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氏网新闻】田成浩:“轩辕”名号研究概论
- 中华轩辕氏网 2020年8月11日 田成浩
【摘要】目前学术界围绕“轩辕”名号来源取得研究成果,大致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认为黄帝“轩辕”的由来与黄帝的制作发明有关;第二,“人因地名”与“地因人名”两种对立观点;第三,认为金文中的“天鼋”即“轩辕”的观点;第四,从音韵角度出发得出的其他观点。就目前学界的整体研究来看,因观察视角广、涉及领域多,多数观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关键词】“轩辕”;黄帝;研究成果
“轩辕”是黄帝诸多名号中较重要的一个。《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又有“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1】。此后,《汉书》中又出现了“黄帝轩辕氏”的称号。
《说文解字》中讲:“轩,曲辀藩车”【2】;“轩”,就是一种辀是弯曲的、有帷幕的车。“辕”,《说文解字》中有:“辕,辀也2”。辕即是辀。《方言》中说:“辕,楚卫之间谓之辀”【3】。段注中“辕”的解释中提到:“辀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后行”【2】。由此可知,辕与辀是连接车体与衡之间的牵引木。若单以字义来理解的话,“轩辕”所指代的意思就是“有帷幕的马车上弯曲的辕(牵引木)”。《说文》段注“轩”字下即有:“曲辀,所谓轩辕也”。
关于黄帝得名“轩辕”的原因,学者多有讨论。目前学界观点,主要围绕黄帝发明、“天鼋”即“轩辕”、“人因地名”与“地因人名”,以及从音韵角度出发进行解释这几个方面。同时,围绕这几种观点,学界也都存在争论。现将目前学界围绕“轩辕”一名取得的研究成果,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轩辕”的来源与黄帝发明有关
因“轩辕”二字的具体含义均与车有关系,且黄帝造车传说流传较广。认为“轩辕”来源于车的发明的观点很早便有。汉代即有学者持此观点。近现代也有学者从字义的角度出发,认为黄帝因其创作发明,而得“轩辕”之名。
(一)认为黄帝因发明而号“轩辕”的观点
这部分学者多以黄帝制作发明的传说来对“轩辕”的由来进行解释。因在古史传说中,黄帝是车的发明者,所以有学者认为“轩辕”的名号是为纪念黄帝的这项业绩而出现的。
《楚辞.远游》中有“轩辕不可攀援兮”一句,汉代王逸的解释为:“轩辕以往,难引攀也。轩辕,黄帝号也。始作车服,天下号之为轩辕氏也”【4】。20世纪30年代,吴国泰认为:“伏羲氏以养犠牲、炰羹,而号庖羲(庖羲即炰牺之借。《汉书.律历志》正作“炮羲”),炎帝以教民稼穑而号曰神农,则黄帝亦当以制轩冕车舆而号曰轩辕矣”【5】。姜蕴刚则认为:“我想黄帝当时循山依水的万里长征,雏形的舟车之制,必然发明有的,因此而号轩辕,大约可能。这轩辕氏的名称,与今日所谓“木匠”“泥水匠”的称谓大约差不多,所以志其特能也”【6】。刘起釪认为:“所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文献如《易.系辞》《世本.作篇》等盛称黄帝时期有各种发明创造。其反映生产方面的,有穿井、作杆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其名号轩辕即反映制作了车辆”【7】。王子今认为:“轩辕氏以及所谓轩皇、轩帝被用来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著名帝王黄帝的名号,暗示交通方面的创制,很可能是这位传说时代的部族领袖诸多功业之中最突出的内容之一。”【8】
一些学者也从这一角度出发,对“轩辕”二字的具体涵义进行探究。持这一主张的主要有何光岳【9】、曲辰【10】、叶舒宪【11】等学者。
(二)学界对此观点的争议
虽然此观点支持者较多,但学界对此观点仍有讨论。比如汉代王逸对《楚辞.远游》中“轩辕”一词的解释【4】,张开焱认为:“有轩辕名号时代,不大可能有车......在黄帝的诸多发明中,造车不是最早和最重要的......如果轩辕黄帝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那他的存在要早于车的创制,以“轩辕”与车有关系似乎很难说得通”【12】.除此以外,很多对“轩辕”的涵义及由来持其他看法的学者,对这一观点也不赞同。
二、“轩辕”的由来与地名有关
先秦秦汉时期的典籍中,以“轩辕”为地名,在《山海经》中最为多见,如轩辕之丘《西山经》、轩辕之山《北山经》、轩辕之国《海外西经》、轩辕之台《大荒西经》。除《山海经》外,《大戴礼记》《淮南子》与《史记》中提到过“轩辕(之)丘”。但是,只有《大戴礼记.帝系》与《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与“轩辕之丘”联系起来,提到“黄帝居轩辕之丘”。围绕这一问题,大致有以下两个观点的争论。
