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氏网新闻】「何光岳」黄帝轩辕氏的来源和迁徙

    中华轩辕氏网 2022年10月28日 何光岳


轩辕氏世系

轩辕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廿二元:“轩辕氏,黄帝之后,以号为姓,唐《韩愈集》道士轩辕弥明,作《石鼎联句诗》,一坐敬服。宋光州固始令轩辕节”。唐名医轩辕集,隐于罗浮山。轩辕述,南汉时人,著有《宝藏畅微论》三卷。清顺治十六年进士轩辕胤,东平州人。轩辕诰,汶上人,乾隆九年长宁知县。轩辕华南,巨野人,南川知县。轩辕尹,东平人,清顺治十六年进士。轩辕诰,汶水人,乾隆四年解元。今有轩辕轲,睢县人,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



黄帝轩辕氏的来源和迁徙

黄帝氏族是西羌的一个强大的部族,与炎帝氏族为双胞族。五六千年前,他们自甘青高原东迁至黄河中下游以后,便逐渐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开发了黄河流域的文明历史。并与由燕山南下山东的太昊氏、少昊氏等东夷族长期交往,既有战争,又有联盟,逐渐通婚、杂居,到周代时便形成了华夏族。黄帝轩辕氏的支族分别向四方迁徙,各自和当地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了其他各个民族,如南蛮、羌戎、北狄、东胡诸族。他们之中有不少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如匈奴、鲜卑拓跋氏、于越、巴人、楚人等即是。中原王朝如夏、周、汉的汉族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嫡系子孙,他们的后裔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主干,人数占到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所以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或“华夏之裔”。


第一节 黄帝的起源

黄帝是继炎帝之后东迁至黄河中下游的,时间相距不久,有人便说黄帝与炎帝是同母兄弟。如贾谊《新书·益壤》载:“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又《制不定》说:“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夫地制不得,自黄帝而以困。”《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姬水、姜水都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说黄帝、炎帝为同母所生兄弟,几乎所有古籍记载皆同。《春秋元命苞》说:“少典妃安登,生子是为神农。”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生炎帝。”《大戴礼·帝系》说:“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五帝德》引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展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集解》引谯周说:“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以上各说皆同。但《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则黄帝之母叫附宝,与炎帝之母叫安登,非一人也,但都是出于少典氏之后。吕思勉、钱穆皆以炎帝即神农氏,黄帝即轩辕氏,两人同出于少典氏,实为同族。①他们均列炎帝于黄帝之前。《庄子·肱箧》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这里把轩辕氏置于神农氏之前。但轩辕氏黄帝是最后打败炎帝神农氏取代其地位者,则轩辕氏黄帝应在炎帝神农氏之后。他们都是古老部落名称,世代相传久远。《商君书·画策》云:“神农既殁,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兵。”《战国策·赵策》说:“宓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都表明神农氏以农耕为主。轩辕氏仍以游牧为主,强悍好战。前者最后被轩辕氏所取代,《索隐》说:“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世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徐旭生认为:“少典生黄帝炎帝,是说后面这两个氏族由少典氏族分出,不是说这两位帝是少典个人的儿子。”②王献唐也认为:“神农殁后,数世相传,方至黄帝,毫无疑义。而末裔榆罔为黄帝所灭,又为各书通载。安有八世相传,五百余岁之后,尚有同胞兄弟之黄帝,长生至是,起而夺其天下。马宛斯《绎史》已力辟之矣。”又说:“如谓神农后迁,黄帝承业,则神农为帝在前,黄帝在后。”③言之有理。自古以来,把神农列入三皇之一,黄帝列入五帝之一。五帝是继三皇的,也可见神农早于黄帝。蒙文通说:“黄帝为五帝之本,不可以配三皇,惟伏羲、神农前乎此,可以为皇耳,故《淮南子》泰古二皇,得道之纪’,说者谓二皇羲、农也;而三皇终缺其一……自《潜夫论》、《白虎通》、《风俗通》以观:诸家言三皇皆称伏羲、神农,此诸家之所同;其一则或曰女娲,曰遂人,日祝融,日共工,遂各不同,此诸家之所异也……及伪孔安国、皇甫士安乃以羲、农、黄帝言三皇。”④《命历序》以遂人、伏羲、神农为后三皇,都把神农列于黄帝之前,故《尸子》说“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看来也非妄诞,可证其历史之古老。

