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数民族该姓 满族:据《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清礼部尚书顾八代,“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锡伯族:固尔佳氏改姓顾。 裕固族:出于本姓“顾勒都斯”,都是取第一个字谐音而改宗顾姓。
--------------------------------------------------------
顾姓迁徙史 顾氏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大姓,它主要发源手浙江省境的会稽(今浙江绍省兴市)。从四千多年前开始,顾氏族人就主要繁衍迁徙于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他们的先祖为越王勾践。自三国顾姓崛起,直至隋唐,顾姓就一直是我国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代以后,顾氏仍是江苏、浙江两地一个有名望的大姓,尤其是江苏一带。因此,顾姓历代名人多出自南方,而且世代繁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
-------------------------------------------------------
顾姓的历史与分布
两汉顾姓的世系与分布 西汉时期武帝的穷兵黩武大大损耗了国力,在晚年他就已经意识到其政策的危害性,被迫以“罪已诏”的形式终止了无度的扩张;加上从今天的江浙至云贵的南方对于当时人口占多数的中原人来说仍然是一片陌生的土地:炎热潮湿、丛林茂密、疫病流行,很不适合北方人民的居住和生产,因此汉政府在此地的统治实际上仅仅限于少数都邑和交通线附近的核心区域。生活在广大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越族一直是按自己古老的部族形式生活繁衍。当时的越族分为许多部落,互不统属,号称百越;发展水平也各异,最先进强大的几部曾经建立了南越、东越和闽越国。为此,汉政府不得不借助当地的豪族大姓实行治理,但是又担心这些地方势力过分壮大,反过来会危及其统治,所以就实行又打又拉的政策,这可以从西汉顾姓起伏跌宕的命运中看出来。 由于正史失载,根据较系统的顾姓家谱记载,安朱之后经过了摇、昭襄、建。顾建生有三子,长子顾省,史籍无考,且无后嗣。次子顾贵继承父兄之职。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瓯王位传到了安朱第四代后人时,其部族开始受到闽越的进攻,于是向汉求援。汉政府派遣中大夫庄助发会稽兵渡海支援东瓯,闽越闻讯即退兵。迫于闽越的压力这支越人被迫向中央要求内迁,汉武帝就封其为驰义侯,迁其部众于江淮地区。
东汉的顾姓宗族 刘秀建立东汉后,一方面要与各地区利益势力取得平衡,另一方面也为了修复因新莽而凋敝的国家,开始注意搜罗各类人才,以充实官僚阶层,扩大统治基础。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出身南方大族顾氏的顾邦之子顾安(字静心)因平江淮功进东莱太守。算起来这已经是自安朱以来顾姓的第十一世了。 光武帝之后,东汉迎来了较安定繁荣的时期。据多种顾氏家谱传述,汉宣帝时期顾安之子顾综(字文纬)出仕朝廷很长时间,老年官至御史大夫、尚书令,因其忠心有才干,特赐几杖,朝政每每听取其意见。顾综有子顾林(字仲春),在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官至太常寺卿。顾林子顾奉(字季鸿)在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出任颍川太守一职,其子顾通(字道达)。就这样在相对稳定平和百余年后,到了汉末的桓灵之世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顾姓的历史与分布 三国——顾姓的初盛期 汉末因为外戚宦官轮番专权、党争与天灾、人民起义与外族威胁等多种原因,中国进入了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军阀混战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北方的曹操、西南的刘备和东南的孙权成为战争的幸存者。就总体而言,军阀混战固然是不幸和残酷的,但是相对于黑暗腐败的大一统专制集权王朝,由于生存竞争的缘故,特别是当几个割据政权处于力量平衡的时期,君主相对而言比较能够听取各方意见,善于提拔才干之士,致力于改进统治方式,体制也就更趋于合理化。因此从某种程度来看,反而成为政治高效清明的时期,否则就会被力量更强的对手吞并。 在敌对的三方中,孙权的条件相对是较弱的。因为他既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和如此强大、善战的军队,也没有刘备汉室宗亲的有利地位,只是依靠其父独具战略眼光占据江东一隅,暂时避开战争中心的地缘形势。但是这种有利形势是付出代价的——东南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人口较少,因此长久以来孙吴政权一直奉行尽量与曹刘两家结好的政策。以孙权的才略,他是深明稳定其统治的要诀,就是要取得内部的团结,一致对外。所以孙权一直着意于搜罗境内的贤能,东南具有较大影响的顾姓自然也在其关注之中。
东晋顾姓的源流与分布 在各类史料里有迹可寻的顾氏后裔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支: (1)顾显; (2)顾荣,这两支都是顾雍的曾孙; (3)顾和,他是顾徽的四世孙; (4)顾众,是顾悌之孙。这四支都是顾向的嫡系后代。
