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昝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昝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昝氏人物 第 36 楼

为飞机厂解决多种技术难题

  从1953年开始,航空工业处在从修理逐步走向制造的过渡时期,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咎凌多次受派遣,协助各航空工厂解决修理和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为保证修理的飞机按时出厂和飞机的仿制作出了贡献。他帮助大连电工二厂在两个月内仿制成功喷气飞机上一种起保险作用的自动电门,满足了飞机修理的急需;他帮助株洲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解决了与热处理高温炉配套的自动控制型高温记录仪的校准问题,扭转了由于炉温自动控制失灵造成的整炉零件报废现象;他帮助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解决了发动机试车台用的尾喷口温度表的精密校准问题,挽救了濒于关闭的试车台,保证了发动机继续出厂;还解决了发动机涡轮盘更换涡轮叶片后的音周测定问题;帮助哈尔滨航空发动机修理厂解决了磁电机修复后的充磁、测磁问题,使该厂及时完成了磁电机的修理任务;帮助天津航空电器厂完成了技术改造,解决了直流升压机仿制中出现的火花大、甩漆等技术问题。


  除了帮助航空工厂解决技术问题以外,咎凌还参与统筹全局,为航空工业领导出谋划策,起草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仪表特设发展规划,从当时的情况出发,提出了产品制造和新厂建设的蓝图。他还参加了1956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参与制定了航空科学技术发展的12年规划。咎凌几次受派遣,参加我国航空工业代表团赴苏联进行技术考察,还出访过捷克、波兰、法国、瑞士、德国,购买科学仪器和机床设备。1962年秋又受国家派遣,赴英国参加验收子爵号飞机,任验收飞机组副组长。昝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他还密切关注国外航空科技发展动向,广泛收集情报资料,提供给国内有关部门。几年中,咎凌先后撰写了47份、约35万字的技术考察报告,积极建议通过技术贸易吸取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受到我驻英代办处的赞扬和领导部门的重视。

  咎凌通过参加航空工业建设的实践,深刻感受到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使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得到发挥。为了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他于1956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昝凌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还担任了陕西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和中国航空学会理事。


作者:221.13.17.* (2008/9/23 10:33:18)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37 楼

航空仪表科研事业的创始人

  50年代中期,我国仿制成功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7歼击机。为了使我国航空工业走上独立设计发展的道路,创建航空科研机构和开展产品设计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咎凌是在技术上有远见、首先觉察到这种发展趋势的少数专家之一。1956年10月,昝凌向航空工业局分党组递交了《关于发展航空仪表研究设计工作的建议》书。其中提出为了发展航空仪表技术,除了掌握制造技术以外,还必须同时开展研究和设计工作。建议尽早成立航空仪表设计所,承担研究和设计双重任务,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使用部门提出的要求,设计新型仪表……局分党组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成立航空仪表设计室,并指定他负责筹备。他受命后对仪表设计室的选址、机构、人员、设备等提出了具体的计划,经局领导批准后即开始实施。咎凌首先从航空仪表工厂抽调了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娴熟技艺的老工人,充实了研究力量,后来这些人都成为研究所的科研生产骨干;二是精心购置了一批科学仪器、机床设备;三是组建了小型试验室。这几个方面的建设为研究所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7年3月,航空仪表设计室在北京正式成立。咎凌任室主任兼总设计师。他领导了对三种苏式航空仪表的改进设计,以锻炼技术队伍,摸索自行设计的工作规律。与此同时,咎凌还亲自主持了应用磁滞原理的一种新型电动机的研究。这种电动机是靠转子材料的磁滞现象产生的磁滞力矩工作的。它具有自动启动并能快速达到同步转速的特性。当改变定子绕组的外加交流信号相位时,就能控制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当时咎凌主持的这项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取得了实际成果。后来研制出了由1瓦到40瓦输出功率的系列磁滞电动机,用于改进和新设计的航空仪表,作为执行电机应用于飞机自动驾驶仪的舵机,并取得了成功。


作者:221.13.17.* (2008/9/23 10:34:59)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38 楼

主持设计制成我国第一套飞机自动驾驶仪

  1960年3月,经一机部批准,航空仪表设计室扩编为航空仪表自动器研究设计所。昝凌任副所长兼总设计师。通过深入空军部队调查,他适时地作出了从航空仪表的改进设计转向自行设计轰炸机自动驾驶仪的重要决策,使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从研制系统入手,开拓了我国飞行控制技术的新领域。

  根据空军部队对装备在前线轻型轰炸机上的苏制AП—5型自动驾驶仪的使用反映,存在着性能差、故障多、调整困难等缺点。昝凌决心带领一批年轻的设计人员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性能优于AП—5型的自动驾驶仪,代号621。

  昝凌提出的621驾驶仪总体方案采用积分式调节规律,舵机马达由主放大器(磁放大)直接驱动,舵机输出通过离合器与助力器分油活门相联。全套驾驶仪包括陀螺平台、主放大器、舵机等十余个部件。昝凌亲自参加每个部件设计方案的讨论,审定每张设计图纸,指导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和试验。在设计过程中,咎凌提出的用测速发电机作为速度回输来实现对采用快速同步的磁滞电机的伺服器的线性调节,突破陀螺马达外转子设计的常规而采用内转子设计以提高效率,都被实践证明是成功之举。

