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昝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昝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昝氏人物 第 21 楼

抗日烽火中的《人山报》(11)
2006-04-27
办报时间长,发刊多,影响大,党史词典中的唯一模范报
    林霄(曾任河南省纪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亚南(曾任湖南省副省长、顾问)、王佩玉(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坦(曾任河南省委秘书长)、康健生(曾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胡若嘏(笔名庆祥,曾任国防科委试验基地军政委)、
唐振生(曾任湖南政协副主席)、王纪明(曾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张树明(曾任河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昝绍南(曾任解放军炮兵副政委)、姚韦舟(曾任武汉军区炮兵司令员)、赵鹤亭(曾任辽宁军区副司令员)、訾修林(曾任铁道兵副政委)等。

    在县与县的写稿竞赛中,《人山报》所在地的曲周县同与之相邻的馆陶县竞赛最激烈,曲周县由县委书记王万春、刘孜带头,馆陶县则以县委书记鲁大东、张树明牵头,层层建立通讯机构,县有通讯领导小组,区有通讯小组,各级都有不少通讯员。从而使大量的优秀稿件涌向《人山报》。馆陶县委书记张树明写的《馆陶县是怎样开展通讯工作的》就是写的这方面内容。驰名卫河两岸的冀鲁中学同《人山报》关系密切,也是《人山报》的发稿基地之一。如报社史建民、秦国英、陈孝光都是来自冀鲁中学,馆陶县委的通讯骨干肖寒也曾是冀鲁中学的通讯骨干,如李文明(笔名冯江、文明,曾任湖北省纪委副书记、省顾委秘书长)、赵建新(曾任青海省经委主任)、郭***(笔名秋波等,曾任煤炭部一建公司宣传部长)都曾是冀鲁中学的优秀通讯员。《人山报》的抗战宣传,鼓舞和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投身于革命的豪情壮志。

    当时的年轻县委宣传干事肖寒,以流仙为笔名的三分区武委会干事刘树春等《人山报》的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他们的稿件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不失时机地、接连不断刊登在《人山报》上。《人山报》受欢迎的优秀通讯员还有王文彦、赵玉清、武宗圣、吴福祥、陈子明、梁毅民(化名树田)等。在同《人山报》有密切联系的几百名干部中,建国后大部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方面领导干部,其中有省部级三十余人,地专级二百余人,他们是和《人山报》共同奋进的领导和战友。正如郭***等一些老干部感情真挚的回忆说:说实在的,我们这些常给报社投稿的人,许多人都沾了《人山报》的光,从思想上、文化上的进步到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以及不少同志被提拔重用等都与《人山报》的鼓励和帮助有关。尤其是通讯员在与报社频频交往中对自己的锻炼,往往终生受用,一些人也因此走上了新闻战线并成为骨干。当年的抗日模范团团长崔治国来信说“我能成长成一个党的干部,除了党的培养外,就是得益于《人山报》。”当年的《人山报》著名通讯员肖寒收到征集有关《人山报》的资料函即来邯郸,同笔者进行了长时间的畅谈,说:“我与《人山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收到你的信后,顿时心潮澎湃,非常激动,历历往事涌上心头。在那不平凡的岁月中我与《人山报》结下的不解之缘及报社对我的鼓舞和帮助终生难忘。肖寒这个名字,就是从《人山报》上叫起来的”。并一再表示愿为纪念《人山报》撰稿。

    七、尾声

    1945年8月15日是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一天,曹庄是冀南三分区第一个得知日本投降的村子。当电台收到日本投降的喜讯后,报社一片欢跃,人们奔走相告,并以最快的速度印完特大号外,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飞速传遍了整个邯郸和更远的地方,顿时城乡一片沸腾。这时我冀南部队和三分区主力所向披靡,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解放了邯郸。而为人民的抗日战争艰苦奋战了五年的《人山报》,却在举国欢庆胜利的锣鼓声中,完成了它的光荣历史使命,过渡到《冀南日报》。(待续)(摘自《抗日烽火中的〈人山报〉一书,作者:朱金玲)(第334期)


作者:58.16.96.* (2008/9/23 0:03:40)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22 楼

抗日烽火中的《人山报》(11)
2006-04-27
办报时间长,发刊多,影响大,党史词典中的唯一模范报
    林霄(曾任河南省纪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亚南(曾任湖南省副省长、顾问)、王佩玉(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坦(曾任河南省委秘书长)、康健生(曾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胡若嘏(笔名庆祥,曾任国防科委试验基地军政委)、
唐振生(曾任湖南政协副主席)、王纪明(曾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张树明(曾任河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昝绍南(曾任解放军炮兵副政委)、姚韦舟(曾任武汉军区炮兵司令员)、赵鹤亭(曾任辽宁军区副司令员)、訾修林(曾任铁道兵副政委)等。

    在县与县的写稿竞赛中,《人山报》所在地的曲周县同与之相邻的馆陶县竞赛最激烈,曲周县由县委书记王万春、刘孜带头,馆陶县则以县委书记鲁大东、张树明牵头,层层建立通讯机构,县有通讯领导小组,区有通讯小组,各级都有不少通讯员。从而使大量的优秀稿件涌向《人山报》。馆陶县委书记张树明写的《馆陶县是怎样开展通讯工作的》就是写的这方面内容。驰名卫河两岸的冀鲁中学同《人山报》关系密切,也是《人山报》的发稿基地之一。如报社史建民、秦国英、陈孝光都是来自冀鲁中学,馆陶县委的通讯骨干肖寒也曾是冀鲁中学的通讯骨干,如李文明(笔名冯江、文明,曾任湖北省纪委副书记、省顾委秘书长)、赵建新(曾任青海省经委主任)、郭***(笔名秋波等,曾任煤炭部一建公司宣传部长)都曾是冀鲁中学的优秀通讯员。《人山报》的抗战宣传,鼓舞和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投身于革命的豪情壮志。

