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郑州柴王文化书社(网络) 第 6 楼

25,《红军九十三师师长柴鸿儒》
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挥员--柴鸿儒
70年前,红军九十三师师长柴鸿儒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痛惜地说:“他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太可惜了。”
    柴鸿儒,又名柴洪宇,1903年7月出生于大名县老堤南村。1928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连长魏孟贤(中共地下党员)培育下,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15日,随魏孟贤领导驻六安的国民党第四十六师两个营起义,摧毁敌一个团部、两个旅部,与皖西红军会合,编入红四方面军。参加红军后,先后任中央教导师连长、营长、团长、总参谋部参谋主任等职。1933年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八十九师师长。1935年6月,任红三十九军九十三师师长。在四川名山与敌人激战7昼夜,使得主力部队安全转移。1936年7月2日,率一个半团的兵力在毛儿盖打退敌人的堵截。部队抵达甘肃眠州后,又奉命率部两次远距离奔袭抢占战略要地通渭县城,歼敌1300多名,为三大主力会师会宁创造了条件。他率部会同九十一师,于1936年10月23日,在会宁城东给国民党二十五师七十五旅以迎头痛击。27日,九十三师协同两个师,在会宁县慢牛坡设伏,同国民党胡宗南部队战斗,掩护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和指挥部过黄河。战斗将要胜利结束时,柴鸿儒头部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33岁。

26,《民国将军柴意新》
柴意新字泽高,号若愚,出生于1898年,南部县建新镇人。早年在合川中学读书,1925年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柴意新在国民党部队历任连、营长、团长。抗战爆发后,他先后参加了淞泸、南京、武汉、鄂西等著名战役。1943年,柴意新升任国民党47军57师少将参谋长兼169团团长。
  常德保卫战打响后,柴意新率部在城外的德山、芷湾一带修筑了几道工事,严阵以待。11月18日,日军疯狂向德山进攻,柴部拼命抵抗,至19日,七八万日军以坦克为前锋,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夺取了德山阵地,柴意新率部退守芷湾。
  芷湾战斗更为激烈。柴意新激励全团官兵:“人在城在,为国尽忠,血战到底!”敌人屡攻不下,又连续增兵7000余人,调来数十门大炮和数十架飞机,配合步兵与坦克部队,轮番向芷湾阵地发起攻击。柴意新指挥战士们用机枪、步枪仰天射击,使敌机不敢靠近;用成捆的手榴弹塞进敌人坦克,让其动弹不得。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整个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11月25日晚上,常德城已经被15万日军团团包围。169团撤退到了城内,利用城墙做掩体,继续阻击步步进逼的日军。
  26日,敌人从北门、东门进来了。守东门的营长被炸死了,柴意新让一名姓高的副团长留守东门,自己带着部分官兵撤退到了西围墙。让日军虽然进了城,但每一条街道都让他们前进得非常艰难。连续打了一个星期,子弹几乎打完了,战士们削尖竹竿当武器,有的战士被敌人围住后,就拉响了手榴弹。
  12月3日凌晨,57师师部突围后,柴意新带着29人在城里留守,等待与援军会合。12月9日,常德城光复,在清理战友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了柴意新。
  柴意新殉国后,国民政府在重庆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并追授他为"中将"。
  关于国民党47军57师少将参谋长兼169团团长柴意新的军衔,有不同说法,有的说在常德会战时,他已经是少将了,阵亡后,军委会追授中将;有的说他当时是上校,阵亡后被追授少将。
柴意新,四川南部人。中弹殉国,卒年四十五。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8/30 16:04:02)   回复此贴
  回复:郑州柴王文化书社(网络) 第 7 楼

系统提示:你输入的字数越过2000字!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8/30 16:04:28)   回复此贴
  回复:郑州柴王文化书社(网络) 第 8 楼

27,《无畏的民族英雄 ―追念柴世荣烈士》
---------东北抗联第5军军长--柴世荣
