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标题
搜索作者
搜索内容
登录
|
注册
中华郝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郝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第 21 楼
隋唐五代郝姓的變遷
郝姓大郡望的分布、演變軌跡是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
郡望,也稱郡腳,牠是中華姓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自己的姓氏背後還有一個不大為外人知曉的郡望。所謂郡望,原本是指某一姓中的望族鉅姓所在的郡名,後來則逐漸演變為這一姓氏的發源地。到今時。牠則成為廣大炎黃子孫尋根問祖,溯本稽源的重要依據和線索,根據歷史上郝氏郡望的變化與分布,我們可透視漢唐時代郝姓的發展趨勢與變遷軌跡。
郝姓郡望的演變繁雜,從漢魏到宋,共有十大郡望。
今天各宗各派的郝氏族姓,都眾口一詞地標榜自己為太原郝氏,仿佛太原郡便是郝氏的唯一郡望。其實,中國古代各族姓的郡望,本身有一個形成、發展、統一的過程,且初時往往不止一個,歷史上的郝姓郡望也有多個,他們濫觴於兩漢,形成於六朝隋唐,最後統一於宋初。
漢魏六朝時期,郝姓的郡望有九個或十個之多。元代大學者、名臣郝經,字伯常在【郝氏族譜•姓族源流】中說;‘郝既失國,子孫以邑為郝氏,厥後枝條藩衍,其盛大者,有太原、丹陽、清河、廣陽、東牟、安陸、京兆、江都、上谷、上黨諸族,惟河北郝氏為虜姓’。這裡所說的十個郡,除東牟、安陸、江都外,其餘七個郡都是漢魏六朝時代郝姓的郡望。
太原郡;秦置郡,漢時為太原國,後又改為太原郡,治所為晉陽即今山西省太原縣府。太原二字可譯為大平原,太從大,大原指伸開胳膊的成年人,加上一點後為太,意謂非常極度,原字有兩部分,廠和泉合起來意為高原,高而平的原埜源頭或起源太原,這個縣名和縣治始於周朝。遷居此郡的郝姓又是郝省第五十八代、郝子期的第二十八代孫郝子康,因才傾天下被譽為天下無雙。其後人在漢魏晉時屢有入仕為官者,地位顯赫,是太原郝氏的祖居地,又有先秦時上卿郝晏之孫郝瑗在太原郡任太守,竝定居此地而後分衍晉陽郝氏、上黨郝氏、上谷郝氏、清河郝氏等。
京兆郡;在漢代為置右內史,太初元年分原右內史東半部為京兆尹,職掌相當郡太守,因地屬畿輔,故不稱京兆郡,治所在長安即陜西省西安府縣城,轄境約當今陜西省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等各縣地。三國魏時才稱京兆郡。京兆郝氏分為京兆郡盩厔、藍田縣峣柳城、長安縣杜陵、寶雞、武功五支之中,以盩厔和杜陵兩支影響較大,而所謂京兆郝氏別以太原郝氏一支,世居京兆稱京兆郝氏,是京兆郝氏的郡望祖居地盩厔縣終南、九峯,亦即今陜西省渭河一帶。只是盩厔郝氏沒有太原郝氏顯貴,或郝姓人的京兆郡望則太原遜色一些,主要指歷史上著名的四世三公如漢代京兆尹郝宏、郝彩及亭鄉侯郝黨和唐代大將、安边郡王郝廷玉家族、临泾镇将、检校左散骑常侍、泾原行营节度使、保定郡王郝玭家族等都出在這裡一地方,使這裡實際成為天下郝姓人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這是與郝姓有關的京兆郝氏歷史上就生活在這個地區。
丹陽郡;一作丹揚。西漢元狩二年改鄣郡置,治所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縣,轄境相當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省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及浙江省新安江支流域,武強溪以北地區。三國吳時曾移治建業即今國民*政*府*都市南京,其後轄境漸小。在戰國秦時曾在安徽省當塗縣小丹陽集鎮置丹揚縣,因漢以後屬丹陽郡陽又稱小丹揚。唐貞觀初年倂入當塗縣。郡中的郝姓相傳西晉時,因此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陽,其後裔為丹陽郝氏主南北朝時期,並且又進一步分衍出安徽六安郝氏、湖北安陸郝氏、浙江衢州郝氏、江蘇省江都郝氏等,是郝姓中最為悠久的郡望。
