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昝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昝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咎姓人物 第 6 楼

昝天恩   男,生于1936年,大学文化,四川旺苍县人。1962年参加工作,耕耘于教育事业,历任广元中学教师、团委书记、工会主席、副校长。1983年任广元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并主持工作。1985年以来,先后任市直机关党委副书记、工委副书记、工委常务书记,并兼任广元机关党建研究会会长。曾先后在四川《机关党的工作》和《广元宣传》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1996年“七一”前夕,被中组部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作者:222.82.248.* (2007/4/21 2:39:33)   回复此贴
  回复:咎姓人物 第 7 楼

昝天恩   男,生于1936年,大学文化,四川旺苍县人。1962年参加工作,耕耘于教育事业,历任广元中学教师、团委书记、工会主席、副校长。1983年任广元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并主持工作。1985年以来,先后任市直机关党委副书记、工委副书记、工委常务书记,并兼任广元机关党建研究会会长。曾先后在四川《机关党的工作》和《广元宣传》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1996年“七一”前夕,被中组部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作者:222.82.248.* (2007/4/21 2:41:26)   回复此贴
  回复:咎姓人物 第 8 楼

昝加明  男 汉  中共党员   1951年3月生于四川旺苍嘉川镇.
曾担任旺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广元市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现任广元市林业局调研员,政协广元市委员会委员。

作者:222.82.248.* (2007/4/21 17:39:39)   回复此贴
  回复:咎姓人物 第 9 楼

昝凌(1912—1967),航空仪表专家。我国航空仪表科研机构的创始人和飞行自动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在我国航空工业创建初期,曾协助各航空工厂解决了修理和生产中出现的多种技术问题。他将磁滞原理成功地应用于航空仪表和飞行自动器的执行电机。他主持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飞机自动驾驶仪,培养了一大批航空仪表研究设计人才,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咎凌,原名咎宝生,1912年9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自幼读书刻苦,成绩名列前茅。1932年咎凌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以优异成绩升入南开大学免费学习。为了取得奖学金,他违背自己学电机工程的初衷而入数学系。1936年,他转入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但课余却自学了不少电学方面的知识。

  “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南迁,去昆明途中,昝凌迫于生计,考入国民党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既有生活津贴,毕业后又有工作),这决定了他一生服务于航空工业的职业方向。毕业后留校任教约两年,调往无线电器材库工作。1942年经同学介绍,转入重庆国民政府成都航空研究院兵器组任研究员。他利用在无线电器材库做检验工作的方便条件,业余时间做一些无线电和电器元件的试验,从而丰富了自己有关电子和无线电方面的知识。

  1945年夏,昝凌被派往英国学习航空技术,先后在4个仪表、雷达工厂和航空部检验所学习,接触到许多新知识和先进的测试设备。特别是在史密斯仪表厂的研究发展部里,他在英国自动驾驶仪专家梅雷迪思(F·W·Mere出th)指导下,学习了驾驶仪的一些基本原理,积累了一些有用的数据和资料。1947年夏,咎凌回国被任命为航空研究院电气组长,当时航空研究院正从成都迁往南昌。11月,咎凌被派往台湾挑选电气器材,历时5个月。到1948年底,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航空研究院实际已无法开展工作。1949年三四月间,航空研究院着手迁往台湾,咎凌和20多位中高级技术人员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和掩护下,摆脱了国民党的控制,在上海迎来了解放。

  1949年6月,咎凌被分配到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任特设仪表电气组组长。1950年5月,他参加了修建厦门机场的工作,担任研究组组长。他工作勤奋,努力钻研,帮助工兵营制成了电雷管,改进了爆破石方的方法,加速了修建工程的进展,节省了经费,因而荣立了二等功。
简历

  1912年9月6日 生于天津市。

  1932—1937年 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数学系肄业。

  1938—1939年 考入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学习。

  1940—1941年 任空军机械学校助教、教官。

  1942—1945年 任航空研究院航空兵器组研究员。

  1945—1947年 赴英国斯派雷(SPERRY)、史密斯(SMITH)仪表厂、克沙(COSSAR)无线电雷达厂、航空部检验所学习。

  1947—1949年 任航空研究院电器组组长。

  1949—1950年 任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电器组组长。

  1950—1951年 任北京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工程师。

  1951—1957年 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第三生产处工程师。

  1957—1960年 任四局航空仪表设计室主任兼总设计师。

  1960—1967年 任第一机械工业部航空代表自动器研究设计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30研究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

