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郝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郝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太原分流與東遷 已阅:5089 / 回复:16(楼主)

太原分流與東遷
     兩晉隋唐時期郝姓的變遷軌跡
郝姓的郡望與分佈
郡望是中華民族宗族主義文化的特有產物,向來受到各家各姓的高度重視。在過去,郡望是門第等級和宗法制度的一大標誌。今時又成為國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一大依據和線索。而通過郝姓郡望在歷史上的變化與分佈,又可窺知自漢魏到宋明近千年間郝氏族姓的發展大趨勢與變遷軌跡。
歷代郝氏郡望概覽
各宗各派郝氏,都以太原為唯一郡望,而歷史上的郝氏郡望,其實並不止這些。郡望最初是門閥制度的產物。郡望者,豪族巨姓所在之郡也。郡望興起于漢魏之世,郝氏的郡望也產生於這個時候。漢魏門閥制度剛興起時,郝姓的郡望有兩三個之多。元代大學者、名臣郝經在《郝氏族譜圖序》中說;‘唐之太原,暨上穀、右扶風、丹陽、汲郡、清河、廣陽、上党、安陸、江都十郡,各有郝氏’。其實,這十個郡望,並非唐代郝姓的真實郡望,而應是魏晉時代郝姓的舊有郡望,如;唐朝並無右扶風,右扶風只在西漢太初元年從右內史半部設置過,至三國魏時去右字為扶風郡,安陸郡也是南朝宋孝建元年從江夏郡析出設置,至隋開皇初便已廢除,江都郡也是只有隋朝時才有的。
這十個郡望,太原在山西省太原縣西南晉源村,即郝子康之族裔所在;上穀郡在河北省懷來縣東南,為西漢時眾利侯郝賢之後;右扶風郡在陝西省西安縣西北,為唐時安達都王郝廷玉之族裔所在;丹陽郡在安徽省宣城,即東漢初時郝守江的子孫後裔所在;清河郡在河北省清河縣東南,為漢初時人郝澹之裔族所在;上黨郡在山西省長治縣北,為先秦上卿郝晏之後裔族所在;汲郡在河南省汲縣西南,為東晉時南蠻參軍郝隆之裔族所在;安陸郡在湖北省安陸縣,為南朝梁時郝逥之裔族所在;江都郡在江蘇省揚州即唐時曾改南兗州,為太原郝氏分支郝江族裔所在。
隋唐時期,隨著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門閥制度的變化,郝姓的郡望也有增減。唐皇朝幾次官修《氏族誌》,退舊族,進新門,這在郝姓郡望中亦有反映。在敦煌石室遺書《貞觀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所記郝氏郡望有四個;安州安陸郡,郝姓為六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姓為五大姓之一;恒州真定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潤州丹陽郡,郝姓為九大姓之首。
據鄧銘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所引貞觀十二年唐太宗下令新編撰成的《貞觀氏族誌》郝氏郡望有五個;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大姓之一;安州安陸郡,郝氏為七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潤州丹陽郡,郝姓為八大姓之首;襄州襄陽郡,郝姓為十一大姓之一。
