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柴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柴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残瓷寻踪——考古学家禚振西)——柴窑 已阅:10765 / 回复:38(楼主)

大家栏目:大家(残瓷寻踪——考古学家禚振西) 2008-03-09 22:10播出
大家相关内容大家栏目介绍
大家播出时间
大家在线观看
大家免费视频
大家BT下载
CCTV-10节目表(CCTV10)
电视台:CCTV10 栏目名:大家
本期内容:大家(残瓷寻踪——考古学家禚振西) 播出时间:2008-03-09 22:10


残瓷寻踪——考古学家禚振西

首播: CCTV-10 03月09日 22:10  
重播: CCTV-10 03月16日 14:30  

    

    古都西安郊外的耀州市,有一处名叫黄堡镇的村落,那里的地底下曾经埋藏着了不知其数的碎瓷残片,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秘密,陕西考古所70岁的考古学家禚振西,几十年来守望着那堆残片,抽丝剥茧,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古陶瓷领域最大的一个谜——柴窑。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有几个重要谜团,比如:唐秘色瓷、宋官窑、宋官汝窑等,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这些谜团都一一一解开,但还有一个巨大的谜团却一直没有被解开,那就是、曾被研究者誉为“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美名的柴窑瓷器,它是以一位皇帝的名字命名的,这个皇帝就是五代后周的周世宗柴荣。它的窑址在哪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瓷器呢?

    1973年,禚振西带领考古队来到了窑址现场,在瓷片清理中,他们找到了一种加施了化妆土的五代黑胎青瓷;1984年,禚振西再次对窑址进行了挖掘,除了首次发现了唐三彩釉试烧小炉外,他们还首次发现了五代地层,而在这个地层中,出土了一种胎白、釉呈淡天青色、有细开片纹理的青瓷,并出土了一批带有“官”字款的青瓷标本。

    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和文献的寻找,禚振西大胆提出:柴窑窑址在北地郡同官黄堡,也就是耀州窑遗址所在地。这一论证,掀起了轩然大波。

        3月9日,CCTV《大家》栏目,将为您展现“柴窑”之谜的破解过程,以及考古学家禚振西不一样的考古生涯。


来源:CCTV10 这些内容是为了让用户更好的观看CCTV10的节目,请您准时于2008-03-09 22:10打开电视,定位于CCTV10电视频道,收看大家(残瓷寻踪——考古学家禚振西)节目, 更多精彩节目介绍,请前往CCTV10官方网站查看。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3/10 7:56:18)   回复此贴
  回复:(残瓷寻踪——考古学家禚振西)——柴窑 第 1 楼

央视《大家》将播出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专题报道
2008-3-6 22:50:27 铜川日报 >> 进入铜川贴吧
  本报讯 铜川市荣誉市民、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近日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大家》栏目录制了一期专题报道,将于3月9日晚22:00时播出。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汇集的均是全国各行各业研究领域的顶尖级专家、学者,该栏目层次高,学术性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禚振西现已年逾古稀,她退休前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主任,铜川市考古工作站站长、研究员,现为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西北大学客座教授、耀州窑研究会名誉会长、铜川市荣誉市民、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是目前国内外学界公认的古陶瓷研究专家和耀州窑考古发掘、科学研究执牛耳者,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禚振西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主要有:通过对耀州窑黄堡窑址和陈炉窑址长达三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综合性科学研究,进一步确立了耀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主编出版和发表了多部耀州窑学术著作及论文,包括四部考古报告(另有三部正在编写中),以及其他著作和学术论文;她主持的耀州窑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已成为世界瓷窑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典范,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的考古发现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她的考古发掘工作及学术研究成果为耀州窑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旅游发展、对外宣传、学术交流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市文物和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禚振西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她曾荣获首届中国田野考古奖;其学术著作曾八次获得陕西省社会科学、历史科学一等或二等奖,四次获得陕西省文物系统一等奖;特别是她荣获了世界上最权威的古陶瓷学术组织之一——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授予的“希耳金奖”,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学者。凭借她对耀州窑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和为铜川市文物及文化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04年,我市授予禚振西“铜川市荣誉市民”称号和城市金钥匙。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3/10 7:58:12)   回复此贴
  回复:(残瓷寻踪——考古学家禚振西)——柴窑 第 2 楼

