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谈 谈 老 子 已阅:3435 / 回复:6(楼主)

一、老子的身世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巨匠,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第一位文化名人。但是,我们却很难确知和详知老子的生平事迹。早在西汉初年,有关老子的传闻就真伪杂出,难知其详了。博学、多闻、广求、治学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的《老子列传》,只有寥寥四百余字。其中既有不很肯定的说法,也兼采了不同的传说,又提到有四个人名,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点和分歧。从司马迁到王夫之,特别是近现代国内外不少著名学者对老子其人作过多方面深入考证,然而在有些方面,还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
    老子的籍贯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这一点是古今学者对司马迁《老子列传》唯一没有提出过疑问的史实。
    老子的姓名,从《史记》开始,学术界颇有歧义,就其大略,可分四种说法:①老子是孔子同时或稍早的老聃;②老子是楚人老莱子;③老子是战国初期魏国将军李宗的父亲李耳;④老子是战国中期的周太史儋。
    在《史记》之前,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和《礼记》等先秦典籍中,都曾提到老子或老聃的名,或称引老聃的言论和《道德经》的记载并没有什么出入,因此应该肯定老子是确有其人的,老子就是老聃,这本是先秦时期的定论。
    司马迁关于老子的简略介绍,应基本上是可信的。仔细审读《史记》,太史公把所提到的四人之间的关系叙述得比较清楚。他说:“老子者,姓李,名耳,字聃。”这样,我们可以明白地得知老子与李耳是同一个人。至于,太史公还提到老莱子与太史儋两个人,那只是记叙“或曰”罢了,表明他治史的严肃态度。太史公本人是并不相信老子即是老莱子或太史儋的,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可以得知老子与老莱子、老子与太史儋分别均为二人。
    据《北史自序》、《元和姓纂》、《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李耳是李利贞的十一代孙。据载:李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了大业,大业生了女华,到了女华的儿子咎繇,当了尧帝的理官(司法长官名),专掌狱讼推断之事。咎繇的子孙就以官为氏,称为理氏。到了殷代暴君纣王的时候,理征因事得罪了纣王,整个家族大难临头,理征被处死,妻子带着儿子利真逃到伊侯之墟避难。墟中无以为食,“食木子而得全”。因此,当利贞脱难以后,就改姓为“木子”构成的“李”姓了,一方面逃避暴君的追缉,一方面也表达对救了一命的“木子”感激之意。根据后世考证,当时利真所食的木子,就是李树的果实。李利贞就是中国李姓的得姓始祖。
    由此,可以确切地说老子的姓名:姓李,名耳,字聃了。
    然而,从梁启超到现代新儒家学派,几乎都认为《史记》等文献有关老子姓名记载迷离悄恍。一些近现代学者考证指出,就姓氏而言,春秋240年间无李姓,但有老姓,如老龙、老彭、老男、老商、老祁、老佐、老成方等,因而老子原本就姓老,先祖可追溯到上古时期老童。他们认为,与孔子姓孔名丘、庄子姓庄名周、孟子姓孟名轲、荀子姓荀名况等一律,老子姓老,名聃。这需要专家学者们做进一步研究考证。
    据专家考证,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所处时代是春秋晚期,比孔子(前551-前479)年长。他精通天文、兵法,会武功,懂得养生之道,熟悉历史典故,读书之多在春秋之世,当首屈一指。老子的事迹,据《史记》,并参照现代学者的考证,大略可知以下几事:①从早年起就在东周王朝任史官——守藏史,掌管史册典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②约在中年时期,受到王朝贵族迫害,一度罢官,逃居鲁国避难数年。后来,老子又被召回复职。③约在五十多岁时,在东周王朝内战中失败的王子朝,携带王朝史册典籍逃往鲁国避难,史册典籍既失,老子也自然失去官职。④老子在东周的时间比较长,看到东周王室衰微,他便离开东周去了秦国。⑤西行途中,经函谷关,遇守关令尹喜(又称关尹或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为自己著一部书,老子写下了讲道德内容的文章五千余字给他。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道德经》,也称《老子》的这部书。⑥老子西去以后,就在秦国隐居下去,不为世人所知。后人只传他的寿命很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这虽是传言和推测,含有夸大之辞,但说他因“修道而养寿”,是可信的。关于老子长寿的记载通常为人们所接受,而卒年则没有定论。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过渡的时期。而老子所处的春秋晚期,正是阶级矛盾突出尖锐,贵族集团内部争斗激烈,诸侯间攻战无休,社会动荡不已的年代。老子前半生遭遇坎坷,后来又失去了小小的官职,从统治阶级下层人物沦为庶民。这种经历和命运,不仅是促成老子后半生长期隐居的重要原

