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勤:唯愿古瓷绽异彩 走进崔学勤的书房,仿佛步入了一个神秘、幽远的艺术殿堂,一件件瓷器古朴、典雅,形态各异,无不绽放瑰丽的色彩,深深吸引着每一位来人。今年44岁的崔学勤是渑池县税务局的一名干部,他自学生时代就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1994年,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喜欢上了陶瓷艺术,喜欢用他独特的眼光来审视古瓷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和厚重的历史。十余年来,他利用工作之余,投入大量精力来收藏和研究古瓷。为了这份浓厚的兴趣,崔学勤不顾家人的反对,一次次只身一人,迈步跋涉在渑池宋代古城(今渑池西关一带)和陕州古城(今陕州风景区)的田地里,苦苦寻觅一片片古瓷的踪迹,在别人眼里的一文不值破罐烂瓷,对崔学勤来说简直奉若至宝,格外珍爱。经他不断地寻觅、搜集,如今崔学勤已收集包括汝瓷、钧瓷等在内的各类瓷器标本1200余件,大小小地堆满了两个盒子。 在崔学勤的书柜里,堆放着《中国通史》、《二十五史》、《陶瓷述古》等大量有关历史和陶艺类的厚厚书籍,长时间对古陶瓷的收藏和了解,使崔学勤对中国古陶研究颇有造诣,说起陶瓷的话题,他滔滔不绝,旁征博引,直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不能不让人为之佩服。 中国古代陶瓷是古人遗留的艺术精华,它几乎成了古董、古玩的代名词,它以造型拙美,纹饰古朴,质感温润,极具东方神韵,无不让人赞不绝口,叹为观之。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后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发明,到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经历唐宋的发展,直至明清制瓷业的繁荣,中国制瓷业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单色到多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据考古资料表明,成熟的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晋书《字林》中第一次出现了"瓷"字,同时,赞誉瓷器的诗词歌赋也出现了。 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世界上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原子弹,一个是中国的古陶瓷。足见凝聚在古陶瓷身上的文化内涵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崔学勤讲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收藏热潮。第一次是宋代晚期,第二次是清朝的康乾盛世,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时期。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民间收藏之风又盛行起来。从过去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向平民延伸。 |
|
作者:61.52.116.* (2008/4/8 16:35:09) |
回复此贴 |
|
隋、唐五代的瓷业生产呈现初步繁荣景象。唐代不但窑址之多,还在窑前冠以地名。宋元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黄金时代。举世闻名的六大名窑:柴、汝、官、钧、哥、定所生产的珍品,为后世视为稀世珍宝。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它汇集了全国制瓷工艺的精华,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柴窑,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据史载出北地河南郑州,相传为五代时期周世宗所创,周世宗是周太祖的义子,本姓柴,以其姓柴故名。柴窑与汝窑、哥窑一样,都出青瓷,柴窑青瓷周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陶录》谓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史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也”,据说明代时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是至今日,除非个人秘藏传世稀珍而丝风不露,人世间几近绝迹。 柴窑的存在,是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翔实的介绍。如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清程哲的《窑器说》和清佚名《南窑笔记》对柴窑器都作了介绍。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乾隆皇帝在《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南窑笔记》所述:"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也正是由于柴窑瓷这一复杂的工艺配方,演奏了柴窑瓷的千古绝唱,历经久远,仍能余音激荡。 崔学勤知道,河南三门峡陕州古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修养生息,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无数的宝藏,他说到这里一定能够找到一些奇迹。