【专题】东方慧光——法门寺地宫珍宝文物展




  

  1987年5月5日凌晨1点,在古老的东方历法上恰好是佛诞生的时刻,那个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在古籍中记载、在信徒心里膜拜的佛指舍利,在法门寺地宫被发现——

  1981年秋季的一场暴风雨,侵袭了陕西的关中平原,一座佛塔在暴雨中轰然倒塌了半边,塔内所藏佛经佛像纷纷跌落地面,埋藏千年的秘密开始被人们发现了……

  法门寺,在西安西面110公里的扶风县内。塔在佛教中是瘗埋舍利的标志,法门寺塔就是一座佛教舍利塔。史籍中记载着法门寺塔下有地宫,里面埋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和无数珍宝,但后人一直无法断定这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幻的传说。1981年,法门寺塔在暴雨的冲刷下倒塌了,塔的倒塌给了考古学家一个揭示秘密的机会。

  1987年春天,人们开始对法门寺塔进行考古发掘。韩金科,当时任扶风县文化局局长,是考古发掘的负责人之一,他最先发现了佛塔下的秘密。他回忆了当时的情景:“1987年2月27日,我们开始对塔基进行发掘。到4月2日,洛阳铲打到石板上了。清理了埋土以后露出一米见方的大理石盖,西北角有三块碎石,人们把碎石刨开,一个地洞显露了出来。10点多钟太阳直射下去,底下云雾缭绕,看起来很神秘也很壮观,那里面是金碧辉煌的金银器。”尽管当时还不清楚地洞下面究竟有什么,但人们知道,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即将诞生。

  考古人员迅速掩埋好洞口,然后按科学的程序,在塔基的正南面找到了进入地宫的通道。在挖掘出19级青石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3/10 8:00:38)   回复此贴
  回复:(残瓷寻踪——考古学家禚振西)——柴窑 第 3 楼

考古人员巧妙地打开了石门上一把锈蚀的铁锁,这把锁已默默锁住佛塔之下1113年的光阴。

  第一道石门后面是长长的甬道,甬道的地面铺了一层厚厚的钱币,总数大约有两万枚,其中13枚用玳瑁制成的纪念币,是中国钱币考古的首次发现。

  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石门,石门前立着两块刻满汉字的石碑。一块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石门,石门前立着两块刻满汉字的石碑。一块碑上的文字,记载着从阿育王分送舍利于法门寺供奉,到中国历朝特别是唐朝皇帝供养佛指舍利的盛况;另一块碑上详细记录着为供奉佛指舍利捐献物品的名称、数量以及奉献者的姓名。两块石碑告诉人们,那个记载与传说中神秘的佛指舍利和无数珍宝是存在的。

  虽然由于塔身的巨大压力、地震以及年代久远,造成了天顶和地面损毁,但考古人员发现,洞内放置的物品却安然如初。一千多年前的阿育王塔依旧色彩夺目,它用整块汉白玉雕成,塔的四面雕刻着身姿婀娜的菩萨像,朱红色的裙裤和粉绿色的披带,就像刚刚画就的一般。

  在一个白藤箱中发现的已经粘成一堆的丝绸服装,更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此前人们根本不知道唐代皇家丝绸是什么样的,而这次发现的箱子里一共有几百件衣服,里面有惠安皇太后的,甚至包括武则天的裙子。遗憾的是,大部分丝织品已经炭化和部分炭化。但在炭化的丝织品中,人们惊讶地发现有5件蹙金绣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显微镜下人们发现,这5件蹙金绣的金线是用黄金拉成的,它们平均只有0.1毫米,最细的地方仅有0.06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就是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也很难达到这样的工艺水平。正是这些镶嵌在织物中的金线阻挡了时光的侵蚀,让人们在1000多年后还能一睹唐代丝绸的真容。

  当考古人员揭开已经破碎的大理石盖板,直接从顶部进入时发现,这间石室中摆满了珍宝,其中金银器就有121件,各种珠宝玉石400多件……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3/10 8:00:53)   回复此贴
  回复:(残瓷寻踪——考古学家禚振西)——柴窑 第 4 楼

