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我清华梦 ●昝福祥 国资委 年轻时做过许多梦,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忘记了。但也有些梦升华成梦想,在脑海中形成五彩斑斓的图画,长存记忆。 1958年夏,我与二哥同班毕业于营口一所初中。当时当店员的父亲已六十多岁,身体又不好,弟弟、妹妹还在上小学。我与二哥向妈妈求情:“就让我们上高中吧,姥爷在世时不就希望我们长大后多念点书吗?”母亲出身于旧知识分子家庭,一生信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对儿女能念大书,内心甚感欣慰和支持。可是,一想到家中六七口人要吃饭,也只能深深地叹息和无奈。 班主任赵老师见我们兄弟俩迟迟不填报志愿,专程家访,并帮助出主意,提出哥俩一个念中专,一个念高中的方案:中专校不收食宿费,花不着家中多少钱;一个念高中,苦三年,上了大学可申请助学金。赵老师对我父亲说,为国家和孩子的前程着想,你老就再辛苦几年吧。父亲终于答应:还是你们眼路宽,就这么定吧。我和二哥百感交集,激动得落了泪。二哥把念高中的机会给了我,他被保送到省城的一所中专校。 希望是一种清醒的梦境。一上了高中,上大学的欲望就极为强烈。能到北京,到清华,则是我最甜蜜的梦想。但那是大跃进的年代,学校差不多是“停课闹革命”了。1959年春,开始纠偏,学校提出,教学也要大跃进,随之,成立了理科班。从几百名学生中抽出学习较好的三十多名学生,由高二直接考大学。我被选入理科班。那时,家境每况愈下,我面临辍学的巨大压力。也许是思虑过度,我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经常整夜无眠,结果考取清华的美梦终成泡影。 1965年,我由吉林工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机械工业部机关工作,寒来暑往已是三十几个春秋。这期间,曾经历十年动乱的浩劫,哪里谈得上提高业务素质呢!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很多人从噩梦中醒来。在这催人奋进的时代,知识的浅薄,业务的生疏,常让我羞涩难耐。为适应工作,我曾到哈尔滨补习一年外语,也曾漂洋过海,去日本一家大公司和纽约的一所大学进修市场经济知识。但对去清华念书,已不再想。 没想到在国务院这次机关机构改革中,我竟被选为首批稽察特派员助理,上岗前先到清华大学接受两个月的封闭式的强化培训。参加学习的特派员助理八十余人,数我年龄最大,背起书包上学堂,自觉年轻许多。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我们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听大课,作笔记,晚上还要自习、跑图书馆。两个月下来,把厚厚的十几本书和教材都啃了一遍。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一个人的青春一过,就会出现像秋天一样的优美的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像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而我是在生命的秋天,才来到清华园,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我又一次得到满足,我在播种冬小麦,到了春天就会返青,我将走在这青青麦田上,迎接收获的季节。 在6月28日的结业式上,朱(金旁容)基总理在中南海再一次接见了我们,他的重要讲话,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在当晚的联欢会上,清华大学领导说,你们是清华的特殊学员,你们也都是清华大学的校友,母校欢迎你们经常返校。 我为圆了清华梦而激动不已。在晚会热烈的气氛中,我有感而发:特派助理聚清华,充电融智各有加。伟伦甲所近春楼,一派生机水木发。半百重上大学堂,天下桃李添奇葩。任重路遥自奋蹄,稽察得胜报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