敦煌石室遺書中又有一部成書于唐德宗時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該書所記唐代中期至晚期的郝氏郡望也有二個;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七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氏為四大姓之一。又見於敦煌石室遺書中的姓氏殘卷書中也有郝姓郡望二個;安州安陸郡,郝氏為六大姓之一;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
大姓之一。
敦煌石室遺書是近人羅振玉等輯錄,共十三種,是所收均系敦煌鳴沙山石室裏發現的唐朝文人手寫的古籍,或是不同傳本,或是久佚之書,此每書錄文排印,附有輯者或將斧的考證和校記。
在唐朝時代的姓氏學著作中,最著名的當推林寶等編著【元和姓纂】,可惜在今存輯本中,郝姓郡望已佚,好在鄧銘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還轉錄了【元和姓纂】的三個郝姓郡望;上穀郡、清河郡、江都郡、且說是唐代郝姓的新望,其實應是六朝舊望。
北宋初年,樂史著【太平寰宇記】,其中記載了,晚唐五代時期部分郡望,郝姓則有三個;登州東牟郡,郝姓為十一大姓之首,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大姓之首。
宋朝的版本【廣韻】載郝氏郡望只有一個;‘郝,亦姓,望出太原’。在廣泛流傳於中國的那本【百家姓】中,也注明郝氏郡望為‘太原郡’。
在上面的郝氏郡望名稱中,六朝的南朔州汾西郡,實即唐代的浩州,汾州汾西郡。隋初的吳州江都郡,也即【姓纂】中的‘揚州廣陵郡’;在江蘇省江都、揚州一帶,而【古今姓氏書辨證】中所列的‘虢州安陸郡’應為‘安州安陸郡’之誤,‘雍州襄陽郡’則為‘襄州襄陽郡’之誤。
這樣,總計自魏晉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為十七個;太原郡、上穀郡、常山郡、河東郡、上黨郡、清河郡、東牟郡、汲郡、泗水郡、江都郡、丹陽郡,京兆郡、安陸郡、襄陽郡、蜀郡、穎川郡、鄜城郡。
但是,明代大學者趙秉忠在【諸暨益都郝氏族譜•序】中,卻說;‘郝氏之望非止太原而己,若清河郡,若棗強、京兆,若石邑、新田、上谷、江都、丹陽、安陸,如此至類,多至四十余房’。似乎歷史上的郝氏郡望多達四十餘個。其實,這些只是郝姓的堂號,而非郡望,因為如;石邑、新田,在歷史上就從無此郡。所以在【氏族篇】中,便將上述類似地名均列為郝姓堂號。
该帖子被郝烈祖在2014-2-15 14:47:09编辑过

作者:郝烈祖 (2014/2/15 14:26:00)   回复此贴
  回复:太原分流與東遷 第 1 楼

總印象;由盛轉衰
從郝姓郡望的排列中,可以得到諸多啟示,透過歷史上郝姓郡望的增減變化,足見漢晉唐時期郝姓發展由盛而衰的總體印象和大趨勢。
漢魏六朝時期,郝姓郡望達十個之多,在這個早期郝姓郡望中,上谷郡郝氏,太原郡郝氏是西漢舊族,而右扶風、清河、廣陽、汲郡、常山、上党六郡郝氏,興起于漢魏之世,只有丹陽、江都兩個郡望才是南北朝時才興起的,安陸一郡是隋唐時期才興起,而京兆郡應是三國魏時將扶風郡析置京兆郡的。
整個唐皇朝是中國歷史上各姓郡望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姓氏的郡望在這時期都成直線上升。可郝姓郡望總數反而由漢魏六朝時期的十個下降到六個,而這六個郡望中,也只有太原、清河兩個郡望是舊有的。因此,由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郝氏族姓總的發展趨勢是由盛而衰。漢魏時期,郝姓英才輩出,封侯掛印,出將入相者史不絕書。而在中國歷史上的隋唐盛時,郝姓的發展卻反而進入低潮,處於一種滯緩發展狀態,產生兩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唐時宰相襟期,引義傳經郝處俊和安達都郡王郝廷玉。
