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耕读堂文集--侯尚培著 已阅:14830 / 回复:30(楼主)

耕读堂文集--侯尚培著


春 天 的 赞 歌
  ----侯尚培  

  冬去春归,大地渐渐地苏醒了。小树上开着星星点点的花朵,小鸟飞来窜去,正忙碌得什么似的,不说就知道春天到了。
  每当踏上高峰,向下俯瞰。那棋盘似的田野;明镜似的水塘;绿色的麦浪;黄色的菜花;青青的松树;修直挺拔的白杨;鱼杆似的杨柳;公路两旁的槐树、、、、、、、五彩缤纷,仿佛向一块很大很大的地毯。那被上绿装的群山,象穿上军装的士兵。呵?好一片壮丽河山,我真想变成一只小燕,飞翔在天空中尽情地饱赏这大自然的美貌。
  然而你走到菜子地里,一股芬芳的香气扑鼻而来。她那旖旎的花枝正在互相低语,紧密团结,孕育着自已的后代。看着这繁花锦绣,赏着这姹紫嫣红的花儿,真使人心醉。我不禁想起了老师对同学们的教诲:“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的格言。这是学习最好的季节,每看到健儿们那高歌朗读的身影,也会使你热情向往,拿起书跟着读起来,这不是美好的时节吗?
  春天抚育着万物,犹如园丁们抚育健儿一样,他们上课、备课、批解作业,用尽了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这些嫩小的幼苗。
  同学之间文明礼貌普遍形成,和睦相处,犹如亲兄弟一般,这不是春天的温暖是什么呢?
  有一次,一位同学和我一块做语言改写作业,我不能做,他就耐心地讲给我听,一直讲到使我听懂才停止,象这样的品德不值得赞颂吗?应该赞颂,还要赞颂那辛勤的园丁,因为是他们抚育成长起来的。
  春天,温暖的春天,美丽的春天,奇花异彩的春天。希望你,希望你抚育更多的万物,象辛勤的园丁一样更好地抚育健儿成长,因此我赞美春天。
                   侯    尚    培
                    1981.4.中旬


作者:220.172.212.* (2007/8/27 22:13:25)   回复此贴
  回复:耕读堂文集--侯尚培著 第 1 楼

夜 游 甲 秀 楼
  ----侯尚培

  一九八九年三月,吾因荣获毕节地区第三届好新闻作品奖第三名,二等奖。六月受林泉区委通讯组推荐,到贵阳市贵州日报社通讯员培训班学习,经过学习,被贵州日报社聘用为790号通讯员。
  培训期间,遇到在水城宣传部工作的乡友方汝聪,情头意合,相交已深,课读之余相邀游贵阳市的大街小港,时八、九风波刚被制止,大街已少前日的热闹,只有电灯还在闪亮。
  二十号我和方汝聪吃过晚饭,相约夜游贵阳名胜甲秀楼,又约同学陈茵茵一道看望贵州名儒蹇先艾先生。穿过几条街港,环几处小道人家,由陈茵茵带路,我们到了蹇先生家。蹇先生住甲秀楼旁边的大楼里,先生身体瘦小,身高一米六左右,但声音宏亮,精神抖数,虽然八十高龄,仍然不减当年勇气。当得知我们三人一起在省报培训时,就鼓励我们要好好研读,多写报告,漫漫煅炼,将来是可以获得巨大成就的。由于怕影响先生休息,一小时后我们辞别蹇老,到甲秀楼玩息。
  甲秀楼座落在贵阳市区南明河之鳌矶上,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7年),是贵阳市的一个象征。甲秀楼是一座木结构的阁楼,三层三檐,红棂雕窗,下有十二根白石柱托住檐角,四周以白色雕花石栏围护。总高22.9米,顶层额题“甲秀楼”三字。它与涵碧潭、浮玉桥、芳杜洲、翠微阁、观音寺、武候祠、海潮寺合成一组瑰丽的风景建筑群,旧有“小西湖八景”之称。后虽屡遭毁坏,但经修葺和重建后,仍然气度非凡。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中,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
 集山光水色为一体的甲秀楼有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别有情趣的享受。
 甲秀楼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坐在河边的故事石磴上,望着江中的采石矶,看着高耸的甲秀楼,使我们回忆贵州的几多往事、、、、、、
贵阳市的灯火通明,南明河边的凉风徐徐,乡友的言语戚戚,在此乘凉的老人,孩子们来回嘻戏。此情此景,把贵阳打扮得景色迷人。
时间过得真快,吹着、唱着,说不完的故事,叙不完的乡情,看不完的景致、、、、、、时间已到十点半了。我们送陈茵茵回贵州师大后宿舍,慢悠悠朝我们的住宿地点贵州日报社招待所走去。
  同游者,方汝聪乡友,陈茵茵同学。
                         侯  尚  培
                  一九八九年七月二十日
                    于贵州日报社招待所


