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安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中华安氏通谱》已完满付梓面世 第 42 楼

原标题:古人到底有多少个姓

插图:


插图:


插图:


甲骨文“姓”字

的三种写法

插图:


《甲骨文字典》释“姓”书影(局部)

插图:


民国时期印行的《绘图百家姓》

清明将至,又到了为先人扫墓的时候了。由于同根同宗同祖同源成为炎黄子孙血脉相承的一个标志,因而但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特别重视寻根问祖。“你贵姓?”“我姓……”然而,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姓?始终没一个准确的统计。所谓“百家姓”其实一直名不副实,《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姓氏已达23813个……

先秦《世本》收录18姓

西汉《急就篇》出现姓氏130个

唐《元和姓纂》已有1233个姓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所以,先秦时期由史官修撰的《世本》只收录了18个姓,但氏有875个,现今大部分在使用的姓氏,都能在其中查到。

到西汉元帝(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时,已有“百家姓”了。黄门令史游编撰的儿童启蒙读物《急就篇》中共收录130个姓,其中单姓127个,复姓3个。为什么姓会增加这么多?主要是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后,“姓”和“氏”被“统一”,姓氏不再有区别。

到了唐代,中国姓氏数量突飞猛进。唐初编修的《大唐氏族志》收录293个姓,到中叶已突破千姓,时人林宝修编的《元和姓纂》共收入姓氏1233个。中国的姓氏从此不再是“百家姓”,而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家姓”。

宋代姓氏数量在唐代的基础上又翻了一倍多,《通志·氏族略》和《姓解》中收录的姓氏分别为2255个和2568个。明代在宋代的基础继续翻番,明陈士元《姓觿》书中收录姓氏3625个,王圻《续文献通考》中收录姓氏4657个。

虽然古籍所收录姓氏已近5000个,但现代姓氏学者考证,这些数字并不全面。现代出版的姓氏典籍中,姓氏数量大大超过以往,从西汉的“百家姓”、唐代的“千家姓”,上升为“万家姓”。如《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11969个;《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收录12000多个。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姓氏大辞典》,该辞典是目前中国姓氏辞典中姓氏收录最多、最全的一部,共收集23813个姓氏,其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

历史上不同朝代“十大姓”排序不同

元顺帝时“伯颜请杀五姓汉人”

“张王刘李赵”险遭“灭门”

虽然《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23813个姓氏,但据专家估计,中国古今实际使用过的姓氏大约有18000个。而这些姓中使用较多的约500个左右,人口集中于前100个,又以排在最前面的10个姓氏为多。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目前全国“十大姓”依次是:1王、2李、3张、4刘、5陈、6杨、7赵、8黄、9周、10吴。

“王”姓在古代就是第一大姓。据中国姓氏源流研究专家袁义达的采集统计,从宋朝起,“王”就是中国第一大姓。宋、元、明三朝代的全国“十大姓”有所不同——

宋朝十大姓:1王、2李、3张、4赵、5刘、6陈、7杨、8吴、9黄、10朱。

元朝十大姓:1王、2张、3李、4刘、5陈、6赵、7吴、8杨、9黄、10周。

明朝十大姓:1王、2张、3李、4陈、5刘、6杨、7吴、8黄、9周、10徐。

另外,人类学家李济也曾对明朝的十大姓氏作过统计分析,但与袁义达的结论不同。李济版明朝十大姓是:1王、2陈、3张、4刘、5郭、6吴、7杨、8李、9胡、10朱。

人口多的姓氏就好吗?也未必。元朝时,占全国人口众多的张、王、刘、李、赵等五姓差点被全部杀掉,险遭“灭门之灾”,幸好元顺帝没有听从奏请,此即《元史·顺帝纪二》所说的:“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为什么要杀掉这五姓,无非就是因为人口太多,担心他们集体造反。

姓的人口越多,其血缘关系自然也越杂乱,故民间有所谓“九刘十八张,一百零八王”的说法。为此,同一姓氏为便于区别,很多大姓人家又以“郡望”、“堂号”来区分,编修出同堂号的家谱。

历代曾有多个不同版本的《百家姓》

明代《皇明千家姓》以“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开头

谈到姓氏,就不能不说《百家姓》。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版本的《百家姓》,其中最出名的是“宋版”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头的《百家姓》。这版《百姓家》共收姓氏438个,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各个姓氏的排列次序不依人口多少,而是以当时的社会政治地位为标准。前四姓用赵、钱、孙、李,并非当时人口最多,而是地位最尊。

宋版《百姓家》的编撰者是江南钱塘(今杭州)一知识分子。当朝皇帝姓赵,故“赵”是国姓,系天下第一姓,理所当然排在姓氏之首。而“钱”姓为何排第二?原来编撰者所居的钱塘一带,最受人尊敬的是“钱”姓,系吴越国王钱镠的姓。接下来的孙、李、周、吴、郑、王等姓,也都是当时的贵姓,或皇太后的姓,或皇后、皇妃的姓。