黄帝号轩辕氏,其母不是女登而叫附宝,许多古籍有此记载。《帝王世纪》载:“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孝经钩命诀》云:“附宝出,降大灵,生帝轩。”由于黄帝是汉族的嫡祖,故《汉书·古今人表》把黄帝轩辕氏列为第一等,上上,圣人。

黄帝轩辕氏所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而神农氏所居的姜水则在今宝鸡市南七里姜水城,今名姜城堡。城南有姜水,相传神农氏妃有乔氏曾居住于此。⑤则姬水、姜水相邻,正合炎黄双胞族之说。

轩辕出生地,据《水经·渭水注》说:“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皇甫谧云生寿丘,丘在鲁东门北,未知孰是也。”《索隐》也说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在今兖州曲阜东北六里。”《正义》亦同。这个山东曲阜之寿丘,乃黄帝族以后东迁到曲阜而带去的地名。最早的寿丘,应从姬、姜二水和轩辕谷附近去找。据《清一统志》卷二百十秦州:寿山,在州北一里,下有鲁谷水。寿山不高,与土丘相似,叫寿丘也可以。鲁谷水在秦州城之北。秦州在秦人未西迁至此之前,乃为黄帝之裔、十二姓中的姞姓鲁人所居,并因而得名。⑥鲁人所在地叫鲁城,其北门有寿丘,则为此寿山无疑。州东有轩辕谷,水出南山轩辕溪。这些轩辕谷、轩辕溪。寿山都在一起,正是黄帝轩辕氏的最早居地。东面不远有岐山、姬水。北邻清水县有羌水,出羌谷,也即神农氏最早的居地。神农氏后东迁宝鸡市姜水、姜水堡;黄帝轩辕氏也东迁至岐山的姬水。显然,从少典氏分出的炎帝、黄帝两个支族,他们仍结合成双胞族,建立了长达四千余年的姬姜婚姻关系。在东迁时,也形影不离,相随同行。徽县东南有黄卢山水,《水经注》谓水出西北天水郡黄卢山,即秦州(天水市)南,恰又与辕轩谷、寿丘紧邻,可能即黄帝得名于此山。秦州东又有桥亭。《水经·渭水注》:渭水出桥亭西。桥与乔通,而乔又作娇、蛟。桥亭,当系有蛟氏始居地。这些地名,皆山东曲阜及河南新郑的黄帝故墟所无,故秦州应为黄帝轩辕氏最早的居地。故秦的发祥地在天水炎黄旧地。《穆天子传》载:周穆王“关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有说昆仑在天水南之嶓冢山或祁连山。《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吴阳在今陇县吴山之南。则黄帝起源于甘肃东部无疑了。

第二节 黄帝轩辕氏的名义

帝之义,为褅,为花蒂,最早使用帝号者为神农氏。盖神农氏与轩辕氏俱出于少典氏之后,少典氏则为伏羲氏、女娲氏之后。伏羲氏、女娲氏则系华胥氏之子女。华胥氏以花为图腾,拙作《华胥氏的来源和迁徙》一文已详作叙述。故神农氏、轩辕氏两族称酋长继承人为帝,意即崇奉花图腾,继承其祖先华胥氏事业的人。每次祭祀祖先华胥氏时,必由酋长奉花而祭,叫褅。华胥氏居于今华亭水、华亭、华尖山,皆在清水县之北。且天水市东六十里有丁华岭。都说明自华胥氏至轩辕氏、神农氏居地相近,是具有血缘关系的。