作者:122.195.231.* (2009/1/19 9:45:03)   回复此贴
  回复:谈 谈 老 子 第 1 楼

二、老子的隐迹
    司马迁称,老子去周西去,“自隐无名……莫知其所终”。自汉初尊崇老子开始,研究老子隐迹的人不少。应当承认,这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但只要我们把握打开老子行踪秘密的两把钥匙:文献学和考古学,复原老子的隐迹还是可以做到的。
    1.何谓隐君子?
    司马迁评道:“老子,隐君子也。”隐君子,或称隐士、隐者。隐姓埋名,不使外人知道他们的行踪,退居乡野,或凿岩穴居,不出来作官。“隐居以求其志。”隐士的定义,众说不一。可以认为,他们是一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以追求学问为乐趣,而不肯为当政者无原则的卖力;他们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采用一种旁敲侧击的讽喻形式,对现实社会施加影响。通常并不强迫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更反对用暴力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其实,自古以来我国的士大夫与失意文人就有隐居山林的传统。如许由、伯夷、叔齐等。隐士的生活,大多清苦,然亦有其乐。这种乐趣,不同于权势之乐、富贵之乐、名声之乐;那是一种自然之乐、随心之乐、求索之乐。这些隐居之人,远离尘世,摆脱了政治的羁绊、世人的干扰,又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因此往往能够延年益寿,还能提出一些与世人不同的独到见解。于是人们往往称他们为贤人甚至仙人,受到社会的崇拜乃至朝廷的尊崇,成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风尚。春秋之际,隐士居多,差不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士文化。
    2.老子为什么选择西行秦地作为自己的归宿?
   《庄子•寓言》记载老子对秦国有过一次游历。此去秦地绝非贸然前往。秦之先,居今甘肃礼县地,亦帝颛顼之苗裔,地处中原之西,在周平王东迁以后才发展起来。秦的祖先非子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赐给他一小块土地,地名秦(今甘肃清水),处在戎狄中间。孝王赐非子姓嬴,称为嬴秦。到周室东迁时,秦襄公曾派兵护送,平王封他为侯,许以收复关中失地即归其所有。经历代开疆拓土,至秦穆公时强大起来,用由余之谋,先后灭掉12个戎人国家,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与晋、齐、楚并列为大国。比之晋齐楚国,秦国社会安定,长期无战争,爱人治国,劝励农耕;往来民众,豪爽热情,不拘礼仪,甚易相处。在秦地古风犹存,颇多圣迹,黄帝陵,苍颉墓,伏羲庙,周公庙,首阳山、鸟鼠同穴山、大禹导弱水,以至流沙等等。老子上次西游于秦,对秦地风情有所知晓,这就是老子“见周之衰”选择归宿于秦地的缘由。

作者:122.195.231.* (2009/1/19 9:45:30)   回复此贴
  回复:谈 谈 老 子 第 2 楼

3.尹喜是个什么人物?
   《汉书•艺文志》载:老子西行“喜去吏而从之。”尹喜是个什么人物,为历代所关注。尹喜的身世,史书无载。在《庄子》中总是尹喜、老聃并提,且尹喜在前,老聃在后,似乎尹喜要年长一些。在庄子眼里,尹、老同属一个学派,有共同的渊源。尹喜的思想,史书记载甚少,只是称“关尹贵清”。应该说,他与老子有共同的政治倾向,交谊甚笃,否则老子不会应他的请求而著述,他也不会对老子西行“去吏而从之”。《古今图书集成》说他既是建观修炼的道家,又是观星望气的天文学家,可以认为他亦属于隐士者流,所以,庄子称他和老子是“两大真人”。

作者:122.195.231.* (2009/1/19 9:45:54)   回复此贴
  回复:谈 谈 老 子 第 3 楼

4.老子入秦后的踪迹
    关于老子入秦后的踪迹,《后汉书》载:“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此系“或言”,有可信性,亦有无稽之处。
    何谓“浮屠”?佛教名词,梵文音译。有称佛教徒、佛经或佛塔为“浮屠”的。东汉、西晋时期,盛传老子西去化胡,称老子出关投胎天竺维卫国夫人净妙口中,即是释迦牟尼。老子“为浮屠”,实不可信,可称荒诞之言。
    关于“夷狄”,《公羊传》云:“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它既是泛称,又是实指。春秋时期把居住在边境地区、除华夏族以外的所有民族泛称为夷狄。大抵居于西北和北方的多被称为戎狄,这既是泛称也确实是指一个单独存在的古代民族。西戎或戎狄居住地区在渭河上游、洮河中游以及湟水一带。老子入秦时,这一带戎狄地区已属秦国辖区。
    老子入秦后,在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泽一带有踪迹。今陕西周至县城东南二十公里的秦岭山麓高岗上有老子“说经台”,今日尚存大量名胜;在槐里更有老子衣冠冢。今甘肃天水市的《秦州新志》有老子过羲皇故里的记载。据地方史志及传说分析,老子沿渭河至今甘肃渭源县首阳山古隐士伯夷、叔齐墓,渭水之源的鸟鼠同穴山,以至于今临洮。
    今临洮,属古九州之一的雍州。早在炎黄之世就开发过临洮,伏羲后裔采食的古陇西邑,即今临洮县所在的洮河下游两岸。许多古文献所指的陇西,即今临洮。考古发现,此地马家窑、辛店和寺洼等处的古文化遗址,即是五千年前璨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献所记,此地也正是古代民族杂居区,或称“夷狄”区。这一方土地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南有白雪皑皑的南屏山;北有终年云雾飘绕的马衔山;西有卧龙洮滨,峰坪水映;东峙岳麓,翠峦掩城。洮河奔泻城西,纵贯全境,农耕与游牧在此汇聚、融合,这正符合老子所倡“道法自然”的理想之地。     西汉刘向写道:尹喜“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古流沙,即今甘肃武威、张掖北,沙漠中的居延泽,周围多为绿洲,为东西交通之冲。崇尚游牧之无拘无束,亦喜小国寡民之淳朴,老子西行寻访过流沙。陕西昭陵博物馆藏《临川郡公主墓志铭》称:“真人(即老子)播迹于流沙。”是为老子寻访过居延流沙之确证。

