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氏网新闻】一簏廉吏:轩輗籍贯及生卒考
- 中华轩辕氏网 2023年2月8日 轩艳青
轩輗,字惟行,号静斋,谥号“介肃”,河南鹿邑人。明朝时期著名的清廉之官,以“一簏廉吏”著称于世。然而,《明史》、《归德府志》等资料中,一方面,关于轩輗的生卒年月记载模糊,只有其卒年,没有生年的记载;另一方面,关于他的籍贯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说法。河南省轩辕氏姓氏工作委员会会长轩辕威几经周折,在翻阅《浙江巡抚名录》时,发现了关于轩輗生卒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和考证轩輗的事迹,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撑。本文就轩輗的籍贯、生卒年问题,根据《明史》等有关史料作一考证,以便厘清这些问题。
一、轩輗的籍贯
轩輗一生历经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为官。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考中举人,授行人司副(从七品),至天顺八年(1464年)四月六日去世,担任官职四十余年,先后担任监察御史、浙江按察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理院事(从二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书(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
从轩輗的履历可以看出,他自1431年担任监察御史以来,大都是担任“监察”官,为官清廉。李贤在《明一統志》卷三十八中称赞轩輗:“俸资之外,一毫不取,累官尚书,清操始终一致”。[1]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轩輗传》记载,天顺元年(1457年)轩輗辞官时,明英宗朱祁镇召见他,问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2]自此,轩輗以“一簏廉吏”著称于世,为世人称道。“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3]
然而,自明朝以来,关于轩輗的籍贯,却有不同的说法。今人富路特、房兆楹主编的《明代名人传》中关于轩輗的籍贯,说到:“原籍不详,后定居于河南鹿邑”。[4]至今,仍有很多人不知轩輗原籍究竟是哪里。为此,轩辕威宗亲在《为何睢县、鹿邑、柘城三地宗亲拜轩輗》一文中已经作了详细叙述。
本文对四种说法做一下详细论证,现今有鹿邑人、夏邑人、柘城人、睢县人四种说法,其中以鹿邑人的说法为主。现就这四种说法一一考证。
第一,夏邑人说。轩輗夏邑人的说法,仅见明朝时期吴亮编撰的《万历疏钞》卷三十六:“轩輗,河南夏邑人”。[5]所谓孤证不立,仅这一例,无法证明轩輗的籍贯与夏邑有关。故可以推断是吴亮在编撰《万历疏钞》时记错了,或者是后人在抄录这本书时,抄错了轩輗的籍贯。
第二,鹿邑人说。在轩輗籍贯的四种说法中,鹿邑人说最多,证据也比较充分。《明一統志》、《南京都察院志》、《明史》、《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浙江巡抚名录》等资料都充分证明轩輗在鹿邑长大,他的籍贯是鹿邑确定无疑。但是,籍贯是鹿邑不代表原籍就是鹿邑(下面将继续论证)。
第三,柘城人说。清人李志鲁纂修的《(乾隆)柘城縣志18卷》中关于轩輗的记载:“自父贵,即移居于柘”。[6]今人编纂的《柘城县人物志》也承袭这一说法:“父辈迁居柘城”。[7]因此,可以说明轩輗长大以后当官之前的一段时间是生活在柘城,轩輗籍贯柘城说法,也没有错。
轩輗与柘城和鹿邑的关系最为紧密。清人王士俊编纂的《(雍正)河南通志》中记载:“轩輗墓在柘城县城西南三里”,[8]“轩公祠在鹿邑县”[9]轩輗葬在柘城,祠堂建在鹿邑,现今轩輗的后人中就流传这个说法:南守祠堂,北守墓。这说明,两地都有轩輗后人生活,可以说两地都是轩輗的籍贯。