江夏郡;西漢高祖六年置郡,治所安陸,轄境相當湖北省安陸、鍾祥、潛江、沔陽、嘉魚、蒲圻、崇陽以東及河南省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等地。三國分屬魏吳兩國各置江夏郡,魏郡治上昶城,吳郡治武昌。晉太康元年滅吳後又遷治安陸。并改吳時江夏郡為武昌郡,其後轄境縮小。南朝宋時孝建元年分江夏郡置安陸郡,治所安陸,轄境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等。隋開皇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安州安陸郡。郡中的郝姓知名於隋唐時期,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早,但影響較大的著名郡望,此外還有一支西晉匈奴族郝散後裔七世孫郝迴從丹陽郡遷至江夏郡安陸官任太守,竝安家定居此地。
南郡;戰國時秦置郡,漢因之,治所在湖北省荊州,下轄十八個縣,包括荊州、宜昌、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秭歸、巴東、利川、宣恩、枝江等。郡中的郝姓相傳東晉時人坦腹曬書郝隆字佐治仕至征西參軍,後升爲荊州刺史,其後裔為南郡郝氏主脈,知名於東晉末六朝至隋唐之時,故在歷史最為悠久的郡望。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即河南省南陽府縣城,漢時轄三十六個縣,包括今河南省南葉縣、魯山及南陽大部、湖北省棗陽、隨州、應山、鄖縣等地,其後逐漸縮小,隋大業年間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鄧州為南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分南郡、南陽郡兩郡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城,轄境相當湖北省襄樊、襄陽、南漳、宜城、當陽等地,其後縮小。隋開皇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襄州為襄陽郡。郡中的郝姓出自太昊之世佐臣郝省氏族的後裔,郝伯全祖先世居襄陽郡唐白水流域地帶。當地大族宗屬分居湖北省棗陽、安陸、荊州及四川省德陽、綿竹,河北省衡水、棗強等縣地。所以南陽或襄陽郝氏支脈繁多,多出太昊之世郝省氏、郝胥氏、郝骨氏等族之後。此外襄陽唐白水河口下大槐樹莊鐵碓臼就是河北省棗強、山東省益都、掖縣等諸支郝氏的祖居地。
上黨郡;戰國韓、趙各置一郡,其後韓郡并入趙、入秦後仍置,治所壺關即山西省長治縣,前漢劉邦時移治長子,轄境相當山西省和順、榆社以南,泌水流域以東,後漢劉秀時移治壺關,其後屢有遷移,轄境漸小。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潞州為上黨郡,隋開皇時廢郡留縣仍以上黨置。明洪武二年廢入潞州歷為上黨郡、潞州、隆德府治所。郡中的郝氏族姓相傳是上谷郝氏分支即前漢眾利侯郝賢後裔,郝淵一支居此郡。相傳三國魏時方士郝孟真家族被後漢丞相曹操遣使其領諸方士,其足見上黨郝氏主脈知名於東漢時期。
上谷郡;戰國燕時置,秦代治所在沮陽,轄境相當河北省張家口、小五臺山以東赤城、延慶以西及內長城和昌平以北縣地。北魏廢。前漢劉邦時郝賢官任上谷郡太守在此郡。隋大業初改易州置上谷郡,治所在易縣,轄境相當河北省拒馬河以南、以西滿城、容城縣以北府河上游以東縣地,唐初復為易州,天寶、至德時又曾改上谷郡。上谷郝氏為漢晉舊族,漢代有眾利侯郝賢裔孫世居在此郡。
清河郡;漢高祖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在清陽,漢元帝以後轄境相當河北省清河、棗強及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東漢改為國,移治在甘陵。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治武城。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清河郝氏主脈知名於兩晉六朝時期,因郡中的郝姓相傳東漢時人郝絜家族的後裔。
