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昝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昝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昝氏人物 第 15 楼

当年,昝绍南、昝绍西兄弟俩一起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后来,兄弟俩各自随部队南征北战,一度失去联系……日前,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已是耄耋之年的兄弟俩,再度重逢在北京香山脚下――  
几度离合的红军兄弟俩

王洪振 姚培臻 本报特约记者 朱光伟

  2006年10月10日09:41  
  

兄弟俩在军营里给官兵讲述长征故事。朱光伟摄


  9月9日,北京香山脚下。一大早,88岁的老红军昝绍南就将自家拾掇一新,还特意在桌上摆放了鲜花。此时此刻,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一位特殊的亲人马上要来家里造访。在老伴的搀扶下,昝绍南坚持站在门口等候着。过了一会儿,一辆轿车从远处驶来停在门口。一位老人从轿车里走出,两臂颤巍巍地向前伸张着,眼含泪花,与昝绍南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位老人就是86岁的老红军昝绍西,昝绍南多年未见的胞弟。“见面啦,我们又见面啦!”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重复着这句话。两位老人这次得以重逢,还有一段“小插曲”。

  前不久,北京军区司令部第二干休所政委王武民在走访老红军时,无意中听昝绍南说,他有个一起参军的弟弟昝绍西,现居住在河南安阳某干休所,多年没有见面;如今两人年纪都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见上一面也不容易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王武民返回机关后,随即找到吕继明所长说明了情况,二人达成共识:一定想办法满足昝老的这个心愿。很快,北京军区司令部第二干休所与远在河南的昝绍西取得了联系,并安排专人负责老人的行程。于是,这便有了文章开始感人的一幕。烽火岁月,兄弟俩一起参加红军,走完长征……

  1933年初春,四川旺苍。10多岁的昝绍南和昝绍西兄弟俩,在父亲的带领下一起参加了红军。父子3人的壮举,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长征开始时,在红四方面军某部作炊事员的父亲因年龄偏大,被部队动员留了下来。昝绍南、昝绍西兄弟俩,则被分配到不同的连队,随着大部队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长征。烽火岁月,兄弟俩各自辗转于不同的战场,一度失去了联系。1940年7月,在离别数年之后,昝绍南、昝绍西有了第一次重逢。那时,机缘凑巧,他们俩同在八路军129师,一个在师教导队学习,一个在师通信训练队工作。但一开始,他们相互之间并不知道对方就在身边,有时两个队集会、训练,交错而过,兄弟俩也未能认出。一次偶然机会,昝绍南听一个在训练队工作的战友提起昝绍西的事,这才知道原来朝思暮想的亲人就在身旁。

  1942年,日军对冀南地区多次“扫荡”、“清剿”,冀南根据地形势日趋恶化。兄弟俩各自随部队奔赴抗日战场,再次失去了联络。直到1943年,昝绍南的一位战友到太行山参加学习班时偶遇昝绍西,兄弟俩才重新有了通信联系。后来,弟弟学习结束被分配到哥哥所在的冀南九分区工作,兄弟俩得以第二次重逢。




作者:58.16.96.* (2008/9/22 23:45:00)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17 楼

1947年7月,昝绍西随新组建的部队挺进大别山区,昝绍南则随部队转战冀南,兄弟俩又失去了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昝绍西担任河南省公安厅电台报务主任。一次,他到上级首长那里办事,偶然听到首长说起哥哥昝绍南的名字,顿时心头一热。在首长的帮助下,昝绍西与在野战军工作的昝绍南取得联系,兄弟俩这才有了第三次重逢。

  重返故乡,平时很节俭的兄弟俩,给希望工程捐款15000元……

  1995年4月15日,对于昝绍南、昝绍西兄弟俩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从北京军区原炮兵副政委职位上离休的昝绍南、从河南安阳军分区顾问职位上离休的昝绍西,相约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四川旺苍,这里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在故地,兄弟俩参观了红四方面军总部、川陕苏区党政机关以及红31军军部旧址。望着尚保留完整的“为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奋斗”的红军标语,站在曾浴血奋战过的嘉陵江畔,兄弟二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当年,他们就是从这里开始了长征。在旺苍中学的报告会上,看到家乡子弟强烈的求知欲望,心潮澎湃的兄弟俩当场决定,向希望工程捐15000元人民币。在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上,兄弟俩向来都很大方,只要遇到国家赈灾活动,兄弟俩都踊跃参加,每次都要拿出十几件衣被或上千元。可在生活上,兄弟二人却十分节俭,一直到现在,兄弟俩身上穿的都还是那套绿军装。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兄弟俩完成了一个心愿……兄弟二人的这次相聚,恰逢长征胜利70周年,因此有着一份特殊的意义。

