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凌(1912—1967),航空仪表专家。我国航空仪表科研机构的创始人和飞行自动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在我国航空工业创建初期,曾协助各航空工厂解决了修理和生产中出现的多种技术问题。他将磁滞原理成功地应用于航空仪表和飞行自动器的执行电机。他主持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飞机自动驾驶仪,培养了一大批航空仪表研究设计人才,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咎凌,原名咎宝生,1912年9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自幼读书刻苦,成绩名列前茅。1932年咎凌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以优异成绩升入南开大学免费学习。为了取得奖学金,他违背自己学电机工程的初衷而入数学系。1936年,他转入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但课余却自学了不少电学方面的知识。 “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南迁,去昆明途中,昝凌迫于生计,考入国民党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既有生活津贴,毕业后又有工作),这决定了他一生服务于航空工业的职业方向。毕业后留校任教约两年,调往无线电器材库工作。1942年经同学介绍,转入重庆国民政府成都航空研究院兵器组任研究员。他利用在无线电器材库做检验工作的方便条件,业余时间做一些无线电和电器元件的试验,从而丰富了自己有关电子和无线电方面的知识。 1945年夏,昝凌被派往英国学习航空技术,先后在4个仪表、雷达工厂和航空部检验所学习,接触到许多新知识和先进的测试设备。特别是在史密斯仪表厂的研究发展部里,他在英国自动驾驶仪专家梅雷迪思(F·W·Mere出th)指导下,学习了驾驶仪的一些基本原理,积累了一些有用的数据和资料。1947年夏,咎凌回国被任命为航空研究院电气组长,当时航空研究院正从成都迁往南昌。11月,咎凌被派往台湾挑选电气器材,历时5个月。到1948年底,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航空研究院实际已无法开展工作。1949年三四月间,航空研究院着手迁往台湾,咎凌和20多位中高级技术人员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和掩护下,摆脱了国民党的控制,在上海迎来了解放。 1949年6月,咎凌被分配到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任特设仪表电气组组长。1950年5月,他参加了修建厦门机场的工作,担任研究组组长。他工作勤奋,努力钻研,帮助工兵营制成了电雷管,改进了爆破石方的方法,加速了修建工程的进展,节省了经费,因而荣立了二等功。 简历 1912年9月6日 生于天津市。 1932—1937年 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数学系肄业。 1938—1939年 考入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学习。 1940—1941年 任空军机械学校助教、教官。 1942—1945年 任航空研究院航空兵器组研究员。 1945—1947年 赴英国斯派雷(SPERRY)、史密斯(SMITH)仪表厂、克沙(COSSAR)无线电雷达厂、航空部检验所学习。 1947—1949年 任航空研究院电器组组长。 1949—1950年 任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电器组组长。 1950—1951年 任北京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工程师。 1951—1957年 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第三生产处工程师。 1957—1960年 任四局航空仪表设计室主任兼总设计师。 1960—1967年 任第一机械工业部航空代表自动器研究设计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30研究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 1967年9月10日 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