称轩辕为黄帝,称炎帝为赤帝,乃以黄、赤二色为双胞族的标志。黄帝族尚黄,说是“北斗黄精之精”,则居于北方无疑。王嘉《拾遗记》说:“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曰昊枢,以戊巳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祥。”《正义》谓黄帝“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战国时,齐威王因齐铸的《陈侯因脊淳》铭文有“高祖黄帝”之文,自认其始祖帝舜为黄帝八世孙,故奉黄帝为始祖,是最早记载“黄帝”的金文。

《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均以黄帝为中央之帝,其神后土。《淮南子·时则》云:“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以息壤堙洪水之州,东至于碣石,黄帝后土之所司也。”后土即地祗,古人常以皇天后土连称,此以黄帝后土相连,益足见黄帝即皇天上帝也。⑦黄帝实出皇帝之变字,《易系辞传》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风俗通·声音篇》云:“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又《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亦以轩辕为皇帝。“周人之王,尚推神农为九皇,而改号轩辕,是为皇帝。”崔适据以证黄帝即皇帝,谓《吕刑》皇帝“遏绝苗民”,实即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事,此说甚是。黄、皇古本通用。如《国语·晋语》苗棼皇,《左传》宣公十七年、成公十六年,作苗贲皇。《说苑·善说篇》作骨爨蚠黄。《逸周书·王会篇》“吉黄之乘”,《说文·马部》作吉皇之乘。《吕氏春秋·贵公篇》:“丑不若黄帝”。毕沅校正云:“黄帝,刘本作皇帝,皇黄古通用。”此皆可证黄帝即皇帝也。⑧

天帝与后土是最尊贵的。《吕氏春秋·应同篇》:“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索隐》云:“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蚓见是也。”证以《史记·封禅书》所述,邹衍之五德终始说,以土德为始,以黄帝为先。因黄帝起源于陕甘之交的黄土高原,轩辕便认为土皆黄色。本部落居于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央之土为黄,自称为黄部落,其酋长则叫帝。刘师培认为:“黄与皇通。故上古之君称为黄帝。”⑧郭沫若则说:“黄帝即是皇帝、上帝。”⑨又说“黄帝本是皇帝或上帝的转变。”⑩汉武梁祠刻石第二石有;“皇帝时南夷乘鹿来献巨旸。”《宋书·符瑞志》作“黄 帝时”。《庄子·齐物论》黄帝,王先谦集解:“黄原作皇《释文》本作黄。卢文弨曰:黄皇通用,今本作黄。”可见黄色最为尊贵,凡古代皇宫、祭坛、太庙的台基必须用黄土筑成。安阳殷墟,曾“发现一处纯黄土,绝对不参杂他种泥土的大台基”。11即其一例。

萧兵说:“我国原始人民的主体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西北黄土高原。所以我国人民崇拜黄土、黄色。”12黄帝族起于西北,很可能把黄土人格化--同时也神格化--为“黄地之神”,或者把自己的传说祖先和黄土崇拜结合起来,使黄帝之形象具有“自然”与“社会”之“两重性”。?所以,“黄帝者犹言黄民所奉之帝王耳”,因为我国“古代人民悉为黄种”。?马衡以为帝即地字,黄帝就是“黄地”,即“后土”,为地母崇拜之一表现。?但后土即勾龙氏,为炎帝神农氏之后,与黄帝无关。有人说“金文黄日初出土之色。黄……从田,是田土治濡于人身之色……黄帝即是后土,殷人犹有古代氏族母系传统的思想孑遗。 以土象征母,是谓人生于土,即是人生于母。”16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又叫陕甘高原。东以黄河与山西高原为界,北以长城和鄂尔多斯台地为界,西以东经103°兰州以西一线与青康藏自然区为界,南则以渭河以南的秦岭北麓为界,包括陕西北部和中部、甘肃的东部,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而甘肃的黄土层厚度,最高达到100-150米。自西至东和东北达一千公里以上,自西北到东南达300-400公里。由于气候干燥,黄土颗粒细腻紧密,使许多壁立数米以至数百米的黄土崖非常壮观。古代人们便在这些黄土崖上挖穴而居,过着崖居生活。周朝的先祖公刘便崖居、穴居过。至今黄土高原住窑洞的人仍然很多。从仰韶文化遗址中,几乎都可看到穴居、半穴居的住房遗迹。这都是因地制宜而产生的独特居住方式。到了近代,由于人为的乱垦乱伐,使草木稀疏,甚至变成光山秃岭,导致水土严重流失,造成了今天高台、丘陵纵错,沟壑深割,形成了原、梁、峁、坬、屹瘩遍地的特有地貌。黄帝族部落原是居住于黄土高原的土著民族。他们运用简单的石斧掘洞,使土质不坚硬的黄土,很容易掏出居住洞穴,既适应原始的农业生产,也适应于游牧生活。从黄土高原流过的黄河也带着混浊如黄汤的黄泥水,所以在黄帝族看来,这些黄土、黄水正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养育之地,对黄色的推崇便自然产生,并且代代继承下来,自命为黄族、黄帝族。黄河流域便成为华夏族或中华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发祥地,成为文明的摇篮。