  1962年12月,供试飞用的一套621驾驶仪进行了地面系统模拟试验,经过5个月的艰苦努力,试验才告完成。1963年6月,621驾驶仪进行了第一次装机试飞。试飞结果证明,621驾驶仪原理上是可行的,但也存在高度保持性能差、动态特性不够理想等问题。

  根据试飞结果,在1964年对驾驶仪进行了改进设计。结合空军提出的低空飞行(300米)使用要求,昝凌领导了驾驶仪的第二轮设计:修改了系统技术指标,电子线路全部晶体管化、插件化,重新设计高度差传感器,研制小型垂直陀螺仪取代陀螺平台,增加保安措施等。

  1966年10月,621驾驶仪进行了第二次试飞,昝凌亲临试飞现场。这次试飞取得了圆满成功,驾驶仪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超过了AП—5。1967年2月,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了621自动驾驶仪设计定型并转厂批量生产,完全取代了苏制AП—5型自动驾驶仪。621成为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套飞机自动驾驶仪。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项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咎凌还主持研制了歼击机纵向阻尼器,探索了飞机增稳技术。


作者:221.13.17.* (2008/9/23 10:38:15)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39 楼

重视探索性研究作好技术储备

  在研究所的建设上,昝凌是具有远见的。他既着眼于配合新机研制抓紧型号产品的设计,又善于规划未来,安排一定的预研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便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为将来的型号研制准备条件。如在60年代初就规划了半液浮速率陀螺、适应式控制系统、液压舵机、飞机交流供电系统和高度速度中心仪等预研项目,为研究所新的专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咎凌十分重视试验手段的建设,强调设计出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地面试验,以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在621驾驶仪尚处于设计计算阶段,咎凌就已着手自行研制非标准的地面测试设备——三轴飞行模拟转台。该转台于1962年11月完成制造并投入使用,在驾驶仪的地面物理模拟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昝凌的推动下,相继建成了地面环境试验室和大型飞行仿真试验室,自行研制成功24阶电子管模拟计算机、单轴转台、特技试验台、高度差模拟器、精密调速转台、操纵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台等。这些试验手段的建立对加速产品的研制起了关键作用。

  昝凌对产品研制的重要环节——加工试制也始终予以重视。在航空仪表设计室初建时,就设立了试制加工组。随着设计队伍的扩大,研制任务的增加,先后又扩充为试制车间和试制工厂。对需配备的精密加工机床和计量设备,他都有周密的考虑,精心购置。一批精密的加工机床、计量仪器和300平方米超净装配厂房都是咎凌在瑞士、英国、德国、苏联购置的。对于各种精密设备,昝凌爱护备至,亲自对操作工人进行考核,亲自检查这些设备的维护和使用情况。他要求工人爱护这些设备要像爱护自己的眼晴一样。在他的指导和督促下,这些精密机床和设备使用十几年仍完好无损。

关心人才培养吸取先进管理经验

  昝凌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亲自选拔技术尖子并赋予重任,使他们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他曾担任夜校校长并给出国预备人员讲授英语口语课,用自己的切身经验指导科技人员参加对外技术交流。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年轻的科研设计人员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研究所的技术骨干。

  在研究所的管理上,昝凌不墨守成规,富有改革创新精神。他吸取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实行一级管理,以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他重视信息收集,在情报室设远景规划组,以跟踪国外航空技术的发展;他重视外场服务,在技术处设技术外调组,从事外场技术调查和收集出所产品的信息反馈;他还在车间设质量工程师,解决设计和试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在所里设总调度,解决科研与生产指挥的协调问题等。这些改革措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未能贯彻到底,但对研究所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建立严密的科研工作程序,严肃的科学态度,仍有深远影响。

  昝凌学习勤奋,工余时间手不释卷。他精通英语,又在繁忙的工作中自学了俄语。咎凌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常常不过半夜不休息。平时他脑子里总是装着问题,出差途中也不放过思考的机会。昝凌待人和气,谈吐幽默,平易近人,生活十分俭朴。他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均未休息治疗,长期带病坚持工作。这位为我国航空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技术专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却受到不应有的冲击,使他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导致心脏病突发,于1967年9月10日猝然去世,终年55岁。

  (作者:时永流)


作者:221.13.17.* (2008/9/23 10:39:35)   回复此贴
  回复:昝氏人物 第 40 楼

简历

  1912年9月6日 生于天津市。

  1932—1937年 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数学系肄业。

  1938—1939年 考入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学习。

  1940—1941年 任空军机械学校助教、教官。

  1942—1945年 任航空研究院航空兵器组研究员。

  1945—1947年 赴英国斯派雷(SPERRY)、史密斯(SMITH)仪表厂、克沙(COSSAR)无线电雷达厂、航空部检验所学习。

  1947—1949年 任航空研究院电器组组长。

  1949—1950年 任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电器组组长。

  1950—1951年 任北京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工程师。

  1951—1957年 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第三生产处工程师。

  1957—1960年 任四局航空仪表设计室主任兼总设计师。

  1960—1967年 任第一机械工业部航空代表自动器研究设计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30研究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

  1967年9月10日 逝世。

来源:价值中国网百科全书---航空航天 编辑/发表时间:2006-08-16 12


作者:221.13.17.* (2008/9/23 10:47:3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14 每页5条 当前8/43页 首页 上一翻页 [6] [7] [8] [9] [10]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昝氏论坛  执行时间:500.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昝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