    当时的年轻县委宣传干事肖寒,以流仙为笔名的三分区武委会干事刘树春等《人山报》的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他们的稿件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不失时机地、接连不断刊登在《人山报》上。《人山报》受欢迎的优秀通讯员还有王文彦、赵玉清、武宗圣、吴福祥、陈子明、梁毅民(化名树田)等。在同《人山报》有密切联系的几百名干部中,建国后大部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方面领导干部,其中有省部级三十余人,地专级二百余人,他们是和《人山报》共同奋进的领导和战友。正如郭***等一些老干部感情真挚的回忆说:说实在的,我们这些常给报社投稿的人,许多人都沾了《人山报》的光,从思想上、文化上的进步到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以及不少同志被提拔重用等都与《人山报》的鼓励和帮助有关。尤其是通讯员在与报社频频交往中对自己的锻炼,往往终生受用,一些人也因此走上了新闻战线并成为骨干。当年的抗日模范团团长崔治国来信说“我能成长成一个党的干部,除了党的培养外,就是得益于《人山报》。”当年的《人山报》著名通讯员肖寒收到征集有关《人山报》的资料函即来邯郸,同笔者进行了长时间的畅谈,说:“我与《人山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收到你的信后,顿时心潮澎湃,非常激动,历历往事涌上心头。在那不平凡的岁月中我与《人山报》结下的不解之缘及报社对我的鼓舞和帮助终生难忘。肖寒这个名字,就是从《人山报》上叫起来的”。并一再表示愿为纪念《人山报》撰稿。

    七、尾声

    1945年8月15日是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一天,曹庄是冀南三分区第一个得知日本投降的村子。当电台收到日本投降的喜讯后,报社一片欢跃,人们奔走相告,并以最快的速度印完特大号外,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飞速传遍了整个邯郸和更远的地方,顿时城乡一片沸腾。这时我冀南部队和三分区主力所向披靡,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解放了邯郸。而为人民的抗日战争艰苦奋战了五年的《人山报》,却在举国欢庆胜利的锣鼓声中,完成了它的光荣历史使命,过渡到《冀南日报》。(待续)(摘自《抗日烽火中的〈人山报〉一书,作者:朱金玲)(第334期)


作者:58.16.96.* (2008/9/23 0:03:40)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23 楼

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得者(3721人)
中央军委办公厅:
001汪荣华  002王新兰  003张文  004戴兴庭  005李克良
......

作者:58.16.96.* (2008/9/23 0:08:45)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24 楼

北京军区:
001李怀德  002方官富  003赵大满  004王崇国  005张  光  006江  水  007丁  力  
008洪  达  009杨朝炳  010王庆华  011谢特山  012刘义荣  013昝绍南  014欧阳顺  
015林  千  016吴公平  017游正刚  018赵佛山  019杜伯瑛  020杨德千  021张鼎中  
022彭世才  023吴恩楠  024强  勇  025曹汝学  026王全毅  027张远芳  028方耀华 ......(军盟中文网社区/历史资料)

作者:58.16.96.* (2008/9/23 0:15:15)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25 楼

昝氏兄弟:烽火中的三次离别与巧遇

  昝绍南,四川省旺苍县人,1918年10月出生,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入党,参加了长征。离休前为北京军区炮兵副政委。
  昝绍西,四川省旺苍县人,1920年7月出生,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7月入党,参加了长征。离休前为河南省安阳军分区顾问。
   70年前,红军父亲带着兄弟俩一起参加红军;70年间,兄弟二人一起三过雪山草地,共同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70年后的今天,这对红军兄弟重逢在香山脚下,重逢在难忘的日子里,一起讲述着红军的故事。
  1933年初春,四川旺苍一位年过五旬的老人担着担子,带领着年仅十来岁的两个儿子走过二十多里崎岖的山路,演绎了一段父子三人齐参军的故事。红军长征开始时,身为红四方面军炊事员的父亲因年龄大被部队动员留下,兄弟二人被分配在不同的连队,跟随红军部队爬雪山过草地,东征西战,从此二人便失去了联系。1940年7月,同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兄弟俩,一个在师教导队学习,一个在师通信训练队工作。有时两个队集会、训练,交错而过虽近在咫尺,却不曾相识。一个偶然的机会,哥哥绍南从一个在训练队学习过的战友那儿得知弟弟绍西的消息,说刚才还从这儿过了,再一会儿他背着粮食回来。哥哥做梦也没想到由别人介绍才见到了亲弟弟,离别八年也有了第一次巧遇。
  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冀南地区多次合围、“扫荡”、“清剿”,冀南根据地的形势日趋恶化,又随部队奔赴了抗日战场上,但又失去了联系。1942年哥哥部队的一位战友到太行山参加学习时偶遇弟弟,从此兄弟俩有了通信联系,弟弟学习结束后分配到哥哥所在冀南九分区工作,便有了兄弟俩的第二次巧遇。
  1947年7月,弟弟随新组建的部队挺进大别山,哥哥随部队转战冀南,兄弟俩没来得及说再见,又失去了联系。全国胜利解放的初期,时为河南省公安厅电台报务主任的弟弟一天到上级首长那里办事,偶然听到首长说起哥哥的名字,便在首长的帮助下与在野战军工作的哥哥有了联系,兄弟俩有了第三次巧遇。


作者:58.16.96.* (2008/9/23 0:20:3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14 每页5条 当前5/43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昝氏论坛  执行时间:763.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昝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