(一)认为黄帝因居地而号“轩辕”的观点
《水经.渭水注》中引用汉代姚瞻的观点认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故号为轩辕氏”【13】。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认为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14】。按照姚瞻与皇甫谧的说法,黄帝之所以有“轩辕”这一名号,是由于其曾居住在以“轩辕”为名的地方,人以地为名,故而有了这一名号。
后代学人也有认同此说者。清代崔述认为:“《大戴礼记》云:黄帝曰轩辕。又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其意盖谓因所居以为号耳,非谓轩辕为黄帝名号也。有熊之称亦不见于传记,本纪乃以轩辕为名而后有号,殊失大戴之意。《汉书.律历志》云:黄帝始有轩冕之服,故号曰轩辕。谓轩辕为号,似矣,而谓因始有轩冕之故,则亦出于臆度而已”【15】。姜亮夫认为:“《史记》言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其名为轩辕者,《史记索隐》引皇甫谧以为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皇甫谧以为以地得名,与轩辕全部传说协调,颇有研究之价值。考古说西方有轩辕丘,《史记.五帝纪》亦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黄帝传说百家多言自西北来,此就极为一致”【16】。张大可对“轩辕”的解释也为:“黄帝本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故以地为姓号,称轩辕氏。轩辕,在今河南省新郑县西北”【17】。日本学者若水俊将黄帝求长生的传说,与《山海经》中“轩辕之国”的人长寿相联系,认为是神仙思想促使了黄帝与轩辕地名的结合,提出:“考证比较轩冕的说法和地名由来的说法,恐怕后者时间要更久一点......将黄帝和轩辕结合,是由于兴盛的神仙思想。”【18】
(二)认为地以人名而得名“轩辕”的观点
相对于“人以地名”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应当是“地以人名”,即因号“轩辕”的人曾居于某地,某地才得“轩辕”之名。
清代梁玉绳认为:“公孙非姓也,黄帝乃少典国君之后,故称公孙。轩辕其号......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言: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殊妄。盖兹丘缘黄帝得名耳。”【19】吴国泰的观点与其类似,他认为:“盖轩辕之丘者,因黄帝居此,后人因以名之耳,地以人名,而非人以地名也”【5】
关于“轩辕之丘”等地名与人名“轩辕”孰前孰后的问题,有待于对典籍中相关地名与人名,尤其是《山海经》中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但若将各个相关地名的地理位置都作准确界定,可能性不大。对相关的文献记载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探究其中的流变状况,还是有可能的。
三、“轩辕”为“天鼋”的观点及相关的讨论
“轩辕”为“天鼋”的观点于上世纪30年代由郭沫若提出。这一观点提出之后,影响较大,部分学者表示赞同,并且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地探究。但也有部分学者对这一观点的可靠性与论证方法表示质疑。
(一)“天鼋即轩辕”观点的提出
这一观点将出土的金文史料与文字史料结合来进行探究。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下》中周景王与伶州鸠之间的一段对话:
王曰:“七律者何?”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神也......”【20】
