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水西侯氏--侯尚锫主编 第 16 楼

中  华  侯  氏  渊  源
    侯氏起源晋国(今山西省),本出姬姓,晋侯姬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适于他国,以侯为氏。轩辕黄帝姬姓,居于姬水,以此为氏。历史上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相传是黄帝后裔。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十年,成王封叔虞于唐。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弟,设都于翼(今山西翼城),其子称燮徙居晋水旁,因而改唐为晋,称晋侯,姬姓,侯爵。叔虞是第一个诸侯国晋国的始祖。
晋昭侯分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为首领,造成分裂局面。晋昭侯七年,晋国大臣潘父杀死国君晋昭侯而迎纳曲沃桓叔,桓叔打算进入晋国都城,晋都国人发兵攻击桓叔,桓叔兵败返回曲沃,晋都国人共同拥立晋昭侯的儿子姬平为国君,这就是晋孝侯,并杀死了潘父。
晋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去世,其子鳝继代桓叔之位,这就是曲沃庄伯。晋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在翼城杀死国君晋孝侯,引起晋国人攻打曲沃庄伯,晋都国人立晋孝侯的儿子姬郤为国君,这就是鄂侯。
晋鄂侯在位六年去世,曲沃庄伯闻得鄂侯去世,便起兵进攻晋国都城,周平王派遣虢公率领军队讨伐庄伯,庄伯逃跑据守曲沃,晋都国人共同拥立晋鄂侯的儿子姬光继位,这就是晋哀侯。
晋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称继位,这就是曲沃武公。晋哀侯八年,晋国军队侵伐陉廷,陉廷人与曲沃武公合谋,九年,在汾水之滨进攻晋都军队,并俘虏了晋哀侯。晋都国人于是拥立晋哀侯的儿子姬小子为国君,这就是小子侯。小子侯元年,曲沃武公派韩万杀死所俘虏的晋哀侯,当时曲沃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晋国公室无法控制它。
晋小子侯四年,曲沃武公施计引诱召来晋小子侯而杀死他。周桓公派虢仲领兵讨伐曲沃武公,武公入据死守曲沃。虢仲奉周王命,立晋哀侯之弟弟姬缗为晋侯(姬缗侯是唐叔虞第十三代孙)。
晋侯二十八年,曲沃武公攻伐晋缗侯,消灭晋国公室,将晋国公室珍宝重器全部奉献给周厘王,周厘王赐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排行于诸侯国之列。因此,晋缗侯的子孙便逃到虢、随、卫等国,并以先人的爵位“侯”为姓,称侯氏。
侯氏还有一支出自姬姓,据《金乡长侯成碑》所云:“君讳成,字伯盛,周文王之后,封于郑,郑共仲赐氏称侯。”这里所说的“郑共仲”即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叔段之子。叔段因谋反,被郑庄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属河南省辉县),故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他儿子共仲姓侯,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氏早期主要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发展蕃衍,如春秋战国时,郑国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鲁国有侯叔夏,侯纪,齐国有侯朝,魏国有处士侯赢(侯赢是历史上围魏救赵的献计者),楚汉时有大司徒侯霸,皆是他们的后裔,也是当时中原的著名人物。由于历史原因,中原一带战乱频繁,侯氏部分人迁徙河北中西部聚居,从春秋到战国五百多年,侯氏族迅猛发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部分鲜卑族人加入了侯氏),燕国时始设上谷郡,秦灭燕后治所在沮阳(即河北省怀来县西南一带)称上谷郡,侯氏自此视为发祥地,自秦、汉至今侯氏都沿用“上谷”为其堂号,又称郡望。

