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研究学会二00五年七月
目录
一、蒙氏的起源二、蒙氏的族流(一)从山东迁往陕西(二)从中原迁往南方及西南方1、从中原迁往桂西北地区2、从中原迁到桂东南3、从中原迁到广东4、从中原迁到贵州5、未知来源的云南蒙姓三、蒙姓的民族成分及其演变四、郡望堂号(一)郡望(二)堂号五、蒙姓宗祠通用对联六|流传在蒙姓族中的传说七、蒙氏的祖训附:秦大将军蒙恬墓碑记蒙恬墓图片
蒙氏的起源
一、蒙氏的起源 蒙氏有两个起源,即以封地为姓(起源于河南)和以山名为姓(起源于山东东蒙山),我国史谱和辞书都有记载。《辞海》、《辞源》、《姓氏考略》和《路氏疏传记》都同样记述:“蒙”是姓,高阳氏的后代封在蒙双,有“蒙氏双氏”。又说:“东蒙主把东蒙山作自己的姓氏,秦将有蒙骜蒙恬。” 上述记载清楚说明了蒙姓产生的原因和地点。至于高阳氏是谁?蒙双在哪里?东蒙主又是谁?东蒙山又在哪里?这得从历史说起。 (一)据史书记载,黄帝轩辕氏的孙子颛顼封在高阳,号称高阳氏(高阳,古地名,在今河南杞县)。高阳氏的后代封在蒙双,把蒙双(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蒙氏、双氏(即蒙姓、双姓同宗)。(蒙双,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县)<见《史记》、《路氏疏传记》、《元和姓篡》、《中国通史》范文澜本>(二)至于东蒙主,史书这样记载:周朝实行分封制(周武王灭商<公元前1046年>),当时山东境内东蒙山下的颛臾国国君被封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东蒙山。“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见《论语•季氏》)。到了战国初期,齐国吞并鲁国,颛臾国作为鲁国的附属国,也被吞并,于是齐、鲁、颛臾三国合并为齐国,颛臾国从此结束(见《史记》、《康熙字典》、《风俗通》、《通志•二七•氏祖三》)。从西周初年到战国初期,历代颛臾国君世袭东蒙主长达八百年之久。颛臾国为远古圣帝伏羲氏的后裔,便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东蒙山也叫东山、蒙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即东蒙山(见《论语》)。东蒙山位于山东蒙阴县,西南接费县界。西北——东南走向,东汶河、杜河分水岭。东蒙山绵亘一百二十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古刹七十余所。主峰龟蒙顶,在平邑县东北,高1156米。西为龟蒙,中为云蒙,东为东蒙(见《尚书•禹贡》)。《百家姓》和《千家姓》说蒙姓起源于安定。其实不是,是望族出于安定(见《姓氏追根寻祖》)。秦灭六国后,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并筑长城修直道(见《史记•蒙恬列传》),蒙恬将家属带到长城及直道附近安置(地点在安定),其子孙在安定发族后再往外迁。但不论迁到哪里,都念念不忘安定这个旺族的地方,书写宗祠都要写上“安定堂”这三个字。据历史记载,起源于河南的蒙姓的族祖是黄帝轩辕氏(距今5000多年前)。黄帝有25子,其中14个分封出去,形成新的部族而有姓氏。正妃嫘祖(西陵氏)生玄嚣、昌意二子,封在高阳号高阳氏的颛顼是昌意之子(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由此可见,蒙姓是轩辕氏的嫡系后裔(见《史记•五皇本纪》、《竹书纪年》、《元和姓篡》、《姓氏考略》)。二、蒙氏的族流 几千年来,蒙姓经历了漫长的初发、形成、分化、融合、迁徙的大过程。据史迹追寻,其脉络可分述如下: (一)从山东迁往陕西 春秋时期,齐国蒙骜到陕西咸阳(秦都)定居,他的儿子武,孙恬、毅相继成为秦国大将。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征匈奴,并修筑长城、直道,蒙恬的家属在长城、直道附近的安定定居并发族。据贵州省大方县蒙氏族谱记载,周朝,蒙韬,为山东东蒙山蒙氏第一代,居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九龙江桂阳桥峨嵋湾白沙场。蒙韬生蒙毂、蒙稷,为第二代,为春秋时期。蒙毂生蒙骜,蒙稷生蒙禹为第三代。蒙骜生蒙武、蒙文为第四代 。蒙武生蒙恬、蒙毅;蒙文生蒙芮为第五代,为战国时期(蒙芮后迁广东)。蒙恬生蒙肇、蒙聿、蒙挥、蒙科;蒙毅生蒙制为第六代(蒙制后迁浙江)。恬、毅子孙秦时居陕西延安,汉初迁河南,而后再往外迁广东、江西、湖南、江苏等地。 (二)从中原迁往南方及西南方 1、从中原迁往桂西北地区 北宋时,有一支蒙姓出现在桂西北地区。元朝人脱脱撰文记载他们的事迹,称他们为蛮民(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的《粤西文载校点》刊载的《安化州蛮》一文)。从北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