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侯氏遍布北方 传自姬姓后裔 已阅:10459 / 回复:12(楼主)

侯氏遍布北方 传自姬姓后裔
  
  根据考证,侯氏发源于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后裔所传的晋国。历来有关的古籍都纪载得清清楚楚。譬如,《姓纂》指出:“晋候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郑有侯宜多,侯多羽,鲁有侯叔下,侯妃,齐有侯朝,魏有侯嬴”;《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对侯氏的来龙去脉,获得两点认识。第一,他们是甫一出现便遍布于北方各地的,而且这个家族的人材辈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声誉卓著;第二,他们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因为3000年前始建的晋国,是传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于晋国的公族,当然也是名正言顺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了。  
  正统黄帝子孙   
  不过,过去的众多姓氏学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历史,推溯得更为久远。像《姓氏考略》一书就指出:“一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以为氏。”  
  姒姓,是古时候的几个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庞大家族。根据史载,夏禹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之孙,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则侯氏不管是出于夏代,或始见于周代,其为正统的黄帝子孙,却是毫无疑问的。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发源于山西的侯氏,虽然很快便遍布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却在现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带,繁衍得最为旺盛,也表现得最为优异。因此,长久以来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袭着“上谷”的堂号,因为现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汉朝时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汉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楚、汉相争时的侯公,汉成帝时的侯芮,王莽篡汉时的侯刚,以及东汉初年的侯霸,可以说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魏、晋以迄于南北朝这段时期,对于侯氏家族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有许多新的生力军加入,使整个家族自此庞大不少;另一方面,他们出了好几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气越来越是响亮。  
  侯氏家族的庞大,详见于《路史》所记载的是“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换言之,当时加入侯氏家族的生力军,至少也有四支。另外,依照《通志氏族》中,也有一支世居库斛真水的部落,于随魏南迁之后改姓了三个字的复姓“侯莫陈氏”。这三个字的复姓,现在根本已经看不到了。所以有很多学者判断,这是由于他们的后裔日渐被汉族同化之后,把自己的姓氏省略为单姓的侯氏的缘故。  
  由此看来,南北朝时加入侯氏家族阵容的外来血统,又不仅仅只有《路史》上所列举的四支了。侯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庞大家族。
   由来: 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汉字的创始者仓颉(jie)的后代,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鲜卑族原有胡古口引姓,北魏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后,将他改为侯姓。侯姓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现在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秦、汉之际,中原一带战争频仍,侯姓部分人外迁到现在的河北、甘肃的一些地方。侯姓还分布在现陕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时期,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姓的聚点。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侯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此后,有的人又移居海外。南朝梁怀朔镇(现在的内蒙古包头东北),有个人叫侯景,在551年废梁帝自立,国号汉,到处烧杀掠夺,第二年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破,景逃亡时被部下杀死,史称侯景之乱。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显,当时名望仅次在郑和。清代有女文学家侯芝。近现代有化学家侯德榜,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侯姓是第80大姓。  



作者:220.172.210.* (2007/8/13 23:17:26)   回复此贴
  泉州姓氏堂号(侯氏) 第 1 楼

泉州姓氏堂号(侯氏)

