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赵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赵氏论坛 >> 赵氏新闻 >> 浏览主题 版主
 
 赵氏新闻   赵氏源流   赵氏家谱   赵氏人物   赵氏企业   捐助留名   赵氏起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绝无仅有的辉煌姓氏文化--赵文化(2) 已阅:4362 / 回复:1(楼主)

(续)
   二是赵文化与赵氏文化的关系:赵文化不等于赵氏文化。若是为了探寻赵文化的源头,而以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称“赵氏之先与秦共祖”为据,一直推溯到伯益乃至颛顼,往往费力不讨好,对于赵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没有什么助益,反而可能造成混乱。赵氏文化当然是赵文化的源头之一,但它不是赵文化的唯一源头。应该说,赵氏文化与韩氏文化、魏氏文化一样,都脱胎于晋文化。三家分晋之后,晋文化一度衰落了,但并没有在三晋大地上消失,而是也延续至今。韩、魏、赵同为战国七雄之一,但韩、魏文化都没有发展成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而是被当地或周边的文化同化了。其中魏的一部分(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就融入了赵文化的范围之内。这说明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地”(这应是后人的称呼)在赵氏经营邯郸之前就已具有一种相当厚实的“赵地”文化。赵氏文化的注入只是给原有的“赵地”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赵地”原有文化的发展,而最终融合、形成了木秀于林的赵文化。正像黑格尔的辩证法,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一样,赵氏文化是赵文化的主导力量,但它不等于是赵文化。
  
   三是赵文化与邯郸文化的关系:赵文化不等于邯郸文化。赵文化是一种以现在的邯郸为中心的“赵地”的区域文化,是这一区域的人民群众在三千年的实践中孕育、发展、成熟、壮大起来的有别于其它区域文化的独特文化,这是因为赵文化的中心并不都在邯郸。纵观三千年的历史,邯郸经历了从商末的离宫别馆到战国七雄的赵都,再到两汉时的五大都会之一,大约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这期间它是赵文化的中心。此后,由于各种原因,邯郸逐步衰落,由郡而县,又由县而镇,直到建国前后才开始复兴。这期间的一千八百年左右,赵文化的中心先后转移到邺城和大名。曹魏至隋近400年间,先后有六个朝代在邺城建都,是与邺城深厚的赵文化根基分不开的。在此期间,赵文化出现新的发展高峰,以“三台”为代表的邺都建筑文化、建安文学和以响堂山石窟为代表的佛教文化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由于战乱和漳河水患等原因,隋代以后邺城又衰落了,继之而起的是因大运河开通而日渐兴旺发达的大名,并先后成为五代后唐国都(东京)、北宋的陪都(北京)和金封藩国、刘豫傀儡政权大齐的国都(北京)及副都(北都)。后晋、后汉、后周也将大名作为陪都。直到清初还曾是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府和直隶省会驻地。作为“赵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千三百余年。一直到清末民初,随着京汉铁路开通,大运河失去优势,大名才逐渐衰落,邯郸重新开始复兴。因此,赵文化应该是分别以邯郸、邺城、大名为中心的三个时期的“赵地”文化的综合。
  
  转自邯郸日报社新闻网:http://www.handannews.com.cn/zdyy/2005-11/17/content_158203.htm

作者:赵公厅 (2007/5/23 13:28:39)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中华绝无仅有的辉煌姓.. 第 1 楼

我想:这里的弘扬的赵文化应该指赵氏文化、赵姓文化、赵国文化、赵宋文化、赵宋宗室文化、赵氏宗族文化、古今赵姓人治国治家文化和有关记述赵氏发展的相关文字史实和资料。
    希望各位朋友真情参与讨论。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鼓志励后!

作者:赵公厅 (2007/5/23 13:38:2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4)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赵氏论坛  执行时间:3,563.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赵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