  1967年9月10日 逝世。


作者:222.82.248.* (2007/4/21 18:01:20)   回复此贴
  回复:咎姓人物 第 10 楼

昝氏两兄弟“比武斗法”同致富

拱延中 本报记者 于天歌


  前些天,记者来到尚志市城西村,这里,有一对孪生兄弟。长兄昝德全擅长养殖家畜而远近闻名,他正在自家的猪圈里伺弄小猪仔;胞弟昝德民在自家的桃园忙着反季桃的栽培和上市,他因种植蔬菜、花木,尤其是寒地桃栽培更是声名远播。早在1998年4月,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就亲临视察过昝氏兄弟的寒地桃栽培基地和养殖场,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的赞扬。这些年,哥俩比着致富、比着发展、比着奔小康,成为农村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昝氏兄弟就是城西村第一个开始种植保护地蔬菜的,由于品种适销对路,他们每年种菜的收入都远远高于其他村民,在他们哥俩的带动下,城西村的蔬菜生产相继发展起来,现在已发展成为蔬菜生产专业村。

  1993年,胞弟昝德民认为他的“致富经”应该增加点新内容了。于是,他阅读了大量资料,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决定搞温室桃栽培。通过栽种实践,昝德民还探索出一套桃树保护地栽培技术,并写出了《浅谈北方桃树保护地栽培》一书。一个普通的农民用自己的智慧,结束了黑龙江不能栽植桃子的历史,为农民发家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

  每年的四月初,当江南正观桃花开时,昝德民的鲜桃已上市,他选育的优良桃品“尚志1号”、“尚志2号”等系列,因口感好,酸甜适中,而倍受消费者欢迎。去年,1000公斤鲜桃,上市几天就被抢购一空,每公斤都在60元以上。今年,看着大棚里粉红鲜艳的累累硕果,他又要赚上一大笔。

  现在,昝德民已拥有占地10栋30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年收入在20万元,固定资产超过40万元。

  看到弟弟的事业在发展,昝德全早就坐不住了。靠着当年种植蔬菜起家的家底,他决定另辟蹊径搞养殖。他说:“哥哥怎能让弟弟落下,我要干出自己的特色来。”就这样,昝德全从市场上买回了4头种猪,兼种着各种保护地蔬菜。不论是种植和养殖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弟弟的发展道路验证了这一真理,昝德全也努力地学习,掌握了养猪、养鸡等家禽饲养技术,知识加勤奋,使得昝德全的养殖事业,亦如日中天。从1994年起开始养猪,昝德全平均年存栏猪在200头以上,每年出栏600头左右。他养的猪膘肥体壮,市场总能卖上好价钱。他还建了一个小酒厂,每天生产的糖化饲料喂猪,而猪的粪便又是保护地蔬菜的最好有机肥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生物链条,废物充分利用,剩下的就是赚钱了。算起来,每年下来昝德全的毛收入也得30万元上下。虽然,他张罗的事没有弟弟昝德民多,但论致富收入上,却毫不逊色。

  其实,这哥俩不仅在发家致富上难分伯仲,在日常生活中哥俩也都是积极向上,把自己的才富和技术回报给社会。几年来,昝氏兄弟自己富了,却没有忘记乡亲,他们付出近5万元资助过几十户贫困村民;无偿地为寻求栽培技术的农民讲解技术,帮助育成树苗5万多棵,赊出去的苗木款有2万多元。现在,尚志市就有十余家农户在他们的指导下栽植桃树。昝德民还被评为哈尔滨市“蔬菜大王”,“哈尔滨市优秀共产党员”,昝德全也是尚志市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为发展地方经济出谋划策,为农民无偿提供科学养殖技术。

(黑龙江日报)


作者:222.82.248.* (2007/4/21 18:04:3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26 每页5条 当前2/2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昝氏论坛  执行时间:617.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昝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