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查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查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走向衰落 第 6 楼

走向衰落

  清朝后期,由于政府的腐败,官吏昏庸,财政危机日益明显,查济受政局的影响和战争的破坏,终使一个望族日趋衰落。当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时,匡王赖文光曾在查济和乡勇作战数月。战争迫使那些经商做官的东奔西窜,无暇关注家乡经济建设,粮食又严重奇缺,造成大量人丁外流,清朝光绪末年,这座号称“十万”人口的村庄仅存4000余人。多次的自然灾害也是造成查济衰落的主要原因,1931年、1954年、1960年山洪暴发,冲毁了不少建筑。“文革”期间,拉倒了官宦、忠孝、贞节牌坊18 座,仅剩两座牌坊门楼,捣毁了所有庙宇里的设施、炸毁了巴山塔,拆掉了70% 以上的祠堂、厅屋,内里的“三雕”几乎毁于一旦。终于使这座拥有近千年辉煌历史的古文明村落逐渐被人们淡忘。

涅槃后的重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遭受一次又一次风雨的侵袭、人为的破坏,查济人自身已看不见这座古村落的价值,在他们看来,残墙、断垣以及昔日的辉煌只是他们心中一个美好而遥远的回忆;在他们看来,以往所有的一切都不可能再复原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尤如一股春风吹遍全国各地,也吹到了这座已被人们淡忘的古村落,查济成立了乡政府,乡政府大门上镶嵌着的“钟灵毓秀”匾额,象征着查济这块土地上人杰地灵。一些好奇的也想寻古探幽的有识之士来到查济。安徽电视台“可爱的安徽”栏目也专题报道了这个“被人遗忘了的却是皖南最大的古民居村落”。

于是,引发了海内外学者、专家来到这块土地上,想撩开她神秘的面纱,一睹“庐山真面目”。“这些祠堂的石磉之大,雕刻之精,可与故宫媲美。”国家文物协会会长罗哲文教授一语惊人。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他们步入的这个带有梦幻色彩的古村落在这千年的沧桑巨变中奇迹般地保存了多处明、清古建筑群。各有特色的几座大祠堂;雄伟壮观的如松、青山双塔;堪称一绝的“三雕”;世上稀见的“花砖”;耐人寻味的“爱日堂”、“德公厅屋”;水楼一体的小桥红楼;难以解迷的“双龙戏珠”;星罗棋布的飞檐翘角;端庄凝重的“大夫第”、“进士门”;胜似迷宫的小街长巷;诗情画意的石门碧山;更有那260 余处明清古建筑群,它们的规模之大、气势之雄、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作者:泾川查氏 (2013/5/25 19:11:31)   回复此贴
  古村古桥古祠堂 第 7 楼

古村古桥古祠堂

  查济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坐落在流水潺潺的许溪河两岸,有水则灵,有水就有生命,许溪、岑溪、石溪三条母亲河养育了查济子民。他们的祖先在沿河两岸建起村庄,经过了上千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在建村规划时,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登高远眺,村落尽收眼底,民居像人字形分布,绵延10 余里,古村青砖黛瓦,马头墙重重叠叠,鳞次栉比,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梁画栋,气度恢宏。查济作为全国最大的古村落群之一,至今保留着明清老房子200 多幢,祠堂5 座,古庙3 座,古桥30 余座。借用《红楼梦》中的《杏帘在望》一诗放在这里倒是十分的贴切: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陵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查济古村的建筑环境

  自古以来我国在房屋修建时就把选址作为第一要务,因为古人相信选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兴衰,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风水观。中国传统的“风水”主要是指在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生态、景观等一系列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定。古人常说的“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就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建筑基址背后有座山称“来龙”,左右有低岭为“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转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相对应。基址坐落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从而使“背山面水”成为传统建筑选择吉祥之地的原则之一。

  查济古村四面环山,民居建于一小盆地之内,山有脉、水有源、高有隐寺之塔;下有通市之桥。借山水地势,背山面水,有藏风聚气之势,完全符合风水学的原理。山上有茂林修竹,村边有大片良田,既有收获之利,又有耕作之便。村外建有四门、三塔,三溪穿村而过。山水、田园、古村、小桥、古道、老屋,小桥流水,这如诗如画般的田园风光成为富商豪门理想的隐居之所,没有兵家骚扰,又无衣食之忧,取恬静、安适之雅趣,真如世外桃园一般。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查济古村的风水屏障。


作者:泾川查氏 (2013/5/25 19:12:12)   回复此贴
  古民居的建筑格局 第 8 楼

古民居的建筑格局

  查济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马头墙也叫风火墙,高筑于山墙之上雄伟壮观,即可防盗又可防火。在查济村老房子门楼设计建造很讲究,俗话说“千斤门楼四两屋”。建造房子的风水好坏,有一部分取决于房子大门朝向,大小高低如有不妥,房子住人不顺。砌门楼前要请风水先生看相,用罗盘定位。所以在查济许多民居的大门都是偏斜的,这些都是看过风水后定的位,大门要朝风水好的方向。有的大门外几米处砌照壁墙,大门头上挂镜子、八卦之类的镇物。门不冲巷是查济村民居建筑的又一个特色,冲着巷子的大门都在门侧设置碑石“泰山石敢当”,“山镇海”等镇物,以辟邪气。大户人家的八字门楼,砖雕门罩、壁画等豪华气派的装饰,显示了家庭的兴旺和地位。

