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鲜于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鲜于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关于她的姓氏----鲜于 第 16 楼

北朝民歌中最著名的是那首《敕勒歌》以及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双璧”的《木兰辞》。

南北朝时期,中国第一次记载了鲜卑语北朝乐府诗歌《敕勒歌》,并当时即被人翻译成汉文流传至今: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作《木兰辞》,是一篇广为传诵的民歌,它描写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女扮男装上前线,为国建功立业后不慕高官厚禄,返回故乡重理闺房的故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哪能上战场呢?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于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12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2年后胜利还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想请她做大官,不过被花木兰拒绝了。从歌词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中,我们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其家庭已经汉化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机旁织布劳动。但当她得知国家有难,正在动员征兵,而她父亲年迈,不能再从军时,便毅然决定代父出征。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但闻燕山胡马鸣啾啾”的对比,表达出一位刚刚成年、在家时尚依母撒娇的少女离家从军后对父母的依恋之情。木兰服役结束后回到家乡时,通过对父母“出郭相扶将”、姐姐“当户理红妆”、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排比,表现出全家听说木兰凯旋时的兴奋心情。而木兰换上女装之后,故意走到同行的男伙伴前,使之大吃一惊,生动地体现出木兰姑娘调皮活泼的性格。最后,借平时人们难以从奔跑的兔子中区别雌雄,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一争高低的豪迈气概。既体现了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也表现了人民大众热爱和平的感情,是北方民族民歌艺术的杰出代表作。木兰姑娘作为女英雄,一直在中国人民中传颂。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迪斯尼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作者:58.241.194.* (2009/2/11 11:32:04)   回复此贴
  回复:关于她的姓氏----鲜于 第 17 楼

八、珍稀宝贵的历史文物

1、西晋时期,晋鲜卑归义侯金印,方形,驼钮,高2.8厘米,边长2.2厘米,重88.4克(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2、西晋时期,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方形,驼钮,高2.5厘米,边长2.1厘米,重41.2克,1956年内蒙古凉城小坝子滩出土(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3、北魏时期,嵌宝石野猪形金带饰(一套6件),带扣长10.2厘米、宽6.4厘米,带环长9.6厘米、宽6.3厘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另皮窑村出土,是一套完整、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带饰。

4、北魏时期,牵马陶俑,俑高19.5厘米、马长30厘米,彩绘;陶俑头戴风帽,身穿窄袖长衣,腰束带,足穿靴,手作持疆状;马俯首直立,形体健壮,四肢短而有力,马背披甲、备鞍,鞍上系有马镫,脖上挂铃。造型雄健朴拙,为北魏时少见的彩绘陶塑珍品,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出土。

5、呼伦贝尔市满洲里扎赉诺尔墓群,1959年出土飞马形鎏金铜饰牌2件、马形铜饰牌1件、鹿形铜饰牌4件;1960年出土羊形饰件1件、射鹿纹骨板1件;1986年出土三鹿纹铜饰牌1件,墓葬年代为东汉中期。  

6、通辽市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1984年出土卧马形金饰牌1件、双马形金饰牌1件、兽形金饰牌1件、残兽形金饰牌1件、子母马形金饰牌1件,墓葬年代为东汉晚期到西晋。  

7、赤峰市林西县苏泗汰鲜卑墓,出土三鹿形金饰牌1件,墓葬年代为东汉晚期。  

8、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二兰虎沟古墓群,出土三鹿形铜饰件1件、双鹿形铜饰牌1件、双龙形铜饰件1件,墓葬年代应为东汉晚期。  

9、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三道湾墓地,1983年至1984年出土双马形铜饰牌1件、双马形金饰牌1件、马形金饰牌1件、三鹿形金饰牌1件、双鹿形金饰牌1件、单鹿形金饰牌1件,驼形金饰牌1件,墓葬年代为东汉晚期。  

10、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小坝子滩窖藏,1956年出土虎犬形金饰牌1件、“猗金”四兽形金饰牌1件、四兽形金饰牌1件、跪兽形嵌宝金饰件1件、兽面形嵌宝石宝戒指2件,窖藏年代为西晋时期。  

11、乌兰察布盟察左后旗井滩村墓葬,出土三鹿形金饰牌1件,墓葬年代应为西晋。  

12、乌兰察布盟商都县大库伦乡石豁子村北魏窖藏,出土熊形足铜盘1件,窖藏年代为北魏时期。  

13、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乡北朝窖藏,1981年出土双龙首金链饰1件、马鹿形金步摇冠饰2件、麋鹿形金步摇冠饰2件,窖藏年代应为西晋。  

