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明朝人罗贯中在著《三国演义》时又因尊刘抑曹的需要,对夏侯霸多加浓彩,子虚乌有般的诸多情节极力渲染塑造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夏侯霸,掩盖了其身世的不幸,也抹去了夏侯霸的一脸晦气。不过幸有南朝裴松之翔实的注释以及其他人物中所提到有关夏侯霸的零星碎语,使得后人得以拨开迷雾与重彩,一窥三国后期的夏侯霸。
曹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作为诸曹夏侯氏晚辈中的英俊,受到魏文帝曹丕重视和照顾,特封其为关内侯、偏将军。不仅得到了优厚的爵禄,也开始在军中历练,从而不愧于先父之名声,也为日后赶赴魏蜀前线而做准备。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托孤于大将军曹爽和老狐狸司马懿,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曹爽在驱逐司马懿后成功的掌握了魏国的大权,因为夏侯氏与曹氏的宗亲关系,夏侯霸得到了曹爽的器重,屯军于陇西,演武练兵,并改善了魏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拥戴
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魏国的陇西、南安、金城、西平等地的羌人首领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继反叛,攻城围邑,又引来蜀汉姜维的北侵,凉州知名的胡王治无戴也呼应反叛。此时讨蜀护军夏侯霸正好屯军于为翅,而与夏侯霸不睦的郭淮借机让夏侯霸做挡箭牌,去抵挡蜀汉姜维的进攻,姜维也恰如郭淮所愿的率军猛攻为翅的夏侯霸所部。后总算郭淮还有些良心,率部南下接应夏侯霸,赶走了北侵的姜维。
可世事的无常,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身负着家仇国恨的夏侯霸万万也没想到自己的后半生将离开自己的故国,而转投与其有杀父之仇的蜀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