生地——西陵氏在哪里?因而已形成千古之谜,让后人争论不息。

   笔者通过翻阅资料发现,已往对嫘祖的出生地有四种说法:一说在湖北黄岗县西北,苏东坡为黄州团练使所在地;一说在湖北蔪北县西南,三国孙权的虎臣甘宁为西陵太守治所;一说三峡之一的西陵峡;一说四川茂汶县,即以西陵县称西汉时的蚕陵县;我通过拜读个别专家的相关论文得知,以上四地皆属秦汉以后地名。若由此上推几千年,这些地方还是不毛之地。况且,上述各地至今也不养蚕或养蚕的历史较短。因此,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嫘祖这样的先进人物和技术。

后来,笔者又在网上查询得知,目前仍有多地在争夺嫘祖。但是,多数集中在湖北宜昌、四川绵阳、山西夏县、山东费县和浙江杭州,以及河南省中南部的西平县等等。甚至也有人将河北易县安葬清代皇帝的西陵也说成是嫘祖的诞生地。总之,他们都想利用嫘祖作为编撰历史的坐标,其目的就是想提升当地历史地位,扩大其影响面。

   嫘祖的诞生地真正应该在哪里?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极有可能就是睢县的西陵寺。

   要说黄帝的正妃嫘祖是河南省睢县西陵寺(氏)人。这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惊奇、新鲜、甚至还会让有些人感到不理解。但是,笔者认为这些都应在情理之中。因为毕竟这个故事传说离我们太久远了。况且,其遗迹、遗址早已被自然和人为摧毁,目前几乎已经荡然无存。再者,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原始地名也多有变异或更改。并且,历史上对行政区域的划分也比较复杂;再加之不同时代的地理著作,也多是引用当时的地名区划所属进行记述和解释的。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历史原因;所以,即便出现几位持有反对意见的人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尽可能的了解,认同自己的观点,笔者特列举了一下证据:

一、首先要说明的是:嫘祖又名为“王凤”,是上古时期以“凤”鸟为图腾标志族群里的人。这就不难让我们联想起上古时期的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因为,是她们首先采用“凤”鸟为部落图腾标志的;所以,笔者认为嫘祖应是女娲氏的后裔。再者,由于地处今睢县县城西南十二公里的承匡城古城址已被王大有先生认定为女娲的诞生地;此地又与其偏西北部的西陵寺镇相隔不足三公里。所以,西陵寺在上古时期应属于女娲部落管辖的范围。因此,嫘祖理应被称为“西陵氏之女”

二、从嫘祖生存的年代背景来看,当时在太昊伏羲氏和女娲统治时期有个朱襄氏,因辅佐太昊伏羲氏和娲皇有功,后被封于“女桑(为一字,读作“sang”)”地【(位于今睢县南部的柘城县)笔者通过查看《新编甲骨文字典》得知:“女桑”在《合集》2782中指人名“令女桑”。而在《合集》36961中,却是指地名。】

据《柘城县志》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

据《辞源》引《吕氏春秋》注释云:“朱襄氏,古天子,炎帝别号也。”况且,至今在柘城县故城内仍然保留有朱襄王庙。并且,在大仵留有朱襄陵。由于朱襄氏(炎帝)为“凤”姓部落,所以,当他为天子掌管天下时,离其并不远的承匡城和西陵寺(氏)部落,应当属于他的管辖范围。

   当时,有位名叫蚩尤的部落首领,暴虐无道,兼并诸侯;使得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此时,曾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无奈之下,炎帝只好接受西部已经强大起来的有熊氏部落(今在河南省新郑县境内)的首领轩辕黄帝的“好意”援助。他们共同大战蚩尤,最终将蚩尤杀死。从此,黄帝声名远扬。结果,有不少原来属于炎帝管辖的部落纷纷归附于黄帝。炎帝看到这种局面,便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所以,炎、黄二帝便于阪泉之野(有专家认为在轩辕之丘西南,即轩辕之丘至阪泉之间的六华里的阪水河谷。笔者按郦道元《汳水注》引《陈留凤俗传》释:“阪水即汳水,古人因避“反”字,而后改成“汴”字。所以,笔者认为;当时炎、黄交战的真正阪泉之野,当在今睢县及其不远的地方。以往也曾有学者为此争论不休,并先后有四说:一、在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相传旧名汉山;二、在河北省涿鹿县东南;三、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南;四、在河南省扶沟县。)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大获全胜,奏凯而归,各部落对他更加敬佩,一致拥戴他为天下共主。