14、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三道营子乡另皮窑村北魏墓,1982年出土长蹄形野猪形金饰牌2件、扁蹄形野猪形金饰牌2件、野猪形金圆饰牌2件、纠结纹金饰牌2件,报告发表墓葬年代为北魏时期,但孙机先生认为年代应为西汉末到东汉初期。  

15、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讨合气村北魏墓葬,1980年出土神兽形金带饰2件,报告发表墓葬年代为北魏时期,孙机先生认为应为西晋。  

16、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美岱村北魏墓,1955年出土镶宝石立羊形金戒指1件,鹰鹿搏斗纹铜带饰1件,墓葬年代为北魏早期。  

17、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讨速养村北魏墓葬,出土镶宝石卧羊形金戒指1件,与美岱村的镶宝石立羊形金戒指工艺造型十分相似,墓葬年代也应为北魏早期。  

18、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太平庄乡添密梁墓地,出土双羊形金饰牌1件,墓葬年代为北魏时期。  

19、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 “猎民之仙”的意思。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落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巅,峭壁嶙峋,草木满山,溪水盈盈,嘎仙洞就坐落在这里一座高百米、长约千米的花岗岩峭壁上。沿人造梯而上,登高约25米就到了洞口。洞口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高20余米,犹如大厅,可容数千人。洞内正中有一块被称为“石桌”的天然石板,用来祭祖的。洞府是部落成员聚会的地方,洞内地面杂陈着碎石兽胄,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现在,嘎仙洞已辟为旅游景点,并修建了陈列室,以帮助游客进一步了解鲜卑族的历史。

归纳上述动物形装饰品,多数为金饰品,这说明鲜卑贵族在其南迁过程中继承了匈奴贵族喜嗜黄金饰品的传统。  



作者:58.241.194.* (2009/2/11 11:33:01)   回复此贴
  回复:关于她的姓氏----鲜于 第 18 楼

九、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木

1、佛教雕塑石刻,鲜卑初期信崇巫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进入中原及西迁关陇河西后,逐渐信仰佛教,有的兼奉道教。寺宇林立、石窟遍布,著名的有大同云岗、洛阳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千佛洞、天水麦积崖、巩县石窟寺、响堂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等等。在雕塑绘画艺术上,既创造了佛、菩萨金刚、梵天王、飞天之类栩栩如生的形象,又展示了鲜卑文化与中原及西域文化交融之璀灿画卷,并对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2、语言文字,据《后汉书·鲜卑传》和王沈《魏书》载,鲜卑“其言语习俗与乌丸同”,属东胡语分支,一说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认为与蒙古语“相去无几”。初鲜卑无自己文字,刻木为信,邑落传行。入中原后,通行鲜卑语,但逐渐汉化,用汉字,兼说汉话;一说北朝时曾有鲜卑文,后佚。虽然是蛮夷,但是在五胡内迁时候,他们不仅建立了北魏,积极地进行了与汉民族融合,还创造出精美的文化大餐------魏碑体书法,这种独特的中华汉字书法字体。其中,《晖福寺碑》(亦称《造三级浮图碑》)、《张猛龙碑》、《石门铭》、 《太和七年题志》、造像记《龙门十二品》等较为有名,为历代书法家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魏碑书体、北魏石刻和上述的北朝乐府诗歌一样,它们犹如苍翠挺拨的松木,对于炎黄后世和中华文化均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唐代大诗人李白之父来自西域,本系鲜卑人,故李白也是鲜卑人……

蓦然回首,就在我们感叹过去中华文字对鲜卑文化和北魏历史记载太少之时,我们今天通过国际互联网却惊异地:无论记载、承认与否,鲜卑人总是以奇惊人、以奇取胜地耸立在中华民族之林。
3、北魏的改革为历史所绝称,但对它的开创者和导演者,历代史家却吝惜自己的笔墨,没有足够的闪亮藻饰。

如今,《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这部以云岗艺术为题材,用诗一般语言,从历史的长河中掬取出一个本应辉煌但却有点黯淡的王朝——北魏,并勾画它的历史,使文史艺术完美地融合成一部令人向往的史诗式的专门性著作,其作者聂还贵以细腻的笔触,把一位北魏宫廷中执掌两代朝政,培育一代英主——北魏孝文帝的汉族女子冯太后,从政治大事着眼,略其生活细节,作了完整的描述。而且,他没有沿用陈说,侈谈宫闱琐事,却能自抒特识,为这位伟大的女性作出了高度评价:“像女娲是中国第一个发明家,摄政两朝的文明冯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改革家。她高举一盏‘太和改革’明灯,光照北魏,留下一抹永不凋谢的灿烂,并使我们油然而生的钦敬之情,远远超越了对吕雉、武则天和慈禧的历史兴味。”  
4、“鲜卑这个生龙活虎激情燃烧的民族,在融入汉族的流程中,以一脉新鲜血液的注入,激活了汉族的机能和肌体,优化了汉族的基因和品质。鲜卑人却大声说:我们原本就是黄帝的苗裔。”毫不否认,我的姓氏鲜就是鲜卑民族的延续,因此,我为自已是这样一个伟大民族的后代感到自豪和骄傲!  



