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姓氏取名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中 国 侯 氏 两 院 院 士 第 6 楼

侯德榜的故事  

  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侯德榜先生,以他独创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闻名于世界。下面是有关他的一些故事,你也许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侯德榜1890年出生于福建一普通农民家庭,1913年在清华留美学堂以10门功课1000分的成绩保送美国学习化工,本科毕业后转而攻读制革工艺,并于1921年以《铁盐鞣革》的论文获博士学位。
1921年的祖国正外受列强侵略,内遭军阀混战,贫穷而混乱。当时怀着“工业救国”理想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为打破洋人的封锁,决心创办中国自己的制碱工业,经朋友介绍结识了当时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就写信恳请他回国共同振兴祖国的民族工业。就这样侯德榜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和美国优越的生活与科研条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当时国际上使用的制碱法是由比利时人苏尔维发明的,但是拥有此项专利的洋人绝对封锁生产工艺。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揭开苏尔维法生产的秘密,侯德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经过5年艰苦的摸索,终于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在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其后不久,被命名为“红三角”牌的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侯德榜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他科学家的无私、宽广胸怀,使他在百忙之中不忘那些需要帮助的各国人民,用英文编撰、出版了《纯碱制造》一书,将苏尔维法制碱的秘密第一次彻底向全世界公开。该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风行世界各地,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威尔逊教授称这本书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范旭东先生的永利碱厂被迫迁往四川,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永利碱厂不得不向德国购买盐的利用率可高达90~95%的查恩制碱法,但当时的纳粹德国与日本暗中勾结,除了向侯德榜一行索要高价外,还以“制出的碱不准在东北三省出售,因为那里已是‘满洲国’,不是中国的版图了”作为条件。为了维护民族尊严,范旭东与侯德榜拂袖而走,毅然决定“自己干”。
侯德榜先后在美国、香港建立实验室,带领永利的工程技术人员投入紧张的制碱方法实验。终于研究出了适合内地特点的新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晚年又将他从事制碱工业40年的经验总结成《制碱工学》一书出版。这本书又将“侯氏碱法”系统地奉献给读者,达到了制碱工艺的最高峰,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侯德榜为世界化学工业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当时其国外会员仅12人,亚洲仅中国、日本两国各一名),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
1949年5月,正在印度帮助建设碱厂的侯德榜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请他回国的消息后,谢绝了印度塔塔公司年薪10万美元的聘请,冲破重重阻挠,历时50天,绕道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7年,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发展小化肥工业,侯德榜又将他的研究目标转向氮肥制造工艺,由他主持发明的“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荣获国家创造发明奖证书。当时有一千多个中小型合成氨厂采用这种方法,对我国当时的农业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侯德榜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不记个人名利与得失,贡献了自己全部的才智与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222.87.70.* (2007/8/17 16:20:16)   回复此贴
  回复:中 国 侯 氏 两 院 院 士 第 7 楼

深切缅怀侯学煜先生

发表于:2007-3-30 11:08:19

  侯学煜教授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首届理事长。在侯先生诞辰95周年和逝世16周年前夕,我们重温老前辈的生平事迹,以表深切缅怀之意!

    侯学煜教授于1912年4月2日出生于安徽省和县。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化系,1945年至195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研究院,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怀着拳拳报国之心,毅然回国,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研究室,是新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还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教授。他多次代表国家或我国科学界到国外出席国际会议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全世界,他的学术著作得到国际生态地植物学界的普遍好评,为我国生态科学和资源科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侯学煜教授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学术思想敏锐活跃,科研成就卓著。他认为土壤性质明显受母岩性质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单纯气候决定土性论的观点,最早研究和发现中国的土壤指示植物,并发现了若干富集某些元素的植物;他在研究植被地理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植被分区建立了理论基础,他本人也成为编制中国植被图的先驱,并开创了编制农业植被图的世界先例。侯学煜关注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问题,提出“大农业、大粮食”的观点,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侯学煜在几十年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其中不少已是学科的带头人和知名科学家、教授。他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而竭尽了全力。

    侯学煜教授于198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1993年2月更名为现在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侯学煜教授于1991年4月16日逝世。

   侯学煜教授于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作者:220.172.208.* (2007/9/29 10:41:51)   回复此贴
  回复:中 国 侯 氏 两 院 院 士 第 8 楼

侯德封(1900~1980)编辑本段
正文编辑本段  中国地质学家。字洛村。1900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高阳县,1980年2月24日卒于北京。1923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曾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师,晋绥矿产测探局技正,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兼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化学系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当选)。侯德封早年曾三次编著《中国矿业纪要》,1937年又编著《黄河第二篇地质志略》。30~40年代,他主要从事北方煤田的调查,以及四川铁矿和其他矿产的研究工作。50年代初,他为湘潭锰矿找到了原生矿层,并推动了有关的成矿理论研究。他参与了导致大庆油田发现的地质学工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集体),并指导和推动了陆相生油理论的研究。1961年他提出核子地球化学观点,创导了稀有金属、稀土元素矿床学等的地球化学研究。他的主要著作还有《从地层观点对中国锰、铁等矿产的寻找提供几点意见》(1953)、《关于陆相沉积盆地石油地质的一些问题》(1959)、《核子地球化学》(1961)、《金属成矿论》(1964)、《金属成矿各论》(1965)和《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1974)等。

作者:610885998 (2007/10/8 1:17:4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 每页5条 当前2/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992.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