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双文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回复:诗赞史学奇才——吉城、吉春 第 11 楼


    曹丕在《典论》中曾言“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吉城通过学术交流而著书立说的做法正体现于此,他自身写得一手好书法,从而与众多学者名士广结了“翰墨缘”。
    吉城对金石之学颇有研究,他曾与当时著名书画篆刻大家、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号缶庐)共同考证石鼓文,并于民国六年(1917)联手为泰州篆刻家杨祚缉(集君)《冰晖阁印掇》一书题写“吉赞”,此赞由吉城集石鼓字撰文(《吉赞》之文为“杨之贤来自蜀工勒章同翰帛 方圆小大秀以朴子道卅五君其族游六艺一不鹿鹿”)、吴昌硕书丹,二者珠联璧合,实为“双绝”。
    清光绪状元、民国实业总长张謇(字季直)的母亲是东台人,他因此常来东台。吉城曾多次拜会张謇,他们交谈学术,惺惺相惜,并诗词唱和,互赠书墨。吉城还将其得意弟子陈邦怀(字保之,后任天津文史馆副馆长、天津市书法协会主席)推荐给张謇担任秘书,助其整理文稿。后来,陈邦怀成为一代金文大家耆宿,他一直不忘先师的教育和举荐之恩,特于1980年6月敬撰了《吉城先生小传》一文,并寄送东台吉城之孙吉伊畴(《吉城先生小传》发表于1984年《东台文史资料》第1辑和1999年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第4期)。
    吉城在安徽时认识了著名皖派学者、书法大家刘启琳(字石宜),二人交谈学术分外投缘,相见恨晚,由此而结为儿女亲家。宣统二年,刘启琳不远千里从合肥送嫁女儿(刘淑贞)到东台,与吉城之子(吉荣泰)完婚,此后吉城与刘启琳之间的翰墨鸿雁往来不断。
    吉城除与“国文研究会”诸同仁经常交流学术外,还与朴学家孙贻让(字仲容,浙江瑞安人)、书法家郑孝胥(字苏堪,福建闽侯人,清末湖南布政使,清亡后在上海鬻书,后从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总理终成汉奸)、教育家沙元炳(字健庵,江苏如皋人,翰林院编修,清末创如皋师范学堂)、收藏家项承明(字晴轩,安徽歙县人)、三湘诗杰易顺鼎(字实甫,湖南龙阳人,民国初出任印铸局长)、青年学者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后任北大教授,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等皆有翰墨往来。
    从吉城25年不间断的日记和诗集记述中可知,他平日居乡里之时,经常与东台知名学者、名士聚谈学识,三日一“文章集粹”、五日一“诗墨唱和”,参加聚会者主要有:陈祺寿(字星南)、夏寅官(字虎臣)、杨葆寅(字公甫)、丁立棠(字禾生)、陈培寿(字辅卿)、陈汝玉(字白石)、蔡庆昌(字禹言)、李步青(字吟白)、汪济(字作舟)、袁承业(字伯勤)、杨世沅(字芷湘)、周应昌(字啸溪)、周应芹(字子香)、戈铭猷(字二石)、程畹(字兰畦)等一代文人。吉城与这些学者们的学术聚会与诗文唱和,极大地活跃了当时东台地区学术文化交流氛围。