轩辕何意?《说文》:“轩,曲辀车也。从车干声。”段注:“谓曲而有藩蔽之车也。曲辀者,戴先生曰,小车谓之辀,大车谓之辕。”轩辕即为有篷顶的大车。三国时的谯周,在《古史考》中云:“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其后少昊时驾牛,禹时奚仲驾马。”说明黄帝时造车,乃以人力挽行,故叫轩辕氏。轩辕氏实际比黄帝更古老,直到轩辕氏的后一代酋长夺取神农氏炎帝的部落联盟统治权后,才正式称黄帝。大车发明之后,为游牧迁徙提供了运输工具。这正是黄帝族的特色。以后黄帝之裔孙奚仲,因有传统的造车技术,而任夏禹车正之官。黄帝的后裔如奚、契丹、高车、铁勒、黑车子族、匈奴、蒙古等都用大车在广阔的草原上游牧迁徙,促使了部落联盟的巩固发展,创造了游牧文化。其中铁勒族又叫高车族,即因使用高车而得名。《山海经·海外西经》说西方有“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说明轩辕国在西方,正与黄帝轩辕氏起于天水的地望相吻合。

由于轩辕氏部落的强大和繁衍,便被古代天文学家用来命名天上之星,如《史记·天官书》:“轩辕黄龙体”。谢庄《月赋》:“扬采轩宫”,注:“轩宫,轩辕之宫。《淮南子》曰轩辕者,帝妃之舍。高诱曰:轩辕之星。”轩辕星为西方大星。《晋书·天文志》:“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轩辕黄帝之神,黄龙之体也。”可见轩辕星正位于天水轩辕谷之天上,是代表轩辕氏部落的位置的。张衡《天象赋》:“观夫轩辕之宫,宛若腾蛇之体。”《淮南子·地坠训》载“轩辕丘在西方”,与《大藏礼·帝系》“黄帝居轩辕之丘”同。《山海经·大荒西经》:“西王母之山有轩辕台,射者不敢西向。”轩辕氏故地被黄帝族、华夏族视为圣地。《楚辞·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注:“轩辕,黄帝号也,始作车服,天下号之为轩辕氏也。”补注:“《史记》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阙轩辕,后有长姣美人。”轩辕成为高官达人所乘的华贵大车。轩辕氏发达之后,轩辕的地位也提高了。

轩辕氏以龙为图腾,各种古籍,都说黄帝轩辕氏与龙有关。说他日角龙颜,为以后历代帝王的标准形象。穿的兖衣龙袍,又说他龟颈龙形,乘龙升天。黄帝族各个支系都成为龙子龙孙。如汉族、百越、匈奴、鲜卑、女真等族都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越南古代有雒龙君,匈奴有龙庭,慕容鲜卑有龙城,金人有黄龙府,于越、闽越有龙蛇图腾……。