作者:610885998 (2007/10/15 0:48:48)   回复此贴
  回复:水西侯氏--侯尚锫主编 第 17 楼

二、逃难入粤
据侯氏族谱记载,宋朝时期入粤侯氏共七大房,(中山、南海、新会(今鹤山)、番禺及宝安、新兴及恩平、封开、嘉应州)。
鹤山侯氏始祖:讳玑、字圭瓒,号象峰,原籍是中原人,因南宋时战乱,民不聊生,到处逃难。吾之始祖于宋宁宗嘉泰二年南下迁徙,跨过大庾岭入粤,居住在南雄州保昌县十四图沙水里(即珠玑巷)。相传当时宋朝有一宫妃苏氏,貌美性淫,贪私无己,一夕,上幸宫,失调雅乐,皇上大怒,命其进冷宫,苏氏乘宫禁不严,逃出宫外,无人知觉,自度不复入,扮成民妇到处游荡。适南雄富商黄贮万运粮到临安(今杭州),船停泊于码头,一日,黄贮万及仆在船上备猪鸡酬福庇佑,忽见一民妇哼着歌儿微笑行至船头,似有献媚之意,黄贮万见其貌美,非一般平民之辈,以花言巧语挑之,女即下船与黄贮万娓娓不已,愿托与终身之事,便密藏船中返航,将其带回南雄。后来皇上行敕复取苏妃,而不知逃亡久矣,皇上怒,特敕兵部尚书张英贵行文各省州郡缉访,经年余全无踪迹,复奏上,上准歇,不复追究。黄所勾引之女即苏妃也,回南雄后,将其改为胡氏,立为宠妾。一日,黄与家仆刘壮扬发生争执,刘出逃有意陷其主,到处传扬黄在临安勾引美女弊端之事,不久传遍京城,兵部知此,恐上查究,乃诈谓民违法作孽乱,会同五府六部文武同僚共掩前迹,密行计议,欲洗其地以灭迹,并派官兵追至南雄搜查(当时吾始祖象峰遭乱被困,幸得宋太保开恩免遇杀身之祸,现在上坑村侧仍有一间太保庙以作纪念),伪称南雄州保昌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残害良民,冒挟圣旨,欺上瞒下,张扬在保昌县牛田坊择地设寨所,聚兵镇守,应国泰民安,以迫民迁移。时罗贵有姑丈姓乔名辉在京城兵部任职方司,闻此声息,遂遣家丁日夜兼程密报,未出旬日,部文行批立令,严行迁徙,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民千万之众,莫不嗟怨惶惶,皇上失妃,百姓遭殃(胡妃为免株连百姓,独自向宋官兵招认身世,当即投井自尽,后人在井上建一座胡妃石塔作纪念),惟珠玑里居民九十七家,以罗贵、麦秀、龙近天等密相通透,团集商议,远闻南方土广人稀,江山融结,田野宽平肥沃,及无势恶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地,朝夕相见,乃如今日之故乡也。随即签名组团赴县陈告,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正月初五赴保昌县陈词,得到知县胡统化批准,详由南雄州施行。正月初十呈赴雄州,知府钟文达亲自批文,交由该管事书吏官发行通行执照,三月十六日,州府书吏官黄英茂行文,限于四月二十日,引九十七名及家眷,向南迁移,经关津陆岸,不得阻禁,按此照通行。经批复后,陆续向南而行,以竹木结筏,沿浈水至北江而下,至连江水口,遇大风雨筏散,溺死男女无数。至二十六日到达广属冈州大良都歇息,吾祖安排往杨武都大田村,后迁往药迳司古劳都长坑口右侧居住,当时上坑地区是文氏和吴氏居住点,至元朝期间,文氏与吴氏相继迁出,吾祖迁入,设立村为上坑村生息。
    鹤山侯氏繁衍
侯象峰娶妻程氏,生有二子,长子启雄,居住在上坑村,其后裔支派于1566年左右,迁往双桥维墩,1750年左右,一部分迁往中山石岐镇郊,广西之岑溪县水汶村及南渡镇。次子芳雄,其后裔居住在新会沙田村。据不完全统计,象峰祖后裔约1800人左右。生活在鹤山市内的侯氏(启雄祖)后裔600多人,若加上旅居国外及港澳台(启雄祖)后裔超过一千以上。
侯氏在五邑及鹤山地区人口不算多,好像一个稀姓,但从全国最多人口的一百个姓氏中,侯氏是第82位大姓。本省侯氏聚居人口较多的是封开、香港新界和梅县地区。
侯氏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57人,被列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121人。其中著名人物有:汉有大司徒侯霸,唐有宰相侯君集,宋有太子太师侯益,副宰相侯蒙,明有外交家、航海家侯显,清有文学家侯方域,当代有历史学家侯外庐、化学家侯德榜、中央委员侯捷侯宗宾,社会活动家侯镜如等。

