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釉加胎厚0.12CM
本人已撰文《至美独特的柴窑器罐》详细说明了器型,大小及釉色纹片等,在此不再赘述。现着重探讨一下器外底心的‘铭文”及柴窑与钧窑,汝窑的传承关系。
“大禹治水”的禹帝曾建都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县》。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有以青铜器铭文记事的盛举,就是在青铜器上铭刻本朝或先祖的功德及盛事。禹之功德天下传扬,其后世子孙铸青铜以铭之是很自然的事。而五代至宋时又以瓷仿青铜器型为尚。故此壶为仿青铜之器,壶身遍布凸起图案,壶底铭文为凸起之《禹壶》二字。器之精美自不必说,其匠心独到之处亦足令人慨叹:其一;器仿青铜正合慕古之时尚。其二;明为颂扬‘禹’帝,实为歌颂当世‘世宗’皇帝‘柴荣’,因器为御用之物,‘世宗’见了能不龙颜大悦吗?其三;‘禹‘地产‘禹壶’,暗合产地。已此推断柴窑的窑址很有可能就在《禹县》。或独立的窑或在已有的钧窑中烧造。
后周‘世宗’皇帝柴荣能文能武,主持朝政以外的时间喜欢制作各种东西,犹其是对制瓷非常关心,因他喜瓷故瓷业得以长足的发展。这为后来的宋瓷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柴荣病死后,后周的将军赵匡胤导演了一场‘陈桥兵变’的闹剧,黄袍加身后建立了大宋朝。柴窑的工匠有一部分就成了钧窑的工匠,有部分成了临汝窑的工匠,而有部分工匠因种种原因就不在了,由于这部分工匠的缺失导至部分配方的缺失,古时御窑的配方是决不可能让一个工匠知道两个工序以上的,一般是各管各的工序。因此后来就再也烧不出原来的柴窑瓷器了。
因为柴窑工匠的参与,钧窑和汝窑各自都有了部分柴窑的特征。有的产品极为相似,故有钧,汝不分的说法。
淌釉,釉厚如堆脂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信箱:qintongyu@yahoo.com.cn
地址:中国·汝州·汝宝斋 电话:0375-6977711 huzhongcheng7711@yahoo.com.cn
© 2002-2008 ruc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汝瓷网 版权所有
空间服务商:神德数码 豫ICP备05010588号
柴窑为五大名窑之冠已成恒言。宋代人见过柴窑瓷,各大名窑集官与民之力,欲重造柴窑之器,但只追仿出了部分特点,却永远也无能全面到位,当时如此,后世可想而知了,也只能是指鹿为马了。
近日从网络上得知某教授著书“柴窑与湖田窑”。“景德镇烧出千年柴瓷”。及有人将宋瓷指为柴瓷,不觉哑然一笑。也难怪他们没见过真柴瓷而作的辛苦追寻罢了。
当今之时,确是你说什么珍奇,就会冒出一大堆冒牌货,真是假李鬼唬退了多少人。可是假李鬼就是假李鬼,经不住真李逵的三板斧,假柴瓷也经不住真柴瓷的比较。
对柴瓷的描述,我们暂且抛开古籍及民国时人的论述,明清写文章的人,有真见过柴瓷的,描写的非常准确,研究者可以参考,而也有只是附会妄断,不可全信,写写空头文章而已。而民国时人,对柴瓷的全面质疑,就像对三皇五帝甚至对司马迁史记的全面质疑,但至少促进了对现代考古事业的根本挑战。
柴瓷究竟怎样,我们不做引据论典只直白陈述。
柴瓷的造型完全是佛教与自然美物的结合。碗、瓯、盘、碟,完全是荷、莲的化身,是佛事的饰物。各种瓶器都为净瓶是变相瓜果的造型,寓意佛教的因果教义。
柴瓷的釉色为正碧色与天青色之间的色,与法门寺地宫中翠绿色的秘色瓷净水瓶相近,却有差异,属独特,恕我们真的无法用笔描述这种颜色,只能见实物。
据古人记,曾见过一精美五代越窑器,口沿处挂一釉斑,为柴瓷正色。可能越窑偶尔烧出的这一独特釉色,被柴窑工匠们创烧成功,就像我们见到的柴窑偶见的淡天青色釉斑,被汝窑烧成一样,这也是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柴瓷的“闪亮不定,流光四照,星光流动”,这些观察就是柴瓷的玛瑙为釉的效果,玛瑙是玉石中最明亮的玉,它的使用必然使釉面产生最佳光泽,可叹古人的观察力。玛瑙是当时的贵玉,“庶臣不得使用”这也是皇权传统等级制度的所在,因而也决定了秘色瓷,柴、汝的尊贵地位。
瓷器的纹片也是从柴窑开始创烧的,后来的汝、官也有带纹片的,到哥窑时是最具典型与成功的窑口,但它的成功只是工艺的成功,与柴瓷的纹片之美无法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