第三节黄帝族东迁

黄帝族沿着渭水东迁至黄河中游的肥沃平原。从考古中已发现:这一带有多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应是黄帝族所留下的文化遗迹。如靠近轩辕谷的甘肃秦安大地湾、武山石岭下、陕西宝鸡北首岭、邠县下孟村、西安半坡、渭南史家、华县泉护村、元君庙、华阴横阵村、河南灵宝南万村、渑池仰韶村、不召寨、三门峡庙底沟、陕县三里桥、洛阳王村、涧西孙旗屯、巩县塌坡、郑州陈沟、青台、秦王寨、大河村、池沟寨,偃师东蔡庄、山西夏县西阴村、芮城东村庄、西王村、河南浚县大赉店、刘庄、安阳后岗、侯家庄高井台子、同乐寨、大正集、大司空村、淅川下王岗、下集,南召二郎岗、南阳黄山、镇平赵湾、湖北郧县青龙泉大寺、河北磁县下潘汪、界段营、正定南杨庄、曲阳钓鱼台、蔚县三关等,以甘肃东部的渭水上游为起点,经渭水中下游,沿豫晋交界的黄河中游两岸向东发展。到达郑州以后,便分成南北二线,南线由南阳盆地进入鄂西北,北线由豫北向北经冀南、冀中而达冀北。当年黄帝曾在郑州与神农氏结合,北行至涿鹿、阪泉,与九黎酋长蚩尤相遇。大败蚩尤后,有一支黄帝族定居于冀北。这个迁徙路线和范围,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是相楔合的。且豫北、河北的仰韶文化遗物要比豫中的晚一些,而豫中的比豫西的要晚一些,豫西的又要比关中的晚一些。这就明显地指出了一条自西向东再分转南北的黄帝族迁徙路线。宝鸡斗鸡台曾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窑洞,大约是白灰面,在那里还残存着高一公尺的立壁,上面涂有极薄的灰皮,约长四公尺。浚县“大赉店南门外的一条南北路沟里就见到了十多面的竖穴底部的残迹。假定这是当时村落的中心地带,则东西方向自然也会有相当数目。于此我们推测当时这样的小土屋大约会有八十乃至百座左右。这样的遗迹在河南北部的龙山文化中是常见的现象,浚县的鹿台、汤阴城的附近都见到过了。安阳石岗的两次发掘中曾见到九面,且所发掘的也只是遗址的一小部分”。17这种窑洞穴居和半穴居的习俗,正是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的黄帝族的居住特点,是因地制宜的智慧结晶。

黄帝族东迁后是以新郑为中心而分向东南西三方发展的,所以在新郑一带遗留有黄帝族的许多遗迹。《史记集解》“徐广曰:黄帝号有熊。’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元和郡县志》:“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墟。”《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开封府新郑县:“古有熊地,黄帝都焉,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今新郑县西北有轩辕丘,此皆黄帝居地之证。《清一统志》卷一百四十九开封府:“黄水在新郑县西北,源出自然山,经县城北,东南流入于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如楚过郑,伯有廷劳于黄崖。’注:'荥阳宛陵县西有黄水。’《水经注》:'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至郑城东北与黄沟合,注于洧水。钱穆说:“疑黄帝之名与黄水、黄沟有关。太山即自然山,在新郑县西黄水所源。疑自然乃有熊字讹。然则古代黄帝部落之居地,应在今河南新郑,断无疑矣。”18又陈留东北有小黄城,战国魏邑。《史记》载黄歇说秦昭王曰:“王取首垣以临平邱、小黄”,即指此。汉置小黄县,《水经注》:济水迳小黄县故城北。杞县东有外黄。《左传》鲁惠公季年,“败宋师于黄。”杜预曰:“外黄县东有黄城。”《春秋》哀公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杜预注:“封邱县南有黄亭,近济水。”又汉置内黄县,临漳县西南十五里有黄戋谷,皆为与黄帝族有关的地望。