作者:610885998 (2007/10/15 0:49:16)   回复此贴
  回复:水西侯氏--侯尚锫主编 第 18 楼

水 西 侯 氏 渊 源
    水西侯氏:郡旺上谷,祖籍江南,堂号壮悔堂,源出姬姓,系中华大始祖黄帝的子孙,黄帝数十传至周武王,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分封晋,侯爵国,十余传至晋侯姬缗,被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逃奔他国,以祖先爵位为姓,是为侯姓,至今2600多年。
    先祖们在北方发展,至秦汉,渐成北方大族旺姓——形成上谷郡旺。南北朝时期,中原一带战火绵延,侯氏的先祖们分支迁入江南,经数代人的经营,又形成丹徒郡旺,为江南旺族。明初侯氏先祖又分支由江南迁入湖广宝庆府武岗州居住,明中叶又分支迁入四川富顺侯家湾居住,发展成为川南大族。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水西侯氏始祖侯公学书率子一溪,孙申铭、申禄、申芝等到贵州水西宣慰司之西溪避战乱,时西溪为水西安氏寒宫,有三十六花街,七十二柳港,为当时水西繁华之邦。战乱平息后,学书祖率次孙申禄回四川富顺原籍,子一溪祖同申铭、申芝留居水西,至今近400年了,传下子孙近万人,遍撒云贵高原。后代子孙世居于此,人材辈出,清代、民国有50多人获得功名,20多人出仕为官,为水西侯氏增了光,添了彩,是水西侯氏的骄傲。
    如:松林光职公职任广西郁林直隶州知州,清道光王朝诰授奉政大夫,父、妣均享殊荣,史志为其立传。
    黑坡敦本公,后迁白泥,以办团练护卫乡邦,保卫黔西州城,职任州团务总理,清光绪王朝诰封奉直大夫,祖光宗,父元甲等均享殊荣,州志有记。
    白泥仲章公,以才学受知于省府要员,曾任同盟会员,贵州省省议员,派郎岱厅厅长,未到职卒,遗著《荷花诗抄》。
    水西侯氏一世祖学书公生子一溪公,一溪生三子申铭、申禄、申芝,后学书祖率次孙申禄回四川原籍,一溪祖同长子申铭、三子申芝居住水西之西溪。申铭生国栋、国桢、国柱。国栋迁谓河革拔溪,发展后称侯家寨;国桢迁金沙高坪,发展后称大发寨;国柱迁桃井,发展后称侯家坝。申芝生国应、国忠,。国应迁大方牛场,生天位、天藩,传文藻、文汉、文源、文渊四房,子孙分居马场、牛场、理化、纳雍等地,国忠上云南发展。
    国柱生天锡,天锡生侯青、侯文、侯伯、侯镇、侯玺;侯青中康西已卯科举人,官任云南恩安县知县,任满回乡后析产分业,侯青分得白泥田庄;侯伯分得松林六归河庄;侯文分得松林凹水庄;侯镇同小罗氏祖婆下清镇(后迁水城);侯玺分得内庄大堰庄,后裔均为当地首富。经过四百年的风风雨雨,水西侯氏不断状大,枝繁叶茂,到如今子孙近万人,遍居云贵山川,各行各业,人材辈出。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百多年来未能联宗修族谱,成为历史的断代层。从1994年起,后生尚培不贵遗余力,联系侯氏宗亲老幼,经过五年的时间,于1999年完成了几辈人的心愿。但由于侯氏出现了文化人才断代,时间仓促,未能尽善尽美,为此号召水西侯氏宗亲,极枳行动起来,收集侯氏文化资料,世系资料,在以后续修《侯氏族谱》时采用,使《侯氏族谱》更加完善。
    谢谢大家
                           内   庄     侯肇芝
                         2 0 0 6年4月15日