作者:122.96.193.* (2009/6/29 15:46:53)   回复此贴
  回复:诗赞史学奇才——吉城、吉春 第 12 楼


    吉城的学问与著作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十分深远,传至今历百余年而不衰,其治学之精神与硕果,庶几闇然而日彰也。
    西北大学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首任会长陈直(字进宜,吉城的学生)对先师吉城的学识与专著评价极高。他曾说,“曾甫先生淹贯群经,尤精于谷梁之学,旁及楚辞、汉史,皆有述作。先生认为,古代谚语无不用韵,惟《汉书·王吉传》之‘王阳在位,贡公弹冠’两语,骤读之似无韵,实为两字一韵”(详见张伯驹编《春游社琐谈·记吉曾甫先生之博学》);“先生喜治屈赋,六十年前尝告予《天问》篇‘雷开何顺,而锡封之’句中雷开即累启,雷为累字之假借,开为汉代启字之避讳,谓纣王赐封累启(微子启)于微也。此说极为新颖而正确”(详见中华书局《文史》第十三辑《楚辞甄微》引言);“先生曾语余云,《史记》年表首共和,本纪首黄帝,世家首吴太伯,列传首伯夷,皆表扬让位、反抗君主者”(详见陈直《史记新证》119页),等等。
    早在数十年前,国家图书馆就收藏了吉城的《嘉祥县西汉石壁画记疏证》等钞本。1982年,中华书局大型丛刊《文史》又专题发表了吉城的《楚辞甄微》遗著。江左诗人吉正祥宗亲因此而赋诗赞吉城宗师曰:“馨香俎豆谱中知,黻黼文章出凤池。读史书通班与马,研经学达鲁和齐。春秋左传易论语,义考文钞注楚辞。一本甄微无价宝,儒林学界大宗师。”
    就吉城的《鲁学斋日记》而言,他从20岁开始写日记,每年记一本,自光绪十三年(1887)起至宣统三年(1911)止,历时25年从未间断,总字数过百万。吉城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在东台及“苏皖鲁”省一些地方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实况,其内容包括“读书求学、科举考试、教学心得、学术交流、家庭生活、社交见闻、自然现象、天灾人祸”等方面,因而成了研究清末东台及“苏皖鲁”等地人文历史的原始档案。由于吉城日记中的记载,证实了江苏省东台中学的百年(1905—2005)历史,相关证书和资料即为东中校史馆所收藏。最近(2009年6月),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又联名与吉城的曾孙吉家林联系,拟影印出版吉城的全部《鲁学斋日记》。
    史学泰斗陈直一生著述甚多,他在其著作中均贯穿了吉城的学术思想;金石家陈邦怀1925年出版的《殷墟书契考释小笺》,亦系吉城为之作序。时至今日,吉城的曾孙吉家林又以其曾祖《楚辞甄微》、《吉氏谱系考》为蓝本而新撰了《屈原<天问>解疑》和《中华吉氏源流研究集》两部专著,《中华吉氏源流研究集》已印发给海内外众多吉氏族人,《屈原<天问>解疑》则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发行到各大专院校,并被台、港等地和日、韩等国书网列为经典学术书目。吉城之学术如今得以发扬光大,可上慰其灵爽于霄汉矣。

                                            吉家林敬撰于东台亭树阁

                                                   2009年6月

相关图片:  
1、吉城晚年时的照片          
2、清廷户部发给吉城的贡生执照
3、宣统二年、民国六年东台县政府发给吉城的任教照会与聘任书
4、吉城(凤墀)《孙卿赋章句》手稿(中)及缪荃荪(左)、马其昶(右)之书评
5、吉城的书法作品
6、吉城集石鼓字、吴昌硕书《冰晖阁印掇》之“吉赞”
7、张謇书赠吉城(曾甫)的诗文扇面
8、刘启琳为吉城(曾父、曾甫)所题诗墨及所寄信件
9、沙元炳、项承明为吉城(凤池)题写的墨迹
10、夏寅官为吉城母亲所作寿序    
11、戈铭猷为吉城(曾甫)题写的册页
12、周应昌、周应芹兄弟为吉城(曾父、曾甫)所作诗书画13、
13、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吉城《嘉祥县西汉石壁画记疏证》钞本
14、中华书局《文史》发表的吉城《楚辞甄微》遗著
15、江苏省东台中学校史馆收藏的吉城《鲁学斋日记》及相关档案资料
16、吉家林以曾祖吉城《楚辞甄微》、《吉氏谱系考》为蓝本而新撰的两部专著


作者:122.96.193.* (2009/6/29 15:49:22)   回复此贴
  回复:诗赞史学奇才——吉城、吉春 第 13 楼

感谢世芳族兄为我又赋一首佳诗!吉春

作者:222.91.3.* (2009/7/5 9:04:26)   回复此贴
  "s" 第 14 楼

讨债公司/蓝月传奇辅助/蓝月辅助

作者:nihaota (2022/8/29 9:44:3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4 每页5条 当前3/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709.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