經過南北朝的社會大分裂大動盪後,郝姓原有的十個郡郝氏望族,到隋唐時己大部分衰落。所以在【貞觀氏族志】和【貞觀八年的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上穀、右扶風、清河、汲郡、上黨、常山、江都等七個郡望下都不再有郝氏的名,如【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上穀郡七大姓,郝姓就不在其列,並州太原郡在唐初雖仍被當作郝氏的郡望,但其實是名存實亡,當時再也沒有產生過什麼名見正史的人物。唐初郝姓的這種不景氣現象,在整個唐代都沒有什麼改善。因此在唐代中晚期之交的德宗朝【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和宋初的【太平寰宇記】中,郝姓的郡望一直沒有增加,甚至反而呈下降的趨勢。大概因為唐末湖北省安陸縣郝氏由曾復興,並出了郝肸、郝拯、郝溥等著名的人物,所以宋初樂史在撰【太平寰宇記】中,才又將郝氏列入安州安陸郡的六大姓之首,恢復郝姓的安陸郡望。
但是,在由盛而衰的大趨勢或在漢魏郝氏舊族日趨沒落的同時,仍有一些新的郝氏宗族相繼崛起於這個歷史段落中,如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便新興起了丹陽和江都兩郡支郝氏望族大姓,到唐初,原有漢魏郝氏舊族除太原外餘者皆消失,北朝時新興的江都郝氏也只是曇花一現,至唐初便告沒落,而丹陽郝氏則繼續維持到唐代前期,唐代中期一度中衰後,至唐末五代又複振興。而唐代又新興了安陸、京兆、東牟、襄陽、許州穎川四支郝氏大宗族,且整個唐代都很興起,其中特別是安陸郡郝氏,後來更成為唐宋以後郝姓的主要宗派安陸郝氏。
從郡望的增減中,就從在華中、華北、華東、中原郝氏衰落的同時,華中的湖江地區的郝氏卻異軍崛起,比如;華東蘇皖地區的郝氏又異軍崛起,如;在南北朝新興的兩個郡望中,東西兩方各占一個,丹陽在華東蘇省,安陸在華中鄂省。在唐初新興的京兆、東牟、襄陽、穎川,東牟在山東省半島,中原三省即陝西的京兆,湖北的襄陽、河南的穎川,而在唐初消失的七個郡望中,無一在華東,全是在華中、華北、中原,在唐代存在的六個郡望中,華東占二個;萊州東牟郡、潤州丹陽郡,華中占二個即安州安陸郡、襄州襄陽郡,中原也兩個即雍州京兆郡、並州太原郡,但太原郡也是名存實亡。因此,兩晉至隋唐,郝姓發展的總格局是華北、華中同步昌盛。到宋代以後,郝姓郡望又只剩下一個,即太原郡。那是因為宋皇朝門閥制度被廢除而宗族主義文化觀念被強化。郡望的等級門閥成分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尋根意識卻加濃。一個姓氏已無須多個郡望,作本姓的發源地,而郝姓歷史上以太原郝氏最為著名,又興起出現較早,且長期被當作郝姓的郡望之一。所以,自宋元皇朝以後,各派各宗郝氏子孫便放棄其他郡望,而同宗‘太原’,把‘太原’作為郝氏的統一郡望。

作者:郝烈祖 (2014/2/15 14:26:53)   回复此贴
  回复:太原分流與東遷 第 2 楼

從太原到安陸
古老悠久的郝姓歷史長河,經過輝煌燦爛的漢魏階段之後,再流淌到六朝隋唐時期,便開始主宗分流,分衍成兩大支;一支先由新田北遷至太原,然後再折而向東,于西漢武帝初年再遷居到石邑至上穀,或西晉時再遷居潤州丹陽,再折而向西,於南北朝時期梁武帝時再遷居安州安陸郡,形成歷史上著名的安陸郝氏;另一支先由太原西遷至雍州扶風,于東漢初之時再遷居到陝西京兆尹地區,形成了歷史上另一大郝氏宗族;京兆郝氏。
