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入汉族,与各民族互相交往 晋与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互相交往与斗争中而自然同化。尤其北魏(386~?3)在统一中国北部过程中和统治辈年的年代里,尽量吸收中原汉人先进文化,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名门大姓结合,并吸收到统治集团之中。而孝文帝时的一系列改革,使鲜卑人进一步封建化,北魏制度也完全中央集权化。同时鲜卑人将许多有益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在其改革过程中,与中原固有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如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均为隋、唐两朝所承袭。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至位至宰相的就有拇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鲜卑人在中国建立的王朝,有一个奇怪的共性:他们对向南扩张,统一天下,兴趣都不大。前后两燕对东晋基本上都是防御,虽然他们的武力实际上要强大得多。后来兴起的北魏更为强大,前后四次进攻南朝,都是积极防御或者报复性质,从未组织过目的明确的统一战争。反而是南朝动不动要北伐,荒唐如刘义隆,孱弱如萧衍,都去捋过北魏的虎须,都被打得惨败,然而北魏也并不追击到底。 对比辽、金、蒙古,一提南征则兴高采烈,慕容燕和拓跋魏的鲜卑人说起南征却都皱眉头。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北面。后燕多次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部落用兵,数年之间,东胡系统的扶余部、贺兰部,东北方向的高句丽,纷纷败在燕军的手下,后燕俨然成为蓟辽河套之间广大地区的宗主,各个北方部族都向它称臣。后来的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帝国更是厉害,北魏立国后把重兵设在北方边境防卫柔然,即所谓的“六镇精兵”。 400年,面对柔然这个新兴游牧民族的威胁,北魏的鲜卑统治者们决心采取攻势,于是他们开始发动了一系列穿越戈壁的反击。拓跋圭(386-409年在位)通过一次胜仗作出了榜样,在这次大捷中他把柔然可汗社仑从黄河河套地区逐出(402年)。当拓跋嗣(409-423年在位)在北方继续保卫通往长城的地区时,又夺取东晋的大城市洛阳(423年),以及隶属于洛阳的河南全部地区。拓跋焘(423-452年在位)继承其父拓跋嗣,他刚一继位就受到柔然南下的威胁,他于424年击溃了南下的柔然蛮族。随后,在425年对柔然发起反击,反击过程中,他率骑兵由南向北穿过戈壁,把柔然蛮子们打得象狗一样乱窜,一直把他们撵到西伯利亚。然后,他转向另一个蛮族王国,即赫连氏匈奴人在陕西建立的夏国,拓跋焘于427年对他们的都城——统万城(陕北志丹县附近)发起了突然袭击。而此时北魏帝国的另一支部队于426年末已经攻下长安城。到431年时,赫连部被灭,陕西归并入鲜卑领土。436年,拓跋焘以“为慕容氏复仇”为号召,对被高氏篡夺的北燕进行了类似的入侵,并在慕容氏的帮助下夺取该地。439年,拓跋焘继续征服甘肃的北凉。随着北凉领土的归并,拓跋焘完成了对中国北部境内所有游牧民族建立的王国的征服。把这些国家都变成了大鲜卑帝国(即北魏帝国)的一部分。 当时的鲜卑人无不以做六镇军人为荣,跟南朝纠缠为耻。著名的拓跋宏迁都就利用了这一点。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山西大同),大多数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拓跋宏先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严令南征,鲜卑人怨声载道地上了路,走到洛阳天降大雨,拓跋宏乘机跟众人讨价还价,问是愿意继续南征还是就在这里停下建都,大家都不愿继续走,于是妥协,迁都这样大一件事就这样乱七八糟地搞定了。其原因,就是由于鲜卑进入中原较晚,文化根子很浅,对于汉族的文化往往非常欣赏,甚至持一种孺慕的态度。北魏的皇帝接见南朝使臣常常赞不绝口(南朝士大夫的个人风仪是够唬人的),惹的自己的群臣非常嫉妒。这样的两个极端,形成一种张力,下层常常不肯出力,上层却又时时会忍手,才让南朝糊里糊涂混了百八十来年。 所以,鲜卑虽然也是野蛮民族出身,但是比起其他的野蛮民族是非常另类的。即使在成为统治民族的时候,也没有象有些蛮族那样搞什么“人分四等”、“留发不留头”、“修四库全书”之类的反对政策,更不用说象“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那样的兽行。总的来说,鲜卑人对伟大的汉族文化一直是抱着景仰和主动融入的心态,不象有些蛮族对汉族文化采取灭绝和压制的态度。鲜卑统治时期,对汉族官员是非常信任的,可不象满清那样连六部都要搞满汉两套班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