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提出了金文铭辞中“天鼋”即是“轩辕”的观点。郭沫若分析献侯鼎铭文时认为:“轩辕二字原作天鼋。器铭多见,旧释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周语下》:我姬氏出自天鼋,犹言出自黄帝。十二岁之单阏,即十二次之天鼋,近年据余考知实当于十二宫之狮子座轩辕。由氏姓演为星名者,与商星同【21】”。在《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中,他又提出:“其“”字当即“天鼋”,盖古之轩辕氏也。余近证得古十二岁名本即黄道周天十二宫,寅之摄提格为大角,其次为卯之单阏当于轩辕(西方之狮子座),单阏一称天鼋。是则轩辕、单阏,均天鼋之音变也。轩辕不必即是黄帝,盖古有此氏姓,迄周初犹存而后已消灭,故后人遂附益之以为黄帝耳”【22】。关于这一看法,杨向奎先生认为:“这的确是最好的解释,出自天鼋即出自轩辕,而轩辕即黄帝,也就是姬氏出自黄帝。”【23】18
(二)学界在此观点基础上的进一步探讨
“轩辕即天鼋”的观点出现之后,赞同此说的学者,多对“鼋”的涵义作进一步的探讨。其观点基本上集中于鱼鳖蛙蛇等水栖动物的崇拜上面。
杨向奎认为:“黄帝之称作“轩辕”(天鼋)实在是图腾崇拜,即水族动物龟蛇的崇拜”【23】19。龚维英认为:“《国语.周语下》谓,周人自称:我姬氏出自天鼋。天鼋即轩辕,音同字假。轩辕即黄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的化身为天鼋。鼋即龟鳖之伦;天鼋,即神化(或图腾化)的大龟鳖......这样看来,周族先民所崇奉的图腾,便是具有神格的大龟鳖--天鼋了【24】。”王大有也认为:“天鼋又作玄鼋,状如蜥蜴,实为鼋龙古鳄......天鼋即为鼋龙,主雷电云雨,又为后宫之象,则有娇氏附宝一支,必是天鼋族支......称天鼋氏,又异字记音作轩辕氏。天鼋、玄鼋、鳖、龟等,皆从尾。黾就是蛙。天鼋氏本于大蛙,蛙鸣雷雨。因而姬、黄、臣、熙皆是黾、龟之象。”【25】
在承认“轩辕即天鼋”的基础上,学者也有其他观点。比如庞朴曾认为:“天鼋二字,在金文为族徽天鼋(金文字体)......殷周非族人或即依形读作天鼋;族人乃更依音雅化之轩辕。这个族徽,视其形,实为乘皮囊渡河状......作为族号,天鼋(金文字体)即天鼋即轩辕;作为神物,天鼋(金文字体)即革囊即浑敦即帝江;而帝江作为人名,即帝鸿即黄帝。”【16】
(三)学界对此观点的商榷
此学说提出至今,学界一直存在商榷与质疑。就目前来看,有以下几种观点值得注意:
其一,通过质疑对金文图形文字释读的可靠性,来对“天鼋即轩辕”的说法表示反对。杨宽认为:“是郭氏以黄帝号轩辕出后人附益。且郭氏释此图形文字为天鼋,本属臆断,为天鼋即轩辕,尤无实证”【27】。这是对郭沫若将金文图形直接释为“天鼋”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其二,对“天鼋”的涵义进行重新解释。刘桓重新解释了“天鼋”的星象涵义。他认为:“天鼋即十二次的玄枵,属于齐的分野。周人皇妣、大王(古公亶父)的后妃、王季之母大姜,是殷逄(按《左传》作逢)伯陵的后代、齐地之女,由于周道起于大王,所以有:我姬氏出自天鼋的说法......信从天鼋说者,不论是像郭沫若那样将天鼋(玄枵)说成轩辕星,又由轩辕星转指轩辕氏,还是离开韦注随意解释《国语.周语下》:我姬氏出自天鼋,这句话,甚至直接释天鼋为轩辕氏,都是缺乏根据的猜测,因而是不可信的。”【28】
其三,赞同“轩辕即天鼋”,但对轩辕(天鼋)、黄帝的关系进行重新理解。陈筱芳认为:“周人从未祭祀天鼋......天之所以享受祭祀,正因为他是天族周人功劳卓著的远古始祖,故身为天子的周王单独祭天或以近祖配祭天,于宗教之理或宗法之情皆无不妥......天是周人的远古始祖,天鼋氏诸多天族之一的族号,轩辕是天鼋后起的规范化同音字而非人名。黄帝本是周人建国之初为天所册录的尊号,后人讹传为轩辕之号。”【29】
郭沫若将《国语.周语下》中的天鼋与金文中的图形文字相结合进行考释,确实比以往学者单单依据文本进行探究要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确如杨宽所言,臆断的成分较大。刘桓对天鼋的详细解释,与郭沫若“轩辕、单阏,均有天鼋之音变”的解释不同,值得学界注意。另外,陈筱芳关于天鼋、轩辕、黄帝与天之间关系的梳理,立足于对《国语》、《春秋繁露》等文献的重新解读,也值得学界重视。
四、从音韵角度出发的其他解释
除以上所综述的三个大方面外,学者从字音角度出发围绕“轩辕”进行探究,所得出的结论多与以上不同。关于此问题,目前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轩辕”与“昆仑”相通,代表黄帝居地
丁山通过考察梵语与日本吴音,认为:“轩辕、昆仑其音一也,不过汉字写法特异耳。Kuru在中国古代还有一个重要的音译,就是轩辕。按日本的吴音,轩辕读为ken-en,昆仑读为kon-rin,显然都与kuru的语根相近。换言之,轩辕、昆仑其音一也,不过汉字写法特异耳......战国诸子,尚知昆仑之丘是黄帝的神宫”【30】。丁山的看法是“轩辕”即是“昆仑”,而《山海经》中“昆仑”为黄帝的居地,黄帝因地名而得名“轩辕”。
(二)“轩辕”通“环圆”,代表“混沌”