太原到丹陽
太原郝氏主宗自始祖郝廉之後,傳至第九世時,有郝隆者,自太原南遷至丹陽郡小丹陽村鎮,另拓基業。
據光緒已未慶源堂【郝氏家譜】和【當塗郝氏宗譜】記載;郝隆是西漢郝爽的直系後代,出自郝爽的長子郝守亮一支。譜稱;郝守亮,字子廉,娶妻尚氏生一子;遠。郝遠娶妻封氏生一子;長文。郝長文娶妣嚴氏生二子;象麟、象期。郝象麟娶妻楊氏生三子;康、序、壯。郝康娶妻姚氏生二子;隆、陞。從郝守亮到郝康,均衰微不著,直致郝隆,才是重振聲威。
丹陽始祖郝隆,作為長子,郝隆自幼即以重振家族為已任,而當時的時代為他提供了機會。西元三世紀末,五胡亂華,中原蕩版。晉室南遷,江北中原的世家大族也隨著東晉政權的南下而紛紛東南遷徙至蘇皖地區一帶,作為太原分支的丹陽郝氏,也就是在這種民族大遷徙,社會大動盪的背景下重新崛起並東南遷至丹陽的。
東晉建立之年,郝隆官居任潤州丹陽郡太守,家室隨遷丹陽,初居於丹陽郡城官邸,並築姑孰城,是南洲的當塗縣地長江要津,為京師建康西南門戶。後來,郝隆在丹陽郡上去世,葬於該郡當塗縣東北六十裏的丹陽集鎮小丹陽,郝隆的子孫,為守祀他的墓廬,便將家族遷居於此,後來郝氏家族發展壯大。
譜載;郝隆娶妻單于氏生三子;長子郝江,仍居小丹陽;次子郝原,又遷居蔣州句容;三子郝太。據追源堂【當塗郝氏宗譜】和慶源堂譜記載;郝江,他為守父墓而遷家小丹陽。丹陽郝氏,即因他的孝心而產生,如果不是他的孝道,便沒有後世的丹陽郝氏。因此,郝氏族裔為紀念他的開派之恩,尊稱他為‘孝子公’郝江。
郝江去世後,葬在小丹陽他父親的墓旁。郝江娶妻黃氏生三子;松、棖、林。此後相傳至郝迴。郝迴為太原郝廉的第十六世孫,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派遣郝迴任江夏郡太守,他將家族自丹陽遷至安陸開拓新的基業。
據當塗譜和慶源堂譜記載;丹陽郝氏大宗,和從丹陽析出的分支家族,其後裔繁衍極快,人口備極興旺,子孫散佈于東南長江南北各地,構成今日長江南北各省郝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郝烈祖 (2014/2/15 14:27:27)   回复此贴
  回复:太原分流與東遷 第 3 楼

從丹陽到廬江六安
東晉初年,丹陽始遷祖郝隆的第三子郝太又徙居廬州廬江郡六安縣開基,後裔形成太原郝氏的最大分支;六安郝氏。郝氏之稱六安,是以縣名稱,非以郡名稱。六安郝氏即唐初郝氏六大郡望之一的升州丹陽郡郝氏分支,六安郡在東漢時併入廬江郡,故在郝氏在宋代以後即稱六安郝氏。六安古稱皋城,是夏朝皋陶封地,漢為六安國,至唐時該盛唐縣,宋時複稱六安縣,在此以前,盛唐只不過是廬州廬江郡的一個古縣名,故郝氏不稱盛唐而稱六安。
六安郝氏始祖郝太,是郝廉的第十代孫。明皇朝時人趙秉忠在【諸暨益都郝氏族譜序】中說;‘隋開皇間有自太原遷廬江之六安者其諱曰太’。以後許多郝氏族譜都從其說。其實,郝太不是隋朝人,而是東晉時人,他所遷之地實為廬州即廬江郡的六安。據慶源堂譜記載;郝太,字恵甫,初官青州,後升為金陵按察。當時的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郝太的才幹,遂將自己的甥女嫁與郝太。後來金陵一帶戰禍連綿,兵荒馬亂,郝太偕妻到妻家六安隱居,後來去世,也葬在六安縣城東四十裏棗樹林中,子孫敷衍興旺,形成東南大族六安郝氏,郝太被尊為始祖,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