作者:220.172.212.* (2007/8/27 22:14:55)   回复此贴
  回复:耕读堂文集--侯尚培著 第 2 楼

“萝卜垮”的传说
  ----侯尚培

  黔西县林泉区幸福乡新潭村这块地盘原名“萝卜垮”,就其取名,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现从头到尾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供大家兴赏。
相传,中原一们大将军接受皇帝的“圣旨”轻著绒装,身着战袍,腰横玉带,手提一把大托枪。只见他两道浓眉,口含白玉,下勾胆鼻,耳垂面方;两眼中显英气,雄纠纠,气昂昂,率领十万官军,横渡长江,跨越乌江,全然无堵,直达水西地面,强行攻城,由于兵强将勇,一举攻下水西城,以城为营地,以便征服整个西南。水西城又为“九狮城”,因其四面九个小山形如九个雄狮盘踞而得名,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遗址的古城。这里山青水秀,峰峦起伏,林木幽深,历来为水西人民所居住,人民安居东业,过着平安乐逸的生活。那知祸从天降,中原天子想一统天下,就派大将军前来征服水西,好成为他们主子的臣民。
  大将军的强行政策,激起了水西民族的强烈反抗,
水西人民遭到残酷的镇压,万民不安,水西人民争扎在水深火热之中,非常痛恨这位大将。为了生存,水西人民就团结起来,出钱出力,出谋画策,组建对抗队伍,然后推荐身强力壮,又有指挥能力的阿龙、阿虎为首领,训练军队,带着大家同大将军作斗争,由于将军人多势众,难于一下打垮。阿龙、阿虎就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出点子!办法终于想出来了,阿龙、阿虎集中全部意见,分析敌我双方有利因素。水西属高原,高山多而平地少,岔道多,适合打埋伏战。水西人民对本地地势熟悉,知道每列山脉的来龙去脉,便于作战。而大将军呢?刚到水西不久,战了几次都在城边,其他地方不太熟悉。因此水西兵用本已的长处对付大将军的短处,这样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经过分析,水西军民信心倍增,军威大振。于是就把主力军埋伏在萝卜垮处,这时宽中带窄,小山坡又多,岔道一个接一个,是一个打歼灭战的好地方。于是阿虎就率领一支一千多人的队伍到城边引诱,大将一来就连连获胜,不知是计,根本不把水西兵放在眼里,就率领军队出城与水西兵大战,水西兵不敢恋战,边战边退,一直退到所安排的包围圈内,将军一直穷追不舍。这时,只见阿虎旗子一摆,接连炮声隆隆,四面喊声震天,战鼓咚咚,埋伏在四周的水西兵在阿龙、阿虎的领导下从四面八方涌了出来,刀对刀,枪对枪,兵对兵,将对将,直杀得天昏地暗。由于水西兵地势有利,将军的人马措手不及,招架不住,只往后退,那知退路上也有伏兵,一齐杀出,将军人马渐渐不支,在士兵的族涌下跑上小山,妄想突围出去。眼看自已的队伍被杀得七零八乱,脸色顿变,长叹一声,想冲出包围逃走。阿龙看见,大喊一声,“老贼那里走”?率领水西兵往将军处冲,将军情急智生,想穿的龙袍太显眼,难于逃脱,于是就把龙袍脱下挂在剌庄上,换上小兵的衣服混在士兵中逃之夭夭了。
  当阿龙、阿虎率水西将杀散敌人,拿到龙袍,才知上了将军的当了,被将军的金蝉脱壳之计蒙蔽了。于是大战残敌,除将军等几个亲信逃走外,其余的都作了俘虏。水西人民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在萝卜垮召开了一个庆功大会,庆祝水西各族人民团结斗争的成果。为了给这位大将军留下一点古迹,在首领阿龙、阿虎的提议下,就把将撂龙袍的地方叫“龙袍垮”,时水西各族人民欢声雷动,同意这个意见。以便使这个大将军臭名万年,永不翻身。从此以后,水西人民又过上安乐的日子,男耕女织,悠闲自得。由于年淹久远,音义变换,“龙袍垮”就被人们叫成“萝卜垮”了。
  在这里,还有当时作战的的遗迹,说石城坡、垮岩坡就是当年作战时打炮座开口和打垮岩的。此地有六七座万人坟。七十年代万人坟被贵州省博物馆发掘,还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大家如若不信,有志于此者不仿实地考察吧!
              黔西白坭田人侯尚培  文
                    时在此乡财政所工作
                   一九八九年三月廿五日