有学者将“轩辕”同与其字音相近的字词进行互换,来对其本义进行探究。认为轩辕为“环圆”等字词的通假,即是其中一例。吴泽顺认为《庄子.应帝王》中的混沌之神就是黄帝的神话原型。他指出:“正由于混沌为环球形,故混沌神曰“环帝”,黄为环之通假字。黄帝又叫帝鸿,黄、环、鸿并匣母一声之转。黄帝之号“轩辕”,亦为“环圆”之通假字......黄帝因混沌神而曰“环帝”,故其号曰“环圆”,殆无疑也......古音通假,“环员”写作“轘辕”、“轩辕””【31】。这一观点,恰可与黄帝又名“帝鸿”的论述相呼应。
(三)“轩辕”通“旋圆”等词,代表龙蛇
叶舒宪认为:“轩辕:轘辕等合音又近于卷或蜷。这又使人想及龙蛇的蜷曲以及它在图饰上的再现。”【11】024
另外有学者认为,“轩辕”与“旋圆”等词音通,代表龙蛇的形状。张开焱认为:“轩辕二字真义当以音求之。这是因为,轩辕作为远古氏族的称号,其出现必早于文字的创制,后世“轩辕”二字,只表其音,不表其义。从音训上看,轩辕当作旋圆......旋圆与环圆、盘环、盘旋等义均可通,都是指盘环旋转状之物,这物就是龙蛇。故谓轩辕丘,圆丘即是蛇丘、龙丘......轩辕族团对自己的图腾物为什么不直接以龙蛇呼之......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初民图腾禁忌与避讳的习俗”【12】2。何星亮也曾认为:轩辕可能是一种龙蛇的名称【32】。
(四)“轩辕”即“玄远”“天猿”,代表太阳神
这一部分观点与“黄帝本为太阳神”的观点相呼应。何新认为“黄帝名轩辕。《淮南子.本经训》:玄远至砀面运照。玄远即轩辕,亦即元神;《楚帛书》:王正乃明,元神是享。砀通阳。元神,又作圆神、混沌神--都是指太阳......黄帝时太阳神。”【33】
吴广平认为:““轩辕”不是郭沫若先生所说的天鼋音变,而是天猿的音变。元、大、天、古实一字......因此,轩辕者,天猿也,大猿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猿猴是太阳神的化身。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降落,在神化思维中很容易被设想为猿猴。”【34】
(五)“轩辕”就是“合汗”,代表最高统治者称呼
唐善纯认为:“《山海经.西山经》将轩辕写作轩猿,可见该词是音译词。轩辕者,合汗也,匣罕也,可汗也,汗也,皇帝也。本是一个极其普通、常见的阿尔泰语称号”【35】。“合汗”为最高统治者黄帝的称号。此观点可与“黄帝”即“皇帝”的观点呼应。
(六)“轩辕”为“单阏”之音转,与北辰神话有关
党晴梵通过分析春秋至秦汉时期“北辰”星的演变,指出天上的北辰神话与地上人王相对应,产生了轩辕传说。他认为:“轩辕黄帝实由北辰之神话传述而来......轩辕既由单阏之音音转,则阏伯之名,更显明由单阏的转化。阏伯与轩辕来源亦当为同一神话。”【36】
昆仑、混沌、龙蛇、太阳神、可汗、北辰神话等,均从不同角度与神话传说相联系。通过上面的梳理可知,学者从字音角度出发对“轩辕”所作的解释,多数归结到了与黄帝神话相关的一些词汇上。
五、结语
关于“轩辕”名号由来与其原初本意,近现代学者探索颇多。随着对古史认识的加深以及各学科与历史研究的结合,诸家学说多从文献学、古文字学、民俗学、神话学等诸多角度出发进行探索。就目前整体研究来看,学界围绕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繁荣状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多数观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不易调和。这些学者观察视角广,涉及领域多,辅助资料的丰富有关。针对目前学界研究的这种现状,有必要在当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回归史料,从时间演进的角度出发,对其具体的指代涵义,以及其与黄帝的关系进行一个详细研究。
作者简介:田成浩(1990--)男,山东临沂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研究,兰州大学历史 文化学院
整理编辑:轩辕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
【2】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720,725,726.
【3】华学诚,王智群,谢荣娥,等.杨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601.
【4】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2837.
【5】吴国泰.史记解(上){J},文史,1997:38-42.
【6】姜蕴刚.黄帝及其时代,东方杂志,1946(3):40-41.
【7】刘起釪。古史词条四则,古史续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22.
