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探索性研究作好技术储备 在研究所的建设上,昝凌是具有远见的。他既着眼于配合新机研制抓紧型号产品的设计,又善于规划未来,安排一定的预研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便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为将来的型号研制准备条件。如在60年代初就规划了半液浮速率陀螺、适应式控制系统、液压舵机、飞机交流供电系统和高度速度中心仪等预研项目,为研究所新的专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咎凌十分重视试验手段的建设,强调设计出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地面试验,以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在621驾驶仪尚处于设计计算阶段,咎凌就已着手自行研制非标准的地面测试设备——三轴飞行模拟转台。该转台于1962年11月完成制造并投入使用,在驾驶仪的地面物理模拟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昝凌的推动下,相继建成了地面环境试验室和大型飞行仿真试验室,自行研制成功24阶电子管模拟计算机、单轴转台、特技试验台、高度差模拟器、精密调速转台、操纵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台等。这些试验手段的建立对加速产品的研制起了关键作用。 昝凌对产品研制的重要环节——加工试制也始终予以重视。在航空仪表设计室初建时,就设立了试制加工组。随着设计队伍的扩大,研制任务的增加,先后又扩充为试制车间和试制工厂。对需配备的精密加工机床和计量设备,他都有周密的考虑,精心购置。一批精密的加工机床、计量仪器和300平方米超净装配厂房都是咎凌在瑞士、英国、德国、苏联购置的。对于各种精密设备,昝凌爱护备至,亲自对操作工人进行考核,亲自检查这些设备的维护和使用情况。他要求工人爱护这些设备要像爱护自己的眼晴一样。在他的指导和督促下,这些精密机床和设备使用十几年仍完好无损。 关心人才培养吸取先进管理经验 昝凌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亲自选拔技术尖子并赋予重任,使他们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他曾担任夜校校长并给出国预备人员讲授英语口语课,用自己的切身经验指导科技人员参加对外技术交流。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年轻的科研设计人员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研究所的技术骨干。 在研究所的管理上,昝凌不墨守成规,富有改革创新精神。他吸取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实行一级管理,以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他重视信息收集,在情报室设远景规划组,以跟踪国外航空技术的发展;他重视外场服务,在技术处设技术外调组,从事外场技术调查和收集出所产品的信息反馈;他还在车间设质量工程师,解决设计和试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在所里设总调度,解决科研与生产指挥的协调问题等。这些改革措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未能贯彻到底,但对研究所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建立严密的科研工作程序,严肃的科学态度,仍有深远影响。 昝凌学习勤奋,工余时间手不释卷。他精通英语,又在繁忙的工作中自学了俄语。咎凌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常常不过半夜不休息。平时他脑子里总是装着问题,出差途中也不放过思考的机会。昝凌待人和气,谈吐幽默,平易近人,生活十分俭朴。他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均未休息治疗,长期带病坚持工作。这位为我国航空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技术专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却受到不应有的冲击,使他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导致心脏病突发,于1967年9月10日猝然去世,终年55岁。 (作者:时永流) |