进入大门便是庭院,一般老房子里都有。庭院内设有花坛、盆景,多栽种牡丹( 取吉祥富贵之意)、天竹(取红红火火之意),庭院宽敞的人家还在院落中栽几棵果树,如枇杷、石榴、柿子、枣子之类,栽上一棵桂花四季常青、金秋飘香。临水的人家还建有水榭,既可赏鱼又可观花,体现了村民的闲情逸致。殷实的家庭在建造房屋时都会在厅堂前建有天井,作用是通风采光和区分上下堂之用,另外就是取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水为财,要关住财水在家中。天井下石板辅面,有设置精巧的明沟或暗沟将水排出。天井还可以使人在家中享受“日月星辰”之灵气,观“风霜雨雪”之雅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井两侧井壁下有石雕碑刻,有长方形、正方形。石碑大部分是青石板,石质细腻,质地坚固,刻图清晰,几百年后如同新雕一样。图案有“麒麟送子、书香之家、喜鹊登梅、凤穿牡丹、五子登科等。

  民居结构和堂名及室内摆设查济的老房子一般以两层楼居多,室内结构布局变化多样,有三间、五间、有四合屋,还有上下堂连珠,分上下横向并排三间,或上下横向五间的结构。各户依照宅基地的大小形状,财力的厚薄,家族人丁的多寡,居住质量水平的高低而组合设计成各种不同风格的布局。住房的风格、结构布局需方便日常生活的起居,讲究协调对称。厅堂是接待客人、办理婚丧喜事的场所,空间略大于其它的房间。过厢和走廊长短比例要适中,房间的大小与房间的高度比例要适配,做到美观实用。大户人家的正厅都起有堂名, 并悬挂匾额, 一般称之为“居”“轩”“房”“堂”之类,堂名作为房子的标识,既显出主人的高贵雅致,也蕴含对后人寄托的期望。堂匾常请名家书写,楷体居多,抬头看很有气势。堂匾下面悬挂中堂、祖宗容、山水花鸟图,都是常见的中堂,两侧挂条屏字画。老房子厅堂上的家居摆设也很有讲究。

  厅堂正中靠屏风处摆放长条几,紧靠着条几正中摆放八仙桌,桌子两侧则是木靠背椅或太师椅,是主人和贵宾的座位。厅堂两侧摆放靠椅茶几是待客所用。长条几上一般陈设大花瓶、座镜、自鸣钟等,意喻男人外出经商平平(瓶)安安,女人在家心静(镜)如水,取“终身平静,一生平安”之意!室内装饰与雕刻木雕图案是老房子室内装饰的主要配置,清中后期有财力人家的房子在月梁、梁驼、斗拱、雀替、阳裙、挂络、窗栏板、窗格心均有雕刻,雕刻工艺汇集了浮雕、圆雕、透雕、凹雕线刻多层雕刻等各种技法。


作者:泾川查氏 (2013/5/25 19:12:42)   回复此贴
  精雕细琢走马楼 第 9 楼

精雕细琢走马楼

  走马楼也叫小姐楼,也是老房子的一大特色。走马楼均建在二楼,上楼有木梯扶手栏杆。有的是双楼梯上下,楼上楼下结构对称。开天井采光,阁楼木雕丰富多彩,月梁、斗拱、雀替、阳裙雕刻图形各异,用鲜艳的天然颜料描绘,显得富丽堂煌。美人靠栏杆雕刻人物花卉、八仙等物件。翔义堂的走马楼是保存较好的明代建筑,设在正堂二层,有正房三间,双层木质地板。正房为小姐接待客人的地方,一间卧室、一间绣房。二层共有支柱18 根,12 根落地柱,6 根为二层单独支柱,门窗均为明式风格,靠窗处的美人靠可凭栏远眺,即可享受阳光,又可欣赏美景,消磨了些许闺房的寂寞。


设计独到的排水系统

  查济地处皖南,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以上,厅堂、院落、街巷的排水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查济的排水系统有明沟和暗沟两种,从厅堂天井到院落,再到街巷的水沟均由花岗岩的条石铺设。水排出院落之后,沿着自家的院墙环绕到街巷的主排水沟,主排水沟的出口直通河道。

  品味查济古桥

  一座座古朴的石桥,蜿蜒而下的潺潺流水,绿荫深处的一角凉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古树,闲散安逸的村民,这就是查济,一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人们的心灵。古代的村落选址与河流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沿河建住宅,跨河筑桥,使河流产生隔而不断的意蕴。桥与民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查济村内,桥往往被民居簇拥着,很多建筑倚桥而建,走过桥就可以直接进入家门。许溪河是查济最大的河流,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而查济的民居就建在许溪河的两岸。为了便于出行,查济的前人们沿河错落有致地建造了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连接起来。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

