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氏网新闻】【任崇岳】有关轩姓的两个问题
- 中华轩辕氏网 2022年11月22日 任崇月
有关轩姓的两个问题
文/任崇月
一、轩姓是黄帝之后
轩辕姓是黄帝之裔,一向没有异议。《史记?五帝本经》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又说:“黄帝居轩辕之丘。”相传少典与黄帝都做过有熊的国君,史称黄帝号有熊。司马贞《史记索隐》说:黄帝之所有号有熊,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有熊国在今新郑双洎河滨。皇甫谧《帝王本纪》一书说:“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轩辕丘为古有熊国的国都,在今河南新郑市境内,清代康熙年间曾在新郑县城北关立有“轩辕故里”之碑。由此可见,轩姓的先民最早活动于新郑境内。
黄帝为什么叫轩辕?当然是与黄帝居于轩辕丘有关。为什么那个丘叫轩辕丘?恐怕与黄帝在那里造车有关,或许上古轩辕氏居住之地。轩辕即曲轴,也就是车。许慎《说文解字》说:“轩,曲辀藩车,从车干声(虚言声)。”《战国策?赵策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这是苏秦从燕国到赵国谈论合纵时的几句话。《说文通训?定声六?辀》说:“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辀,故亦曰轩辕,谓其穹隆而高也。”这说明轩辕就是有蓬顶的大车。三国人谯周《古史考》说:“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加马。”可见黄帝造车,上有蓬顶,以人力挽行,到了少昊(黄帝子)时加上牛拉车,到大禹时曾任车正的奚仲(他也是任姓的祖先)又用马拉车。黄帝以人挽车,故称轩辕,奚仲用马拉车,故称马车。由此可见,轩姓的由来与造车有关。自从造车之后,为黄帝部族的游牧迁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黄帝的后裔如奚、契丹、铁勒等族都用大车在广袤的草原上游牧迁徙,铁勒族使用车辆最为娴熟,故又被称作“高车”。
发源于渭水流域的黄帝部落南下到达黄河流域后,势力发展很快。《国语?晋语四》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惟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如果把二十五宗看着二十五个氏族,十二个姓为十二个胞族,每个胞族为一个部落,黄帝由当初的熊、罴、貔、貅、貙、虎六个氏族发展为六个部落了。这十二姓中,有些已不可考,可能是在迁徙、分裂、组合中灭亡了。剩下的姓氏又分出许多姓,如任姓后裔又分出谢、薛、章、舒、吕、祝等姓,轩姓是从哪个姓氏中分出来的不得而知,但百家姓的来源中有些姓氏来源于居住地,黄帝居轩辕丘,后人以轩辕为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据《中国的百家姓》一书,轩辕姓的郡望在郃阳(今陕西武功),形成于西汉时期。陕西郃阳说、延安说、新郑金渡河说、山西洪洞说,郡望也可能有几处,应该考证清楚,比如洪洞是不是郡望?