作者:122.195.231.* (2009/1/19 9:46:21)   回复此贴
  回复:谈 谈 老 子 第 4 楼

5.老子的逝地
   老子逝于何处?《庄子•养生主》载:“老聘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其注曰:“失,老子之好友。失,一作‘佚’。”这个记载,表明老子确属逝于秦地。这个秦地当是“夷狄”之区的今临洮。其注说秦佚和老子是好友,能在秦交结为好友,可料老子在今临洮生活时间不会太短。既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且为隐姓埋名的“佚者”,可想秦佚亦为隐者。老子之逝,表明老子修身养性,已达道家的最高境界,故秦佚只是“三号而出”,不甚悲痛,因他知道老子隐去不欲世人所 知,不得不如此而行,以绝众人之念。
   直至明代嘉靖年间,杨椒山贬官狄道(今临洮),作为典史有考究当地史迹之责。他在《自叙年谱》中述及狄道东山超然台时写道:“此台相传为老子飞升之所。”其后的清《狄道州志•古迹》中也有相同记载。杨椒山既写明“相传”,后又判定“盖过函关西来,所传或不谬云。”更可说明老子确属逝在今临洮超然台上。所谓“飞升”,乃东汉以来,道教兴起之后的道教术语, 即羽化而升仙之说。
    今临洮的先民们敬重老子,在他住过的地方建了老子庙,把“飞升”的地方建了“凤台”(后又称超然台),在“凤台”之上更留有“老子说经台”。到三国时,道教信徒更在临洮老子“飞升”处的北面修建了宏伟的“太平观”供奉老子。相传阴历三月廿八日是老子忌日,多年来举办庙会三天,以资纪念。近年,更将老子遗迹所在的东山(又称岳麓山)辟为公园。 近期,其后裔为悼念先祖,特在逝地竖巨型花岗岩老子雕像,供人民瞻仰游览。

作者:122.195.231.* (2009/1/19 9:46:46)   回复此贴
  回复:谈 谈 老 子 第 5 楼

三、老子的著述和影响
   《道德经》成书何时,是否是老子所著,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先秦典籍所引老聘的言论和《道德经》记载并没有什么出入,老聘的思想与《道德经》的思想基本相符,据此可知,《道德经》一书的基本思想就是老聃的思想。但它却并非完成于老聃一人之手。在《道德经》书中,含有大量春秋时不可能存在,战国时才出现的用语和现象。同时,书中还有一些春秋时期才有,战国时已不再使用的词语和已不复存在的现象或现实。可以认为:《道德经》并非由一人执笔,成于一时,而是出于众人之手。它是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不断修改和补充,才编成写定,形成广泛影响的。由此推断,《道德经》应成书于战国中期或前期。
   《道德经》文广义丰,誉为哲学诗,可谓博大精深,它是一部集“治国”和“治身”于一体的智慧宝鉴。它有韵而不严,常用对句,也用排句,但不以文害辞,句式灵活多变,流畅自如;通过许多比喻使抽象深奥的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几乎从头到尾采取了“真事隐”的笔法,不肯涉及任何具体的人名、地名、时间、事件;涉及面广,既讲到政治经济,又讲到天文、教育,还讲到军事,从总体上讲是道家的哲学思想。
    书中的“道”经偏重于讲哲学,“德”经偏重于讲政治和军事。近年来,学术界对老子思想的阶级属性和哲学属性问题,出现过不同意见。准确地说,老子应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当权的派别——“隐君子”的代言人;从《道德经》中无法找到它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确切答案,可以明确指出的是:老子的思想中带有较多的否定有神论的倾向,和比较浓厚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色彩。
   《道德经》的具体内容介绍者甚多,容勿赘叙。概言之,老子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是“道”,其思想围绕“道”这一中心概念展开。此书阐明老子关于宇宙的起源,世界存在方式,事物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与解决方式的观点,充满辩证的逻辑力量。“天道无为”,故需要“无为而治”。因此,老子政治思想的总纲就是“无为”。面对春秋当世的危机,他希望在位的统治者注意调整政策,用“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防止激化矛盾,这样就可长治久安,达到表面“无为”而实际有为。

作者:122.195.231.* (2009/1/19 9:47:2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2,117.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