作者:220.172.212.* (2007/8/27 22:16:11)   回复此贴
  回复:耕读堂文集--侯尚培著 第 3 楼

游花溪青岩古城
-------侯尚培

  人们都说,贵阳花溪青岩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是游览观光的好地方。
  我向往青岩已经很久了,二零零年五月三日方才成行。三日早上,红日高升,晴空万里。我们乘坐罗文师傅的面的车,从黔西大转盘出发,上贵毕高速公路,经钟山,过素朴,穿高家岩遂洞,顿时一派风光展现在眼前,中国著名的六广河特大桥到了。停下车,我和小龙到大桥中间观看,只见群峰壁立,桥高万仞,桥下河水深蓝,只微微听到哗哗的响声,横观四面山川,千奇百怪,郁郁葱葱,顿觉心旷神怡,足见中国的桥梁建设专家们的神通广大,制造出这奇迹般的特大桥。
  观后六广河大桥,上车如风如电般地朝花溪青岩古镇奔去,一小时左右,高高的青岩古城楼就展现在眼前了。青岩镇,是贵阳市通往黔南的一个古镇,是贵州省出文化名人最多的地方,清朝至民国年间,就出了詹事府詹事翰林学士周渔潢,状元赵以炯,辛亥革命前卒平刚先生,的确是人们前往观光的好地方。
  进入古镇,高高的石拱城门映入眼帘,到处是古民居式样,沿石街进入古城中,转过一条街,穿过一条港,状元故居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状元故居,是贵州省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居住地,是一栋古色古香,两进院落的四合院。前面院门上挂着一块金光闪闪的“文魁”扁,两边挂着对联“论语传家,琴鹤谱志”。进入院内,正房的柱头上挂着木扁对“画狄多传贤母教,登台喜到状元家”。箱房内一边是挂的文物字画,记得有贵阳名士清未礼部尚书李端芬先生的贺联“沐熙朝未有殊恩,听鸿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岂吾黔久钟灵气, 忆仙笔流题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有赵西林先生,王得一先生等的题辞。一面是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一些情况简介。
  状元府正厅中,有状元公以炯遗留的墨宝,那翰院小楷,写得向刻板印刷的一样,足见当年状元公是何等的刻苦了。另外还有联对,有诗文,有御笔钦点为丙戌科一甲第一名的榜文,有状元公骑过的马鞍,睡过的床,用过的家具,有状元公遗事条幅和一口聪明泉水。
此条幅有二十幅左右,记述状元公以炯从少年到逝世时一生的事迹。状元公生于一八五七年,卒于一九零六年,出生于青岩名门,其父赵国澍,清朝咸同年间青岩镇团务总理,青岩教案的当事人。以炯公兄弟四人,三人成进士,以炯中光绪丙戌科一甲第一名,大魁天下,成为贵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文状元。
  状元公以炯少年奇才,十三岁时,青岩文人秀才们聚于赵家楼吟诗作文,以炯上楼玩耍,秀才知道以炯聪明有才智,遂叫吟诗一首以观,以炯见大文人们小看自已,遂即景生情吟诗一首:“一上上到赵家楼,目击江汉气横秋;眼前若无三山睹,看破江南十二州。”诗句一出,大文们大为惊喜,都击节称赞,说以炯将来必光大我贵州文化事业。
  从此,以炯名声大燥,但仍然不骄不燥,克苦攻读。一日以炯兄弟在树下诗书,一条大白莽蛇向他们奔来,二人大惊,一时不见了大白莽蛇。以奎遂向以炯道,此是天意呼?兄长必定中是科魁首。后兄弟二人同到京师参加会试,双双高中进士,以炯成为丙戌科第一甲第一名,成为贵州省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文状元,时贵阳人礼部尚书李端芬高兴得写了贺联和贺诗,现存状元府供参观者观赏。以炯公后历官翰林院学士,广东学政,乡会试考官等职务。后丁忧回籍,因中状元时带的一万两修状元府的银子被盐商所骗,未修成状元府弟,谨将原住居修整居住,后主讲青岩学古书院,年五十岁逝世,有诗文遗留传世。
  看完状元公以炯的故居后,使我想起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青岩镇因出了状元公以炯而名垂天下,青岩镇因此而以文化古镇出名。旅游,观光的人们慕名前来,接踵而至。青岩人也以古镇名居为龙头,发展旅游经济。我想状元公之名为青岩创造了多少财富,是无法计算的。
  沿街漫游,石街长存,赵公祠,百岁坊,象棋楼、、、、、、游之不尽,我们还会再来的。下一站青岩骑龙寨周渔潢先生故居,“桐野书屋”也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之一。
  同游者,夫人张德芬,小子侯先龙,内弟张德举,德举未婚妻曾会,内弟张健,张健妻刘晓燕及子张效纲,表弟罗文。大家游兴未尽,说是上了一生洗动的文物展览课。
  观后,我们一行人又朝花溪公园奔去,在花溪山水间畅游,照相,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壬午年季春旅游周
     侯  尚  培    文
       2002年5月3日