黄帝的活动地区,多在新郑附近。《庄子》:黄帝见大騩于具茨之山。《汉书·地理志》:密县有大騩山。《水经注》大騩即具茨山也。《明一统志》:大騩山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今禹县北境。《庄子》又言,黄帝登崆峒,问道于广成子。按崆峒山在今临汝县西南六十里,临汝西四十里有广成泽水。《水经注》:广成泽水出狼皋山北泽中是也。黄帝既登崆峒,遂游襄城。襄城故城在今襄城西。大騩、崆峒、襄城地望皆相接,庄子言黄帝游踪,确指今河南境无疑。《史记》又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之阳。首山在今襄城县南五里。 19汉巩县有黄亭。《后汉书·郡国志》:“巩……有黄亭,有湟水。”刘昭补注:“《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子猛居于皇。’杜预曰:'有黄亭。’”《水经·洛水注》:洛水“又东,浊水注之,即古黄水也”。以上所引,说明在古代,“黄”“皇”、“湟”通用,也说明巩县境内有两条“黄水”(另一条是黄河)。“黄帝”之名是否由于在两条黄水岸边战 胜炎帝、蚩尤,得了“天下”,威风远扬而得来的呢?20可以肯定,这些地名,正是因黄帝族东迁至豫中地区后而得名的。新郑附近有华亭、华水,即黄帝族的始祖华胥氏由甘肃华亭县东迁至此时移植的地名。临汝之崆峒,亦系由甘肃平凉西北之崆峒山地名移植而来。河南的皇水、湟水,其名也由青海湟水移植而来。青海、甘肃有许多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址,比仰韶文化还要早。如卡诺文化,诺木洪文化,齐家、朱家寨、马厂沿辛店、半山、寺瀣、沙井等文化。这里是古西羌的发源地,其中一支羌人向东迁至甘肃东部渭水上游的天水秦安一带,后来便形成为黄帝族、炎帝族。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五十三引范守己《豫谈》“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广成子庙及崆峒观,下有广成墓及城,即黄帝问道处。平凉临洮各有崆峒山,各云广成子隐地。《庄子》言黄帝问道崆峒,遂言见大隗,迷于襄城之野,其为此山无疑。阌乡,古鼎湖地,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之阳,鼎成,有龙下迎,乘之而去,因名其地鼎湖。案《禹贡》云:道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即荆山、鼎湖之地,固自不相远也。”《嘉庆一统志》汝州:“崆峒山,在州西南六十里。《庄子》、黄帝问广成子在空同之上,往问至道之精。唐汝州刺史卢贞碑:山名崆峒者有三,一在临洮,一在安定(平凉)。而《庄子》述黄帝问道崆峒,遂言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骢,皆与是接壤,则此为近是。《寰宇记》:崆峒山在梁县西十里,即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魏书·地形志》:梁县有广成泽。汝州有广成苑。《后汉书注》:广成聚有广成苑,永元五年,以上林广成圃假贫民。延嘉元年,校猎广成,遂幸函谷关。葛洪《抱朴子·内篇》说:“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自然又与自然山同名,是有其来由的。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曾“南至于江,登熊、湘”。《集解》引《封禅书》曰:“'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地理志》曰湘山在长沙益阳县。”《正义》引《括地志》云:“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十里,齐桓公登之以望江汉也。湘山一名扁山,在岳州巴陵县南十八里也。”成孺《史汉骈枝》谓:“《封禅书》之熊耳山,即《汉志》所称之弘农郡卢氏,熊耳山在东者是。今河南宜阳县西接永宁县界有熊耳山,后汉建武三年,赤眉积兵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是。其地东南距召陵岗仅数百里,故桓公至召陵,得登之以望江汉。”是黄帝所登之熊山即卢氏县之熊耳山。钱穆认为:“今按登熊湘乃一山,不得既登熊,又登湘,而两山相距千里而遥也……考《一统志》河南陕州,熊耳山在卢氏县南,又有轩辕陵,在阌乡县南十里铸鼎原,南北相距,百里之遥。则谓黄帝登熊山,即齐桓之所登。盖与所谓黄帝上空峒,登具茨,地望皆相近也。至称熊湘,疑是山本有湘名。后人见湘字,必谓在江南长沙,故裴驷谓熊湘乃召陵、长沙南北两山矣。”21把湘山定在熊耳山附近是对的。但湘山不是长沙,而是襄城县西的襄山,又称相山,也即湘山。