作者:58.241.194.* (2009/2/11 11:34:01)   回复此贴
  回复:关于她的姓氏----鲜于 第 19 楼

十、一名鲜卑后裔的追述与反思

我叫神圣智狼,我的家族就是前燕慕容恪的一支后裔(慕容楷一系)。在北魏时,为防卫柔然,我家族的直系祖先慕容进诤将军作为六镇将领之一,在424年左右被拓跋焘(北魏第三代皇帝)派去打柔然。后来,继续在北部边疆站卫兵,并封为丘林候(丘林位于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南部)。后来,拓跋宏命令全族改汉姓,他自己带头改汉姓为“元”。于是,我的那些偷懒的老祖宗们也懒得去想,顺手就把封地的地名拿来当姓(我想他们大概是认为只要姓是单字就是汉姓吧)。慕容氏灭冉魏,败东晋,席卷关东,大半的战功是慕容恪立下,而且他身为胡族的征服者,却很善于仁政爱民,这在“五胡乱华”的年月,简直是凤毛麟角。慕容恪生前才高望重,把握前燕军政大权,压得前秦和东晋喘不过气来,幸好前秦有苻坚、王猛这一对黄金搭档,东晋有谢安这位天才,才顶住了一个三足鼎立的对峙局面。慕容恪死前竭力向燕主推荐弟弟吴王慕容垂接任大司马,说“垂才略胜吾十倍”。慕容垂号称君子,但却是个真真假假的君子,别人从不能欺之以方,从来只有他算别人的份。

鲜卑进入中原,最早还是匈奴刘氏和西晋的司马诸王作战时邀请他们来助战的,建立前燕之后显得心满意足,并未对前秦和东晋发动大的攻势。慕容垂复兴的后燕,不是不好战,几乎每年都有战事,而他的方向却和苻坚等人不同。首先他对东晋没什么兴趣,只求无事,反而是东晋对后燕有些想法,在建国之初就派兵干涉,后来发动过几次试探性进攻,都因为实力不济而作罢。  

在这方面,我的祖先们很象欧洲的法兰克人。法兰克人比勃艮第人、西哥特人和伦巴德人存在的时间更长,并在他们的废墟上建立了加洛林帝国,该帝国注定要把罗马的过去与日耳曼民族的今天联系起来。鲜卑人的成就与之类似:因为当他们统一了中国北部的其他游牧民族以后,他们中国化的程度很深,使他们能够把鲜卑人及其王朝与中国主体融合在一起。此外,他们对佛教事业的热忱也使人想起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对基督教的狂热。当时南北朝的王公贵族都是狂热的佛教徒,北朝修筑了壮丽的龙门石窟和云岗雕塑群,我家族的直系祖先慕容淳智就是修建龙门石窟的负责人和投资人之一。

而南朝的更绝,不但兴建了海量的寺庙,梁武帝那家伙干脆跑去当和尚。最后,正像法兰克人把自己看成是罗马传统文化的保卫者以反对日耳曼人的新的入侵浪潮一样,鲜卑人也把自己看成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保卫者,像法兰克人“注视莱茵河”一样守卫着黄河,以对付那些来自草原故乡深处的、仍处于原始状态的游牧部落。现在,有些人说什么东北地区是满族的传统领地,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我的祖先们早在春秋时期就住那里生活了,那个时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还不知道在通古斯的哪条山沟沟里打猎呢。现在,鲜卑人既然已经完全融入到大汉民族中,东北地区当然是大汉民族的传统领地。我不能理解的是,现在有些自认为是纯正汉族的人,反而不如象我这样的归化人对汉族有感情。他们要么是汉族虚无主义,要么把自己的文化贬低得一钱不值,还更可笑的是,他们不但把屠杀自己的同胞当成英雄来崇拜,反而还把自己的英雄当成民贼来敌视。  

  PS:我写这篇东西,源于和明杨BBS上的几个明明不了解历史,反而毫不客观的拼命鼓吹xx王朝的人之间的争吵,他们抨击我是“汉族沙文主义”、“愤青”、“极右顷大汉族主义者”。我再次郑重声明:我不但不是什么“极端大汉族主义者”,反而是民族融合的积极支持者,我反对的是残暴而腐败的xx王朝,不是现在的满族同胞。


作者:58.241.194.* (2009/2/11 11:34:4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9 每页5条 当前4/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鲜于氏论坛  执行时间:332.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鲜于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