  提起长征,昝绍南、昝绍西兄弟俩百感交集,讲起长征中的故事,他们满含深情。当年,一起参加红军的20多位同乡,只有他们兄弟二人幸存下来。他们想向牺牲的战友,寄托深深的哀思,这是他们埋藏心底多年的一个愿望。

  9月12日上午,天安门广场。昝绍南、昝绍西兄弟俩手捧鲜花,缓步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深情地凝望着人民英雄纪念碑,轻声朗读着纪念碑碑文,情不自禁老泪纵横。两位老人仿佛回到了从前,当年红军的标语在眼前展现,身边的战友无助地陷入沼泽地里的情景在眼前浮现,战斗中战友们冲锋的号角在耳旁响起……

  70年过去了,这对红军兄弟的长征故事讲了70年。他们的身影留在了军营、厂矿、学校,他们的长征故事留给了士兵、工人、学生,他们的长征精神留给了天地……

  



追忆红色的过去,兄弟俩打开了尘封的记忆。朱光伟摄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李镭


作者:58.16.96.* (2008/9/22 23:48:56)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18 楼

抗日烽火中的《人山报》(11)
2006-04-27
办报时间长,发刊多,影响大,党史词典中的唯一模范报
    林霄(曾任河南省纪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亚南(曾任湖南省副省长、顾问)、王佩玉(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坦(曾任河南省委秘书长)、康健生(曾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胡若嘏(笔名庆祥,曾任国防科委试验基地军政委)、
唐振生(曾任湖南政协副主席)、王纪明(曾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张树明(曾任河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昝绍南(曾任解放军炮兵副政委)、姚韦舟(曾任武汉军区炮兵司令员)、赵鹤亭(曾任辽宁军区副司令员)、訾修林(曾任铁道兵副政委)等。

    在县与县的写稿竞赛中,《人山报》所在地的曲周县同与之相邻的馆陶县竞赛最激烈,曲周县由县委书记王万春、刘孜带头,馆陶县则以县委书记鲁大东、张树明牵头,层层建立通讯机构,县有通讯领导小组,区有通讯小组,各级都有不少通讯员。从而使大量的优秀稿件涌向《人山报》。馆陶县委书记张树明写的《馆陶县是怎样开展通讯工作的》就是写的这方面内容。驰名卫河两岸的冀鲁中学同《人山报》关系密切,也是《人山报》的发稿基地之一。如报社史建民、秦国英、陈孝光都是来自冀鲁中学,馆陶县委的通讯骨干肖寒也曾是冀鲁中学的通讯骨干,如李文明(笔名冯江、文明,曾任湖北省纪委副书记、省顾委秘书长)、赵建新(曾任青海省经委主任)、郭***(笔名秋波等,曾任煤炭部一建公司宣传部长)都曾是冀鲁中学的优秀通讯员。《人山报》的抗战宣传,鼓舞和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投身于革命的豪情壮志。

    当时的年轻县委宣传干事肖寒,以流仙为笔名的三分区武委会干事刘树春等《人山报》的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他们的稿件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不失时机地、接连不断刊登在《人山报》上。《人山报》受欢迎的优秀通讯员还有王文彦、赵玉清、武宗圣、吴福祥、陈子明、梁毅民(化名树田)等。在同《人山报》有密切联系的几百名干部中,建国后大部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方面领导干部,其中有省部级三十余人,地专级二百余人,他们是和《人山报》共同奋进的领导和战友。正如郭***等一些老干部感情真挚的回忆说:说实在的,我们这些常给报社投稿的人,许多人都沾了《人山报》的光,从思想上、文化上的进步到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以及不少同志被提拔重用等都与《人山报》的鼓励和帮助有关。尤其是通讯员在与报社频频交往中对自己的锻炼,往往终生受用,一些人也因此走上了新闻战线并成为骨干。当年的抗日模范团团长崔治国来信说“我能成长成一个党的干部,除了党的培养外,就是得益于《人山报》。”当年的《人山报》著名通讯员肖寒收到征集有关《人山报》的资料函即来邯郸,同笔者进行了长时间的畅谈,说:“我与《人山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收到你的信后,顿时心潮澎湃,非常激动,历历往事涌上心头。在那不平凡的岁月中我与《人山报》结下的不解之缘及报社对我的鼓舞和帮助终生难忘。肖寒这个名字,就是从《人山报》上叫起来的”。并一再表示愿为纪念《人山报》撰稿。

