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标题
搜索作者
搜索内容
登录
|
注册
中华屈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屈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屈氏研究:屈氏得姓探源
第 6 楼
庸康声类同,古时多通用。伯庸《楚世家》作“熊毋康”,《帝系》作“无康”。上古无轻唇音,“无”、“毋”之声纽与“伯”同,无、毋古韵在鱼部,伯古韵在铎部,又平入相转。所以,“无康”、“毋康”,推其本源,当作“伯庸”。屈原所说“朕皇考曰伯庸”,当是在言屈氏受姓之祖是熊伯庸,而不是指其他。
王逸说之所以误屈瑕为屈氏受姓始祖也是有其原由的。屈瑕是史籍中最早出现的明确以“屈”为氏的著名人物,熊渠封伯庸为句亶王,伯庸仍称熊伯庸,伯庸之子,应是以“屈”为氏之第一代,因周厉王暴虐,楚三王之后,除王族一支外,都是称侯的。伯庸之下,屈瑕之上大约有四五代,因阙其名,故被称之“屈侯”。《路史》云,楚武王子瑕邑,号屈侯,后氏焉。也不是空穴来风。
熊伯庸被封在近庸之地,当在庸(今湖北竹山县东四十里)以北的汉水边上。既在近庸,又在甲水边上,那么其地当在铴穴以东,句筮以西。这个地域与以后麇国的地域大体相合。《元和郡县志》:“今均州房县 ,本汉钖县,古麇国之地。”今房山县西北渚河南岸有地名屈家坡,传说有古迹址。又传说郧阳县挂剑山曾是屈原去过的地方。两处俱在古屈地一带。
《汉书·地理志上》:弘农郡“上雒…..又有甲水,出秦岭山,东南至钖入沔。”《水经注》卷十一:“甲水出秦岭山,东南流迳金井城南,又东迳上庸郡北。…..又东,右入汉水。”《大清一统志》:“甲水……又东入湖北郧阳府郧西县入于汉。一名吉水,亦名甲河。”“吉”、“夹”都是见纽字,与“甲”双声。屈氏是由句亶王而来,句亶王的封号又与甲水有关,故屈氏即甲氏。《庄子》中说楚之著姓“昭景甲”即《史记》等书中说的“昭景屈”。马叙伦《庄子义证》说:“甲借为屈,音同见纽。”另一例证为春秋时晋国有地名屈,也叫北屈,后来音变,字作“吉”。《太平寰宇记》提到“北屈故城在今慈州吉乡县北二十一里”。吉乡县今名吉县。由此也可以看出湖北省西北角的吉水其名由“屈”转变为“吉”的过程。
作者:122.94.215.* (2009/3/13 18:12:29)
回复此贴
回复:屈氏研究:屈氏得姓探源
第 7 楼
楚王熊渠领兵伐庸,既克,封长子熊伯庸为句亶王,封地在庸国以北的汉水边上,西距甲水入汉处(今夹河)不远,即钖穴以东、句筮以西。需要说明的是句亶王的封地距当时的楚都丹阳是很近的,在商於之地的范围内。楚,子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第四等,地方五十里,且位于周之南面,周曾屡次出兵征讨。那么楚的出路就是不断挤压吞并周边小国以获取生存之地,楚人在熊渠之后势力逐渐南移,屈氏既是楚之宗族,又一直担任重要职务,楚都南徙之时不可能不随迁。归州本夔国之地,夔为楚王所灭,在楚都移至枝江或江陵之后可能将夔封给屈氏作为食邑,屈氏自此以后再未迁移,因而以后屈氏居于秭归。屈氏同其他楚人原活动于江汉平原,南迁后就退入了秭归山区,活动范围受到巨大打压。屈氏原封地钖穴一带便被别的部族所占,再后来作为商於之地的一部分被强秦所有,从而引发了秦楚商於之地的争夺。在这场争夺之中屈氏人物作为外交人士如屈原,也有以将军身份如屈匄做出了有理有节有智有谋的努力,甚至献出了生命。
作者:122.94.215.* (2009/3/13 18:13:48)
回复此贴
回复:屈氏研究:屈氏得姓探源
第 8 楼
屈氏居住地由今湖北省西北部南迁秭归地区,又因屈氏早期世袭职莫敖,有时兼任息公,所以屈氏主族中长期驻守今河南省东南部息县一带。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屈氏的居地的大致情况。
《左传》记屈氏袭职为莫敖。莫敖,楚官楚语,是就武力及防卫方面为说。从史籍来看,春秋初年莫敖职掌相当于司马、大司马,为楚国最高军事长官,常作为主帅统兵出征,有时主持与邻邦盟会。春秋中期以后,其地位略有下降,其活动主要在北部一带,以抗拒侵略、保卫边境为主;楚国另设大司马及左右司马之职,莫敖则次于左右司马之后。春秋中期以后莫敖成了专门的防卫边境的官职。《左传》于屈御寇及子朱只标明“息公”,未言是否任莫敖之职。但据史料推测当是莫敖与息公兼任。这说明屈氏亦任息公职,息申之师是楚经营中原的常用之师。息公与莫敖皆主防卫与组织北部军力,“以御北方”,只是一为地方长官,一为朝廷官员。春秋时莫敖之职都是由屈氏充任的。有的屈氏人物由莫敖升任令尹之后,其原职仍由屈氏其他人接替;有的屈氏人物以莫敖终其身。当然,在任莫敖之前,还要任其他职务,逐渐升迁至莫敖。屈氏先辈在莫敖职上功勋卓著,永垂青史。如屈瑕领军拒郧人及随、绞、蓼之师,败郧,伐罗;屈重从武王伐随,武王卒则入随与盟;屈建伐陈,屈申伐吴等。
作者:122.94.215.* (2009/3/13 18:14:15)
回复此贴
回复:屈氏研究:屈氏得姓探源
第 9 楼
屈氏始封祖以前的世系与楚王族相同,可参见《史记·楚世家》,从屈氏太祖至战国末年的屈氏世系也大致清晰可辨。
屈氏受姓始祖熊伯庸被其父熊渠分封大约发生在公元前十世纪末、九世纪初。西周后期,作为楚之公族春秋时代与成等四家最强,到了战国时代,则与昭、景三大家族最强,是楚公族的常春藤。若从最初分封算起,子孙繁衍已三千年矣,可谓一古老姓氏。