柴世荣同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从1931年他奋起抗日,到1944年不幸离开我们,他的战斗足迹遍及黑龙江、吉林两省东部地区,为抗日救国身经百战,历尽艰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本人,也从一个只有朴素爱国热情的旧军人,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愤举义旗全家抗日
  柴世荣同志1893年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府胶州县。他出身贫苦,五岁时随父母逃荒到吉林省延边地区和龙县,十二岁开始学打猎,逐渐掌握了一手好枪法。但是,在那地主、资产阶级掌权,劳动人民遭难的岁月里,尽管他终年翻山越岭,辛勤劳动,仍不能养家糊口,全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24年,为了谋生,柴世荣到朝鲜当修建铁路的苦力。他亲眼看到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压榨和迫害,自己也挨过日本侵略者的皮鞭,对日本侵略者怀有刻骨的仇恨。1928年他跑回国后,走投无路,后来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和龙县龙井村当上了一名普通警察,但他从不欺压百姓。有一次,一只为害多时的恶豹窜到龙井村,柴世荣挺身而出,只身打死了恶豹,为民除了害。在当地群众心目中,他成了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全国人民风起云涌地展开抗日斗争,推动东北各地许多有爱国心、不满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旧东北军和不少地方武装,纷纷起兵抗日。本来就十分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柴世荣,出于不愿做亡国奴的质朴的爱国主义热情,利用手中掌握的警察所的枪支,也拉起了队伍抗日。附近的群众闻讯纷纷前来参加。几个月的时间,这支队伍就扩大到3,000多人。不久,他听说驻守在吉林延吉县明月沟的原东北军第十三旅第七团“老三营”,在营长王德林带领下举旗抗日,正在组建名为“抗日救国军”的队伍,便主动率领部队和他们联合,共同抗日。柴世荣任“抗日救国军”第四旅旅长,后来升任第四路军司令。
  1931年冬,柴世荣由于进行抗日活动,常常一二十天不回家。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柴世荣忽然跑回家,没头没脑地对妻子说:“你跟不跟我走?”妻子感到愕然,焦急地问:“到哪里去?家怎么办?”柴世荣说:“没有国,还有什么家?日本鬼子来了脑袋都得搬家。只要有人就行了!”柴世荣的妻子尽管对丈夫的话不完全理解,更不愿丢弃这苦心经营的小家庭,但与柴世荣多年共患难的生活,使她深信丈夫是不会错的。于是,她就毅然带着三个孩子,拿了些简单的随身用品,上了柴世荣预先准备好的牛车。就这样,柴世荣为抗日救国,“要国不要家”,带领全家参加了抗日活动。后来又都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他和三个孩子先后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坚决抗战献身革命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形成的抗日队伍中,由留在东北的旧军队(主要是原东北军的队伍)组成的抗日武装,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除吉林东部的王德林、吴义成以及柴世荣等组织的“抗日救国军”外,在这前后,主要的还有西、北满的马占山、苏炳文、李杜;南满的唐聚五、邓铁梅、苗可秀等等。他们纷纷组织“自卫军”、“救国军”等抗日武装,在各处抗击日寇的进攻。但时隔不久,由于日寇强大的军事进攻,缺乏正确领导的由旧军队组成的抗日武装,大多数很快就失败了。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大部分也相继撤往国外或关内。1933年秋,担任救国军代理司令的吴义成,再次提出放弃抗日、撤往国外的主张,柴世荣同志坚决反对,力主在东北土地上坚持斗争。他说:“为了抗战到底,就是把白骨埋在长白山、镜泊湖畔,也心甘情愿!”由于柴世荣等同志的坚决斗争和共产党员胡***、周保中等同志的支持,“救国军”的残部继续坚持了下来。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8/30 16:04:56)   回复此贴
  回复:郑州柴王文化书社(网络) 第 9 楼