    七、尾声

    1945年8月15日是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一天,曹庄是冀南三分区第一个得知日本投降的村子。当电台收到日本投降的喜讯后,报社一片欢跃,人们奔走相告,并以最快的速度印完特大号外,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飞速传遍了整个邯郸和更远的地方,顿时城乡一片沸腾。这时我冀南部队和三分区主力所向披靡,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解放了邯郸。而为人民的抗日战争艰苦奋战了五年的《人山报》,却在举国欢庆胜利的锣鼓声中,完成了它的光荣历史使命,过渡到《冀南日报》。(待续)(摘自《抗日烽火中的〈人山报〉一书,作者:朱金玲)(第334期)


作者:58.16.96.* (2008/9/23 0:03:36)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19 楼

抗日烽火中的《人山报》(11)
2006-04-27
办报时间长,发刊多,影响大,党史词典中的唯一模范报
    林霄(曾任河南省纪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亚南(曾任湖南省副省长、顾问)、王佩玉(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坦(曾任河南省委秘书长)、康健生(曾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胡若嘏(笔名庆祥,曾任国防科委试验基地军政委)、
唐振生(曾任湖南政协副主席)、王纪明(曾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张树明(曾任河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昝绍南(曾任解放军炮兵副政委)、姚韦舟(曾任武汉军区炮兵司令员)、赵鹤亭(曾任辽宁军区副司令员)、訾修林(曾任铁道兵副政委)等。

    在县与县的写稿竞赛中,《人山报》所在地的曲周县同与之相邻的馆陶县竞赛最激烈,曲周县由县委书记王万春、刘孜带头,馆陶县则以县委书记鲁大东、张树明牵头,层层建立通讯机构,县有通讯领导小组,区有通讯小组,各级都有不少通讯员。从而使大量的优秀稿件涌向《人山报》。馆陶县委书记张树明写的《馆陶县是怎样开展通讯工作的》就是写的这方面内容。驰名卫河两岸的冀鲁中学同《人山报》关系密切,也是《人山报》的发稿基地之一。如报社史建民、秦国英、陈孝光都是来自冀鲁中学,馆陶县委的通讯骨干肖寒也曾是冀鲁中学的通讯骨干,如李文明(笔名冯江、文明,曾任湖北省纪委副书记、省顾委秘书长)、赵建新(曾任青海省经委主任)、郭***(笔名秋波等,曾任煤炭部一建公司宣传部长)都曾是冀鲁中学的优秀通讯员。《人山报》的抗战宣传,鼓舞和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投身于革命的豪情壮志。

    当时的年轻县委宣传干事肖寒,以流仙为笔名的三分区武委会干事刘树春等《人山报》的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他们的稿件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不失时机地、接连不断刊登在《人山报》上。《人山报》受欢迎的优秀通讯员还有王文彦、赵玉清、武宗圣、吴福祥、陈子明、梁毅民(化名树田)等。在同《人山报》有密切联系的几百名干部中,建国后大部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方面领导干部,其中有省部级三十余人,地专级二百余人,他们是和《人山报》共同奋进的领导和战友。正如郭***等一些老干部感情真挚的回忆说:说实在的,我们这些常给报社投稿的人,许多人都沾了《人山报》的光,从思想上、文化上的进步到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以及不少同志被提拔重用等都与《人山报》的鼓励和帮助有关。尤其是通讯员在与报社频频交往中对自己的锻炼,往往终生受用,一些人也因此走上了新闻战线并成为骨干。当年的抗日模范团团长崔治国来信说“我能成长成一个党的干部,除了党的培养外,就是得益于《人山报》。”当年的《人山报》著名通讯员肖寒收到征集有关《人山报》的资料函即来邯郸,同笔者进行了长时间的畅谈,说:“我与《人山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收到你的信后,顿时心潮澎湃,非常激动,历历往事涌上心头。在那不平凡的岁月中我与《人山报》结下的不解之缘及报社对我的鼓舞和帮助终生难忘。肖寒这个名字,就是从《人山报》上叫起来的”。并一再表示愿为纪念《人山报》撰稿。

    七、尾声

    1945年8月15日是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一天,曹庄是冀南三分区第一个得知日本投降的村子。当电台收到日本投降的喜讯后,报社一片欢跃,人们奔走相告,并以最快的速度印完特大号外,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飞速传遍了整个邯郸和更远的地方,顿时城乡一片沸腾。这时我冀南部队和三分区主力所向披靡,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解放了邯郸。而为人民的抗日战争艰苦奋战了五年的《人山报》,却在举国欢庆胜利的锣鼓声中,完成了它的光荣历史使命,过渡到《冀南日报》。(待续)(摘自《抗日烽火中的〈人山报〉一书,作者:朱金玲)(第334期)