作者:610885998 (2007/10/15 0:49:46)   回复此贴
  回复:水西侯氏--侯尚锫主编 第 19 楼

迁葬一溪祖、申铭祖坟墓记
农历二零零四年六月十八日
    由于洪家渡水库淹没,水西侯氏二代祖一溪祖、三代祖申铭祖两处祖坟属于淹没范围,侯氏家族在侯肇芝、侯肇华等族人的研究决定下,先于二月份迁出,然后请先生看后,确定于二零零四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安葬,并通知各地族人前来祭悼。
    农历六月十八日,天气炎热,汗流夹背,各地的侯氏子孙们200多人前来为祖先安葬,分乘三十多辆轿车,非常热闹。
    一溪祖为水西侯氏二世祖,生四川富顺,于祟祯年间与父学书祖率子申铭、申禄、申芝来到水西宣慰司之西溪避乱,事平后学书祖率次孙申禄回原籍,一溪祖与长子申铭、三子申芝居于西溪,一溪役后与孺人洪氏葬于西溪花街背后吉穴,系大士双坟,申铭役后葬于花街头对面之山下吉穴,系砖阁坟,现因洪家渡水库淹没,一溪祖迁原穴之上狮子山下吉穴,申铭祖坟墓迁原穴上面原向,经过大家的努力,安葬完毕,并在坟前跪拜,由肇华公宣读祭文,悼念先祖。
一溪祖碑文由侯尚培撰写,两边撰刻有对联:
背靠狮山、虎踞龙蹯钟灵远;
前依溪水、砂明水秀发泽长。
    申铭祖墓曾在1994年癸酉十二月初五日立碑,碑文由已故族长侯公肇鑫所撰,两边撰刻有对联,系侯肇鑫、侯荣基、侯尚培集体创作:
祖葬西桥、子孙代代启新秀;
坟迎溪水、后裔世世增光辉。
    六月十八日,前来祭悼子孙有200多人,分别来自大方、水城、清镇、织金、金沙、黔西各乡镇等地,通过这次祭悼活动,同话祖先丰功,先辈故事,安葬完毕、共同聚餐,联谊族情,希望侯氏族人更加团结地在一起,共同完成先辈未尽的事业,为家族增光,为中华民族增光。
                        侯   尚    培      撰
                        二零零四年六月十八日

作者:610885998 (2007/10/15 0:50:13)   回复此贴
  回复:水西侯氏--侯尚锫主编 第 20 楼

国柱祖裔孙侯家坝扫墓记
    二零零六年四月八日,是清明节后第一个星期六。春暧花开,暖意融融,居住在黔西各地的侯氏子孙分别乘坐面的车、摩托车齐聚于侯家坝,为共祖坟墓国柱祖、天锡祖、罗氏祖等祖墓扫墓。
    国柱祖生于西溪,后迁居于桃井,发展后称侯家坝,殁后安葬于此,孺人彭氏、李氏葬于沙沟,生一子天锡祖随国柱祖迁居,殁后安葬于呼坝,孺人罗氏祖役后葬于侯家坝,生四子清、伯、文、玺。小罗氏祖带一子下清镇(子孙迁居水城等地),子孙迁居白坭、内庄、松林、西溪、黔西等地。由于子孙离此较远,疏于管理,附近居民在坟院内种植庄稼、影响坟墓。为此侯氏子孙在侯肇芝、侯肇华等的联络率领下,从四面八方赶来,同聚于此,除祭奠外,大家又捡石头圈好祖坟墓的界线,防止附近居民再次进入坟院侵害。
    侯氏族人在侯肇芝、侯肇华等的率领下,为祖墓挂亲、烧纸、鸣炮、跪拜等活动,气分热烈,亲情和谐,侯氏亲人们在祖墓前回忆侯氏先辈们的历史、家族的发展,交流了文化,增进了友谊。年青的子孙们仔细观看立有三碑四柱的国柱祖墓,抄写文字,出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此侯肇芝、侯肇华等又向侯氏子孙们提议,请各地派二至三名代表于四月十五日在黔西城关召开水西侯氏宗亲理事会成立大会,族人们响应多多。在祭奠完侯家坝、呼坝的祖墓后,大家带着对先辈的敬意,返回各自的家园,去开拓自已的事业,我们也乘面的车回到黔西,准备一些召开侯氏宗亲理事会会议的事务。
                           侯  尚  培    撰
                          二零零六年四月八日

作者:610885998 (2007/10/15 0:50:3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6 每页5条 当前4/8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370.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