2007年2月24对于崔学勤来说,是让他感觉非常兴奋的一天,这天,当许多人还沉浸在春节喜庆的气氛中时,他独自来到三门峡的古陕州城,又在黄河畔边寻觅,忽然他在土里发现了两片拇指大小的小瓷片,厚度2-3毫米,一片呈天蓝色,另一片呈青黄色,他拣起后擦去外面蒙着的浮土,欣喜地带回家中。在100倍放大镜下,哪是一种绝对纯粹的美,气泡零若星辰,象夜晚车窗上的雨点,在对面车灯的映照下,闪现出耀眼的光,象春天水塘里才浮出水面的嫩荷,甜静的镶嵌在碧绿的水面上,基本与汝窑同,是一朵朵冰梅花,冰清玉洁,映衬在蔚蓝色的釉面上,形成一种天然的美,它的釉色呈出一种纯净而纯洁的美。 “柴瓷?莫非是濒临绝迹的柴瓷?”崔学勤的民中掠过一陈狂喜,他翻开书籍,根据史载有关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的特点,经过更深入地研究,分析越来越明朗,结果越来越更加接近柴瓷,他不敢百分之百地断定它就是珍稀的陶瓷——柴瓷,但他说:“收藏和保护好先哲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科技成果和艺术珍品,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他有义务为中国的古陶收藏艺术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柴窑瓷既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古绝唱,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古陶瓷之所以成为人类高雅的精神追求,是由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不可限量的经济价值所决定的。比起一般精神产品来,它具有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比起一般物质产品来,它又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含;比于金银珠宝,它显得无比高雅;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结晶,是一项融历史文化和优美外观的高雅事业。 如今的崔学勤最关注的并不是柴瓷能价值多少钱,况且就它本身的价值也不是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他只是想通过他的努力和推介,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柴瓷的历史,让有关专家和权威机构对它做出准确的认定,它焕发出瑰丽的色彩,充分体现出它的真正意义,使柴窑瓷以科学客观的面目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做出应有的贡献。 |
|
作者:61.52.116.* (2008/4/8 16:35:27) |
回复此贴 |
|
商都频道--河南登封农家院古瓷堆积 喂猪用的都是古董 据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介绍,在河南能够叫得出独立名称的古瓷窑址就有500多处,中国历史上五大名窑之中就有三个半在河南(汝窑、钧窑、北宋官窑和传说中的柴窑)。 而登封市古瓷窑遗址,具有遗址面积大、分布密集、历史跨度长、器型...
|
|
作者:61.52.116.* (2008/4/8 16:41:25) |
回复此贴 |
|
各种瓷器让人大开眼界 宛如文物展 ■商报记者 连惠燕 通讯员 袁俊锋 张朝晖/文图 新中国建立以来登封市首起盗掘古文化遗址案告破。 登封一农妇王某花2000元租下登封市宣化镇的两处农村老宅,这俩老宅竟是两处古窑址。仅3天,她就从中挖出一卡车古瓷器。 据悉,经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警方收缴的瓷制工艺品284件,为唐代、五代、宋代和金代的瓷器残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考价值。 【寻宝】 2000元租下两座古窑遗址 王某的公开身份是登封市徐庄乡农民,却私下里干着倒卖、盗挖文物的勾当。王某2004年拜一个禹州文物贩子为师,学会了识别古董和倒卖文物的诀窍,从此,和丈夫赵某放弃了耕地,聚精会神搞起贩卖文物和盗挖古董的行当。 今年11月8日,王某无意间听郑州一个文物贩子说,登封市宣化镇朱垌村有古窑遗址,而且价值很高,挖出来就能卖大价钱。 从郑州一回家,王某就悄悄到朱垌村,很快在村民冯某和钟某两家的老宅基地,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瓷器碎片。随即,王某以要给瓷片鉴定的名义租下了这两座老宅,她分别给了冯某和钟某现金各1000元。 后据河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实地勘察,冯某和钟某两家的老宅,就是古窑遗址。 【案发】 |
|
作者:61.52.116.* (2008/4/8 16:42:25) |
回复此贴 |
|
几天挖出瓷器一卡车 第二天,王某租了一部挖掘机开进了冯某和钟某两家的老宅基地。 当天,王某就挖出3个水注,8个小白碗和4个骨碗(均为瓷器)。 11月10日,登封市公安局宣化派出所所长王康带几个民警下社区走访。无意中,路过村民冯某的老宅,发现有几个人正匍匐在一个约2米深的坑里,埋头挖着什么,坑上面放有几个塑料袋。 刚开始,还以为是收破烂的。王康多了个心眼,走过去打开塑料袋,一看,里面全是瓷器。 “连同我们当场缴获的,以及从她(指王某)家里提取的,整整装了一大卡车。”王康说:“我们详细统计,共有唐代、五代至金代的各类瓷器284件。” 【夸张】 喂猪用的都是古瓷器 2004年以来,王某先后跑遍了郑州、洛阳和禹州等多个地方的古玩市场,买古董,也卖古董,当然,只要有机会,她更不放弃挖掘古董。 “只要听说哪里有古董,我肯定会去看看。”王某说,摆放在自家堂屋的那些古董,有的是在外地买的,有的是自己盗挖的。在王某家,吃饭、洗脚、盛溲水,就连喂猪用的,无一样不是瓷器,她家猪圈里都是堆积如山的碎瓷片。 据王康介绍,在徐庄乡王某的家里,隐藏着一个文物展览室,“从院子到屋里,摆放的各种瓷器绝对叫人大开眼界。” |
|
作者:61.52.116.* (2008/4/8 16:42:44) |
回复此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