在金银器中,最奇妙的是两个鎏金银质圆球,叫“香囊”,在球内的小碗中装上香料,点燃后香气就从镂空的纹饰中溢出。当年,它们是被悬挂着使用的,为了防止香囊晃动时香料流出,工匠们在内部装了两个平衡环,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滚动而香碗的重心却不动。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

  锡杖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出行时驱赶毒蛇害虫用的,后来演变成佛教权威的象征。这次出土的长1.96米的双环12轮鎏金银锡杖,一共用去了62两黄金、58两白银。杖首两个金轮上套着12枚雕花的金环,金环围绕着两重象征圣洁的莲花宝座,顶端是一颗象征智慧的宝珠。如此巨大而精美的锡杖,在全世界的佛教法器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被称为“世界锡杖之王”。

  地宫中的第三道石门后是地宫的中室。一顶硕大的汉白玉灵帐几乎把中室占满了,灵帐顶端罩着3件用纯金罗纹线和丝线交织而成的袈裟,旁边还放着一双金丝绣鞋。考古人员在灵帐后边发现了一只已经腐朽的檀木箱,箱中装满了瓷器,初看起来,这些瓷器不过是碗碟一类的生活用具,但仔细端详发现这些瓷器的颜色非同一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禚振西介绍说,这就是秘色瓷。秘色瓷是青瓷中的顶级之作,烧制工艺非常复杂,每一件成品都是珍品,在当时比金银还贵重,只作为贡品献给皇室。由于烧制工艺早已失传,现代人从未见过真正的秘色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些秘色瓷器,不仅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也让今天的人们有幸看到当年只有皇帝才可享用的瓷宝。

  此外,在法门寺地宫中室,考古人员还意外地发现了20件玻璃制品。在煤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前,玻璃制品几乎可以与珠宝钻石等价。当时只有伊斯兰国家才掌握精湛的玻璃烧造工艺,因此,考古专家相信,这些玻璃制品来自异域,玻璃器上的纹饰有着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刻纹玻璃在伊斯兰早期十分流行,但像这样完好无损保存下来的整件器皿却极为罕见,其中的玻璃盘被认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伊斯兰釉彩玻璃。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3/10 8:01:07)   回复此贴
  回复:(残瓷寻踪——考古学家禚振西)——柴窑 第 5 楼

仿佛冥冥之中的安排,1987年5月5日凌晨1点,在古老的东方历法上恰好是佛诞生的时刻,那个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在古籍中记载、在信徒心里膜拜的佛指舍利真的在法门寺地宫出现了……

  地宫内的挖掘已接近尾声,只剩下前室的阿育王塔、中室的汉白玉灵帐和后室的一个用丝绸包着的大包裹没有打开。考古人员开始小心地解这个包裹已经炭化的结。大约用了两个小时,他们成功了,光彩夺目的宝函露了出来。宝函一层套着一层,最外面是檀香木的,已经朽烂,接下来是金、银、玉、珍珠镶嵌的各种宝函,一共套了8层,最里面是一座闪闪发光的纯金四门小塔。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回忆说:“我把那个宝珠顶的单檐四门纯金塔动了一下,发现它是可以移动的,然后就把盖子揭开,在塔座上有个银柱,银柱上套着一个白色的管子。我一看,完全和真身志文塔上面说的佛指舍利一样。我脱口而出:‘不得了,发现佛指舍利了!’”

  然而,人们激动过后仔细鉴定,发现这枚舍利是玉质的。就在人们有些失望地离去前,一位年轻的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已经清理空的地宫后室,有一个角落有片松动的浮土。挖开浮土后,一个密龛显露出来,密龛中有个不大的包裹,里面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函。打开铁函,里面又是一层套一层。银函内是檀香木函,木函里有一只镶嵌着硕大宝石的水晶棺椁,最里面是洁白的小玉棺:一枚佛指静静地躺在玉棺里!法门寺的高僧们已经开始顶礼膜拜。这枚骨质的舍利,毫无疑问就是至高无上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


作者:平阳郡柴氏 (2008/3/10 8:01:2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8 每页5条 当前1/8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柴氏论坛  执行时间:2,028.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柴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