    据史籍记载,侯姓是黄帝姬姓的后裔。相传黄帝姓公孙,生于寿丘,长于姬水之滨轩辕山坡,所以改姓姬,号轩辕氏。黄帝生25子。其子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为高辛氏。帝喾的另一子放勋继父位为帝,称尧;尧封兄弃为大司农,管理农业,称后稷,赐祖姓姬氏。后稷为周部族的首领兼始祖,其子孙遂以姬为姓。代代相传,至姬昌,殷商纣王时,被封为西伯,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其子姬发推翻商纣王,建立周朝,称周武王,追封其父姬昌为文王。武王崩,成王立,其时唐有乱,成王灭之,遂封其弟叔虞于唐。唐有晋水,故称为晋唐叔虞。叔虞之子燮,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缗。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晋侯之子孙,迁于他国,以侯为姓。晋侯缗即侯氏得姓始祖。
    侯姓发源于山西,播迁河北,在上谷落籍开基,繁衍最为迅速,成为当地盛族。古之上谷,辖境广阔,相当于今河北省中部及西部,即张家口以东,北京、延庆以西,内长城以北。战国时上谷属赵,秦时置上谷郡,汉代仍设上谷郡,郡治沮阳(今内蒙古怀南县南)。侯姓在上谷成为望族后,很快布满我国北方,并经河南向南方一步步播迁。各地侯姓,以“E谷,,为堂号。
传至侯霸,字君房,河南密县人(今河南密县东南)。汉成帝时,任霸公为太子舍人。霸公矜严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产业,笃志好学,师事九江太守房元,治毂梁春秋,为元都
讲。王莽初,五威司命将军陈崇推举霸公德行,迁随县宰,后为淮平大尹。建武四年(28年),光武征(征调)霸与车驾会寿春,拜尚书令。时无故典,朝廷又少旧臣,霸明习故事,收录遗文,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时者,皆施行之。每春下宽大之诏,奉四时之令,皆霸所建也。次年,为大司徒,封关内侯。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建武十三年(37年),霸薨,帝亲自临吊,追封谥霸公则乡哀侯。子昱嗣,至第五世,徙居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世代簪缨不替。
    南安侯安侯氏开基始祖是侯宗贵。侯宗贵,名情(赠)字洪孚号宗贵,系汉大司徒关内侯霸公之后。宗贵聪颖好学,德行高尚,登宋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历官太常寺正卿,忠君爱国,力保危宋。奈因天不祚宋,元兵大举向南宋进攻,直逼都城临安。侯宗贵率其子九人,扶宋幼主赵晶入闽。宗贵公驻廨于泉州西街万厚铺,后名旧馆驿。宋亡后,宗贵公避元不仕。令五子复回原籍,公与四子华资、华岳、华美、华和同留武荣,卜居南安怀德丰年里后头境系东溪支流四面环山的一片肥沃田野。地以公姓为名,日侯安,其南面之一山岭日侯安岭。宗贵公择吉地立祠堂,遂开南安侯安九甲侯氏一族,标堂号“上谷”。后华资、华岳、华美、华和分为四房,亦各立小宗,于东溪支流之畔,庙庭厝后,侯氏祠堂与各房小宗,依次排列。
侯宗贵开创了侯姓在闽南、台湾和海外的繁衍、发展,于今历700多年。侯安侯氏族人布满在侯安后头(内侯)、古池内、岭北(外侯)三乡(即今南安的维新村和明新村)。从四世起,或避战乱,或为谋生,或为开拓,或出仕为官,开始夕迁他邑异地繁衍。三房有侯敦实移居泉州旧馆驿。侯宗贵派下子孙有移居南安内仓口、格林、观音亭、刘林前厝、溪美者世代生息繁衍,各成一支系;有移居晋江金狮沙、深沪、后山、东店、杨厝、安海侯厝以至莆田涵江国欢、常太,仙游游洋、钟山,福州晋安区寿山,还有漳州、厦门、金门、福清、建宁;有移居省外河南,广东,浙江温州、台州、苍南,江西铅山、上饶、武安、横峰等地,亦各落籍发展。

作者:220.172.217.* (2007/8/15 18:14:03)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遍布北方 传自姬姓后裔 第 2 楼

泉州姓氏堂号(侯氏)

明清时代,侯宗贵裔孙有不少迁往台湾。侯高居父子、侯启流兄弟、侯雷、侯信佰、侯士禹、侯锡僭、侯锡肯、侯光场等先后到台湾开发,分布于二重港、嘉义下双溪庄、三寮湾、南路潭底、北路土库圳头厝。渡海去台的侯姓族裔,筚路蓝缕,历尽艰辛,创立基业,子孙殷繁,人丁数以万计。后人倡修宗谱,建立宗祠,藉明支派,宣扬祖德。
    清末、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迁往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乃至欧美的,或聚族而居,或分散落户,创业发展,并以血缘为纽带,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共谋事业进
步。侯姓瓜瓞绵绵,世代人才辈出。
    侯宗贵有五个奉命从泉州返回原籍的儿子,在宋室亡后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实际回不了固始,到了漳州漳浦,即于当地肇基垦壤。五房二世侯道经从泉州到漳浦,后裔迁永邑葛岭镇的九老、葛岭,长庆镇的莲坑(莲峰、先锋)。六房二世侯英茂从泉州到漳浦,后裔迁广东揭西凤江。七房二世侯安从泉州到漳州,后裔迁嘉应州(广东梅县)。八房二世侯瑞从泉州到漳州。九房二世及后裔的情况不详。
    侯姓族人迁徙到各地,遍布海内外,都一样经历开劈榛荆,艰苦创业,而子孙殷繁,瓜瓞绵绵。昔日,侯姓从上谷来到密县、固始,又到侯安;今日侯姓从侯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郡望堂号“上谷”是侯姓的发祥地。秦以前,侯是上谷的著姓大族,他们门第高贵,祖上世代有名人,为当地人所敬重仰望。望族居上谷,繁衍旺盛,很快布满北方各地。秦汉统一天下后,设置上谷郡,侯姓人家,世代相袭,以“上谷”为堂号。厅堂或大门门楣均有“上谷传芳”的标志。