查济明清鼎盛时有108 座桥,虽然大多已毁坏,但至今仍存有30 余座,可见桥在查济古建筑群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桥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而且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具有双重价值功能。查济三溪孕育成就了查济如此众多的桥。三溪时而穿石,抱麓,环村,蜿蜒曲折,水流时而狭窄湍急,时而宽广平缓,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古村中央。桥也随之变化,形态各异,变幻多端。查济的石桥,有的富有创意,寓桥于自然景观,自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有的计算精确,石石相扣,不着丝毫灰泥;有的取材不凡,打制、运输工艺的难度均成了谜。查济现存古桥的代表当属村中心许溪河的道道石桥,相邻之间决无雷同,虽是沿河排列,却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有的长拱飞虹,有的平桥高悬,有的依势矗墩。

  虽不算是巨大雄伟,却犹如小家碧玉,风情万种。拱桥好看,过拱桥起起落落,很有韵味;平桥好用,过平桥如履平地,不必费力。查济的石桥星星点点,分架于民居密集处,与民居融为一体,形成公共交往空间。有的桥上昔时设茶座夜市。到了夏季,人们晚间三三两两聚在桥上纳凉聊天,享受河上之徐徐清风。查济的石桥方便了居民出行,同时也造就了开门见河、推窗见桥的意境。两岸古肆临水,依溪蜿蜒,极尽曲工变化,形成了一轴轴古树、枯藤、老屋、旧店、湾溪与小桥伴景的美丽画卷。财神桥位于宝公祠门右前方,为一平拱石桥,拱长约10 米,宽约5 米,建于明中期。溯水而上,临桥右有古杏树,偌大的树冠覆盖了半个桥面,与古色古香的桥相得益彰。


作者:泾川查氏 (2013/5/25 19:13:23)   回复此贴
  春天,杏花开放,粉红如霞,一片灿烂。落英时,静静的水面上缤纷万彩,浓香馥郁。冬日叶落枝秃,桥边民居尽 第 10 楼

春天,杏花开放,粉红如霞,一片灿烂。落英时,静静的水面上缤纷万彩,浓香馥郁。冬日叶落枝秃,桥边民居尽显沧桑。此时,映入你眼帘的真是一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画图。此桥桥东昔日跨道建有一财神楼,阁楼东面题有“紫气东来”四字。这四字说的春秋时期,函谷关令尹喜看到一团紫色在天空飘过,于是断言说:必有圣人过关。不久,**骑青牛自东而来。查济人用“紫气东来”表示渴求和希望人才降临的心愿。楼边建有照壁墙,桥上建有土地庙,并设有特大铜香炉。该桥名无从查考,只因桥边建有财神楼,村民们习惯地称为“财神桥”。天申桥位于许溪河中游,该河段岸曲水弯,平日游人如织。

天申桥是一平宽拱桥,桥长约10 米,宽亦10 米,桥面呈正方形。但站在桥上观看,你就会发现此桥实为两桥,中间隔尺许。只因桥面连成一体,故人们又称其为“双桥合壁”。该桥建于明崇祯年间,桥名出自《诗经·假乐》篇“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该桥的建造有两种传说:一是兄弟俩竞相向母亲尽孝,为方便年迈小脚母亲出行,各自在此建桥一座,后受母教导,桥面连为一体,喻意兄弟同理连枝;一是桥头建有巍峨的六世祖神祠,由于临溪,前面空间太小,不便于祭祀、出庙、舞龙等活动,于是将已建的双桥合并为一体,以弥补地面空间的不足。

  该桥历经沧桑,桥东侧毁坏部分系日寇侵华时被日军飞机投弹所炸。上个世纪50年代,查济上游山洪暴发,冲毁了查济多座桥梁,而天申桥作为平拱桥却安然无恙,实乃奇迹,充分证实了该桥设计上的科学合理和建筑结构的坚固。麟趾桥是查济人文建设和自然风光结合的精典之作。查济许溪源头两山对峙,中开如门,两山脉脊奇石嵯峨,蜿蜒起伏,宛如天造双龙。

  “东山青龙贯岑峰,西岭黄龙穿古松,若非麟趾巧(桥)作珠,九华黄山定相逢”。这首诗说的是南起黄山余脉的青龙山山脉贯通岑峰自南向北,北联九华山余脉的黄龙山山脉穿过古松自北朝南临溪对峙,临渊数丈,在此之间建一石拱桥,既便利了交通,更如同在大自然镶嵌了一颗明珠,激发了查济天地之生机。桥名“麟趾”,取自于《诗经》“麟之趾”。《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麟趾》,美公族之盛也’”。此桥为明朝查济豪杰查图源建造。此桥跨许水,通太平、青阳大道,为块石砌成。其裔孙世树、承志等重建。2002 年山洪暴发,摧毁桥基,桥身坍塌。查氏后裔查宗祥捐资52000元,修葺复原。并依据村中老人口述以及石碑记载,在桥边重建“云龙亭”,供路人休憩与观赏景色。查济的桥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值得人们细细品阅和掩卷深思。


作者:泾川查氏 (2013/5/25 19:13:5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0 每页5条 当前2/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查氏论坛  执行时间:209.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查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