以上这些地名,都在豫中、豫西一带。则黄帝族从渭水东下进入河南境内的阌乡荆山、铸鼎原,经巩县黄水、黄亭、卢氏熊耳山、襄城湘山、临汝崆峒山、密县大隗山而定居于新郑熊山,称有熊之墟,以熊为图腾。以后又有一支黄帝族东迁至山东曲阜。22《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九山东兖州府:“寿邱,在曲阜县东北八里,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邱。《史记·五帝本纪》:舜作什器于寿邱。《元和郡县志》:寿邱在曲阜县东北六里。”金改寿邱为寿陵,认为寿邱即黄帝所葬必地。而黄帝族帝尧之后封于铸。铸古与寿通,即今肥城县南铸乡,在寿邱之北。汉有寿光县,又有寿良县,东汉改为寿张县,与黄帝族的一支迁此有关。

第四节黄帝之后氏族的发展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帝王世纪》:黄帝“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日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汉书·古今人表》则谓彤鱼氏生夷鼓,嫫母生苍林。所记有异。黄帝多妻则肯定无疑。《列女传》说:“黄帝妃嫫母,于四妃之班居下,甚丑而最贤,必每自退。”《艺文类聚》引《轩辕本纪》云:“黄帝纳丑女,号嫫母,使训宫人,而有淑德,奏上德之颂。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令次妃嫫母监护于道,以时祭之,因以嫫母为方相氏。”《吕氏春秋》亦载嫫母之事。

黄帝二十五子,分为十二姓,《索隐》引《国语·晋语》为说。梁玉绳《史记志疑》:“案《国语》胥臣言,得姓者十四天,为十二姓,二人同己,二人同姓姬故也。而其叙己、姬二姓之子,两举青阳,明是《国语》误文……加以酉、祁、滕、箴、任、荀(《路史》作苟,以荀为非。《潜夫论·志氏姓》作拘,应为苟。)、僖(《潜夫论·志氏姓》作厘)、姞、、依(《志氏姓》作衣,依、衣同)十姓,才得十二。余皆与黄帝同姓姬,岂惟二人。则《路史·后纪》言别姓者十二,余循姬姓,良是”。《汉书·王莽传》谓黄帝一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

史籍谓黄帝传子昌意、颛顼、帝喾、帝挚五代,而颛项之子鲧,孙禹。夏禹距黄帝约千余年,岂止五代人?则颛顼之上漏去了许多代。罗泌《路史·后纪六》黄帝上、下引《山海经》载:帝律生帝鸿氏,厘姓,又叫帝休。其曾孙为帝魁,是黄帝玄孙,则应为黄帝第六代孙。但《山海经》谓帝律为黄帝之字,则黄帝传了许多代,皆可称黄帝,则帝律当为黄帝之子继承为黄帝者。帝鸿生白民及嘻,嘻生季格,季格生帝魁、寿麻。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史记集解》引皇甫谧云: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又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正义》引《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又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须号。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弓曰乌号。”黄帝骑龙升天自是神话,但黄帝族是龙图腾,死了酋长,必须和龙图 腾 一起 祭祀,故被后人误解为乘龙升天了。桥山黄帝陵位于今陕西黄陵县,正在华胥氏所在地华池之东。黄帝东迁新郑有熊之墟,而归葬桥山,回到了始祖华胥氏之故地。以后历代帝王都以亲祭始祖黄帝陵为一生中之最大荣誉。如《史记·孝武本纪》及《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桥山上。北魏诸帝自认为黄帝子孙,都曾祭黄帝陵。如北魏文成帝东巡涿鹿,祠黄帝,祭桥山,观温泉,幸广宁泉。今上谷东南二十里,23即今河北怀来县也有黄帝陵。但隋唐以来至今,历朝帝王都认陕西黄陵黄帝陵为黄帝真墓。《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岁。”