屈氏除主支以外又分出诸多别支别姓。从屈氏中分出的第一个别支是屈侯氏。《风俗通义·姓氏篇》有:“屈侯氏,魏贤人屈侯鲋。”据清张澍《姓氏寻源》,乃出于屈氏太祖。那么,应是出于熊伯庸之子屈侯某也。因熊渠畏周厉王伐楚而“去其王”,则句亶王改称“屈侯”,其后俱称“屈侯”矣。屈侯氏去屈氏主族已远,故有流徙至魏国者。其次为申氏、刑氏、乘氏。屈巫,又称“巫臣”,字子灵,楚庄王时为申公。故有申氏。楚庄王伐陈之夏氏,事后欲纳夏姬。屈巫谏之,庄王遂不纳。而公子子侧又欲纳之,屈巫又设言止之。于是,庄王将夏姬赐连尹襄老。数年之后襄老死,屈巫精心策划,同夏姬约定后,让她到郑国去,然后从郑国聘之为妻。楚共王即位,屈巫又借聘问于齐国的机会,尽带家室财产而行。到了郑国,让副使回国返命,自己则携夏姬与家室奔晋。晋人使为刑大夫。其后以刑为氏。与之稍晚还有乘氏。屈乘,屈到之弟,车右屈荡(叔沱)之次子。《姓纂》云:“乘氏,楚屈荡生子乘,因以为氏。”屈荡因乘广中任王之车右而获朝廷上下敬重,因而不但铸戈以铭之,而且名其子曰“乘”,以为纪念。因屈到袭父职,为屈氏主族,故屈乘之后以“乘”为氏。
作者:122.94.215.* (2009/3/13 18:14:43)
回复此贴
回复:屈氏研究:屈氏得姓探源
第 10 楼
姓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其本身蕴涵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受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一个姓氏从他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非亘古不变。在不断的变革中有的姓氏逐渐融合而成员渐丰,有的姓氏逐渐衰微以至成员渐少直至最后消亡。造成盛衰变革的方式主要是改姓与赐姓,这其中尤以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融合为主,表现最为直观的是周边诸族的改姓活动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屈氏作为古老姓氏的一种,在三千年的风雨历程中也经历了改姓活动。与屈氏相关链的有代北复姓和关西复姓,他们在时间上的范围,大致为西汉到隋唐约一千多年。所谓“代北”,泛指汉晋代郡(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北)以北地区,包括今天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所谓“代北复姓”,包括了当时生活在这一区域内的匈奴、鲜卑等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体的汉式复姓。《通志略》在这一流派中共开列了长孙、慕容、贺兰、尔朱、屈突、拓拔等200多复姓。改姓原因是因为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羌、羯、氐等大量内迁,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在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在长期的与汉人生活之中他们接受了汉文化,为了统治的需要他们也主动采取汉化政策加速民族融合的进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最突出的是北魏鲜卑族拓拔氏,他于494年迁都洛阳以后,下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三十年间共改了144姓。其中有“屈突氏”改为“屈氏”,在河南洛阳一带形成了郡望。唐有屈突通,早年为贾柳楼三十六结拜成员,后随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唐王朝建立与巩固中立下奇功,成为有唐一代开国元勋。其人当为代北复姓屈突氏所改屈氏者。
作者:122.94.215.* (2009/3/13 18:15:2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4 每页5条 当前2/3页 [
1
] [
2
] [
3
]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
4
人 会员
0
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全部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
中华屈氏论坛
执行时间:613.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屈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
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