第四,睢县人说。准确的说轩輗的祖籍是睢县,从官方解释祖籍的定义来看,祖籍即是祖父的出生地。现今睢县轩辕氏族人保存的清光绪《睢鹿世家轩辕氏谱》中,不仅明确的记载了轩輗与睢县的关系,而且还叙述了他与鹿邑、柘城的关系。《睢鹿世家轩辕氏谱·弟》中清晰的记载了轩輗家的谱系:轩秉彝(祖父)、轩贵(父),轩惟明(子)。清康熙《鹿邑县志》中记载的轩輗世系:轩秉彝→轩贵→轩輗→轩惟明→轩冕。《明故处轩隐君墓志铭》墓主人轩魁家族谱系为:轩秉彝→轩贵→轩輗、轩辐,以及柘城轩輗后人保存下来的家谱中记载的轩輗的世系都是一致的。而且《睢鹿世家轩辕氏谱·孝》谱序中也明确指出轩輗祖父轩秉彝在元末明初的时候由睢县迁到鹿邑,这说明轩輗祖籍是睢县。这几处资料关于轩輗谱系的记载为何如此一致?笔者在仔细阅读《睢鹿世家轩辕氏谱》谱序后,恍然大悟,原来睢县的族谱是轩輗在古谱的基础上编修而来,睢县轩辕氏后人现今保存的清朝光绪时期的《睢鹿世家轩辕氏谱》等族谱都是在轩輗编修的族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睢鹿世家轩辕氏谱》记载了轩輗一支祖籍睢县,其祖父迁到柘城,后轩輗随父亲轩贵卜居鹿邑,其实轩輗幼年是在柘城随祖父生活。至此,我们可以清晰的明了了轩輗的籍贯。
二、轩輗的生卒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 上》中对轩輗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得百轩輗,而天下不足以治,况三百年而仅一轩輗乎?”[10]明朝胡宗宪非常认可轩輗的才能,给与轩輗很高的评价。他编纂的《(嘉靖)浙江通志》中关于轩輗的记载是:“清操始終一致”、“文臣如轩輗宜为巡抚”。[11]对于清廉之名如此之高的轩輗,其生卒记载却不详细,都是只记载了轩輗的卒年,而不知生年,这是为什么?
笔者查阅关于轩輗的资料,无论是明朝时期李賢编的《明一统志》、施沛《南京都察院志》,清朝时期编的《明史》、汤斌《擬明史稿》等资料,以及今人编撰的《鹿邑历代名人》、《明代名人传》等书籍,关于轩輗生年的记载都是问号,而卒年的记载却比较一致,即1464年夏。如《明史》记载:“八年夏(1464年)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归德府志》、《(康熙)鹿邑縣志10卷》中则比较详细的记载了轩輗去世时的日期:“四月六日卒”。[12]
因此,可以确定轩輗去世的时间为天顺八年(1464年)四月六日。然而轩輗的生年究竟是哪一年呢?河南省轩辕氏姓氏工作委员会会长轩辕威几经周折,终于在《浙江巡抚名录》中发现了关于轩輗生卒的记载,为我们考证轩輗的出生年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撑。
轩輗为何出现在《浙江巡抚名录》的名单里?据明朝黄训《名臣经济録》卷三记载,于谦奏保轩輗“巡抚浙江”。原来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亲征被瓦刺俘虏,其弟代宗朱祁钰称帝,1450年为景泰元年。1450年5月,为了稳固东南,于谦奏保轩輗为浙江巡抚,镇守浙江。
根据《浙江巡抚名录》记载,轩輗生于1382年。这个时间是比较可靠的。原因如下:
第一,据《睢鹿世家轩辕氏谱》记载,轩輗祖父轩秉彝于元末明初从睢县迁到鹿邑,轩輗出生于1382年(洪武十五年),这个迁徙时间与轩輗的出生时间基本上是吻合的。
第二,据《明一統志》、《(嘉靖)浙江通志》、《明史》等史料记载,轩輗于永乐18年(1420年)考中举人、永乐末年(1424年)考中进士。假设轩輗是1382年出生,按照这个时间计算,他38考中举人、42岁考中进士,在当时来说,这个年龄较为正常。在封建时代,寒门学子只有少数人能考中举人、进士,大多数人直到白发苍苍时仍一次又一次的参加科举,甚至到死未能考取到功名。轩輗在这个年纪的、同时代的考生中,能考中进士,已然是学子中的佼佼者。按照他考中举人和进士的时间估算,轩輗出生于1382年,是比较可信的。
第三,从轩輗图像上来考察。此图来自于明朝文献学家、藏书家王圻于万历35年(1607年)编撰的《三才图会》。从轩輗的画像上来看,此时的年龄应该为七十岁左右。图像上方的字为“左都御史轩公”,轩輗是于天顺二年(1458年)担任左都御史一职。按照1382年为轩輗出生年来推算,此时他应为76岁,与轩輗画像上显示出来的年龄也比较接近。
第四、据《明史》记载:“八年夏(1464年)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轩輗辞官归家后,沐浴更衣,伸伸胳膊打个哈欠而卒,这说明轩輗是无病而卒,是自然老死,应该是到了高龄。按照1382年为出生年来推算,此时轩輗应为82岁,这与轩輗自然去世的时间也比较吻合。
轩輗作为明朝时期著名的“一簏廉吏”,为何其原籍和出生时间却不为人知呢?原因有三。
第一,清張岱在《石匱書》书中载道,轩輗“不好文章”,[13]他一生未留下任何文章和书稿,没有留下关于籍贯、出生日期等信息。再加上他“从不做文过饰非的事”,[14]不喜做歌功颂德之事,也不写文章炫耀自己的功绩。他任职期间做事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求回报。
