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为笼络、褒奖臣属,不但用惯常的封官加爵、赏赐钱财等手段,还通过钦赐国姓来达到目的。宋代皇帝对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等赐姓赵,以示恩宠。北宋太宗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任命木荣为荣州(今四川省荣县)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河湟羌族隆赞(首领的称号)青唐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任鄯州(今青海省西宁)知府,封武威郡公,并赐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咓受赐姓名为赵怀义,任廊州团练使,并任湟州(今青海湟中县)知府。辽政权光禄卿马植,本燕人,为辽国大族,与辽皇帝不睦,向宋朝廷透露了辽政权的内部情况,并建议宋、金联合灭辽,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先授秘书丞,旋升任右文殿修撰,颇为宠信。后因事贬谪彬州,于贬所处死。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但南宋朝廷认为他功在社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他们有的从海路来,经江浙逐渐深入内地;有的从陆路来,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宋代,犹太人向朝廷进贡西洋布,皇帝对他们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于是他们就在中国居住下来,散居于北京、杭州等地,尤以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最多,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年)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金、张、左、白等17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系同族异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 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授锦衣卫指 挥,后升任浙江都指挥佥事”。清朝康熙年 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 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就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南马头村有几户赵姓人家,每逢年节祭祖便合族集中,悬挂祖先画像,郑重参拜。据说他们挂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传这刀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亡后,改姓隐名,迁居此村,原姓朱后改姓赵。1983年,在殡葬赵永全时,在墓侧掘出残碑一通,上刻:“……我祖是大明之君,自崇祯失基,播迁于此。我本姓朱,随以赵为氏焉。”可惜 1942年日本侵略军“扫荡”马头村火烧房子时,这支赵氏祖先像遭火焚毁。曾任清贵州提督的赵德光,祖上本姓张。元朝时,有一个女真人姓术要甲,由于发音问题,被误传为“赵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为官,诏书呼其为赵氏,他也就改姓赵,取名赵良弼,成为元代名臣。明朝时,蒙古人阿勒楚尔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斋氏,他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人们传言他随外祖父姓赵(兆斋与赵同音),他也将错就错,改姓赵。女真人是满族的祖先,清兵入关时,引起汉族人的反抗。康熙帝时,将汉军镶红旗人一支改姓赵氏,以缓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将赵宏恩、赵国祚都出自这支。清朝廷后又将汉军正蓝族人一支改为赵姓,清末名臣赵尔巽、赵尔丰都出自这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失去了尊贵地位,他们纷纷改姓赵、刘、金三姓,从而扩大了满族中赵姓的人数。满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 据《汉书》中的《列传》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位叫赵安稽的匈奴人,世世代代居住在甘肃塞外的匈奴领地,为当地的匈奴王。汉武帝时,赵安稽投降汉朝,被汉武帝册封为昌武侯。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左贤王举兵反对汉朝的统治,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大军征讨。赵安稽率领所属部落协助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屡立战功,被册封为坚侯。
越族赵氏 西汉武帝之时,世居南越的赵光因归附汉朝,而被西汉武帝封为随桃侯。 赵光世代居住在苍梧(今广西省梧州),南越王赵佗之后,为南越国的贵族子弟。赵佗创立南越国时,将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给赵光。赵光受封为苍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南越国被汉武帝派兵灭亡之后,汉朝为了拉拢赵光,以便于巩固汉朝对南越的统治,对赵光采取了怀柔政策,保留了赵光苍梧王的称号。赵光为了表示自己与汉朝势不两立,拒绝了汉武帝赐封的苍梧王称号,自号“苍梧秦王”,以示反汉。赵光之所以在原苍梧王的名号之中,加上一个“秦”字,一是因为汉朝赐封了苍梧王,赵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称本族姓秦,自号秦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赵光与联姻的原南越国贵族吕嘉一齐起兵反对汉朝。汉武帝遣派将军路博得率大军去平定。赵光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对汉朝,是得到了关于汉朝内部不确切的情报,因而起兵想试探一下汉朝的反应。当汉朝真的派出大军来征讨时,苍梧秦王赵光自知不是汉朝大军的敌手,立即上书汉武帝表示言和。汉武帝原本想趁此机会废掉苍梧王,没想到赵光见风使舵如此迅速,加之讨伐的汉军还没有准备充足,只得接受了赵光的上书。为了表示对叛乱的责罚,汉武帝撤消了汉朝原赐给赵光的苍梧王称号,改封为随桃侯。赵光为了表示对汉朝再也不怀二心,重新宣称自己恢复有功于汉朝的赵姓,再也不提自己姓秦。现今南越族之中的赵姓成员,多是随桃侯赵光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