1934年初,“救国军”部分上层领导人又对抗日前途发生动摇,导致“救国军”的分化。在这关键时刻,柴世荣毅然率领其所属的一个旅,参加了由共产党员周保中等同志创立的“反日同盟军”。当时,在吉东地区的抗日武装中,柴世荣旅是武器较齐全、战斗力较强的一支部队。柴世荣旅参加“反日同盟军”,为抗日联军第五军的建立和壮大,增添了新的力量。从此,柴世荣同志开始在我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活动,逐步从一个领导群众抗日武装的旧军人,成长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指挥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5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成立时,周保中同志任军长,柴世荣同志任副军长。经过党的长期教育和培养,1936年,柴世荣同志由周保中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秋,周保中同志任第二路军总指挥,柴世荣同志接任第五军军长。从五军创建开始,柴世荣同志就担任主要领导工作,为第五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柴世荣同志很重视游击根据地的建设,1936年,他亲自选定,在吉林东部的三道通建立了临时游击根据地,在当地农民群众中组织了“反日会”,并建立了筹办部队给养的机构。在深山密林里,他和其他同志一道筹划建立了一些密营,以及医院、裁缝所等后勤机构。这样,战斗部队有了后方基地,为以后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在组织、军事和物资等方面做了必要的准备。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东北抗联部队的“讨伐”。他们在军事上实行“篦梳”式的纵横“扫荡”;在经济上,实行断绝给养来源的严密封锁。他们残酷地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归大屯”的办法(即把山沟里的零散居民强迫归并到大的村镇中去),断绝群众对我抗日武装的支援。在敌人的大举进攻下,东北抗联的游击根据地遭受到很大的破坏,部队大量减员,许多重要的领导人牺牲。在这危难之中,柴世荣同志毫不动摇,坚决率领五军英勇战斗,保存了五军的一部分队伍,成为二路军后来坚持同日军周旋战斗的重要力量。
  1939年,虽然抗日战争在全国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寇在东北对我抗日联军的“讨伐”却更为残酷和疯狂,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了。这时,有些同志对抗战的前途和要不要把东北抗联的旗帜继续打下去,发生了怀疑和动摇。特别是到1940至1941年间,这种思潮更加明显。于是在抗联内部逐渐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抗日游击战争在东北很难坚持了,东北抗联的旗帜不要再打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东北抗联是鼓舞和团结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旗帜,有着巨大的号召力,不管形势多么险恶,也不能抛弃这光荣的旗帜。1941年初,抗联各路军的领导同志在后方基地召开联席会议。会上,两种意见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柴世荣同志力主后者,他说,不论斗争环境如何艰难,抗联部队总可以存在和活动。会议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论,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坚持东北抗联的旗帜,直到最后胜利;并决定,抗联主力隐蔽整训,另组织15个小分队(每队15至20人)执行军事侦察、宣传和联系群众、骚扰敌人和破坏敌方交通线等任务。这次会议,对统一思想、克服动摇怀疑情绪,坚定信心以及确定今后的斗争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此后,东北抗联的斗争,主要以小分队活动的方式坚持了下来,不断给日伪以打击,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这十多个小分队还活动在北满和吉东敌后地区,为东北抗联的英勇斗争谱写了光荣的一页。柴世荣同志身为军长,年纪已近五旬。但他坚决执行党组织的决定,亲自带领小分队,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不畏艰险,深入敌后,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时日伪报纸曾大肆宣扬什么“满洲国共产党根绝”、“匪患肃清”、“大东亚圣战基地巩固”……等等,东北抗联十多个武装小分队一直坚持战斗这个事实本身,就足已驳斥、戳穿日本帝国主义的无耻谰言。