   黄帝既然统治了中原,自然就有机会接触到居住在西陵氏部落中的嫘祖。况且,当时的嫘祖已经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她因在当地及其周边地区教会了人们值桑、养蚕、缫丝、做衣;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并且已被推为西陵氏部落的首领。周围的部落人们都称她为“王凤”。


   后来,黄帝慕名专程来到了西陵。当他看到桑树下的嫘祖身披彩衣,长得貌若天仙,十分欢喜。就把嫘祖迎娶到了轩辕丘,并且封为正妃。

   嫘祖嫁给黄帝后,便跟随黄帝东征西战,到处降服那些不听命令的部落。他们东到沿海和山东的泰山;西到甘肃的崆峒;南到长江流域的长沙、益阳;北到河北的怀柔;从没有安闲的休息过。行军作战中的空闲时间,他还命令元妃西陵氏嫘祖给当地人民传授值桑、养蚕、缫丝、织锦、做衣的技术。因此,后来的裁缝们都尊称黄帝为该行业的“祖师爷”。

三、嫘祖与黄帝先后生有“二子”:其一名曰玄囂,是为青阳,青阳降于江水【据《史记·殷本纪》引《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东为江、西为河、北为济、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的情况看;上述所说的“东为江”,并不是指今日之长江。大禹当时所治理的江水,是指由沂、泗、睢、沭等多水的汇集。从山东省曲阜南流,经今宿迁、泗阳入淮、纵贯当时的中原东部,与济、河、淮共四条河流(即“四渎”)构成了中原的框廓。据《风俗通·山译》释:“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所以,凡有多水留入之河,皆可称江。据此,笔者认为上述江水当指中原(河、洛)之东部水系、否则,古禹就不应说“东为江”了。因此,嫘祖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青阳,其诞生地当在豫东睢县及其距离不远的周边地域。】后来,嫘祖又跟随黄帝到蜀地征讨九黎。其间,在若水旁又生下了二儿子昌意(历史学家认为若水在四川的乐山雅砻江)。昌意在此长大成人后,娶了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并生下了高阳。据此也证明嫘祖与黄帝在蜀地停留的时间并不短。因此,这也难怪蜀地及其上述多地都争嫘祖说成是当地人。

   由于嫘祖跟随黄帝经常东征西讨,长年跋涉,居无定所,不辞辛劳的给人民传授技术,最终却死于道中。《轩辕本纪》云:“(黄)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祖神。”《宋书·礼志》注引崔实《四月月令》云:“(嫘)祖,道神也。黄帝元妃曰嫘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后来,也有人认为她是因为过度劳累而死,所以才称她为累(嫘)祖。

   再者;因为嫘祖的故乡是以“凤”鸟为图腾标志的西陵氏部落;所以,她后来离乡并不忘祖,时常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于是,她每到一处都会将临时居住地方命名为西陵。这便是古人“人走名随”或“旧名复随之移置”的生活习惯。所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仍有不少省份出现了重复西陵的地名。

四、黄帝驾崩之后,昌意之子高阳因有圣德,被拥立为帝,他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玄帝姬颛顼。颛顼为黄帝之孙,昌帝之子,母曰昌仆,十岁佐少昊,年二十即位,以水德为王,部都高阳【据《杞县志·大事记》载:“颛顼高阳氏元年(前2514)黄帝轩辕之孙,昌意之子,五帝之一,玄帝姬颛顼,20岁即位居高阳(今杞县西南18里)在位79年,寿年九十八岁。】由此也说明,黄帝在平息蜀地九黎叛乱后,已带领儿子昌意、孙子高阳从蜀地回到了中原,这就应了古人所讲的“天子居中,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所以,高阳即位后,即在祖母嫘祖的故乡,西陵氏部落的辖区范围建造了新的都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实现了祖母嫘祖魂归故里的愿望。

   后来,颛顼驾崩,帝喾继位。帝喾为黄帝的曾孙、玄囂的孙子,父曰蟜极。他十五岁时,因为辅佐颛顼有功,被封为诸侯。因为他封地在高辛,所以又叫帝喾高辛氏。(有专家认为在商丘高辛。但是笔者从地理位置方面推测认为应在今睢县城郊乡的辛屯村)他年三十以木德代高阳氏为天子,在位七十年,寿一百零五岁。据明·嘉靖《睢州志·陵墓》载:“在州城东北二十里,传为帝喾之墓。”依此证明:上古诸王所创造的政治文化中心,均在距离睢县及其周边区域不远的地方。