廣陽郡;漢文帝十五年分河間國置郡,漢景帝前二年改為國,治所在信都,轄境相當河北省武邑、辛集以南,南宮、故城以北,滏陽河西岸以東。不久改為信都郡,旋復為廣川國,甘露四年改為郡,建昭二年改信都國。東漢永初元年又分置廣川國,治所在廣川。建光元年廢。十六國後燕慕容垂分清河郡置廣川,治所在棗強,轄境相當河北省棗強、故城等縣地,北魏太和十一年廢,廣川縣為漢高祖時置縣,因城中有長河得名,治所在河北省景縣廣川村鎮。北齊天保七年廢入棗強縣。廣川郝氏以前漢功臣、眾利侯郝賢為始祖,其後裔孫郝晷家族知名於十六國後燕時期,或著名人物有漢京兆尹郝孝、郝馝父子。
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改江都國置,治所在廣陵,即江蘇省揚州,轄境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縣地。郡中的郝姓大約在南朝蕭齊時由南陽郡郝氏分遷而來,居於郡中的僊女廟,並且在南朝蕭齊及隋唐時,知名於世以後,又分衍出吳興郝氏、泗水郡郝氏等,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晚,但影響較大的較晚,
華陽郝氏 即四川省成都府縣地,在後漢時郝伯都家族、郝沖家族、郝默家族等他們真正知名的時間,是在東漢晉及隋唐時期,並且在知名以後又遷居雲南、廣西以及貴陽等省地南方各省形成較為龐大的分布網,因此在郝姓中也有較大影響。
東牟郡;西晉置郡,不久廢,北魏復置郡,東魏治所在黃縣,轄境相當山東省蓬萊、棲霞、海陽以東地區。北齊天寶七年并入長廣郡,唐天寶元年改登州置郡,治所在蓬萊,轄境與東魏時東牟郡同,乾元元年復改登州,因文登縣牟山而得名為東牟,東牟郝氏以唐代中書令郝處俊的子郝朝麟字經叟為開派始祖,第十六代孫郝大通,是金末元初時全真道七子之一。
東萊郡;西漢高祖置郡,治所在掖縣,轄境相當山東省膠萊河以東,岠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東縣地。東漢以後治所屢有遷移。西晉改為國,南朝宋時仍以為郡。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萊州為東萊郡。東萊郝氏以後梁郝絜及後燕從事郎郝畧等其裔遷居此郡。在唐代時東萊郝氏尊唐代中書令郝處俊的曾孫郝肸字伯泉為始祖。東萊郝氏徙梁為世家佐唐為冠族,直至北宋時仍為較興旺,產生了宋朝萊州府帥司郝垚字高勛,高勛之子郝毓官任揚州江都縣令。
在十個郡望中,除了東牟、東萊、安陸、江都為唐代新望外,其他七郡望都是漢魏六朝舊族,其中太原、上谷、上黨、清河等四郡則更是漢代郝氏舊望。到六朝時又興起了丹陽、廣陽、京兆等三郡的郝氏新門閥世家,發展到唐代,郝氏郡望便有了新的變化。二十世紀初發現的敦煌石室遺書中有一份【貞觀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其中所記郝姓郡望僅有兩個;即并州太原郡,郝姓為四大姓之首;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而在丹陽郡、清河郡、廣陽郡、上谷郡、上黨郡、東萊郡之下,都未載有郝氏大族。
總計,自漢魏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有十個;太原郡、上谷郡、上黨郡、京兆郡、丹陽郡、清河郡、山陽郡、江都郡、安陸郡、東牟郡等。
郡望 是門閥制度的產物,也是世家大族的輝煌標誌。隋唐時期郝姓正處在舊族多已衰落,新門閥則正在形成或尚待成熟的大轉折點上。
在郝姓的八個郡望中,兩漢時佔五個;太原、上谷、上黨、清河、山陽,至魏晉六朝時期,舊有的太原、上谷、清河郝氏宗族勢力更進一步發展,同時又新增了丹陽、京兆、江都三個郡望。這樣將郝氏郡望發展至十個,竝形成了族望冠中原的天下鉅姓大族的局面。在中華民族最講門閥制度的六朝時代,中原京兆郡四大姓,郝氏居末,其族望之顯赫,無與倫比。
