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费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费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寻根絮语 第 11 楼

了。”
  这段话给了我对付古史天门阵的降龙木,找到了一个黄河下游古史的框架。在夏商二代住在黄河下游泰山周围一直到海滨的居民,还保持了他们有别于中原的海岱文化。这些居民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为东夷。在夏商以前他们处于东亚大陆文化的制高点。在其后的一千年中对中原的夏商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自身却相对地失去了优势,特别是政治上逐步受到中原王朝的控制。到了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姬姓和姜姓联盟的周王朝灭商之后,接着就向东扩张,控制了海岱地区。在原有东夷方国奄和蒲姑的基础上建立了鲁和齐两个侯国。此后到公元前二五五年周才亡于秦。从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到秦一共大约又有一千年,在政治上是胶东半岛进入了统一的秦汉王朝,在文化上是海岱文化融合入中原文化,成了华夏文化核心的构成部分。我所想寻找的费姓的根源正处在这个历史的激流之中。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2:50)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12 楼

如果依费县给我的材料作线索,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姬、嬴两姓的源头。姬姓来自周,我是早知道的,对我来说难点是在嬴姓。我查了《辞源》嬴字有“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赐始嬴。”而这个伯益又就是帮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而他不愿接受逃入箕山之阳的这个孔子推崇的人物。我再查《辞源》箕山,有一条说是在山东费县东南,上文中引《中国姓氏寻根》一文的括弧中有伯益封地在山东鱼台县西南和此说相同。但接着又有一条说伯益避禹的箕山是在河南登封县东南。这两说的出处都没有注明。我也无法追究了。可是在《辞源》伯益条下却引了《竹书纪年》“夏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这一条大概就是上述材料里所提到的费伯的文献根据。如果属实,费姓的根源可以上溯到夏代了。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3:19)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13 楼

上引考古资料中指出鲁侯的封地是以夏商时代的奄为基础的。因此我又去《辞源》查奄字,果然有一条“商之盟国嬴姓,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夏商两代,东夷和中原王朝关系是和好的,而且往来也不会少。且不说传说中夏初禹和伯益的关系,很可能表示是部落联盟。夏末在朝廷里还有费仲和费昌握有大权。如果这些记载是可靠的话,表明中原的王朝和东夷方国不仅有较密切的文化交流而且存在着政治上的联盟。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3:56)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14 楼

从商代留下的甲骨文来看,商朝对东方的居民是平等相处的,把东方的方国称人方。人、仁和夷在甲骨文里是一个字形。这表明并没有歧视的意味。中原王朝和东夷也发生过战争,史书里有的说商纣王之所以招致亡国是因为他在与东方诸方国的战争中把国力消耗了。这些战争的具体对象和地域我不清楚。到周初存在的东方大国只有奄和蒲姑了。周初的东征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而且战争一直延长到鲁齐两个侯国的建成之后。《尚书》最后第二篇《费誓》是封在鲁国的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发动的对鲁以南的淮夷徐戎的誓师宣言。这篇宣言称作《费誓》,因为是在“费地”发<SPS=0017>的。这篇大约在公元前八四○年留下的文件对我的寻根很有启发。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4:25)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15 楼

如果把费姓的一个源流放在和禹结盟的伯益,又认为伯益的老家是在鲁南,这应当就是费誓里的“费地”。它处于鲁南和淮夷徐戎接界的地方。可以设想原来称费的地方住的东夷和夏商接触已有一千年,他们正处在海岱文化和中原的夏商文化交流的桥梁地带。伯禽占领了奄国故地(汶、泗、沂、沭四河流域),费地正是它的南疆。周王朝对这地方的居民已不称夷和戎了。这样看来费地当在微山湖两岸。这和费伯封于今鱼台县一带的说法是符合的。但是据所引考古资料来看奄的中心似在今滕县。鱼台、滕县、费县是在一条纬度上,这里就发生了奄和费的关系问题。我在此只能存疑不论了。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4:5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0 每页5条 当前3/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费氏论坛  执行时间:1,541.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费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