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古判景同志调到乌罗区任副区长。该区三阳溪有一个叫吴从仁的,因解放前当过县第一女子小学校长,后又担任省参议会参议员,因历史问题,解放初被镇压了。他有一个儿子叫吴恩龙,在国立三中读书,当时正高中毕业回到三阳溪家中。恩龙在校学习十分刻苦努力,是学校品学兼优的一位高才生。他征得家里同意,决定要报考大学,继续深造。 那时,学生报考大学,是要通过政审,经过基层组织批准或同意的。恩龙把写好的考报大学申请送给村、乡领导,他们觉得恩龙的父亲刚被镇压,不敢冒然行事,拿不定主意,就把他的申请及情况反映到区里,区里有的同志一听,就表示坚决反对,不同意介绍一个反革命的儿子报考大学。古判景知道这个情况后,默默思考了好半天,他觉得这么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学生,怎么能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而埋没了才干、断送了前程呢?在区里研究讨论“能不能同意吴恩龙报考大学”的会上,他毅然站了出来,力排众议,阐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他说: “我没有进校读过书,但参加革命工作这几年来,我已深深感到文化知识的重要。吴恩龙在校是个优秀学生,他要求报考大学继续读书,这是他的权利!我们决不能因为他父亲的问题,而剥夺他读书求学的机会……”他的一席有理有据、出自肺腑的发言,感动了在座的同事们,大家被他说服了,一致同意吴恩龙去报考大学。 后来,吴恩龙考进了贵州农学院,由于他奋发努力,表现突出,毕业时被留院任教,一直到退休。他任教40年,桃李满天下,为培养我省农村科技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当吴恩龙老师回首报考大学这事时,他总是深情地说: “全得北方来的那位古区长啊!要是没有他,我能走出三阳溪吗?他真是我的大恩人啊!”
帮助工人度难关
1957年12月,古判景同志从长兴调进县城,任县机械厂副厂长,1959年升为厂长,直到1962年7月调离为止,他在厂里任领导四年半,在工人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常深入车间班组,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工人师傅学技术,向厂务人员学管理,尽快使自己从外行变成内行。他当时身高力大,在车间里,工人们有些抬不动的重活,他总是二话没说,自己主动上前去抬,为工人们排忧解难。他在电焊车间学焊接; 一去就是两、三个小时,每次从车间出来,身上的衣服和裤子上,布满了被焊花烧成的黑洞。 他在县机械厂那几年,正值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有的工人因家里没钱买粮而要向厂里预支工资去用,有的工人则因家有病人而急需钱去买药,每当找到古厂长,他问清情况后,就在工人的借条上签上“同意借”三个字,给工人解决燃眉之急。有几次,他还到厂财会室去说服财务人员: “工人家里有困难,我们作为厂里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尽力想法帮助解决,先借后扣,放灵活些,总不能看着人家饿饭或者病死吧!”短短的几句话,让工人和财务人员十分感动,大家都很感激和敬佩他,从而,也激发了大家对生产的积极性和对工作的责任心。
以身作则修水利
因工作需要,1962年8月,古判景同志调任普觉区区长。当时,区里正在兴修一座防洪排灌工程,开工半年多了,却进度缓慢,几次受到县里批评。他到任后,经过多方了解,知道工程进度慢的主要原因是人力不足,生产队的劳动力抽不上来,区里曾催促多次,终因在“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劳动力减少,社队确实无法完成应抽的劳动力指标任务。他知道这一实际情况后,征得区委会同意,立即召开区机关干部职工大会,在会上,他表态要亲自挂帅,抓好这个于农有利、于民有益的工程,并号召全体干部职工每天晚饭后去工地参加劳动2—3个小时,以弥补劳力的不足,加快工程进度。散会后,他回到家里,把铺盖行李一扌卷,给妻子吴昌文说了一声,就到工地“打长战”去了。 水利工程要排水砌墩,时值寒冬将至,水中冰冷,到场的干部职工见而前生畏,古判景同志见了,自己就脱去鞋袜和衣裤,首先跳入水中,用脸盆把水一盆一盆地往外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动下,大家纷纷下水劳动,把水戽干,使下脚砌墩得以顺利进行。他一直在工地住了两个多月,到第二年春水到来之前,终于按时完成了这项水利工程任务。古判景同志这种雷厉风行、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和苦干精神,普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1980年11月,古判景同志年仅58岁,因参加革命40年来,北战南征,积劳成疾,体弱多病,精力不济,申请提前离职休养,得到组织批准,同意他提前离休。 1985年9月,古判景同志因肺气肿病突发,猝然去世,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