【8】王子今.轩辕传说与早期交通//曹明周,赵辉远.黄陵文学.黄帝研究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21.
【9】何光岳.炎黄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515.
【10】曲辰.熊耳、龙门、空桑及轩辕之丘考证.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4):29-36.
【11】叶舒宪.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想象地理学”与东西文化碰触(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023.
【12】张开焱.轩辕之谜.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15-16.
【13】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46.
【14】皇甫谧,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北京:中华书局,1964:17.
【15】崔述,顾颉刚,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3.
【16】姜亮夫。楚辞通故//姜亮夫全集;第一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77-178.
【17】张大可,史记选注讲(上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2.
【18】若水俊,黄帝神话杂考.茨女短大纪,1973:2-34.
【19】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981:3.
【2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38.
【21】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3.献侯鼎//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1.
【22】郭沫若,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专刊(甲种)第7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17.
【23】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8.
【24】龚维英.周族先民图腾崇拜考辩--兼说黄帝族、夏族的图腾信仰.人文杂志.1983(1):78.
【25】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135-136.
【26】庞朴.黄帝考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27-38.
【27】杨宽.中国上古文史导论//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辩:第7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4-195.
【28】刘桓.商周金文族徽“天黾”新释.历史研究.2010(1):36-38.
【29】陈筱芳.天神信仰与黄帝.社会科学院,2007(4):166-173.
【30】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龙门书店,1961:417-418.
【31】吴泽顺.黄帝轩辕氏系混沌之神考.东岳论丛.1991(6):63-64.
【32】何兴亮.“华夏第一龙”探析.东南文化,1993(3):53(文末注94).
【33】何新.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65-66.
【34】吴广平.轩辕黄帝原型破译.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1):43-47.
【35】唐善纯.中国的神秘文化.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37.
【36】当晴梵.先秦思想史论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101.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