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睢县词条汇编》载“1985年,据匡城村时年67岁的冯桂俊谈:‘轩辕帝第二子叫西陵,此地古有西陵祠,以祠名村;后读作西陵寺;这是他当年听过去老塾师褚心绪讲的。’”笔者认为;上述说法是符合史实的。因为,嫘祖在长期伴随黄帝奔波在外的过程中,难免有思念家乡的想法,所以给降生在蜀地的第二个儿子昌意再取一个别名‘西陵’是完全有可能的。再者,高阳继位后,在其祖母嫘祖的故乡西陵氏部落中,修建一座大型西陵祠,也是在情理之中。

  1958年,西陵寺村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了一块刻有“皇帝万岁”的碑头,其残存内容为“五代汉高祖刘知远葬于此……。”所以,从此,西陵寺被误认为是五代后汉皇帝刘知远的陵寝。


六,睢县植桑、养蚕、缫丝、纺织的历史悠久。据《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二年条李贤注引据董巴《舆服志》载:“显宗初服冕衣裳以祀天地。衣裳以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卿已下用华虫七章,皆五色彩。乘舆刺绣,公卿已下皆织成。陈留襄邑(今睢县)献之。”

   又据《汉书》载:“天子、公侯、大夫冕冠皆有绶,彩色为组,旁垂黈纩。郊天地则冠之。衣裳五佩,备章采乘,……陈留襄邑献之。”

再据《辞源》注:“汉齐郡临淄产纨缎,陈留郡襄邑产锦缎,在两地设服官,掌管宫廷服用的供应。”

  汉代大词赋家杨雄在《五都赋》中曾有誉称:“罗绮朝歌,锦绣襄邑。”

  东汉许慎在《说文》中释:“锦,说是襄邑织文也。”

西晋时大文学家,辞赋家左思,在《魏都赋》里也曾盛赞;“锦绣襄邑……。”

综上所述,证明睢县在西汉时期,其植桑、养蚕、漅丝、纺织等技术还保持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至宋代,襄邑的纺织品依然很出名。“厥篚织文,出于襄邑。”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睢州仍然是桑蚕养殖较集中的地区。为了展示当地丝织产业的优势,当时的睢州曾设过四个大乡,分别以“锦绣、锦襄、锦翠、锦衣”命名。并且在城内还开设了一所“锦襄书院”。新中国成立前后,在睢县及其周边地区种植的桑树还随处可见,家家养蚕,缫丝技术仍然还有保存。


七、据说,历史上著名的回文妙锦《璇玑图》乃是襄邑(今睢县)的产物。

在前秦苻坚统治时期,泰州刺史窦滔的妻子叫苏薰。少女时期的苏薰曾随父亲在陈留的襄邑居住,并且在此学得了一手织锦的好手艺。成家后,因她思念在外做官的丈夫;她便用五色丝绒织成了纵横八寸见方的锦。并用文字织成了回文诗与锦上。唐武则天评价道:“五彩相宜,莹心耀目,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名曰《璇玑图》。”

   由于苏薰的回文织锦,奇巧绝伦,在后世产生的影响极大,世人竟抄不绝,王侯抄藏于大内,文士摹贮于箱箧,商旅则书题于驿馆,流传甚广。

《璇玑图》总计八百四十一字,除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外,原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目前统计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因此,被堪称为世间瑰宝。

   另外,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个叫马王(鞍)堆的地方发掘了不少墓葬。其中在一号汉墓中,出土了目前非常少见的素纱蝉衣。后来,有专家经过认真研究后认为:“在当时能织出薄如蝉翼的衣服,除非出自当时的陈留郡襄邑县。因为,襄邑是古代中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是“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重要产地和供应地……。”

八、目前,在睢(县)、杞(县)二境内,还能听到“雷(嫘)祖与蚕马的故事”。传说,在上古时期,有父女二人住在睢县的西陵寺。父亲被抓去从军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一个小女孩和一匹公马。小女孩在家思念父亲,便对马说:“你若能把我的父亲找回来,我就嫁给你。”没想到这匹公马果然挣断了缰绳,跑到了女孩父亲的驻地。父亲骑马回到家里,女儿却高兴的忘记了自己的诺言。这匹马非常生气,不但不吃草料,还经常尥蹶子。父亲很奇怪,女儿便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告诉了父亲。父亲当即把马杀死,把马皮剥了下来晾在院子里。之后,父亲又出征去了。这女子每当看到马皮。都会觉得很愧疚,便不由自主的走到马皮前,用手抚摸着他那漂亮的马尾。突然,她得到一个启发,便动手用马尾织起了绣品。有一天,女孩在院子里专心编织“马尾绣”,那张马皮突然把女孩卷起来就走。几天后,人们才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枝间找到了这个女孩。可她和马皮已经变成了一条蚕,正在树上吐丝呢!从此,人们就把这位女孩尊称为“蚕母”。每年都会有人从四面八方赶到西陵氏对她进行祭祀、祈求桑蚕丰收。

