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吉才和他的“阳光小屋” -------------------------------------------------------------------------------- 2007-8-2 7:26:13 作者:马全保 张万连 来源:汉江传媒网-襄樊日报 在老河口市薛集中学,有一间普通的办公室。然而,它却有着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阳光小屋”。 提起“阳光小屋”的创办,薛集中学校长徐玉河深有感触地说:“是因为老昝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才有了‘阳光小屋’的诞生。” 老昝名叫昝吉才,今年54岁,是薛集中学关工委主任。前几年,当地的初中生辍学现象严重,老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调查,他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关爱。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昝吉才以自己的办公室为据点,利用课余时间,不厌其烦地找学生谈心,尽最大的努力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小小的关工委办公室,一天天变得热闹起来。从关工委办公室里走出的学生,个个心情舒畅,满面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时间久了,大家不约而同地给关工委办公室起了一个名字——“阳光小屋”。 “阳光”帮扶贫困生 2003届学生韩媛,家住薛集村一组,在学校品学兼优,可开学时却没有按时报到。知道这一情况后,昝吉才冒雨到韩媛家走访。眼前的情景使他吃了一惊:两间低矮的土坯房摆满了接漏雨的坛坛罐罐。韩媛久病的母亲有气无力地倚在床头,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韩媛坐在屋角暗自落泪。 看到这些,昝吉才一阵阵心酸。回到学校后,他和同事们商议,决定轮流负担韩媛的生活费,使她顺利读完初中。 昝吉才经常到学生家走访,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况,这使他意识到依靠个人的力量远不能解决问题。2003年秋,一个资助贫困生的方案在“阳光小屋”出台了。校工会、关工委、共青团共同发出倡议,成立薛集中学“救困助学基金会”。全校师生纷纷解囊,首批捐款2985元,有计划地发放到82名贫困学生手中。每年冬季将临,全校师生都主动向贫困学生献爱心,大家纷纷捐款、捐过冬寒衣,学校也定期拿出一部分钱作为“救困助学基金”,为贫困学生送上一片爱心。 “阳光”转化学困生 刘红(化名)是镇上的一名学困生,父亲去世多年,母亲智障。由于缺少管教,她从小不爱学习,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许多人都认为她是教不成材的野丫头,没有一个学校愿意接收她。昝吉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安排老师领着她到相关小学去协商,解决她的入学问题,并安排曾玉焕、秦德义两名老师专门给她辅导功课。考虑到她家境困难,昝吉才又找到学校领导减免了她的学杂费,使她顺利读完了小学。进入初中后,刘红成了“阳光小屋”的常客,经常来汇报学习情况,聆听教诲。在大家的鼓励教育下,刘红还参加了“阳光小屋”组织的“班级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毕业时,刘红感慨万千:“没有‘阳光小屋’,我早成了流浪儿了。我没有父亲,‘阳光小屋’比父亲还亲,比我的家还温暖。” “阳光”温暖“心困生”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习压力较大,又处于青春期,很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影响学习,严重时会导致辍学。2004级学生齐仙,母亲病逝后父亲娶了继母,她和继母关系紧张,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她感到没人关心自己,前途渺茫,心理负担很重,成绩严重滑坡。 2005年秋季开学前夕,齐仙和家人闹别扭后,独自南下打工。得知消息后,“阳光小屋”的工作人员马上行动,经过多方查询,终于打听到齐仙所在的广州市银光电子公司的电话。几番通话之后,公司老总刘明康被“阳光小屋”几位老师的责任心感动了,决定资助齐仙返校学习,并承诺其上学期间的学费、生活费公司全包,直到大学毕业。2005年11月,刘总派专人带上新购的衣被和学习用具,派出专车,千里迢迢把齐仙送回薛集中学,并为她存上2000元钱供她平时生活之用。社会和学校的关爱,使齐仙体会到了久违的温暖,心中的阴霾烟消云散,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