作者:58.16.96.* (2008/9/23 0:03:39)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20 楼

抗日烽火中的《人山报》(11)
2006-04-27
办报时间长,发刊多,影响大,党史词典中的唯一模范报
    林霄(曾任河南省纪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亚南(曾任湖南省副省长、顾问)、王佩玉(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坦(曾任河南省委秘书长)、康健生(曾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胡若嘏(笔名庆祥,曾任国防科委试验基地军政委)、
唐振生(曾任湖南政协副主席)、王纪明(曾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张树明(曾任河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昝绍南(曾任解放军炮兵副政委)、姚韦舟(曾任武汉军区炮兵司令员)、赵鹤亭(曾任辽宁军区副司令员)、訾修林(曾任铁道兵副政委)等。

    在县与县的写稿竞赛中,《人山报》所在地的曲周县同与之相邻的馆陶县竞赛最激烈,曲周县由县委书记王万春、刘孜带头,馆陶县则以县委书记鲁大东、张树明牵头,层层建立通讯机构,县有通讯领导小组,区有通讯小组,各级都有不少通讯员。从而使大量的优秀稿件涌向《人山报》。馆陶县委书记张树明写的《馆陶县是怎样开展通讯工作的》就是写的这方面内容。驰名卫河两岸的冀鲁中学同《人山报》关系密切,也是《人山报》的发稿基地之一。如报社史建民、秦国英、陈孝光都是来自冀鲁中学,馆陶县委的通讯骨干肖寒也曾是冀鲁中学的通讯骨干,如李文明(笔名冯江、文明,曾任湖北省纪委副书记、省顾委秘书长)、赵建新(曾任青海省经委主任)、郭***(笔名秋波等,曾任煤炭部一建公司宣传部长)都曾是冀鲁中学的优秀通讯员。《人山报》的抗战宣传,鼓舞和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投身于革命的豪情壮志。

    当时的年轻县委宣传干事肖寒,以流仙为笔名的三分区武委会干事刘树春等《人山报》的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他们的稿件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不失时机地、接连不断刊登在《人山报》上。《人山报》受欢迎的优秀通讯员还有王文彦、赵玉清、武宗圣、吴福祥、陈子明、梁毅民(化名树田)等。在同《人山报》有密切联系的几百名干部中,建国后大部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方面领导干部,其中有省部级三十余人,地专级二百余人,他们是和《人山报》共同奋进的领导和战友。正如郭***等一些老干部感情真挚的回忆说:说实在的,我们这些常给报社投稿的人,许多人都沾了《人山报》的光,从思想上、文化上的进步到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以及不少同志被提拔重用等都与《人山报》的鼓励和帮助有关。尤其是通讯员在与报社频频交往中对自己的锻炼,往往终生受用,一些人也因此走上了新闻战线并成为骨干。当年的抗日模范团团长崔治国来信说“我能成长成一个党的干部,除了党的培养外,就是得益于《人山报》。”当年的《人山报》著名通讯员肖寒收到征集有关《人山报》的资料函即来邯郸,同笔者进行了长时间的畅谈,说:“我与《人山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收到你的信后,顿时心潮澎湃,非常激动,历历往事涌上心头。在那不平凡的岁月中我与《人山报》结下的不解之缘及报社对我的鼓舞和帮助终生难忘。肖寒这个名字,就是从《人山报》上叫起来的”。并一再表示愿为纪念《人山报》撰稿。

    七、尾声

    1945年8月15日是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一天,曹庄是冀南三分区第一个得知日本投降的村子。当电台收到日本投降的喜讯后,报社一片欢跃,人们奔走相告,并以最快的速度印完特大号外,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飞速传遍了整个邯郸和更远的地方,顿时城乡一片沸腾。这时我冀南部队和三分区主力所向披靡,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解放了邯郸。而为人民的抗日战争艰苦奋战了五年的《人山报》,却在举国欢庆胜利的锣鼓声中,完成了它的光荣历史使命,过渡到《冀南日报》。(待续)(摘自《抗日烽火中的〈人山报〉一书,作者:朱金玲)(第334期)


作者:58.16.96.* (2008/9/23 0:03:4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14 每页5条 当前4/43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昝氏论坛  执行时间:3,533.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昝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