(侯怨水 编撰)


作者:220.172.217.* (2007/8/15 18:15:06)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遍布北方 传自姬姓后裔 第 3 楼

秦州“短三十”的传说

  目前,流传的秦州民间传说中,《短三十的传说》可谓极具典型,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短三十”是秦州历史上一个“阿凡提”式的机智人物。据编修于清代康、乾年间的《天水侯氏家谱》记载,“短三十”名叫侯承运(1651--1730年),家居秦州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荐其为乡贡进士,生前有诗文集《寄生草》等三部,为手抄孤本,“文革”中被毁。他自小博学多才,聪明伶俐,但懒隋成性;胆大妄为,死钻牛角,心胸狭窄气量短,因而对其褒贬不一,使人又爱又恨。有人叫他侯尖子,有人则骂他为“短三十”。早在他生前就流传有他《三考江南》、《讨媳妇》、《背磨扇》、《下泻药》等故事,三百多年来经久不衰,且有许多不断增加的故事内容在越来越多的人中传讲。

  《短三十的传说》故事集思想性、娱乐性、现实性为一体,在民间经过十几代人的不断加工、演绎、传讲而流传,蕴涵着当地群众的生存经验、审美方式和思维模式,是秦州民间传说的精华内容之一。

  一直在整理、编撰《短三十的传说》的周应合先生告诉记者,他将从民间收集到的关于“短三十”的零星传说进行了整理和演绎。其中《短三十拔撅》、《短三十卖鸡蛋》等是根据人们的传说整理出来的。《短三十驯鹰》、《短三十娶媳妇》、《短三十剪头发》等是他根据短三十其人的性格特点进行演绎的。通过这80余篇故事,基本反映了“短三十”的人物性格和那个时代的风貌,再现了“短三十”在那个时代下,无可奈何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短三十”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解放后,虽经周培棠、李永祥、陈林、李益裕、周应合、王桃有、吴振中等人对口述传说进行了整理,但现存的也只有天水市志办编辑的《天水传说》中有部分内容,《天水晚报·市井》等版的栏目中刊发有系列故事,共计80余篇。

  1980年至1996年期间,由“短三十”传说的口述及整理者自发投资1万余元对该传说进行挖掘、搜集、整理和编纂,对“短三十”传说的传承人进行摸底建档,并出资培训相关传承者。希望通过保护,使这一传说不至于流失。


作者:220.172.218.* (2007/9/6 21:46:25)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遍布北方 传自姬姓后裔 第 4 楼

浅述练姓

练姓是我国人口稀少的姓氏,未编入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嘉定区封浜镇的侯家湾及邻近村庄里居住的百余名练姓居民,是全市唯一的练氏聚居地,占嘉定全区练姓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嘉定其他各乡镇的练姓居民大多数原籍侯家湾。上海市其余各区县的练姓居民数量极少,据新编《宝山县志》和《上海县志》记载:练姓居民宝山全县1户,上海全县5名。1989年夏江西省新淦县博物馆的杨馆长来沪曾对笔者讲过,在全国范围内练氏聚居地目前仅发现在江西省峡江县水边乡的黎民村(原归属新淦县)和上海市嘉定区的侯家湾两处。原籍侯家湾的美籍华商练伟康先生来信告诉笔者,他在海外已闯荡了数十年,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仅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岛各见过1户练姓人。

侯家湾练姓人编纂的清代《练氏宗谱》和清光绪《嘉定县志》、民国《嘉定县续志》内曾记载了练姓的来历和练姓人在历代的部分经历。据记述,练氏始祖乃唐代一员武将,原来姓东,因在“安史之乱”(即公元755~763年爆发的一场地方割据势力叛乱)中为朝廷立下战功而被唐皇晋升官职并恩赐改姓练。练氏后裔在唐、宋直至明初的各个朝代中,都有人任官职。至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在聚居江西新淦的练氏后裔中,有官至御史大夫的练子宁和时任嘉定县令的练达(字大亨,乃练子宁侄儿)。因练子宁与方孝孺(时任侍讲学士)等人在“靖难之变”中极力反对燕王朱棣入京师夺帝位自立为明成祖,被断舌磷死,并诛灭九族(方孝孺被诛灭十族)。当时练、方两姓人被到处追杀,少数侥幸逃避者也被迫隐居改姓。