譜稱;郝太妻汪氏生了兩個優秀的兒子;郝松壽、郝椿壽,兄弟二人都高中進士,官居要職,大大地光大了六安郝氏家族的門楣。其中次子郝椿壽,官任民部侍郎,他娶妻吳氏生三子,又皆能承繼祖業家風,個個都得了功名;長子郝夢梅任掖縣令,次子郝夢彩,任膠州判官,第三子郝夢聖,也是進士出身,官至恒州刺史。
六安郝氏始祖郝太的長子郝松壽,以進士出身入仕,累官至侍講學士,他娶妻王氏,無子,繼娶黃氏生三子;夢祥、夢瑞、夢麟。
六安郝氏自郝太開始,祖孫三代八人,個個都為官入仕。還出了三個進士,此次奠定了郝氏的家業。但自第四代開始,除了郝夢瑞一支能繼續保持六安郝氏祖宗的功名勳業外。其他各支都開始衰落,傳到郝汝智一代,家族復興,聲名再振,郝汝智自己官任三公太尉長史。慶源堂譜記載他的三個兒子十三個孫子,個個都做官任職,能宏揚祖先的家業,重振六安郝氏家族的聲威。自郝太至郝億,六安郝氏傳了十五代,世居今時安徽省六安縣,六安郝氏後來又分衍出眾多的分支,家族備極昌盛興旺,成為太原以後最著名的郝氏大宗族。

作者:郝烈祖 (2014/2/15 14:28:25)   回复此贴
  回复:太原分流與東遷 第 4 楼

從丹陽到安陸;太原分支的南遷
在六朝(即以南京建都)、隋唐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時期,除了六安包括丹陽郝氏分支郝氏外,還有好幾支太原郝氏宗族的分支向南遷居到湖北省安陸府,漢魏南陽和氏郝黨家族的後裔便是這批南遷大軍中的一支。南北朝丹陽郝氏郝迴家族由於官職調遷任江夏郡太守,故把家室隨遷西遷居湖北省安陸府縣。
據【安陸八修郝氏族譜】記載;太原郝廉的第十六世孫丹陽郝迴生二子;破虜、破敵。次子郝破敵,官至沔州刺史,封新吳伯。郝破敵生二子;漪園、相貴。其中長子郝漪園,據譜稱;郝漪園其人,勇猛驃悍,善於騎射,箭法百步穿揚,郝漪園雖為一介武夫,卻能識時務。當年蕭衍任雍州刺史時,郝漪園為兵曹從事,蕭衍對郝漪園信任重用,郝漪園則對蕭衍極為賣力,郝漪園在戰鬥中總是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蕭衍定梁蕭後,郝漪園之祖父郝迴被任命江夏郡太守。郝漪園被湘東王蕭繹鎮守江陵。東魏大將侯景叛亂時,郝漪園與王僧辯、陳霸先殲滅侯景,即封討虜破敵將軍,時人稱呼破敵吳伯。
郝破敵的次子郝相貴,字遠瞻,在隋文帝時官任左屯衛將軍,娶隋文帝之甥女、夷陵郡通守許紹之女為妻,生三子;處彥、處俊、處傑。其中次子名叫郝處俊,唐高宗時官任吏部侍郎。在隋煬帝橫征暴斂、窮奢極欲,天下民眾不堪重負,各地紛紛舉義,郝相貴和他的岳父許紹帶領族親鄉鄰,攻城掠地,占據今湖北省宜昌的硤州。李淵稱帝後,郝相貴又率部歸順大唐,屢建功勛,被唐高祖李淵授郝相貴官任滁州刺史,又封甑山縣公,是唐朝開國的功臣。
郝處俊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在唐高宗時官任吏部侍郎,跟隨大將李勣征討高麗有功,授官在中書省初任中書舍人,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之職,不久升爲中書令,掌軍國之政令之職,授同東、西臺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參與朝政,上元初年官任中書令。任相時間;總章二年三月至咸亨元年十二月為同東西臺三品,咸亨元年十二月至上元二年八月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上元二年八月至調露元年四月為中書令,調露元年四月至開耀元年三月為侍中。唐高宗因病風眩,議使武則天攝政因諫而止,後拜侍中,罷為太子太保。在朝中。郝處俊每發議論,必引經據典,主張法令應剛柔相濟。史稱;宰相襟期,引義傳經之評語。
