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马克思(2008-12-05 16:51:59) 昝福祥 标签:人生感悟情感杂谈 前几天在整理书架时,我在《马克思传》一书里发现了精心保存的一张照片。这是我在1997年9月在德国柏林马克思广场的马克思恩格斯铜像前拍摄的。回想当时,尽管天色已晚,但我还是着意找到那里,并在铜像前思考良久。2004年我又有一次到柏林,虽然住处离马克思广场较远,我还是从西柏林穿过勃兰登堡门,来到马克思广场。马克思恩格斯的铜像没有遭遇“柏林墙”的命运。因为它不是冷战的产物,它的存在象征着人类对历史,对名人的尊重或信仰的自由。 自幼受到的教育告诉我,马克思是无与伦比的伟人。能到马克思的故乡来,这是儿时的梦想。所以每次到布鲁塞尔,也都要到大广场一隅,到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的,镶有天鹅标志的屋前驻足思索或拍照留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所系。虽然同行的年青人并不怎么感兴趣。 无独有偶,据近日《中国文化报》文载: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席卷西方和全球的经济危机,就在各国政府因救市忙得焦头烂额之际,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悄悄地在欧洲及其他各国风行起来,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成了马克思的“粉丝”。德国财政部长公开对媒体表示赞同马克思的部分观点,法国总统萨科齐也被人发现在翻阅马克思的著作,甚至罗马教皇也忘记了马克思是主张无神论的,称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具有“绝对的分析技巧”。这又引起了我的思考。 现在已很少提到马克思了。我们熟悉的马克思,变得不熟悉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认识马克思,对在很多公共场所都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像肃然起敬。我一上学,从读《少年时代》杂志开始,对这些领袖的故事就非常感兴趣。从那时起,我就记得:马克思的父亲是一位出名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熟悉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结婚,从此,她成了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的故事。熟悉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20个问题的睿智,以及他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对马克思大英图书馆中经年累月,刻苦钻研政治经济学,用鞋子在座位底下磨出一道槽的故事更是非常感动。 最早,我比较系统地读马克思著作还是在大学。那时也似懂非懂的看过《资本论》。《资本论》这部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的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把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它成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 “文革”,林彪摔死后,干校组织学《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六本书,也是极其认真。那时讲“斗争哲学”,凡事以“阶级斗争”为纲,学习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服务的。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 据知,他并没有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办法,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运用过程中产生了那些偏差,也很复杂。至于苏联的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巨变,仿佛与搞计划经济有关。但目前仍不能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什么错误。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的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有如报上的论述,马克思在1848年就预言了今天的全球化:“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在20世纪的很多年里,很多人都在等待资本主义的崩溃,现在看来,还没有时间表。然而,在马克思逝世100多年后,经济危机又来了。这正如马克思一直认为的,一旦资本主义想躲过生产而狂热地赚钱时,就会陷入周期性的危机。任何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无论美国还是欧洲,无论是降息还是救市,我认为都是对经济进行计划干预。 因此,有很多人今天又成为马克思的“粉丝”,也就不足为怪,当然对马克思的学说又当有所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