黄帝族的支系,据《潜夫论·志氏姓》和《路史·后纪六》黄帝上下载有:龙苗、乾荒、安、季悃,龙苗为黄帝第三子。昌意生乾荒、安、季悃。乾荒生颛顼。安居西土为安息。悃迁北土为党项、拓跋氏,后建北魏、东魏、西魏。有党、奚、达奚、乞伏、纥骨、什、乾、乌、源、贺拔、拔拔、万俟、乙旃、秃发、周、长孙、车非、兀、郭、俟亥、车焜、普、李等姓。龙苗之后为吾融、卞明、白犬。方雷氏生休、清,清为纪姓。挥后为弓、张、李、灌、叱罗、东方等姓。夷彭纪姓,其后为采、左人、夷鼓等姓。黄帝生禺虢为任姓,其后有禺京(禺强)、番禺、吉光、奚仲及谢、章、舒、洛、昌、契、终、泉、卑、禺、强、儋、牛黎、薛、蘖、且、祖、奚、嵇、仲、挚、执、畴、邳、丕、李、徐、佟、射、大野等姓。苍林之后有始、结、姞、吉、孔、密须、阚、监、允、蔡、光、敦、洛、雒、落、尹、偪、燕、鲁、雍、断、密、虽等姓。箴之后又分为济、滑等姓。又有资、郮、辅、虔、寇、刘、郦、食其、侍其、翟、詹、葛、詹葛、籴、狄等姓。狂犬为任姓之后,其后有蓟、桥、乔、陈、苍林、有熊、轩、轩辕等姓。厘姓之后有汪、漆、罔等姓。黄帝之胄缙云氏之后有驩兜、兰苗、鸿、洪、缙、驩、满、瞒、曼、蛮、长狄、防风、危、元等姓。还有颛顼、夏禹、尧、丹朱、周等族系。而舜、商本是东夷族,古籍列入黄帝族,因其先祖与黄帝族之女子通婚而衍生了舜、商等后代。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虽已进入了父系社会,但仍残存着母系痕迹和习惯,故把舜、商列入黄帝族系也无不可。帝喾、帝挚本系黄帝族系,因其与东夷通婚,也有被认为是东夷族者。黄帝族源远流长,支系繁多,子孙繁衍,几乎占现代中华民族人口的绝大多数,包括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在内,到今天仍确认黄帝为他们的始祖,是有根据的。

注:

①吕思勉:《先秦史》第七章《五帝事迹》。《古史辨》第七册中编《三皇五帝考》。钱穆:《神农与黄帝》,载《说文月刊》第4卷,合订本。

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修订本)第40页,科学出版社1960年3月第1版。

③王献唐:《炎黄氏族考》第3-5页,齐鲁书社1985年7月第1版。

④蒙文通:《与缪风林书》载《史学杂志》第18卷第11期。

⑤吴镇烽:《陕西地理沿革》第54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

⑥何光岳:《鲁国的来源和迁徙》,载《东夷古国史研究》第1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⑦、14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

⑧、?刘光汉(师培):《读书随笔·古代以黄色为重》,载《国粹学报》第4卷第4期。

⑨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276页,科学出版社1964年。

⑩郭沫若: 《十批判书》第134页,科学出版社1966年。

11李济:《安阳最近发掘报告及六次工作之总估计》,载《安阳发掘报告》第4期,1933年。

?萧兵:《花黄八说》,载淮阴师专《活页文史丛刊》第30号,1980年。

?萧兵:《黄帝为“璜帝”考》,载淮阴师专《活页文史丛刊》第100号。

15马衡:《释帝兼论高原文化》。

16党晴梵:《先秦思想史论略》第29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

?尹达:《新石器时代》第52、53页,三联书店1979年2月第 2版。

?、?钱穆:《神农与黄帝》,载《说文月刊》第4卷合订本。

20杨国勇:《黄炎华夏考》,载《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21钱穆:《黄帝故事地望考》,载《禹贡半刊月》第3卷第 1期。

22《史记·周本纪》引皇甫谧云。

23《后魏书·文成帝纪》

作者简介:


何光岳,1939年11月生,中华民族史专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作为社会科学界的唯一代表获“湖南省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获“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称号,同年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现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中国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汉民族学会副会长。

2015年1月29日9时10分,何光岳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75岁。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