柴世荣同志在战斗中曾七次负伤,而他从不在意。每次负伤后,他总是风趣地说:“又让野猪耙了一下,没啥!”一次,他腿部受伤,行动不便,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坚持和部队一起行军打仗,从未离开过部队。柴世荣同志这种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指战员坚持抗日武装斗争的决心。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8/30 16:05:14)   回复此贴
  回复:郑州柴王文化书社(网络) 第 10 楼

英勇善战机智歼敌
  柴世荣同志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员。他手操双枪,英勇善战,作战时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1932年,“救国军”初起,第一仗攻打吉林敦化县城,他担任督战司令,亲率部属攻占了敦化东门。接着,他又与其他“救国军”将领一起带领部队攻打额穆和蛟河县,连克三城。柴世荣旅这时已成为威震吉东八县的“救国军”的一支劲旅。他的指挥才能和战斗佳话,在抗日部队和当地人民中广为流传。
  柴世荣同志投身抗联,特别是入党以后,斗争更加英勇坚决。他指挥过无数次精采的战斗。1936年2月,柴世荣同志带领五军教导队和部分二军的同志共300余人,在宁安县卧龙屯一带活动。一天,他们途经许家大屯,发现伪森林警察队40余人正往山下去,他根据情况判断,这是敌人的运粮队,下决心打伏击。第二天,敌人的马队载着粮食回来时,柴世荣亲自指挥,只打了一排枪就发起了冲锋。敌人被迫向河边附近的小树林退却,企图夺路而逃。柴世荣早料到敌人这一着,预先在树林里埋伏了部队。结果敌人腹背受击,很快被缴了械。这一仗,我军缴获了敌人运粮队的全部粮食和马匹,并生擒了警察队的队长。
  1937年2月下旬,据群众情报组织报告,驻扎在后刁翎地区的日本守备队和伪军拟向林口转移,柴世荣经过分析,断定敌人是运输军事物资。于是,他把部队埋伏在敌军必经之路,形成一个口袋,诱使日伪军的爬犁队全部钻入我伏击圈。经过激战,全歼了敌人,打死350余名,生擒28人,缴获了敌军全部武器和辎重。之后,柴世荣又决定乘胜出击,消灭盘踞在前刁瓴的敌伪军。前刁翎是个交通要冲,一个营的伪军分驻三处。柴世荣等同志经研究,制订了一个周密的歼敌计划:先攻占营部首脑机关和另一个较弱的据点,然后合围较有战斗力的第三个据点。对各个点的进攻,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这一仗,共消灭日军20余人,俘虏伪军44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而我军只伤亡10数人。
  柴世荣同志很重视对伪军实行分化瓦解的政策,打击他们的反共气焰,争取他们倒戈抗日。1937年,他利用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潮,在大量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第一师参谋长张振华同志,成功地策动了三道河子伪森林警察大队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的成功,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而且带动了依兰县伪38团和29团的起义,对迅速扩大我军,动摇伪军军心,起了很大作用。
  1937年夏天,据情报员报告,三道通伪军张营企图绕路侵袭我五军的密营。张营,本是五军的一个统战对象。但这次却要背信弃义,偷袭我密营。对此,柴世荣同志采取了巧妙的办法,先发制人,带领部队奇袭敌营,很快就攻占了张营。对抓到的俘虏和家属,经柴世荣同志教育,全部予以释放,这件事对分化瓦解敌军,起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日寇的“讨伐”,柴世荣同志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对策。1938年,当部队主力避敌锋芒,转战他地时,他把队伍编成小股,打麻雀战,确定活动区域和补充给养的办法,让战士和敌人捉迷藏,使敌人感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无所用其技。一次,敌人对部队所在地进行冬季大“讨伐”,他命令部队将给养准备充足并妥善地埋藏好,然后将部队拉到其他地方活动。当敌人扑了空,一无所获地退去后,柴世荣又把队伍拉回原地,安全地渡过了一冬。
  周保中同志曾多次赞许地说:“论打游击战,数着柴世荣。”战士们也都喜欢和他在一起活动,经常说:“和老柴一起打仗不会吃亏。”柴世荣率领的部队,因纪律好,仗打得漂亮,所以威望高。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7/8/30 16:05:4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2 每页5条 当前2/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4)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601.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