但安陸譜上的這個郝處俊與襄陽譜所記載的郝處俊,名字、官職和事跡都極相同,不知是同時代的兩個同名人,或抑或是同一個人被後人搞混亂了,原因是襄陽譜否定郝迴之裔孫,認為京兆郝黨第六子郝釗裔孫。
安陸譜稱;郝處俊生於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卒於唐高宗開耀元年辛巳,娶龍氏、彭氏共生五子;北叟、南容、東叟、朝瑞、朝麟。他們兄弟五人最有才華,嫻於辭賦,有治國之才。郝南容之子郝象賢在太子東宮任太子通事舍人,後被家奴誣告以謀反叛廷罪,由當朝執政周武則天斬首誅戮。這一支後裔不知所終。但有的文獻記載說,郝象賢被誅戮遇害後,有一子尚年幼無知,怕周武則天皇後追殺迫害,或斬草除根,由一位彭姓親戚抱走,遠逃奔向山東東萊郡掖縣平仲故里鄉北陵疃避難。
郝處俊學問淵源,博覽群書,引經修史,是當時鄂省著名的碩學鴻儒和文才武藝雙全。他重視子女的教育,他以【詩】、【書】、【易】、【禮】、【春秋】五部儒學經典傳授諸子,五個兒子各教一經。因此,時人稱他為‘郝五經’。郝處俊的五個兒子後來又分別散居鄂省各地,成為各地郝氏始祖。又據安陸譜稱;郝處俊生有許多兒子,其中一子名叫郝朝瑞,字宏宇,號智叟,官任梁州太守,唐中宗時升爲監察禦史,娶妻梅氏生二子;尚文、尚明。郝尚文,字象仙,娶李義琰之女為妻生四子;謙、讓、信、章。郝謙,字益亨,有文才,擅長詩賦,唐高宗時進士,初官任流求太守,因政尚簡寬,成績顯著,因武后罷職。郝章,字益泉,在太府寺官任太府卿。

作者:郝烈祖 (2014/2/15 14:30:00)   回复此贴
  回复:太原分流與東遷 第 5 楼

郝尚明,字象聖,娶薛元超之女為妻,則生二子;長子郝顯仁官任將作大匠,不久升爲司辳寺司辳卿;次子郝應符譜稱他氣節高逸,當武則天篡位時,隱居不仕,後唐玄宗即位,才出來應試中進士,官授益州太守,唐肅宗時升爲國子監國子祭酒。郝應符生三子;長子郝閏父,次子郝汝慧。郝汝慧的後代,族譜上說有徙居章陵郡蔡陽即湖北省棗陽縣,也有徙居山東萊州衛羅峯鎮張星等地,其裔作汝輝。郝閏父,字元仕,在唐德宗時官任大理寺大理卿之職,後升爲禦史臺侍御史,郝閏父娶李括之女為妻,生了九個兒子;暎光、暎鬥、暎星、暎辰、暎泰、暎元、暎魁、暎雲、暎霞。其中第七子郝暎魁一支,後來頗為發達,郝暎魁娶徐氏生四子,後遭朱溫之亂乘機篡唐,子孫散處各方,其中郝連榮,字長育,在後周太祖郭威時任鎮將,周世宗時大舉伐遼,收復瀛、莫、易三州十七縣有功,授左果毅都尉大將,娶柴氏,生二子;長子郝演,次子郝湛。郝湛一支後遷居許昌、衡水等地發跡。郝演一支則繼續留居在安陸。
譜稱;郝演在宋太宗時官任大理寺判寺事,是掌斷宋朝天下奏獄的官吏。郝演妻包氏生六子;其中一子名叫郝拯。郝拯在宋仁宗景佑甲戌考中進士,官任襄州章陵軍政事即推官之職,推官是唐代在節度、觀察等使下置設推官,掌勘問刑獄。宋朝時在開封府置左右廳推官,各州與臨安府置節度、觀察推官,皆掌司法事務。元明於各府亦置推官,清初猶沿置。郝拯攜帶著妻兒子女徙居襄州襄陽府唐白水河口下大槐樹莊鐵碓臼。郝拯的子孫後裔。世居於此,構成後世著名中原襄州钜族襄陽郝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郝烈祖 (2014/2/15 14:30:3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6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郝氏论坛  执行时间:5,100.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郝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