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族谱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增诚(吉涛)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最新发现的最早吉氏碑谱使中华吉氏的源流与迁徙有了更充分的依据 已阅:3581 / 回复:3(楼主)

最新发现的最早的吉氏碑谱使中华吉氏的源流与迁徙有了更充分的依据
  
    首先要感谢吉建军宗亲,是他发现了并在“中华吉氏论坛上”发出了“唐故东宫左勋卫骑都尉宣义郎冯翊吉(怀恽)君墓志铭并序”和“大唐故朝请大夫尚书司勋郎中吉(浑)公墓志铭并序”的碑文图片。此二碑分别刻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和唐先天年(公元712年),其碑文中对吉氏源流和谱系的记载比较丰富,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二支吉氏的碑谱。

    1、在现已发现的吉氏谱牒中此二碑谱是最早的
    在此之前,我们所收集的各类吉氏谱牒资料中,最早的就数官修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了,因为此书中记有唐周宰相洛阳吉顼一家三代的世系和简历。然而,《新唐书》成书于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并非唐代时就有的。若就综合性的姓氏谱牒资料而言,最早记载吉氏源流的当数唐代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一书,而此书乃唐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成书的。再就民间吉氏书谱而言,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当数南宋绍兴年四年至二十一年(公元1134年—1151年)吉与忠公所编的《吉氏族谱》,但这已是南宋谱了。由此可见,“唐故东宫左勋卫骑都尉宣义郎冯翊吉(怀恽)君墓志铭并序”和“大唐故朝请大夫尚书司勋郎中吉(浑)公墓志铭并序”二碑,乃是我们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吉氏碑谱。

    2、碑谱中关于吉氏源流、祖籍和世系的记述
    (1)吉氏源流有二
    按碑文记述,吉氏的始祖为姞姓古南燕国的开国君主伯鯈(一作儵),伯鯈乃轩辕黄帝之后。伯鯈之后有后稷元妃者,嫁给姬周族始祖后稷,繁育了周先族人。到了西周晚期时,吉氏的先祖是西周尹吉甫公,其后代绳绳继继,峻极气深,神明滋远。
    (2)吉氏祖籍冯翊
     虽然吉怀恽公的墓葬在河南邙山,虽然吉浑公的祖孙世居河南洛阳,但这二支河南吉氏的祖籍都是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联系南宋的吉与忠公,他家虽然世居山东兖州,后又在北宋末南渡时迁居杭州,但其祖籍乃为冯翊,其所编辑的“吉氏大宗世系图”就是从冯翊吉氏开始的。再联系元代山西汾西“追封吉天英(父)碑”记载,吉天英祖孙虽然世居山西新绛后迁汾西,但其祖籍亦为冯翊,其父亲吉祥公也因此而被追封为“冯翊郡侯”。由此可见,汉唐宋元时期的吉氏,其祖籍多系冯翊郡。
    (3)二支吉氏的世系
     ①吉怀恽公一支吉氏的世系如下:
     曾祖吉贤齐,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人,南北朝时任青州长史、行台左丞。
    祖父吉昂,隋代时任凉州府记室参军、新安郡主簿等职。
    父亲吉义臣,唐初时任骁骑尉、朝散大夫等职。
    吉怀恽(642—687),唐东宫左勋卫骑都卫宣义郎。享年45岁,其墓葬在河南邙山之阳。
    ②吉浑公一支吉氏的世系如下:
    曾祖吉谦: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人,世居洛阳,隋代时任骠骑大将军、襄州(今湖北襄阳)刺史。
    祖父吉哲,唐初时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归州(今湖北秭归)、易州(今河北易县)三州刺史。
    父亲吉顼(?—700),敢言事,以进士及第。周武则天时任检校左肃政台御史中丞,时酷吏来俊臣下狱,武后欲释之,他劝说武后诛之;圣历元年(698)腊月进任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与魏元忠一起并任同凤阁銮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时张易之兄弟弄权受宠,他建议请还庐陵王(李显)、相王(李旦),以负人望。曾任监军使,招兵抵御突厥的入侵而获胜。久视元年(700),因坐其弟吉琚“冒官”,被贬为琰川尉,寻徙始丰尉,卒。到唐睿宗(李旦)初(710),追赠御史大夫。
    吉浑(663—712),字玄成,20岁左右时就任左卫长之职,旋升河南府参军。武则天称帝后,被武三思贬为蓬州参军、陵州司户,稍迁荆府士曹,京兆府户曹、参军,转洛郊、永宁二县令。到唐睿宗(李旦)时,拜晋州司马,加朝散大夫,后升任司勋郎中。享年49岁,先殡葬于长安(今西安),后归葬于洛阳之陌。

