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稀宝贵的历史文物 1、西晋时期,晋鲜卑归义侯金印,方形,驼钮,高2.8厘米,边长2.2厘米,重88.4克(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2、西晋时期,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方形,驼钮,高2.5厘米,边长2.1厘米,重41.2克,1956年内蒙古凉城小坝子滩出土(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3、北魏时期,嵌宝石野猪形金带饰(一套6件),带扣长10.2厘米、宽6.4厘米,带环长9.6厘米、宽6.3厘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另皮窑村出土,是一套完整、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带饰。 4、北魏时期,牵马陶俑,俑高19.5厘米、马长30厘米,彩绘;陶俑头戴风帽,身穿窄袖长衣,腰束带,足穿靴,手作持疆状;马俯首直立,形体健壮,四肢短而有力,马背披甲、备鞍,鞍上系有马镫,脖上挂铃。造型雄健朴拙,为北魏时少见的彩绘陶塑珍品,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出土。 5、呼伦贝尔市满洲里扎赉诺尔墓群,1959年出土飞马形鎏金铜饰牌2件、马形铜饰牌1件、鹿形铜饰牌4件;1960年出土羊形饰件1件、射鹿纹骨板1件;1986年出土三鹿纹铜饰牌1件,墓葬年代为东汉中期。 6、通辽市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1984年出土卧马形金饰牌1件、双马形金饰牌1件、兽形金饰牌1件、残兽形金饰牌1件、子母马形金饰牌1件,墓葬年代为东汉晚期到西晋。 7、赤峰市林西县苏泗汰鲜卑墓,出土三鹿形金饰牌1件,墓葬年代为东汉晚期。 8、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二兰虎沟古墓群,出土三鹿形铜饰件1件、双鹿形铜饰牌1件、双龙形铜饰件1件,墓葬年代应为东汉晚期。 9、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三道湾墓地,1983年至1984年出土双马形铜饰牌1件、双马形金饰牌1件、马形金饰牌1件、三鹿形金饰牌1件、双鹿形金饰牌1件、单鹿形金饰牌1件,驼形金饰牌1件,墓葬年代为东汉晚期。 10、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小坝子滩窖藏,1956年出土虎犬形金饰牌1件、“猗金”四兽形金饰牌1件、四兽形金饰牌1件、跪兽形嵌宝金饰件1件、兽面形嵌宝石宝戒指2件,窖藏年代为西晋时期。 11、乌兰察布盟察左后旗井滩村墓葬,出土三鹿形金饰牌1件,墓葬年代应为西晋。 12、乌兰察布盟商都县大库伦乡石豁子村北魏窖藏,出土熊形足铜盘1件,窖藏年代为北魏时期。 13、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乡北朝窖藏,1981年出土双龙首金链饰1件、马鹿形金步摇冠饰2件、麋鹿形金步摇冠饰2件,窖藏年代应为西晋。 14、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三道营子乡另皮窑村北魏墓,1982年出土长蹄形野猪形金饰牌2件、扁蹄形野猪形金饰牌2件、野猪形金圆饰牌2件、纠结纹金饰牌2件,报告发表墓葬年代为北魏时期,但孙机先生认为年代应为西汉末到东汉初期。 15、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讨合气村北魏墓葬,1980年出土神兽形金带饰2件,报告发表墓葬年代为北魏时期,孙机先生认为应为西晋。 16、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美岱村北魏墓,1955年出土镶宝石立羊形金戒指1件,鹰鹿搏斗纹铜带饰1件,墓葬年代为北魏早期。 17、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讨速养村北魏墓葬,出土镶宝石卧羊形金戒指1件,与美岱村的镶宝石立羊形金戒指工艺造型十分相似,墓葬年代也应为北魏早期。 18、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太平庄乡添密梁墓地,出土双羊形金饰牌1件,墓葬年代为北魏时期。 19、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 “猎民之仙”的意思。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落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巅,峭壁嶙峋,草木满山,溪水盈盈,嘎仙洞就坐落在这里一座高百米、长约千米的花岗岩峭壁上。沿人造梯而上,登高约25米就到了洞口。洞口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高20余米,犹如大厅,可容数千人。洞内正中有一块被称为“石桌”的天然石板,用来祭祖的。洞府是部落成员聚会的地方,洞内地面杂陈着碎石兽胄,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现在,嘎仙洞已辟为旅游景点,并修建了陈列室,以帮助游客进一步了解鲜卑族的历史。 归纳上述动物形装饰品,多数为金饰品,这说明鲜卑贵族在其南迁过程中继承了匈奴贵族喜嗜黄金饰品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