   近几年来,有黔南水族历史专家和学者,经过研究后认定:上古中原睢水流域即是该族最早的根源。他们是远古从中原走出去的贵族。因此,他们先后几次派人到睢县寻根问祖,并且给睢县带回来了他们传统的“马尾绣”。据此,更加印证了睢县在上古时期,确实是丝织和刺绣的最早发源地。

   据《陈留县志·雜志》:空桑《吕氏春秋》载:“侁氏女子採桑,得婴儿于空桑(今杞县西空桑村)中,献之。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东走,母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顧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得之伊水,故命之曰伊尹。’”据此,不但证明商代名相伊尹诞生在距睢县并不远的空桑城。而且,也证明殷商早期睢(县)杞(县)这一带确实生长有大面积的桑林。

除此之外,在睢县及其周边地区,还流传有“匡桑的传说”故事。

九、据明·嘉靖《睢州志》载:“濯锦池在州治西。襄邑人善织锦,沿池而居,时以濯锦名之。”并为当时“睢州八景”之一,今已经不可考。

   因为,睢县历史上属于黄泛区,凡有黄河决口,此地必首当其冲。所以,层层叠叠的黄土不但淹没了原有的地上文物,而且也改变了睢县原有的地形地貌。这些都会给后来的历史研究带来麻烦。尽管如此,目前在睢县西陵寺镇境内及周边地区仍还是有古可考,有物可寻。

   在今西陵寺镇政府所在地西南部的一个大坑内,村民们早就发现了大量的汉墓群。并且不时还有文物出现。

   几年前,笔者还在其范围内收集到了出土后的失群文物古代陶纺轮和缝纫用的骨针等。这足可证明在我国新石器早期,生活在睢县西陵寺(氏)部落的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植桑、养蚕、缫丝、纺织等生产技术。并且已经能够穿上了蔽体御寒的丝织品衣裳。

   嫘祖诞生在睢县西陵寺,睢县是丝绸、锦绣文化的发源地;这是从睢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喷发出来的历史信息。目前,随着睢县炎、黄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已经从残存的历史典籍中捕捉到了不少关于睢县的历史信息。我们通过关注城市开发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资料,已帮我们找回了不少睢县曾失去的历史记忆。正是通过这些文献中的信息提醒和考古调查得到实物佐证,才让我们感觉到了睢县的历史演化轨迹,并且越来越清晰。

   “人祖伏羲和女娲”、“最早教人搭棚建屋的有巢氏”、“教人农耕的朱襄氏(炎帝)”、“教人植桑、养蚕、缫丝、纺织的西陵氏(嫘祖)”、“五帝之一颛顼帝”、还有“帝喾高辛氏”等,他们均建都于睢县及其相邻的地域。这也有力的证明了在上古时期,天子均为“中天而立”。睢县也正是拥有这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人文资源,笔者才能有充分的理由将黄帝的正妃、西陵氏之女、嫘祖的诞生地锁定在西陵寺。因为这里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最早历史起点。所以,后来从此地散发出去的各种文明都是承接此地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我们要相信和宣传嫘祖出生在睢县西陵寺。并且还得让人们认识到;虽史籍无载,但明白无疑。全国虽有多出西陵,但是唯有睢县西陵寺(西陵氏)才是正宗。因为睢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做依托。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嫘祖精神和嫘祖文化。

一、我们要大力宣传嫘祖是睢县西陵寺(氏)人,这里即是人类古丝绸之路的真正源头。

二、要弘扬嫘祖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勤于发明的奋斗精神,

三、要弘扬嫘祖大公无私、向人类传授先进生产技术,造福万民的奉献精神。

四、弘扬嫘祖文化,就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五、弘扬嫘祖文化,就要加强环境保护,植树造林,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六、弘扬嫘祖文化,就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加快丝绸源头——嫘祖故里开发,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七、弘扬嫘祖文化,就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何氏寻亲】希望家谱字辈有和我们一样的宗亲联系我
>>【滕氏网新闻】关于增设校核部及滕磊滕骞等任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