    (吉家林撰文)


作者:吉家林 (2008/8/26 14:26:28)   回复此贴
  回复:最新发现的最早吉氏碑谱使中华吉氏的源流与.. 第 1 楼


    附录:
                           大唐故朝请大夫尚书司勋郎中吉公墓志铭并序
    
    君讳浑,字玄成,冯翊人也。曾祖谦,骠骑大将军、襄州刺史。祖哲,忠、归、易三州刺史。父顼,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御史大夫。
    昔伯鯈(儵)丕承黄轩(轩辕黄帝),渊迪遐羡;洎元妃诞配后稷,载定厥宗。既而,维岳降神,克生尹甫(西周尹兮甲吉甫),为周之翰,颂声无穷。于是,峻极之气深,神明之滋远,异人闻生于后代。
    二祖(指吉浑公的曾祖吉谦公和祖父吉哲公)耿其晖,灵心幽賛于本支。相国(指吉浑公的父亲吉顼公)挺其杰,故能伟望成扬,大略清朝,列岳而郡国式瞻,佐时而社稷与在。公(指吉浑公本人)纂忠贤令德之绪,受冲深节达之度,身长八尺,明目广颊,秀色风韵,灵襟海纳,精理造于微极,干力逸于经济。弱冠(指吉浑20岁左右)以左卫长,上□河南府参军,贬蓬州参军、陵州司户,稍迁荆府士曹,京兆府户曹、参军,转洛郊、永宁二县令,拜晋州司马,加朝散大夫、司勋员外郎,迁郎中□(吉浑公最后的官职为“司勋郎中”)。
    武后(武则天)称制,皇纲不维,先相国(指吉顼公)扶护。二宗(指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协规大象,□神龙(705年)之际,三思(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容奸,匿怨作威,□是有蓬州之贬(说明吉浑公当初被贬蓬州的原因)。今上(指唐睿宗李旦)登历改象,兴废念功,式昭丙吉之勋,益封萧何之嗣,故先侍郎(指吉浑公的的父亲吉顼公)有副相之赠(赠御史大夫),我府君(后人对先世的尊称,这里当指吉浑)有掾京之宠。及移宰两城,政惟一贯,信昭、训宽、纳和,事简而理举,道弘而化博,公(吉浑公)之贰晋(晋升)也。佐州将崔琳按察河东黟陟,唯允为八道之□是用,崔公(崔琳)拜紫绶,府君锡朱绂,逮兹(从此)为郎畴,庸克叙鸿徽,有可久之范。复奏为将,采之式。于是,两省交辟,八座互请,列官以去就为轻重,中朝以交结为望实。
    洎丁外艰,至孝苦节,积毁遘疾,执纕而终,时年四十九。呜呼!维天诞授人性,维人克享天命,有高世之秀,无始满之寿,性命之际,翩其及欤。
    公(吉浑公)朗心宽仁,□量宏邈,才无不契,思有余明,临事有开物之诚,在断有无全之目。维志,略浮检而义存风概,谈王伯而云腾雾霏,使忠谠而沃心造膝。方将骏奔,绝景翰飞,戾天迟王商之,立朝系扶汤之,开閤志道,俱□身世偕□,悲夫!
    公(吉浑公)禄以施殚,生不苟殖,逮此云往,内无化□。赖故人黄门侍郎李暠归,其□工部郎中张绍贞庀其□,有令弟濬深付其□,有才子遵遐奉其遗,启櫕殡于长安之里,归宅□于洛阳之陌。□甒备而不越,斧□称而合礼,非渑池其孰能举其志焉?□也辱士,龙之游荷,知管之举,系素传德,式铭玄泉,其日月之次。窀□□纪在副志。
    铭曰:维岳吐苻,降先大夫(指吉顼公),匡周道孚,本枝高兮。灵气不绝,世载丕烈,三萃锺杰,懿羡昭兮。堂堂司勋(指吉浑公),杨光腾兮,显允令门,厉高□兮。锦制唯明,馥奏作程,开物有成,灼天朝兮。才唯经济,雅心未契,儵□之戾,思若□兮。大河之湄,峥嵘古馗,次□相之,园祠松萧萧兮。□□大夫,垂昭业于永永,锢幽夜于遥遥兮。