二、轩輗的廉洁奉公精神应当发扬光大
《明史?轩輗传》说他是鹿邑人,那是后来迁入的。睢县文物馆藏的《明故庠生独冈轩君墓志铭》说:“轩氏之传,世代莫考,或云唐宋以来世居睢郡长冈之东,历年久矣,子孙繁衍,俗呼其地为轩家寨。”长岗在睢县的西南。轩輗的祖父由睢县轩老家村迁居柘城,轩輗又随父亲轩贵迁往鹿邑,轩輗祖籍应该是睢县,《明史》记载不很确切。正如谢安从未到过太康,《晋书》却说他是陈郡阳夏人一样。
明清两朝,睢县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名家辈出,轩輗只是其中的一个。声誉最隆的当属清初的理学家汤斌、汤淮父子。他任江宁巡抚时体恤民情,轻徭薄赋,离任时百姓哭泣挽留,罢市三日,遮道焚香送别,是少有的清官。其子汤淮克绍其裘,也有著作传世。睢县是出廉吏和方家的地方。有明一代韩政,戎马倥偬,跟随朱元璋平定天下,被封为东平侯。其他如蔡天祜、袁可立是清官,尚絅、李孟旸是文学家,皇甫仲和是天文学家,刘国翰是史学家。到了清代袁宏谟、袁赋诚、王绅、王繻是刚正不阿的名臣,吴淇、蔡珩等则是才富学赡、满腹经纶的学者和方志学家。轩輗成为“一簏廉吏”既与家学渊源有关,也与睢县民风淳朴重视文教有关。当然还与明初的大环境有关。
轩輗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举人,二十二年(1424)进士。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至轩輗中进士才50余年。朱元璋、朱棣父子宵旰忧勤、励精图治,是明朝政治最清明的时期,因此,才有一批廉吏出现。轩輗与耿九畴齐名,时人称廉吏“必曰轩耿”。耿九畴时河南卢氏人,与轩輗同是永乐末年进士,同为治世能臣。轩輗最值得称道之处是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从不损公肥私,因此所至之处,弊绝风清、顽廉懦立。《明史轩輗传》有一段入木三分的描写,他任浙江按察使时,前任“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舀。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在明代,按察使为正三品官员,洪武年间罢丞相不设,中书之政归六部,六部中吏部、户部、兵部三部之权最重,正部长尚书为正二品,轩輗的品级为三品,算是明朝位极人臣的高干。就是这样一位高干,无论天热天冷总是一件青布袍,上面布满了补丁,平时吃蔬菜,妻子亲自捣米打水。与下属相约,3天买一次肉,每次不得超过一斤,以致下属都觉得太清贫。故旧之交来访,盛饭不过一豆(豆是古代盛饭的用具,略似带高座的盘子),即使吃不饱,也不再添饭。偶尔杀一次鸡,人们都惊疑不己。他离任时只有一个竹条编成的箱子,里面装的是他的全部家当。明英宗在召见时问他:“昔日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否?”从此轩輗“一簏廉吏”之名不胫而走,享誉遐迩。正是轩輗的这种执着精神,使得一批官吏奉为圭臬和楷模,因他的清流之风所及“镇守内臣阮随、布政使孙元贞、杭州知府陈复、仁和知县许璞居官皆廉,一方大治。”轩輗之子轩惟明任广宗县知县,居官清慎,三年之后卒于官,无棺敛之资,郡守捐钱才把灵柩运回老家。
当今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型期间,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社会风气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在一些地方世风日下,腐败严重,因此还须要弘扬轩輗的“一簏廉吏”精神。
作者简介:
任崇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西部地方志与长城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唯一的民族学学位点——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导师。1938年12月16日生,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人,汉族。1956至1961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学习。
1961至1962,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兰州分院工作。1978年考入中草药社会科学院兰州分院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师于翁独健教授,专攻蒙古史。1981年毕业,分配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7年晋升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宋辽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对于姓氏以及河南少数民族史等也有很深造诣,讲授有《中原移民简史》等课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1999)
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源流考》(2005)
主要著作:
1.《略宋蒙关系》,
2.《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2月),
3.《论金朝南迁后的宋蒙关系》,
4.《中国民族关系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5.《误国奸臣贾似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6.《庚申外史笺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
7.《宋徽宗宋钦宗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8.《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9.《中原移民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10.《宋徽宗:北宋家国兴亡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11.《李后主:帝业兴衰话南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另著有《宋名臣言行录译注》、《谢安评传》、《韩愈传》、《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中国文化通史·辽西夏金元卷》、《中原移民史》、《中华姓氏谱·谢》、长篇历史小说《李后主演义》及普及读物《河南古代史话》(合著)、《漫话后妃》、《宋元宫廷秘史》等。
另有论文《元代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试论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及其措施》《河南省少数民族的来源与姓氏》等近百篇。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