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氏网新闻】慕容、慕、穆、容姓氏原是一家 系鲜卑后人
- 中华慕容氏网 2013年8月13日 万家姓
慕容姓,在南方并不多见。但单在肇庆高要白土镇幕村,就有3000多人姓慕容。他们自称是鲜卑后人,东晋十六国北燕灭亡后逃脱追杀而一路南下。幕村慕容氏就是其中一支,因地处南蛮偏远地区,因而保留慕容姓氏,而其他分支,为掩人耳目,改为单姓“慕”或“容”。本次寻访幕村慕容家族,慕容鲜卑氏人的辉煌早已不见,但“慕容”二字沉浮了太多古人的精灵,足以令他的后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下去。
据幕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慕容绍奕在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迁徙到现高要市蛟塘镇金鸡村,后人又前往白土镇幕村,族谱即以他为始祖,传至现在已有二十四世孙。与慕容鲜卑其他后人相比,因地处南蛮偏远地区,白土镇慕容后人仍大规模地姓慕容,而其他地方,多改为单姓“慕”或“容”。因此慕容姓虽然十分少见,但小小的肇庆高要市白土镇幕村里,有3000余人姓慕容。附近的大旗村,也有2000多人姓慕容。
族人口口相传“慕容姓氏属于鲜卑族”,可何谓鲜卑族,今日后人早已语焉不详。在村落里,已经见不到鲜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南迁600多年来,慕容鲜卑人的后裔就在小村落里定居落户,与汉人通婚杂居,过着田间耕作的生活,当年那个彪悍的北方游牧民族悄然化作了此地乡民,曾经的骁勇霸气也消失在广阔的平原深处。
从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再到如今的幕村人以外出打工、男耕女织为生,如此巨大的转变,慕容族人如何转变适应,今日后人已经无法回答。
若要矫情地问一句,幕村人幸福吗?恐怕未必―――村里有一块用大白粗布书写的族谱,密密麻麻排满了南迁以来的二十四代慕容鲜卑后人,其中,只有清朝嘉庆年间慕容宇中了举人,让族里光耀了好一段时间。
●溯源
“慕容”与“步摇”
关于慕容姓氏的来源,一说黄帝的曾孙高辛氏的后代,有个叫“封”的,他取姓慕容,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
更靠谱的说法,来自《晋书?慕容廆载记》,“时(魏初)燕代多冠布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意思是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三国时鲜卑的首领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二词读音相近,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所以从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开始,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和姓氏的名称。
“慕容(MuRong)”和“步摇(BuYao)”两者的读音,在现在的中国语音中已有很大的距离,但在今天的日语发音中却出人意料地保留着这两个词的古音,即慕容(日语读BouYao)、步摇(日语读HouYao),十分一致。
西晋时,慕容涉归儿子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其孙慕容俊称帝建立燕国,另外单是东晋十六国时,燕国先后经历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多次灭亡、重建,慕容姓氏就此广泛流传。
慕容、慕、穆、容是一家
从慕容廆开始,慕容鲜卑氏家族四、五代人,在两晋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大地上,南征北战,建国立业,叱咤风云,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可是,自从北燕被北魏灭亡以后,上百万的慕容鲜卑氏贵族和平民百姓,为了保全性命,多更名改姓,融化在以汉族为主题体的各族人民中间。他们中大部分或者取“慕容”的第一个字改姓“慕”或“穆”,或者取第二个字改姓“容”。另外,还有一部分集体迁居别处,连民族的名称都改变了,姓氏更与“慕容”二字不沾边。比如有人认为,现在的锡伯族和土族就是慕容鲜卑的后裔。
广梧高速、S272、★幕村
慕容绍奕
(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迁徙到现肇庆高要蛟塘镇金鸡村,后人又迁往白土镇幕村,族谱以他为始祖,传至现在已有二十四世孙。)
慕容安布 慕容思布 慕容仲什
慕容瑞湖 慕容中南
第十九代后人 第二十二代后人
幕村前任村支书 幕村村委会副主任
(注:慕容鲜卑后人从明朝洪武年间南迁至今二十四代人。村里人说,族谱上只有清朝嘉庆年间,慕容宇中了举人,让族里光耀了好一段时间。)
分享按钮>>【晏氏文化古迹】《晏子这样说》前言
>>【慕容氏文化古迹】高要大旗村《慕容氏族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