南朝顾姓的源流与分布 东晋末年,由于司马家族腐败,以及世族势力过大,特权阶级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由于世族的政治特权,他们的子孙世袭清闲高贵的文职,原来政治世家所具有的优势逐渐退化;另外一方面,寒族出身的官僚则逐渐掌握军权,势力开始超过世族。 北府军是当时东晋一支最精锐的武装力量,自从淝水之战后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北府军将领刘裕出身低微,但是却极富才干,此时掌握了军队的领导权。刘裕先后以武力消灭了南燕、后秦等政权以及内部的竞争者,控制了朝政并取代晋建立了宋。此后的南方政权,近170年里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虽然世族名义上地位仍然很高,但是政权却实际掌握在寒族地主官僚与将领的手里。
隋唐顾姓的分布与变迁 隋唐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一阶段,中国的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黄河流域,但是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向南转移了。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唐朝之所以在历经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之后统治仍然可以延续下去,经济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王朝还可以得到南方的经济支持。这一阶段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科举取士取代了以前的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 由于隋唐以后统一王朝的科举选官制度,作为文化昌盛的大姓,顾氏很多成员都进入政界,四处为官,举家跟随;加上顾氏人口繁衍,吴地土地狭小,因此从顾野王之后开始,顾姓逐渐分布到其他地方。大致情况是:隋朝顾彪一系迁居余杭(今天浙江省杭州),唐朝顾少连一支携祖先宗祠迁徙到洛阳;夏南后人的一支迁居盐官(今属上海市金山县);鸿南的一支迁居润州(今镇江)……五代以后顾氏就散居各地,已经难以一一考实了。但是吴地的顾氏始终最多、最集中,苏州地区作为顾氏根据地的情况一直未变。 唐高祖、太宗父子自太原起兵后,消灭了隋的残余以及各路诸侯,建立了唐朝,唐代顾氏宗族基本都是顾野王铜坑系的后人。
宋元时期的顾姓迁徙 宋元时期是顾姓历史发展的低潮,其主要支系有:会稽顾氏;太兴顾氏等顾姓在宋元时期的迁徙活动见于家谱记载的还有一些: (1)《乐安顾氏宗谱》(清道光三年木活字本)记载了乐安(今江西省乐按县)顾氏自南朝梁以后世居台州。此支一世祖顾肇仁,在北宋时迁居仙居(今河南省信阳罗山附近)。 (2)《暨阳顾氏宗谱》(民国14年绳武堂木活字本)记载,这一支顾姓的始迁袒是顾为仁(又作伟仁、又名凯之),在南宋初年隐居诸暨十里长山之下;传至第九世孙顾居敬时,已经是元统治时期。顾居敬时任抚洲县同知,始居暨阳。 (3)《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民国16年植嘉堂木活字本),记载孙敬居有子四人。子常一(名钰)、常三、常五徙居暨阳,次子常二(名子安)迁于平阔厚丰墩。 (4)《靖江顾氏宗谱》(民国22年经畲堂木活字本),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更,于元末自昆山迁居靖江马洲西乡沙。 (5)《南通顾氏宗谱》(民国20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昌,元末避兵乱自苏州寓居高邮,不久迁通州,居于南通城西。
明清汉族顾姓的演变与分布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尾声,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剧增,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开始衰败,因此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尤其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出现了一些以前所没有的新思想、新现象,顾姓在这一地区人数较多、根基牢固,加上顾氏上进、忠义的家族传统,因此得天时、地利之便涌现出大量的著名历史人物。主要集中在忠臣和杰出学者两类。 顾氏的这些人物是具有很大的地域和家族性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顾姓仍然以江南为重要聚居地,其中苏州、昆山、无锡等地尤其集中。这一时期也是顾姓家谱大量产生的时代,从这些家族历史里,可以看到顾姓一些支派的大致迁徙路线。不过考虑到顾姓人数之多,现存的家谱无论数量如何,都难以全面反映顾姓在明清两代的发展与演变,具体某支顾氏的迁徙与分布,可以通过本书的文献篇和人文篇中列举的顾氏家谱等线索查找。另外在此期间顾姓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即家族的作用逐渐让位于地域的作用,这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