    补注:
    ①吉浑公墓志铭碑刻于唐先天年间(712年),河南洛阳出土,碑帖原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碑文中言吉浑公终年49岁,由此可推算出吉浑公的生殁之年为“公元663年—公元712年”。
    ②□内的字在碑帖中模糊不清,经揣摩暂定了一些,不一定准确。

    (吉建军收集图片,吉家林识读并点校加注补注)


作者:吉家林 (2008/8/26 14:28:53)   回复此贴
  回复:最新发现的最早吉氏碑谱使中华吉氏的源流与.. 第 2 楼


                              古南燕国姞姓先祖之名为“伯鯈”

    关于古南燕国姞姓先祖之名,古籍文献中有作“伯鯈”的,也有作“伯儵”的,而今人则多写成“伯倏”。古南燕国姞姓先祖究竟是“伯鯈”、“伯儵”还是“伯倏”呢?
    为了搞清我们先祖的真实之名,现将《史记》、《左传》、《新唐书》三书的相关的记载原文摘录如下:
    1、《史记.郑世家》:“召陵二十四年,(郑)文公之贱妾曰燕姞(贾逵曰:姞,南燕姓。),梦天与之兰(贾逵曰:香名也。),曰:‘余为伯鯈,余尔祖也(贾逵曰:伯鯈,南燕祖。),以是为而子(王肃曰:以是兰也,为汝子之名。)。兰有国香。’以梦告文公,文公幸之,而予之草兰为符。遂生子,名曰兰。”
    2、《左传.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杜预注:南燕国,今东郡燕县。)(孔颖达疏:燕有二国,一称北燕,故此注称南燕,以别之《世本》“燕国姞姓”。《汉书.地理志.东郡燕县》:“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谥,唯庄二十燕仲父见传耳。”)
    3、《左传.庄公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杜预注:燕仲父,南燕伯。孔颖达疏:谱亦云,南燕伯爵,不知所出。)”
    4、《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杜预注:姞,南燕姓),梦天使与己兰(杜预注:兰,香草。),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杜预注:伯鯈,南燕祖;鯈,直留反。),以是为而子(杜预注:以兰为汝子名。)。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杜预注:媚,爱也,欲令人爱之如兰。)。’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徵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5、《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吉氏出自姞姓。黄帝裔孙伯儵封于南燕,赐姓曰姞,其地东郡燕县是也,后改为吉。”
    按上述史书之说,我有如下认知:
    1、一般说来,《史记》、《左传》、《新唐书》均为“正史”,故作“伯鯈”或“伯儵”均可。严格地讲,按史料先后之序,当从《史记》和《左传》。不过,即使后人作“伯儵”,也不应作“伯倏”,“儵”虽是“倏”的异体字,但“儵”没有简化字,不能简化为“倏”。
    2、首先说“姞为南燕姓、伯鯈为南燕祖”的是东汉的贾逵和许慎,被后人视为古汉语文字权威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姞姓南燕祖为“伯鯈”,而非“伯儵”。
    3、其次说“伯鯈”的是西晋的杜预,杜预还注“鯈”字音“直留反”(换成拼音为zhiú),故“鯈”既不读“条(tiao)”、也不读“束(shu)”。唐代的孔颖达并没有说南燕的始祖是伯鯈,而是说姞姓的南燕国是黄帝之后,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谥。
    4、到了《新唐书》时,“伯鯈”方成了“伯儵”。在《新唐书》中,“伯儵”不仅是南燕国的开国君主,还成了“黄帝裔孙”,是黄帝封其南燕地、赐其姞姓的。今人多不考原始古籍,故多从《新唐书》之说。
    5、《辞海》(缩印本1241页)释燕(yān):“(2)姞姓,开国君主伯儵,相传为黄帝后裔。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后人为了区别北方的燕,称为南燕。”估计《辞海》此释,也是参照了《新唐书》之说。
    综上所述,古南燕国姞姓先祖之名当作“伯鯈”,如作“伯儵”也能说得过去,但不应作“伯倏”。

    吉家林撰于2007年7月15日


作者:吉家林 (2008/8/26 14:45:45)   回复此贴
  "s" 第 3 楼

讨债公司/蓝月传奇辅助/蓝月辅助

作者:nihaota (2022/8/29 10:23:1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500.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