宋版《百家姓》四字(姓)一句,两句一押韵,朗朗上口,很快传开了,至今流行。

明代也出现了一部《百家姓》,但易名为《皇明千家姓》。这是明初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根据当时户部所藏的户口名册,模仿宋版《百家姓》编修而成,共收入姓氏1968个。

明版《百家姓》编排形式仍与宋版《百家姓》一样,四个字(姓)一句,以韵相排,以“朱”姓起头:“朱奉天运,富有万方……”“朱”为首很正常,朱姓是当时的国姓,天下第一姓,而后面的奉、天、运、富、有、万、方则都是普通的小姓,纯是为了政治语言的需要。

清朝的《百姓家》,由康熙皇帝亲自审订,故定名为《御制百家姓》。这部百家姓比较先进的地方是,放弃将国姓“爱新觉罗”排第一,而是使用“圣人之家”、山东曲阜孔姓家族的“孔”:“孔师阙党,孟席齐梁……”

风偃嬴己曾是最古老的姓

古姓氏族图腾分别对应

鼠牛虎麒麟龙蛇马羊猴鸡狗象12种动物

中国最老的姓有哪些?有学者称是风、偃、嬴、己四姓。但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出现了不同说法,分别有——

“八姓”说:姜、姬、妫、姒、嬴、姞、姚、妘;“十二姓”说:姜、姬、姞、嬴、姚、妫、妘、(女字旁加员)、姺、(女字旁加然)、(王字旁加女)、娸;“二十二姓”说(顾炎武),即: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姞、祁、芈、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其中“十二姓”说一度影响较大,现代史学家董家遵即认同此说,但与上述东汉许慎所说12个姓有所不同,分别是:偃、媿、妘、姬、姺、妀、(女字旁加页)、姜、妫、妲、嫚、姒。这些古姓氏族的图腾,分别对应12种动物:鼠、牛、虎、麒麟、龙、蛇、马、羊、猴、鸡、狗、象……

早期产生的姓都是贵姓,但从上古到清代,帝王的姓始终是“天下第一姓”:夏朝“姒”姓,商朝“子”姓,周朝“姬”姓,秦朝“嬴”姓,汉朝“刘”姓,唐朝“李”姓,宋朝“赵”姓,元朝“奇渥温”姓,明朝“朱”姓,清朝“爱新觉罗”等等,这些都是不同时期中国最为尊贵的姓氏。

赐姓作为中国姓氏文化的特征之一,当朝皇帝还会将自己的“国姓”当成贵重礼物,赐封给他姓臣僚。如唐朝开国功臣徐懋功被赐姓为“李”,故史书上称他为李勣。

当然,赐封之姓并不一定都与皇帝同姓,也可能不一样,甚至是丑化用字。山东有傌姓人,据说因祖先得罪了清廷,雍正皇帝将其改姓“骂”,世代沦为贱民,直到民国初年才恢复傌姓。

北魏一次改用汉姓144个

孝文帝拓跋宏改姓“元”

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陆”

古人相当重视自己的姓,“坐不改姓,行不更名”。但姓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变异”,“改姓”在古代很常见。

历史上,少数民族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曾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发起一场“改姓”运动,孝文帝拓跋宏下令,鲜卑人一律改用汉姓,他带头改姓“元”姓。其父皇献文帝拓跋弘的七兄弟则分别改为胡、周、长孙、奚、伊、丘、亥等7姓,叔父后裔改姓叔孙,远亲车焜氏改姓车,加上皇帝的元姓,这十大姓为北魏一等贵姓。王公大臣也都改姓: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陆、贺赖氏改姓贺、独孤氏改姓刘……据《魏书·官氏志》和《通志·氏族略》,这次计有144个鲜卑姓改汉姓。

北魏的姓氏“汉化”丰富了中国姓文化,但同姓血缘关系便变复杂了。以往中原姓氏血缘关系相对单纯、清晰,大量改姓后姓氏原有的“别婚姻”功能受到冲击,给“寻根”带来了困难。


此后,改他姓、增新姓现象一直不断。其中,贵族改姓以被赐封为多,民间改姓多因避难、避讳等需要。如为避汉安帝刘祜父亲刘庆之“庆”讳, “庆”姓改“贺”姓。其中,最典型的改姓传说发生在《史记》作者司马迁的后代身上。在“李陵案”被处宫刑后,司马迁的两个儿子司马临、司马观,分别用复姓中的一个字改出新姓,哥哥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至今冯、同二姓同祭一祖就是这个原因,而冯、同二姓之间不通婚也是这个原因。

类似改姓,史书随处可见。如明初,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同宗,侥幸逃脱者改姓“施”,意思是“方人也”,不忘祖上姓“方”。

声明:“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作者:安志民 (2015/4/29 21:59:34)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安氏通谱》已完满付梓面世 第 43 楼

古人都有姓、名、字,有什么意义?是如何定义的?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 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1744,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作者:安志民 (2015/4/29 22:26:53)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安氏通谱》已完满付梓面世 第 44 楼

