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美、加等国在我国沿海地区招募华工开发金矿和建筑修路,大批赤坎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赴外洋。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于赤坎镇关和司徒两姓竞争和攀比,导致镇区兴起一股改建高潮,加上中国人强烈的‘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情结,许多侨胞便纷纷回乡或亲自回到赤坎修建店铺经营生活。”关族图书馆驻馆主任关悦宋告诉记者。
“你无法想象,上个世纪20、30年代,竹器店、木器店、牛畜市场、鹅鸭市场、丝绸市场、4家电影院、东南汽车贸易公司、灵通电话公司、两家石油公司、牙医、中医、眼医……满街都是”司徒氏图书馆主任司徒亮回忆说到,当时赤坎镇遇上赶墟的时候,几条街上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潭江上的船只密密麻麻地挤在渡口上,还有直达到广州的船。
“上个世纪20年代,完善的排水系统埋在这几条历史街巷里,街道不会积水、下水道不会堵塞” 镇规划建设办一位曾经做过街道整治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然而,随着华侨移民出国,侨汇中断,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赤坎镇的繁华逐渐远去。现在,沿江的很多骑楼大都闲置,有的还出租给外地人。6条历史街巷,除了少数的商铺在营业,多数已经大门紧锁,在整个镇显得十分冷清。
如今,如何借助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品牌,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开发,成为了赤坎镇最关键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