单说嘉定县令练达遭叔父株连被迫与妻沈氏投浏河自杀前夕,曾将已怀孕的妾黄氏托付给部属郭元宗照顾,隐居于今嘉定区封浜镇纪家村北境。后来黄氏生了儿子,改姓侯名居练。之后,侯居练的后代人丁兴旺,逐渐形成了侯氏大族,居住的村庄因地处河流湾角而被称为侯家湾。侯居练曾对后代有过读书后不要当官的教诲,所以从“靖难之变”到清朝前期的三百余年期间,虽然练达的后裔中出了不少的举人、秀才,甚至考取进士,都未当官,除了在家务农外,大多从事行医、教书等生涯。至清代乾隆中期,朝廷曾为“靖难之变”中被明成祖迫害者进行平反,其中练达被追封为“节愍公”,练氏后裔纷纷恢复姓练,但侯家湾的村名仍保留至今。


作者:220.172.218.* (2007/9/6 21:58:56)   回复此贴
  回复:侯氏遍布北方 传自姬姓后裔 第 5 楼

侯氏

  梅州侯氏开基一世祖安国公,先闽宁化县人也,据侯氏第四修族谱所载:一世安国公,係师聖公八世孫,先居福建汀州宁化,系以宋淳祐间乡進士,宝祐间授广东梅州教谕。因见其风俗淳美,地僻人稀,遂留於城东攀柱坊(今梅城下市角杨桃墩、东山状元桥一带)居焉。公治春秋,登宋湻祐進士,见纪邑乘。值元兵侵攘,塋所俱阙,即祖妣塋所亦阙。讚曰:
      公本闽產,肇迹奥东。梅州敎授,化被春风。
      網常身任,節義全忠。儒宗共仰,乡宦尊崇。
      征徭免役,史册铭功。佑啟我后,世代兴隆。
    清顺治甲午间,文宗錢讳朝鼎准公崇祀乡賢,按:邑读,公以春秋授邑,门人蔡蒙吉了其大義,年十二登宋童子科赐進士第,德祐二年易正大之变(指元兵攻馅梅州城,当时全城居民遭到屠杀),吉能以身任網常,成忠臣之名者,公实教之也。又按邑乘谓,安国公,宋乡贡進士,邑人以蒙吉春秋受之安国忠義渊源。世称梅州文风之蔚起,实由安国公所倡。
  二世:安国公生四子:山长公、学谕公、教谕公(名讳俱缺)、德升公;
  三世:德升公生七子:世华公(元至正乡进士)、世远公、世通公、世达公、世文公、世显公、世美公(后六子后裔无考);
  四世: 世华公生居仁公和直学公;
  五世:直学公生惟吉公,为梅州百夫长,到湾下、泮坑一带开垦;
  六世:惟吉公生南波公(讳名珪)、名琿公;
  七世:南波公生九子:长文爵公,裔孙居蓝塘、芹菜洋;次文勋公,裔孙居金盘围、西洋渡背;三文命公裔孙最多,居待诏坑湾下乡;四文教公、五文端公、六文瑞公、七文俊公、八文盛公、九文质公,后裔居地分散。
  八世:文命公生碧公、琳公、琥公、玺公、鏋公,
  九世:琥公生振綎公、振絟公、振錗公、振紃公、振绾公、振綨公,
  十世:振絟公生銮公、金公(梅江公)、锦公、列公;
  十一世: 列公生继承公、继圣公、继贤公;
  十二世:继圣公生子林公(讳一乾),
  十三世:子林公生宦公、宰公、宠公;
  十四世:宦公生明卿公、元卿公、鸿卿公、显卿公;
  十五世:鸿卿公生乾生公(讳汝翰)、连生公;
  十六世:乾生公生世贞公、世元公、世文公、世纶公、世盛公、世良公(孝裕公)、世忠公、世芳公。
    现在梅州侯氏基本上都是南波公后裔,解放前曾在梅城建有南波公祠和侯家祠。今侯氏人数居梅州姓氏第26位,主要分布在湾下、三龙、梅塘(梅江公之后)、西门(由梅塘迁出)、十甲尾(由梅塘迁出)、蓝塘、古田、长沙镇、浒洲岭、荷树岗等地,在市外则有子林公与梅江公后裔迁居花县、陆丰等地,在港澳台地区的也不少,在海外则广布于泰国、缅甸、印尼、新家坡、美国等地,泰国、缅甸等地还有宗亲会、宗祠等组织。侯氏先辈曾有一首溯源之诗,凡姓侯能识此诗者皆为同宗子侄,不过今天已鲜为人知。诗曰:
    安国迁居始粤东,德升遗下世华荣。
    居仁直学传惟吉,六世南波万古隆


作者:220.172.218.* (2007/9/6 22:05:4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2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406.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