古人的姓,名,字,号是怎么回事?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作者:安志民 (2015/4/29 22:31:43)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安氏通谱》已完满付梓面世 第 45 楼

古人有名有姓有字的号,都有些什么规则。

    姓氏是与生俱来的族属标志
    名字是父母长辈取的
    但字一般不可以自己取
    男孩子长到20岁,父母便请亲朋好友到家来做客,意味着男子成年,将头发束起,加一顶“冠”,又因年纪尚轻,称为“弱冠”,这个聚会也就成为这个男孩子的“弱冠礼”
    “弱冠礼”上父母与亲朋好友会商量一下给孩子取什么字最好,然后选定一个,这个字将伴随这个男子终生。
    古人的字大多是两个字的。
    孔子,字仲尼
    柳宗元,字子厚
    文天祥,字宋瑞(因为他的字吉祥,考科举还占了便宜,皇帝喜欢,亲点)
    关天培,字滋圃
    古人还有号,大多自己取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自号松雪道人
    也有别人赠送的号,柳宗元祖籍河东,因而人送号柳河东,又曾在柳州做官,人又送号柳柳州
    自称大多用名,用在口语中及正式场合,且常省略姓氏只称后两字
    尊称别人用字,而且是在朋友同辈中才能用,长辈称晚辈也可用字,晚辈称长辈万万不可用字,大不敬
    文化名人的作品,如书画、著作,常用号,而且以用自号为得意之举
    最后谈姓氏
    姓是本族的标志代号
    三个字的名中,首字为姓,中字多为族中辈分,同辈人里面中间的字一般相同,论这个中间的字就可以排出长幼辈分来
    尾字为父母所赐的名字,一般取与辈分相配合的吉祥字意



作者:安志民 (2015/4/29 22:36:33)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安氏通谱》已完满付梓面世 第 46 楼

中华诸姓的来历

    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树立中华诸姓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观念。

    “礼仪教化”:教化民众、凝聚宗族和稳固统治秩序,是当时的立国之本。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又是维系贵族内部的等级,调整内部关系,解决和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歧,共同镇压奴隶平民的。包括:海外的寻根热(落叶归根思想);欧美、日本、阿拉伯、缅甸等国家的姓氏简介,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更为精深的奥秘;

   姓氏的起源
    姓:现在的姓,是古代姓、氏的合称。姓和氏在上古时期各有分别,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各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祖,成员皆为其后代,各氏族的标志称姓。
   “姓,人所生也。”三代(夏、商、周)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轩辕氏、神农氏)。因此作为族号的姓,较古老的不少从“女”,如姜、姒(音sì)、姬、姚、嬴等。氏是较姓后起的标志宗族的称号,为姓的分支,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同一女祖,子孙繁衍,同一宗族分支散居各地,在同姓之下另有标志以示区别,那就是氏。《资治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考,母或已故母之称)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比如古称商人的祖先为子姓,其后代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因此,三代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氏有的得自先祖之姓,有的得自先祖之号(如轩辕氏、高阳氏),有的得自先祖之谥(如文、武、昭、景、成),有的得自于先祖之国(即封地,如齐、鲁、燕、赵),有的得自先祖之爵(如王、侯、公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官(如司马、尹、史),有的得自先祖之字(如孟、孙、叔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工作(如巫、卜、陶),有的得自先祖之居(如西门、南宫、东方)等。《通志·氏族略序》说:三代之前“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秦汉以后,姓、氏不再区别,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沿用至今。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称:“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总之,古代的姓、氏或姓氏,就是今天的姓。

    姓氏来源的主要有10种
  (1)以祖先的族号为氏,如:唐、虞、夏、殷等;
  (2)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伯、侯等;[来源:学.科.网]
  (3)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如:齐、鲁、宋、卫等;
  (4)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
  (5)以贵族的谥号为姓氏,如:武、宣、穆、庄等;
  (6)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如:城、郭、园、池等;
  (7)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8)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9)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
  (10)因避难而改姓氏,如:韩信的儿子韩天贡,逃到广西宜山改姓韦。

    姓氏与等级(贵姓、大姓、小姓)
    中国的姓氏鉴于文献的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姓氏有大有小,大姓人口过亿,小姓不足一千。你们能列出几个大姓,并说出原因呢?  赵钱孙李、张王李赵遍地刘。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大姓、国姓。据统计,现在李姓为全国最大姓,人口过亿。人们见面常说:“您贵姓?”虽然姓氏有大有小,但姓氏分贵贱吗?
    现在没有,但是古代姓氏是有贵贱的。上古三代“贵者有氏”只有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所以姓氏是区别贵贱的重要标志。例如:唐朝李世民修《贞观氏族志》;武则天改编《姓氏录》;宋版《百家姓》赵钱孙李。赵姓是国姓,其他为当时的后妃。明朝《千家姓》就是朱姓排第一了。用姓氏来排政治地位的高低。姓氏完全变成了一种工具。


作者:安志民 (2015/4/29 22:53:4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8 每页5条 当前5/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安氏论坛  执行时间:1,414.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