作者:220.172.212.* (2007/8/27 22:23:05)   回复此贴
  回复:耕读堂文集--侯尚培著 第 4 楼

畅游游遵义纪念馆
                       ------侯尚培

2000年7月,三姨到黔西玩,回遵义时带子龙同去,两个星期后,吾同娇妻德芬前去接子龙回家。
时天气晴朗,晴空万里。吾同德芬从黔西县城出发,经牛场坡、渭河、三重堰、金沙,在金挲换车不多时,便到了三姨家遵义马家湾了,三姨夫黄兴文去海南打工未在家。
第二天,天气很好,我们一家同三姨家一道到遵义市区参观访问。我们乘坐交通车到了市区,但见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热闹闹,商务兴隆,不时看到河流,小桥,垂柳,山水相掩映,真是黔北重镇,难怪1935年红军长征时首先攻取遵义,在此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为中国的前途指明了方向。为了了解先辈们的伟绩,在遵义公园游玩二小时后,我们就到纪念馆去参观了。遵义公园,建在红花岗下,占地百数亩,有古树、假山,假水、大树、花树、应有尽有,我们在草坪、假山洞、大树旁留影,又陪雪艺在玩具园中玩了一会,子龙又坐了电车,开心极了。
到了纪念馆,但见两面之房屋,古色古香,向一座古文物城。从面前一看,“遵义会议纪念馆”大字金光闪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主席毛泽东先生的题赠。购过门票,我们就到了展览馆游玩了一番,德芬、德仙同雪艺在后院玩耍,我同子龙到馆内各处观看。此馆是当年红军召开政治局会议的地方,是当时黔军师长柏辉章的公馆,解放后改作纪念馆,楼上楼下摆的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邓小平、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同志办公和开会的原样复制,可见当时先辈们在条件异常难苦的条件下,仍然为中国的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院的墙壁上是毛泽东主席题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南”,书法飘逸,流水行云,气势奔放。观后,子龙为我们摄了影。看了纪念馆后,又到遵义市政府大院观光,大院建得很好、很豪华、很气派。市政府子山午向,抬眼一看,后面是巍峨的大山,高耸入云,前面是宽阔的大坝,气势开阔,宏伟,真是气象非凡。在市政府前摄了像,我们坐公交车回到了马家湾。
同游者德芬、德仙、子龙及雪艺。

                       侯尚培     文
                     2000年7月8日


作者:220.172.212.* (2007/8/27 22:23:43)   回复此贴
  回复:耕读堂文集--侯尚培著 第 5 楼

黔西观农台记游
------侯尚培

黔西县城内名胜古迹除水西公园外就数观农台好玩了,观农台在县政府大院后山,有石刻曰:“观农”,历代官员公闲之余,登上山顶,可以饱览东门田坝风光和龙水萦回。
如今的观农台,为县里电视台住址。是县政府的电视新闻发射中心,经过修整,已经成为县民休闲娱乐之地。
二零零年初夏,天朗气清,慧风和畅,我同妻德芬,小子子龙游览一番。转过县府大院,一对石龙飞奔直下,大口一张,笑脸相迎游客,登数十级石阶,观农台的牌坊耸立在眼前了,对联气象万千,文字含意深远,联语曰:“播国中事,观古今缘。”进得坊门,山顶小园,干静整洁。园坝中央,彻成一池,池中立石树成九狮闹莲雕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生动活泼。东边有狮城古图,可以饱览古城风光,图的两边对联为:“一塔拔地,九狮拱城。”西边是修观农台简介,介绍修观农台的经过。其字均为黔中书法家魏绪文先生所书。东面悬崖,有古刻十余方,其中的“观农台”三个字最大,系前知州所书刻,其余刻石或诗或文,记叙当时之情、之景,给古州留下了宝贵的文物资料。
西面之山顶是电视台铁塔,塔中设有哈哈镜,照他一回,百媚顿生,使人大笑不止,轻松一回。侧下是玩具火车,小孩们一上坐,轰轰声响,如同真的火车一般。
看着这观农台,赏着这狮山景,瞧着这古州城,旧貌换新颜。中间的水西大道,东面的莲城大道,七层宝塔,川心大道。逝去的太极图中,改直了的龙水萦回里。高楼大厦林立,城北的渡槽,飞虹长架,四周的狮峰,遍染绿荫。
啊!狮城,莲城,兴旺起来了。
同游者,德芬,子龙及余。
侯尚培  文
2000年初夏


作者:220.172.212.* (2007/8/27 22:24:1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0 每页5条 当前1/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2,011.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