第二,轩輗性格上的原因。康熙时期的《鹿邑县志》载,轩輗“性介,不妄言笑”,[15]《明史》记载,轩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轩輗性格有些孤僻,不善与人交际,遇到的人不管是否贤能,他都不与别人打交道,因而他一生没有什么知心朋友。轩輗性格上不合群,不拉帮结派,为官清廉,因而明人李贤在其《天顺日录》一书称赞轩輗道:“鳥中之孤鳯也”。
第三,轩輗的姓氏不显,不为世人所熟知。再加上轩輗性格孤僻,没有什么朋友。他不攀附权贵,不追名逐利,不喜虚名,做官清廉,兢兢业业,不图留名于世。以上原因造成世人对轩輗的信息知之甚少,其籍贯和出生日期不为人知,就在情理之中了。
综上可知,轩輗出生于1382年,卒于1464年,年龄为82岁。轩輗祖籍为睢县,生于鹿邑,生活在柘城。鹿邑、柘城皆是轩輗的籍贯、家乡。
轩輗不图留名于世,但世人却未忘记轩輗,“一簏廉吏”之名,仍在时间传颂。正如鹿邑轩輗祠堂前的楹联所书:“人文初祖家声远,一簏廉吏道脉长。”[16]对于轩辕氏族人更不忘了先祖轩輗的风采和事迹,我们提倡每年四月初六定为轩辕氏族人祭拜轩輗的忌日,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做官要清廉,做人要耿直,不图名利,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
[1] (明)李贤撰:《明一统志》卷三十八,清文渊阁四庫全书本,第1365页。
[2]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五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324页。
[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五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325页。
[4] (美)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编:《明代名人传 哥伦比亚大学3》,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第840页。
[5] (明)吴亮:《万历疏鈔》卷三十六谥恤类,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第996页。
[6] (清)李志鲁纂修:《(乾隆)柘城县志18卷》柘城县志卷之九,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第477页。
[7] 《柘城县人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柘城县人物志 第1卷》,《柘城县人物志》编纂委员会2003年版,第2页。
[8] (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卷四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694页。
[9] (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卷四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637页。
[10] (清)王夫之撰:《读通鉴论 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3页。
[11] (明)胡宗宪:《(嘉靖)浙江通志》浙江通志卷三十五,明嘉靖四十年刊本,第1734、2191页。
[12] (清)吕士鵕纂修:《(康熙)鹿邑縣志10卷》鹿邑縣志卷之六,清康熙三十一年刻本,第463页。
[13] (清)张岱:《石匱书》卷九十五,稿本補配清鈔本,第677页。
[14] 《柘城县人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柘城县人物志 第1卷》,《柘城县人物志》编纂委员会2003年版,第2页。
[15] (清)許菼纂修:《(康熙)鹿邑縣志12卷》鹿邑縣志卷八,清康熙十八年刻本,第345页。
[16] 陈晓琴编:《鹿邑历代名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作者:轩艳青,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