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悦行 侯家沟地处沙河口区的北部,华北路的西侧。 清康熙六年(1667年)侯氏祖先侯世秋从山东即墨县携妻带子闯关东,来到这里安家落户,成了占山户,以姓名地,叫作侯家沟。后来,侯世秋的次子侯玉与三子侯俊相继迁往金州华家屯和凌水子栾家村。今天侯家沟的侯氏诸民都是其长子侯显的后裔。大侯家沟即在中心医院周围,是侯氏家族的中心居住区。由于支脉繁衍旺盛,大侯家沟逐渐饱和,后代便向车家村一带延伸,就成了小侯家沟。在历史上,这里确实有一条侯家沟,它是大小侯家沟的分界线,雨季流水,旱季行车走人,即今天的沙城街。
300多年来,侯氏家族对大连的开发建设作出了贡献。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侯家沟变化更大了。
在20世纪20年代,侯家沟曾出现过一位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侯立鉴(1891年———1935年)。他自小就在满铁沙河口工厂(今大连机车车辆厂前身)做工,受尽了日本人的欺凌,心中积满了民族仇恨。他在地下党的教育下,参加了共产党和大连中华工学会。他在周水子福纺纱厂,组建工学会分会,出任分会委员长、党支部书记。1926年,他领导了震惊全国的福纺纱厂“四二七”大罢工。日本殖民当局将其逮捕,他在狱中坚贞不屈,毫不动摇,最终取得百日大罢工的完全胜利。他出狱后,远走黑龙江,参加苏联国际情报组。在复杂艰难的环境中,身染不治之病,1935年6月故去,终年44岁。
目前,流传的秦州民间传说中,《短三十的传说》可谓极具典型,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短三十”是秦州历史上一个“阿凡提”式的机智人物。据编修于清代康、乾年间的《天水侯氏家谱》记载,“短三十”名叫侯承运(1651--1730年),家居秦州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荐其为乡贡进士,生前有诗文集《寄生草》等三部,为手抄孤本,“文革”中被毁。他自小博学多才,聪明伶俐,但懒隋成性;胆大妄为,死钻牛角,心胸狭窄气量短,因而对其褒贬不一,使人又爱又恨。有人叫他侯尖子,有人则骂他为“短三十”。早在他生前就流传有他《三考江南》、《讨媳妇》、《背磨扇》、《下泻药》等故事,三百多年来经久不衰,且有许多不断增加的故事内容在越来越多的人中传讲。
《短三十的传说》故事集思想性、娱乐性、现实性为一体,在民间经过十几代人的不断加工、演绎、传讲而流传,蕴涵着当地群众的生存经验、审美方式和思维模式,是秦州民间传说的精华内容之一。
一直在整理、编撰《短三十的传说》的周应合先生告诉记者,他将从民间收集到的关于“短三十”的零星传说进行了整理和演绎。其中《短三十拔撅》、《短三十卖鸡蛋》等是根据人们的传说整理出来的。《短三十驯鹰》、《短三十娶媳妇》、《短三十剪头发》等是他根据短三十其人的性格特点进行演绎的。通过这80余篇故事,基本反映了“短三十”的人物性格和那个时代的风貌,再现了“短三十”在那个时代下,无可奈何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短三十”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解放后,虽经周培棠、李永祥、陈林、李益裕、周应合、王桃有、吴振中等人对口述传说进行了整理,但现存的也只有天水市志办编辑的《天水传说》中有部分内容,《天水晚报·市井》等版的栏目中刊发有系列故事,共计80余篇。
1980年至1996年期间,由“短三十”传说的口述及整理者自发投资1万余元对该传说进行挖掘、搜集、整理和编纂,对“短三十”传说的传承人进行摸底建档,并出资培训相关传承者。希望通过保护,使这一传说不至于流失。
他自小就在满铁沙河口工厂(今大连机车车辆厂前身)做工,受尽了日本人的欺凌,心中积满了民族仇恨。他在地下党的教育下,参加了共产党和大连中华工学会。他在周水子福纺纱厂,组建工学会分会,出任分会委员长、党支部书记。1926年,他领导了震惊全国的福纺纱厂“四二七”大罢工。日本殖民当局将其逮捕,他在狱中坚贞不屈,毫不动摇,最终取得百日大罢工的完全胜利。他出狱后,远走黑龙江,参加苏联国际情报组。在复杂艰难的环境中,身染不治之病,1935年6月故去,终年4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