但是到了唐代前期,唐皇朝刊正姓氏,幾次官修【氏族誌】,退舊族,進新門,有意壓制六朝舊有門閥大姓,豪強世族,鼓勵新興大族的崛起。因此,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各姓郡望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姓氏的郡望都在這個時期成直線上升,可是,郝姓的郡望卻在唐朝前期由原有的十個減少到僅剩太原、京兆、安陸三個,而新的郡望卻沒有形成,而且其中的京兆郡郝氏,也仅出了安边郡王、授神策将军郝珽玉,还有临泾镇将、检校左散骑常侍、泾原行营节度使、保定郡王、赞普常郝玭等人物,至於南方的安陸郡郝氏本族,僅出了司议郎、检校兵部尚书、侍中宰相郝處俊,至於北方的太原郡郝氏本族則虽是名存實亡,但本郡榆次郝氏儒林郎郝罗、代州雁门县丞郝懸(縣改孫)、明经文林郎、宿卫、昭武校慰、上柱国郝忠三代仕宦世家,之后再未曾產生過什麽杰出的人物。可見,從總體上說,郝姓進入唐朝後,便大大地衰落,跌入低谷了,特別是漢魏六朝郝氏大族,更是徹底衰落,所以,在幾次官修【氏族誌】時,上谷、上黨、廣陽、江都等郡都已銷聲匿跡,不見蹤影,僅太原與京兆,由於歷史悠久,根基牢固,所以雖已衰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地方上仍有一定勢力,在世人心目中仍承認牠的地位,甚至在唐太宗修【貞觀氏族誌】時,也承認‘天下太原四大姓,郝氏居一。江北八大姓,郝氏居五’。唐太宗還敕賜滁州刺史、甑山縣公郝相貴為‘安中首姓’的匾額。
再到了元和年間,林寶修撰【元和姓纂】。因為安州安陸郡出了一個最優秀的人物宰相郝處俊,於是便將安陸郡也列為當時郝姓的一大郡望。但是,由於安陸郡郝氏自宰相郝處俊之後,人才凋零,家道不振,七、八代之内,也只出過幾個刺史級別的官吏,如云麾将军守右金吾卫大将军、试殿中监郝英杰,唐咸通时任沔州太守郝破敌等人物,其顯赫的家族勢力地位一去不復返了,所以把安陸郡視為唐代郝氏的一大郡望,竝沒有得到當時社會的完全認同。到了宋朝時人樂史修撰【太平寰宇記】時,便也不認安陸郡為郝氏的郡望,而秪承認太原、京兆兩個郝氏舊望,但有的書說安州安陸郡,郝氏為六大姓之首。再到宋代歐陽修撰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便乾脆將安陸郡郝氏即宰相郝處俊家族歸入太原郡大家族派來,由此可見,作為郝氏郡望安陸郡還是不成熟的。
整個唐代,郝姓都處於這種轉折時期,舊的大族多已沒落了,而新的顯赫望族集團尚不成熟,一直到五代時期,也還沒有改變,如;郝肸家族、郝拯家族、郝經家族等等,雖崛起一時,也不過曇花一現。
宋朝以後,中國自魏晉以來盛行的門閥制度被廢除,而宗族主義文化觀念卻得以強化,所以郡望的等級成份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尋根意識卻加濃,人們開始追溯共同的郡望,認為作本姓氏族的發源地,而歷史上郝姓以太原最為古老和著名,且長期以來都被認同為郝姓一大郡望,所以,自宋元以後各派郝氏子孫便紛紛放棄其它郡望,而同宗太原,把太原認作郝姓的統一郡望,直到今日,太原作為郝姓的統一郡望,仍得到郝姓子孫認同。
作者:郝天祖 (2018/8/5 11:29:5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1 每页5条 当前5/5页 [
1
] [
2
] [
3
] [
4
] [
5
]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
7
人 会员
0
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
查看全部(7)位游客
+
(全部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
中华郝氏论坛
执行时间:923.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郝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
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